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

时间:2022-12-10 05:10:58 作者:wddd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dd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关于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五)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话有两个解释:一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交友之道,与人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感到尊重;另一个解释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越久,越对别人尊重。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倒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在古代,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

另外还有一事要注意,中国人过去有句话讲,“熟而忘礼”,这真是人的通病,我们对初认识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长,相互熟悉了,有时就无所顾忌了。其实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说话时都要维护人家的尊严,要慎言。所以要学人家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

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下一页更多有关“论语学习心得”内容

篇2:关于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六)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下一页更多有关“论语学习心得”内容

篇3:关于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九)

小时候,妈妈让我看《论语》,我看了好几遍,也能背出几句来,可我却没有理解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独生女,所以大人们将我视为“掌上明珠”。小时候我不懂事,吃饭时,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里扔。妈妈见了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遍《论语》,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妈妈训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

二年级的一个中午。我们班发生了一场“鱼丸**”。我班的二号胖子小陈,看着他碗里的美味佳肴—鱼丸,差点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窦看着鱼丸却皱起了眉头。小陈看见了皱着眉头的小窦,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话。说完后,小窦眉开眼笑地把鱼丸一股脑儿地倒给了小陈。我和一些同学见状,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鱼丸倒给了小陈。没过多久,小陈的碗里矗立起一座宏伟的鱼丸金字塔。这时朱老师进来,看见小陈苦着脸,捂着饿扁的肚子,对着“金字塔”无从下手。朱老师急忙走过去,从他碗里扔出了许多鱼丸。终于让小陈吃到了饭。当朱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并且对我们讲了这句话的由来。这时,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我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能强行别人。我们这么做,给小陈添了很多麻烦。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写的《论语》蕴含着许多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还会再读《论语》的。

>>>下一页更多有关“论语学习心得”内容

篇4:关于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十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但还不及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答道:“赐啊,这才可以和你谈《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道理,才能懂得今后的东西了。”

体会:贫穷却能做到不奴颜媚骨,不违心地趋炎奉承别人以求得物质收获,算是一种自尊自爱而略带清高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在别人面前固执地维护自己残损的名誉与形象,或许是人性中的倔强与要强支配着他们决不低头的行为,当然,这些人或多或少值得人们尊敬,因他们的不屈,给我们带来可欣赏的灵魂,比起那些彻底“堕落”的小人,这些君子让我们同情,甚至颂扬他们的事迹,期求人们追逐他们走过的路,永不出卖自己的灵魂。而“贫而谄媚”的众生便成了大家声讨鄙夷的对象,痛斥他们恶劣的行径,蔑视他们的卑躬屈膝、苟延残喘,继而非要将丑恶和黑暗揭示出来,抖搂在明晃晃的阳光之下,暴露在赤裸裸的愤恨之中,给一张张嘴谩骂和斥责的理由,顺带给人们一个谆谆教诲的好机会。既满足了我们居高临下、感受自己高贵灵魂的渴望,又好似成功地教化了社会的阴暗面,给了自己“不得不接受的”成功。

相对贫穷,富贵则更具危险性。因为这个社会,毕竟多数还是默默无闻,整天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也因了中华民族千年流淌的血液中一种微妙的嫉妒和自恋因子,还带着一点点阿Q的精神因素,现世的人们便对富人有着无端的嗤之以鼻又强烈向往的矛盾情感,所以,就算你身价千亿依旧不彰不显,也会迎来他人异样的目光。不用多说,总有人怀疑你的发家史是否带着灰暗,总有人妒忌你的家财万贯,还会有人觊觎你的钱财、你的房、你的车,总之,不会有人正常地理解你,而且现在又净是开煤矿,用他人无辜的鲜血“装饰”了他们自己的行头摇身一变成了暴发户的道德败坏的俗人。这样人们就更有理由暗暗斥骂了。其实大多数富人并不骄傲,甚至胆怯,生怕别人知道他的家境,还到处装穷,就是因为他们熟知中国人这种自己得不到就憎恨得到的人的阴暗心理,也知道命贵易遭抢,才会产生与古代截然不同的可笑现象。

究其原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种曾经崇高的美德现在已不受用,时代变了,民风在变,人心在变,在一颗蒙尘纳垢的心灵上,剥落的是逝去的纯朴与美好,裸露的是冷漠麻木,自私扭曲的灵魂。它也没有了实在的意义。

本来写在这里便想止笔。因我觉得自己已偏离了轨道,怕再写下去会写出更偏激的话来,但忍不住还想谈谈“贫而乐,富而好礼”。

安贫乐道,怕是自古至今最为高尚的情趣了。安于贫穷的人应是超脱的人,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不在乎自己的困窘,依旧安然享受这生活,这番淡定从容几近绝迹。独居简陋的卧房,点一盏幽暗的油灯或是燃一支摇曳的蜡烛,在这微弱的灯光里沉醉地读书,忘了狭小的空间带来的逼仄感,仿佛置身空旷的原野,蓝天、白云,随手可及的花的芳香,风的哀愁,还会有什么烦恼?又或在竹林间搭一木屋,清晨,品一壶香茗于婉转鸟鸣间,聆听竹声悠扬,风清雨落,纵使生命在此远逝,又有何憾?我想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罢。如果“贫而乐”是宁静的昭示,那么“富而好礼”便是豁达的体现。一个人,乐于施舍,乐于奉献,那必是一个真诚的君子。在遵从礼仪之外,他们将自己的交与大家分享,或是为了接济,或是为了救急,但决不会是做秀或以此显摆,他也会是一个精神层面丰富的人,他的幸福感会远远超过我们,因此,我同样欣赏这一份大方与关怀。虽然终我一生也可能无法达到这高度,但我至少会乐于享受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分,每一秒。

>>>下一页更多有关“论语学习心得”内容

篇5:关于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十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下一页更多有关“论语学习心得”内容

篇6:论语学习心得

是我国古代伟大家孔.的弟.及再传弟.对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 为人之道。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还记得刚买那阵儿,本来狭小的寝室一下.多出了五台电脑,每个人都想把.机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个人对电脑的使用时间和方式都各异,为此寝室里经常发生冷战,电脑布局模式不断更改,弄得寝室没有一丝“温暖”,闷得人难受。后来我们冷静了下来,试着为对方考虑,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让步,最后寝室形成了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了共同目的,我们终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学习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终生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大学四年里,我们或许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我们学习中的思考却不够,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探索更相当缺乏。我想我们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知识。

今年暑假,我随着我院三下乡队伍到了开县(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让我真正看见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教育现状。有一个乡教学设施极差,没有书桌、椅.、图书,教师缺编严重达200余人,有些学生上学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有的村小每学期只能上一次计算机课,有些孩.每一次都会走上半天的山路,学习三节课后再走回去。他们中不少孩.因为贫困等原因而辍学。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山里的孩.小学毕业或是初中毕业后,他们就面临着劳作或打工就业呢?当地的学校教育又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呢?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

相关资料

《论语》是孔.弟.及后人记述孔.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弟.及其再传弟.。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弟.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谈话、答弟.问及弟.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 读后感

论语翻译

《论语》说课稿

《论语》经典语录摘录

论语心得范文

论语 翻译

《论语》资料:《论语》

论语说课稿

学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读后感

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