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管理心得:你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

时间:2022-12-18 06:55:06 作者:Sas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a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思维管理心得:你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思维管理心得:你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思维管理心得:你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

打破自己的意思是,否定当前的自己,离开舒适区,去蜕变,去成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沉溺于自己的意思是,以自我为中心,患得患失,懦弱,不敢改变,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希望保持自己的既有优势。

我们当然都希望打破自己,不想沉溺于自我当中。但我们做的事情中,大多数还是在沉溺而不是打破。

人总是说得容易,做起来就难。

一个公司的改革,一个国家的改革,最大的阻挠,是人。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变革了,以前有的就没有了,所以他们会竭力阻挠。人类也不是总是进步的,有时候会退步。阻力太强了,创新的力量被扼杀了。但是拉长了看,还是革新的能量要更强一些。

说回我自己,我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呢?我觉得更多的是打破自己。我自己本来就一无所有,没有权力,没有得利,所以就无所谓沉溺了。我也会发现自己很多毛病,有些毛病在改,有些毛病居然已经改了。经常反思,下决心改变,总会有些变化的。

有次我给窦总讲,我说我想修整一下,好好学点东西,我不能止步不前。我打算像几年前一样,专注下来,学习。窦总说,那时候你啥也没有,你现在和那时候不一样了啊,最起码,你背后有一个公司可以支持你一下啊。我当时愣了一下,想我需要支撑吗?需要是肯定的,但是并不强烈,从来不寄希望于外界的支撑,如果是那样,我可能老早就向世界妥协了。

我从来不拒绝世界的帮助,但我不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我自己帮助自己,这样外界帮助我,才能事半功倍。

打破自己,是说打破当前的自己;打破了,自己还是自己,只是不一样了。沉溺于自己,是说沉溺于过去以及当下的自己,想要变成另一个样子,也是一种沉溺。但方向是向上的,心态是谦卑的,就是好的。

打破,起初看起来是一种损伤,但是经年累月后,你就会变得更强。痛苦是成长的养料,如果你正逆境成长,总有一天你会感谢这逆境的。

篇2:你是工作狂还是在逃避自己的痛苦人生哲理

你是工作狂还是在逃避自己的痛苦人生哲理

越来越多的人被工作所绑架,

他们狂热地工作,

头脑中除了工作没有其他。

这些人被称为“工作狂”,

往往被标榜为职业精神的代言人。

他们就像轮子上停不下的小白鼠,

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催促他工作。

他们必须不停地工作,

认为只有达成目标才能够快乐,

可是等到真的达到目标时,

他们并不会感到快乐。

因为快乐是一种习惯,

不快乐也是一种习惯,

如果你养成了不快乐的习惯,

无论怎样达成目标,你都不会快乐。

还有的人必须不停地工作,

以此逃避内心的空虚,

如果不工作,他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他们并不是真的热爱工作,

只是借助工作转移注意力,

让自己忙到没有时间独处,

没有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

没错,我们应当努力工作,

但我们更应该给自己的内心留白。

是时候停下来,静下心,

倾听内心的声音了。

问问自己,

现在的生活是否真是我想要的?

问问自己,到底是真的热爱工作,

还是藉此逃避某种痛苦?

问问自己,

到底是忘情于工作,

还是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

如果是以工作逃避痛苦,

并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

只有转身面对和观照,

看到痛苦背后的阴影中,

到底是怎样的执念和迷惑?

当这些执念被看到了,

我们才能真正放下,

让觉照之光照破无明的阴影,

“觉之即无”,转烦恼成菩提。

真正的快乐绝非来自对目标的追逐,

而是心无挂碍,自在安然。

不必依附于工作或其他外在的事物,

我们同样也能喜悦和满足,

这是一种无所依的快乐,

正因为无所依,所以才不会失去。

我们尽力工作但不执着,

更不必把生命的价值依附于工作。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抱着随缘而行的心态,

无需为了工作而焦虑紧张。

我们无法追悔过去,

更不必担忧未来,

安住于当下的这一念,

了了分明。

保持全然的觉知,

无执而随缘地工作,

让工作成为我们的修行——

篇3:你是在做自己还是在演自己?!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剧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但这个剧本是很现实的,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在演自己,而不是做自己,

当我们面对家人、爱人、或朋友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容易妥协,就会演自己;当我们不够有信心的时候,也会自己放弃已经坚持一段的道路,变成演自己;当我们恐惧未来的幸福或成就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演自己,不够坚持内心的本然!当我们演自己的时候,就会内外抗拒,动力自然难以持续。

究竟我们为何总是在演自己而不是在做自己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于自尊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尊,其实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这是推动每个人的巨大动力源。然而每个人的自尊会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依赖性自尊

所谓依赖性自尊,是指依赖他人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这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总喜欢别人的夸赞。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新王后总是问墙上的魔镜:“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说是王后,她就会心花怒放,

一旦有人比王后漂亮,她就会恼羞成怒。

这个故事中就表现出依赖性自尊的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是“依赖性”,王后要依靠镜子的回答来衡量自己的美貌,不是自己认为的,所以自我价值观来源于外部环境;

第二是“比较性”,王后喜欢比较他人和自己的美貌:“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漂亮的人么?”

依赖性自尊让人渴望别人的表扬。比如,做演讲的时候如果观众反应强烈,我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观众没有反应,我们便讲得索然无味。再比如,有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表扬他,他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或者不屑一顾,他就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因此可以看出依赖性自尊让人把生活的动力归结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就业时,会倾向于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选择伴侣时,主要考虑别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欢。依赖性自尊使人把对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比如,如果考试成绩比别人高,感觉很好,反之则很糟糕。

篇4:你是在度日,还是在生活?

摘要: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有意识,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学会控制你的想法。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吧。

“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这是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名句。

这里的“死”,只是个比喻。

我们很多人过早地将自己安排进一个静止的生活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也会看起来很忙,但并没有在思考,只是在度日,而非在生活。

什么是有意识的生活呢?畅销书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说:有选择的生活就是有意识的生活。随意的生活是没有意识创造的生活。

生活中,你是随波逐流,还是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

什么会让你开心,什么会让你觉得有意义?

又是什么让你悲伤、难过、害怕、愤怒、内疚?

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情绪?又是否知道如何应对?

还是永远只有一种粗暴的方式——让你和周围所有关系背离,让你渐渐讨厌自己?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在无意识中生活,无意识生活很可怕,在习惯反应中着让自己痛苦的循环。

已故美国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 在Kenyon college毕业典礼上做的演讲。在这段名叫《这是水》(This is Water)的视频中,他头一次跟人说起平凡生活的困境,我们是如何被无意识生活所影响的。

无意识生活的后果有哪些?

嫌弃自己的爱人

看不惯爱人的行为、习惯,认为他做事情的方法不妥,总觉得他是在你作对,不够关心你。

我们会嫌弃自己的爱人,而本质是嫌弃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同时又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

希望爱人能够将自己从不满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如果期望无法兑现,爱人就成了自己发泄不满的对象,觉得爱人窝囊、没用。

爱人不是你攀岩荣华富贵的阶梯,即便攀上去了,也有寄生的味道。有本事,自己创造。

有时会走向自我毁灭

有时候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办法承受,认为只有死亡或者消失才能够应对所面临的的困境。

很多时候,自我毁灭是我们以为自己的资源超过了所面临的困境。

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幻觉的假象,不管是谁,当我们深陷痛苦时,就会如井底之蛙,看到整个的天空布满黑云,无望无助。

现实是,只要静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有一些支持,方法一定比问题多。看到无数生命因陷入误区而使生命消失,不胜痛惜。

认为别人活得比自己精彩

朋友A找到了她的白马王子,朋友B拿到了自己想要的offer,朋友C的生活真好,可以常常出国旅游,有时候觉得自己要是像谁谁就好了,以为别人的生活比自己的精彩。

其实,第一,别人的生活精不精彩和你毫无关系;第二,到底精不精彩你也不知道;第三知道了又能怎样,你不还得过自己的日子。

所以要比就和自己比,今天是否比昨天有所成长?

觉得自己做的总是错的

哎呀,怎么办?那件时间因为我的欠缺考虑给搞砸了;老公有因为我的一些做法让他生气了;领导交代给我事情我给忘记了,怎么办?这一切都是我的问题,我做不了任何的事情。

我认为没有人想做错事,没有人想刻意搞糟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每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想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

过去的决定也都是基于我们彼时彼刻的能力、资源、智慧、信息和所处环境做出的最好的决定,没人可以预测未来,所以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都要放过自己!

不必去纠结对错。每一件事都是通向智慧的机会。

害怕遇到困境

我们总活在担忧未来的恐惧中,工资无法承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孩子考不到好的大学,合作总是无法谈下来。

我们总以为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幸福是终于知道:

人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如果能在变换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和不如意,不对抗、不逃避、不抱怨,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获得宁静和谐。

习惯性负面解读一件事

老公没有给我做饭,认为他不爱我;朋友说了一句无心的话,认为他对我有意见;同事安排工作给我,认为他想控制我;父母唠叨,认为他们是多管闲事,等等。

生活中所感受和看到的一切,其实和别人关系不大,是我们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各种解读和评判的写照。

当我们感到困惑时,如果能够知道问题的源头,我们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指责抱怨、与外界对抗上,而是寻求力量、智慧和爱来解决。

很多时候,当静下心来,答案和解决方法就会自然浮现出来。

无意识生活常常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好像每天、每月、甚至每年都有忙不完的事。必须做的、不得不做的、想做的、和重要的事情占据了所有的时间。

忙完了除了疲倦没有其它感受,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滋养身体和心灵。

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

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你所喜欢和擅长的是否能使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轻松、有效?

你还需要增加什么知识和技能,全力以赴学习提高自己。

时间是唯一不可替代、购买的资源。你对别人攻击、指责和抱怨,损失的是自己不能再有的资源。所以没什么时间,也要有静心、动身的时间。

每天给自己30分钟时间来静心,反思自己、成长自己、看清自己,过自己喜欢和满意的每一天。

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有意识,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学会控制你的想法。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吧!

篇5:认清自己是在成长还是在逆生长散文

认清自己是在成长还是在逆生长散文

我们曾经在一起,说起过未来。那时胸中充满来了对未来幻想,殊不知我们想得太多,转眼间,梦想真的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无助我们迷茫。不知当年的洒脱与不羁今日去了何方?真不明白那时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却那么富有信心。敢说出那样的壮志豪言。

而如今,当年的勇气随风而去,自以为成长让我们充满理智。其实成长我们学会惧怕,蜕变让我们学会安于现状,认清现实,对一切我们富有那么多逃避的理由。这便是成长的力量,可是如果要是这样,我们不想长大。又是谁把我们拖上这条贼船,是光阴。他没有听从我们的意见,就让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扼杀掉那些美好的东西,让我们丧失梦想,在这个世界中却对这个世界大部分美好的东西麻木。看看那些中年人,穷其一生只为了钱,为了那浅薄的利益,为钱奔命。违背着自己良心,或许良心已经被追名逐利的心所侵占,迷失在哪个所谓的不惑之年,但那并非不惑,是你所迷惑东西已经不在了,被光阴和你的对利益渴求所交易了,换来了违心的成功。他们真的好可怜,可怜到他们都感知不到失去那么多美好的自卑。

不要说这是个物质的社会,你是在诋毁这个社会,社会是因为你们才变得物质的,变成了赤裸裸利益社会。觉醒吧,我们生活在所谓繁华之中,我们有多少天看不见蓝天。我们都不会因为雾霾不开心,因为我们习惯了。我只学会了克服这繁华之中不美,不知繁华只是外衣,落寞包裹在其中。

我们在不停的敛财,都不想给后辈人留一片绿水青山。不要认为有钱拥有一切,后辈要做什么不用你们插手,你们并不聪明不要自以为是了,后辈不需要你们的`指南,只需要你们留给他们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没有靓丽的生活空间,谈什么大未来。

我们在前一代人留下的阴影里活着,也在走着和前一代人一样的路。我们只会走进更深的深渊。我们曾经在一起,拥有那么多霸气,拥有那么多信心,我们走在青春的雨季,童年不老,我们还要走自己的路,做回曾经的自己,我们活在七八岁才不想前人那样可怜。

曾经的曾经,我们在一起,我们要永远的在一起,一起满怀自信闯世界。

篇6:你是讨厌工作,还是讨厌自己美文

你是讨厌工作,还是讨厌自己美文

前两天,一个做老师的同事找我抱怨,这次考试他们班的平均分全年级最低,不及格的人数全年级最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牢骚,比如教师生存压力太大,薪资水平不如校门口卖鸡蛋灌饼的,等等。同事说,真讨厌这份工作。

我抬头问了一句,你会做鸡蛋灌饼吗?

她瞪大了眼睛说,我怎么可能会?再说那得凌晨4点起来和面,我可受不了。

我还没劝好同事,这周末,表弟又光荣下岗。他本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设计员,全公司目前最大的项目就是争取代理韩国某热门游戏。结果在与同行竞争时,表弟及其团队败下阵来,被老板痛骂一顿。表弟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辞职了。“我真讨厌这份工作。”他坐在咖啡馆明晃晃的玻璃窗下,吐槽了一个下午。

这当真是干一行骂一行,干一行恨一行。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我曾在一家外企做过几个月的主管助理,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我每天顺着人流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下车,踉踉跄跄地跟在那些妆容精致的职场精英身后,走进金碧辉煌的高档写字楼里。那时候,我觉得这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工作。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在外企,没人在意你的英语、計算机水平是不是全年级第一,公司日常琐事一大堆,大家更重视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开始我干得特别起劲,可就在我的主管出差了,我需要独立处理部门中突发事件的时候,我栽了大跟头。年轻的我太单纯幼稚,没学会审时度势、圆融周到,导致我和公司运输部的主管产生了矛盾。恶劣的影响一直没有从我心底消除,我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每一次去运输部都尴尬得抬不起头。

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讨厌这份工作了。我不喜欢它总加班;我也不喜欢它总翻译外文资料;我也处不好和同事的关系,她们谈论的都是各大奢侈品牌每一季的限量款,还有各国经典小吃和必备手伴,而那时候,我连手伴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最终还是向主管提出了辞职。她颇为意外,说:“你挺踏实的。慢慢学嘛,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干得好的。”

可我还是狼狈地辞职了。当时我的理由是,我不喜欢那份工作,那份工作不适合我,外企饭碗不稳定。我心安理得地去当了老师,可是我又真心喜欢这份稳定了吗?

朝七晚五的生活年复一年,层出不穷的理念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新浪潮。还有各级评选、平均分排队、绩效奖金分档,所有的一切都在比较,我的心也越来越焦虑。

最终,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写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横空出世,各大公众号纷纷转载,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一二十篇的热文在网络流传,还幸运地成了签约作者,有机会出版和独本。

我觉得太幸运了,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工作。我甚至想过辞职在家专心写小说。可是慢慢地,“蜜月期”过去了,我这种行文风格的关注度开始下降,更多更优秀更有个性的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竞争压力空前加大,我度过了一段极其郁闷的瓶颈期。

于是我又觉得,其实自己也没那么喜欢写作。

年初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心理学专家,忍不住在饭桌上向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特别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我总是从喜欢一份工作慢慢变成了讨厌和逃避,除了单纯的喜新厌旧,有没有一点其他的原因?

她问我,你是讨厌你的工作,还是讨厌工作中那个不怎么成功的'你?

我忽然醍醐灌顶。世间万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

在这个世上,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同事的学生平均分如果是全校第一,表弟的韩国项目如果顺利拿了下来,我如果天天都能写出爆文,那我们肯定会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吧。它给我们带来了成就感和自信心,证明了自我价值,再忙再累,至少我们也会很喜欢工作中优秀成功的自己。

我们真的讨厌现在的工作吗?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压力大,还是讨厌那个动不动就挨批、业绩总也上不去的自己呢?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太稳定,还是讨厌那个磨灭了斗志、不思进取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如果真的没有兴趣,大可以跳槽转行。但如果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实力不强,那么走到哪儿,干什么工作,都只会灰头土脸四处碰壁,最终变成了干一行骂一行,可是再怎么骂也不敢改行。

如果再让我回到过去,我想对那个翻译不出外文资料的自己说,别急着放弃,好好学习还来得及。也想对那个得罪了运输部主管的自己说,不要一蹶不振,要试着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喜欢的工作会因一时的不顺心而心生厌恶,可不喜欢的工作也会因勤奋努力、不断拼搏而逐渐熠熠生辉。

我们不是在讨厌工作,而是在讨厌那个不争气的自己。同样,我们也许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但依旧会感激那个永不言败的自己。

忽然想起作家张德芬说过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篇7:依赖别人是在否定自己

常有营销人员抱怨研发人员:研发的产品不够个性化,新产品价格高,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也常有研发人员嘲笑营销人员:对新产品的特点一窍不通,有好产品也不会卖,我对营销人员讲,如果新产品的认知度高,不出门就形成排队抢购之势,要你们营销人员干吗?我又对研发人员讲,如果营销人员对新产品的技术先知先觉,甚至普通产品都能忽悠成抢手货,你们的价值又何在?

在实际的经营和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国家太穷了”,“国人的素质太低了”,“我们公司的机制太差了”,“我的上级水平太洼了”,“我的父母没有能力,不能让我像人家的孩子那样含金匙而生”,“某某某限制了我的发展”,“我在部门没有发展的机会”……

他们的潜台词是:“如果我生在发达国家就好了”,“如果我的公司能像世界五百强的某个公司就好了”,“如果我的父母有能力就好了”,“如果我们家有关系就好了”,“如果我碰到某位伯乐某位贵人就好了”……他们信奉:创业没有资金不行,发展没有人际关系不行,成名没有人捧场不行,成才没有伯乐不行,成家没有可心的爱人不行,总之他们对于成功创业成家,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这类人总是希望别人已经给他们创造好了条件,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业绩成果和好的生活就唾手可得,如果现实中没有给他们创造现成的好条件,就开始抱怨牢骚。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病,讲得好听一点叫“客观条件依赖症”,依赖别人,没有自我。难听一点就是“精神寄生虫病”,梦想靠别人的恩惠生活,外加一张牢骚的嘴巴。这种病的最基本的病根,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从思想上没有挖掘自己本身的潜力,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追求生活的美好愿望却是与常人无异,当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与愿望相差太多时,一边是对现实自己落魄的自卑,一边是“精神自卫式(给自己找理由而抱怨外界客观环境下的不平)”的牢骚。

2月24日,我给营销人员上培训课,听到一位业务人员讲:销售主要靠广告来拉动。我当时就反问这位“广告依赖症患者”:销售的思路是仅仅依赖广告卖货吗?做的广告投入一个亿,收入几千万,这样的企业不是没有过,结果有多少这样的企业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炮灰?做营销不做广告不行,但做什么样的“广告”最有效果?两军相遇勇者胜,做最有信心的广告,做自动自发的广告,做勇于自我推荐的广告!皇明诞生时负债近百万,广告费一分钱没有,当时本行业已有企业近百个,随便哪个都比我们大,有的企业已有过亿元的规模,皇明怎么办?是先有了“目空一切”的精神,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热火朝天、朝气蓬勃地在各地进行科普万里行,进行体验式营销,搞活动方法最笨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摆地摊式的“广告”,

后来我们又创新地想到了“产品换广告”,在省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那则广告也说出了一种气势:“谁说太阳能热水器不能登大雅之堂?皇明太阳能敢与名牌家电同台竞美!”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的资源虽然有限,但我们有股豪气,有股子热情,年轻的皇明挥斥方遒,喊出了做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的口号,结果五年后做到了。

客观条件越差,困难艰险越多,实际机会越多,越有爆发力。企业发展中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团队的生存核心靠得就是斗志,逢山铺路,遇河搭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会在眼前。个人也是一样,以小看老,要有独立的精神,要有奋斗的劲头!那种依赖、懦弱、不自信的人,不但给自己带来人生的灾难,同样也是团队里的淘汰对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树春,团队不会让“病树”和“沉舟”所拖累和阻挡,照顾、呵护、拉哄这些“依赖症患者”,就是对团队其他人员的不公平,在鞭策促进他们未果的情况下,只有淘汰。个人更是要认清这些危机,认清这种病症,及时摆脱开依赖思想,活出朝气,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人生的精彩!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hmbk51@163.com


关于作者:

黄鸣: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18年前,从石油专业转向致力于太阳能研究,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奔走呼吁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议案发起人,志愿毕生精力投身于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建设,立志做可再生能源呐喊者,能源替代实践者,子孙利益代言人。联系方式:hmbk51@163.com查看黄鸣详细介绍 浏览黄鸣所有文章 进入黄鸣的博客

如何在网上伪装成另一个自己?

在迷失中找到自己散文

另一个自己在雨中作文

假装自己在路上随笔

《围城》经典语录,你在城里还是城外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作文

好日子在自己手中的美文

在平凡中耕耘自己演讲稿

你自己随笔

你是最好的自己经典语录

思维管理心得:你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思维管理心得:你是在打破自己还是在沉溺于自己,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