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转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顾茅庐》读书心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顾茅庐》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三顾茅庐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三顾茅庐读后感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篇2:《三顾茅庐》听课心得
《三顾茅庐》听课心得
星期五课听了蒋丹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的第二课时,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蒋老师在40分钟时间内,不仅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模仿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方式写一处景色。语文教学的内容多,而实际上课的课时少,加上各学科(尤其是术科)需要均衡发展,使我们语文教师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如何充分利用好课程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提高第一范文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蒋老师执教的这一堂阅读教学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这堂课从“刘备到底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这个问题入手,紧扣“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地方?”“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两大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刘备的诚心和求贤若渴的心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抓住要隘,设计好教路,打破逐节逐段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加强语言训练,确立教学主体的关键所在。
2、教师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候,总能敏锐地觉察并迅速地作出反应,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流畅,节奏明快,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往往是中年级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反映人物的心理特点。上路前刘备“生气”地斥责张飞“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见面前“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无不反映出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理。
2、在对比中衬托人物的特点。第三次去邀请诸葛亮,张飞和刘备的态度截然不同,张飞“嚷道”要“把他捆来”,刘备则“生气”地责备张飞。蒋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张飞和刘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蒋老师还能注意语言的积累。
1、在理解中内化。本文多次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蒋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样式,而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在理解中内化语言积累。“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以用――“拨云见天”四个字来概括。“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见刘备和诸葛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如鱼得水”啊!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打比方这一语言样式,理解了这样写的意义,而且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
2、在运用中深化。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描写了隆中秀丽宜人的景色,抓住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的特点来写。蒋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仿照写一处景色,使得这种形式在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些值得商榷,在这就不一一细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篇3:《三顾茅庐》教学心得
《三顾茅庐》教学心得
一次磨课又结束了,暂且轻松片刻。
上午,将这些天在脑子里不断翻腾的那些东西倒在课堂上,且不论大家如何评说,自己先觉得轻松了。磨课又何尝不是磨人!
这些学期来,我都尽力能磨出一些课。我在电脑里把这些课用专门的文件夹整理好,排在那里,已经有一小串了。每次打开教案资料,看着它们,都觉得异常亲切,让我想起当时的事,当时的心境。我便想,每学期都能留下这一小串文件夹,一定不错。
但磨课的事,实在是难受,而上出好课来,确乎很难!
这次备《三顾茅庐》是我花时较少的一次,一来准备时间仓促,二来添了儿子后真多了不少的事。但我此刻回顾这次磨课的经过时,一步步的足迹还是清晰可寻。
从去年上《雾凇》开始,我尝试写文本解读,忘记了这是在那里看来的方法了。自己细读文本后,把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并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我理解的文本解读(大概片面了点,简单了些)。细读文本这事,我原来也在做,如《爱如茉莉》、《水》等课文都仔细读过,但没记下,也没这么认真地梳理过思路。写完《三顾茅庐》的文本细读,我再读读自己写下的话,文章的脉络、重点,甚至一些教法都清晰地呈现眼前。《三顾茅庐》尚是浅显的,读过数遍,便能有所感悟,碰上难以把握的文章,只读得昏昏沉沉。此为“第一难”。
在解读文本阶段的我是普通读者,自己读了有所领悟。接着的思考便是:我打算为学生教些什么?此时,我的身份该是教师了。人常说: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是个糊涂的人,又忘了这是谁说的了。)是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目标比方法重要。倘若目的地都错了,去的方法再舒适,结果终究还是谬之千里。一篇文章,尤其是好文章,灿若繁花。读着读着,往往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要从这其中准确而精当地抓住目标并不容易。此是“第二难”。
就《三顾茅庐》一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定位在“诚心诚意”一词上,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是这课的目标。至于教法的选择,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在确定了“目的地”后,又让我颇为头痛。这又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干好了,就是“艺术活”。每个人的思维习惯,语言表达习惯都不相同,这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教法,至于性格特征和个体特长更是使教法大相径庭。他人的教案可以看,而教法却未必能学。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此“第三难”。
这些,还都只是课前的功夫。课堂上又有一难,为“第四难”。自己的锦绣文章做得再好,都得在课堂这块天地里展开。教师个体的才智,经验,积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言归正传,反思《三顾茅庐》这课。
优处在于,把握住了教材重难点,紧扣了“诚心诚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教学,这一思路清晰明了,可取。
在这课中,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
1、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
我理想中的课堂是圆润,流畅的。圆润,为光滑而富有亮泽,且饱满而富有弹性。它不会使人觉着凹凸不平,更不使人以掌抚过如鳞刺手。它富有张力,不干瘪,不黯淡,更不使人食之如同嚼蜡。这一切,均有一个前提条件:这课上,需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舵手。
我与此相去甚远。学生潜心阅读文本后,各抒己见,自然是花开数支,旁逸斜出,而我却不能有效地将他们一一理顺,为己所用,将课堂掌控于股掌之间。收放自如,这是一种境界。
2、宏观把握文章的能力欠缺。
这应该属于文本解读阶段的问题。看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细处深入,再回到整体把握。这样一个完整的解读过程也应该体现在课堂上。比如,板书。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文章的脉络。
每次磨课,都是辛苦的磨人的过程。而每次磨过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悟。
篇4: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释读】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篇5: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高天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顾:拜访 ;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 “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茅庐 诸葛亮 茅塞顿开 捆来 尊重 卧龙 恭恭敬敬 秀丽宜人 吩咐 讨论 群雄纷争 分析 半晌 时辰 辅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 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地走 恭恭敬敬地站、等 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
篇6:三顾茅庐_
自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以后,来到军营,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很看不起诸葛亮,觉得自己千里迢迢的请人才,结果只请来了个书生。
关羽和张飞于是想为难为难他。首先,关羽走到诸葛亮先生面前,说:“我想给您出个难题,您要是解开了,我就喊你师傅,你要是能在一个时辰之内可以判断出油和水哪个轻,我就说到做到!”诸葛亮听后微笑的点了点头,思考了一会儿,便拿出一个小杯子,将油和水到入杯中,听了一会儿,油漂浮在水面上,水在下面,诸葛亮便拿着杯子走到关羽身边,扇着羽毛扇说:“关将军,我用了还不到半个时辰就找了答案,油比水轻,怎么样?”
张飞听后,说:“刚才不算,让我来出题,你可以把是吨重的石磨从山上抬到山下,我们就佩服你。”诸葛亮借来一个手推车,再将石磨用小木棍撬到车上,然后推到山顶,再叫关羽、张飞在山下等着,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将十吨重的石磨推到了山下,张飞、关羽输得心服口服。
最后关羽、张飞拜诸葛亮为师。
篇7:三顾茅庐_
三国刘备摆脱曹操后,占据荆州市独立为王,以王爷真实身份招兵买马。可之后三国刘备的谋士徐庶之母被曹操劫持,谋士迫不得已投奔曹操。那谋士走前向三国刘备强烈推荐了贤能诸葛亮,要三国刘备必不可少亲身去请。
三国刘备第一次来到卧龙岗后两手空空,由于诸葛亮那时候去出游了。第二次去的时候,三国的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的侄子诸葛俊,诸葛俊告诉他说,诸葛亮和一群有才能的朋友去山里赏梅,回家要一两个月。三国时的刘备只能闷闷不乐地回来,但他留下一封信告诉诸葛亮,他非常钦佩他。
第三次过后,诸葛亮正好就在屋中午睡,三国刘备不肯打搅诸葛亮,就在房外等待。诸葛亮醒后,将三国刘备迎进家中,明确提出了知名的隆中对,下山辅佐刘备造就伟业。之后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水浸万军、巧夺三城、火烧赤壁、驯服千将、七擒孟获、七伐北魅、火烧上方谷、收姜维为蜀国大公无私,鞠躬尽瘁。
篇8:三顾茅庐_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聪明,于是刘备就想请诸葛亮帮他平定天下。
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一次拜请诸葛亮。到了诸葛亮家发现诸葛亮不在家,于是就问:“诸葛先生去哪里了?”一个人说诸葛先生今天刚去出游,不一定什么时候回来。他们只好回去了。
第二次刘备,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又来了,他们敲了敲门,发现有个青年正在读书,于是就向前问,原来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问他诸葛亮先生,可在那个青年说:“哦,哥哥被别人邀请去了,没有在家,”刘备他们又回去了。
他们第三次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在屋外等诸葛亮睡醒。过了好久,诸葛亮才醒,允许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说:“东南方让孙权占据了,北方曹操占据,我们可以占据西南……”这就是三分天下之计。刘备听了非常佩服诸葛亮。
★ 读书心得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 三顾茅庐改写作文
《三顾茅庐》读书心得(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