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

时间:2023-01-21 04:11:11 作者:西班牙馅饼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西班牙馅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

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

苏轼的《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出了求端追美为大道的思想。

苏轼的《赤壁赋》提出了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苏轼认为世界是永久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用水与月比喻论述世界的永久性和变化性。接着直接论述了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阐述了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甚至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苏轼把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起来认识,在当时这应该是很有见地的。这个观点不单单是对世界的看法,也包括对其它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包括了对人生的看法。这里苏轼把人的生与死看作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苏轼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

《赤壁赋》提出了做人要端庄,要纯正,为官要端正,要清廉的标准。

在关于人生问题中,就如何做人、如何为官,《赤壁赋》中提出了端庄、纯正、清廉的标准。《赤壁赋》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指出物不苟取,不贪不占,只有对大自然中人人可以取而用之的事物方可随意取用。这就是说做人要端庄,要纯正,要廉洁。苏轼是官员,如此为官,自不会贪占,会廉洁自处的。为官廉洁是少见的,也是不易的,苏轼做人为官,自己提出这样的思想理论,追求做官的端正清廉,是很高尚的。

《赤壁赋》表现了主客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赤壁赋》的开篇就描绘了一个非常幽美的环境。“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段描绘了天空的圆月空明,奔腾的大江东去,一叶扁舟飞翔,如凭虚御风,由天上到江面,幽美的。立体景象展现出来了,为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布置好了美好的舞台。

《赤壁赋》描述了美好的事件。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美好的景象中饮酒赋诗,回顾历史,纵观世界,品评英雄,体会自身,谈论人生,叙述哲理,阐发大道,这是何等的快乐啊!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啊!夜间到长江上泛舟,临风赏月,饮酒赋诗,高谈哲理,这在当时的官员和士大夫中也是极少见的。这里描绘了美好的事物,表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赤壁赋》体现人生的美好追求。赋中主客主要谈论了对人生的看法,“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表现了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又表现出端正廉洁的人品,这两点豁达超然与端正廉洁,正是人生的美好的境界与追求,这是《赤壁赋》要大力弘扬的精髓。

由以上阐述可见,《赤壁赋》是以求端追美为大道的。求端追美既是做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由此我认为《赤壁赋》虽然是古人所写,但其正确思想仍然可以做为今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篇2:赏读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篇3:读苏轼的《赤壁赋》

读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是他的代表作,是赋中的精品,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赤壁赋》的思想蕴含深邃,艺术水平高超。

先从思想方面来说。

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思想的深刻变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苏轼的《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四年写的,这篇赋反映出了苏轼这一时期思想的深刻变化,反映了苏轼由苦闷烦恼到旷达超然的过程和对哲理的感悟。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一直是比较顺利的。到了王安石变法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经友人极力相救,才得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官员,实同囚徒,没有俸禄,得自力维生。在这种情形下,苏轼自然会苦闷烦恼,并深深思考社会、人生、官场的问题,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篇《赤壁赋》反映出了苏轼思想的变化的过程。

苏轼思想变化主要是由抑郁悲观到豁达超然。苏轼刚出狱,接着被贬去黄州,内心十分是无限痛苦的。这期间虽有官职却无实事可做,经常游览山水,思考问题。时间一长,精神逐渐轻松了许多。他写了一首《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且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文字是写自然界的风雨,而实际是写官场的风雨,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对“乌台诗案”态度,也反映了苏轼这个时期思想上由抑郁悲观到豁达超然的变化。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应该是《赤壁赋》中的主客的对话。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饮酒乐甚而高歌,客(有考证为道士杨世昌)吹箫而悲,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自己是个小人物,“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苦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壮志难酬,也是人生得失的问题。客心所悲,实际就是苏轼自己心中所悲,这就是苏轼的抑郁悲观。而这种抑郁悲观是只是苏轼思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苏轼通过苏子答客阐述了自己思想的深刻变化。苏子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长短,一个是人生得失。这两个问题实际包含了上面的四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苏轼都表现了豁达超然的态度。《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段话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辩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回答了客的第一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人的生与死;下面又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话回答了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人生的壮志难酬、人生取与舍、得与失的问题。苏轼的这一篇宏论,表现了他对待人生长短得失的态度,表现了他由悲观抑郁苦闷烦恼到豁达超然的深刻变化。当然,苏轼的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在此前是有一定基础的,他在密州任上写的《超然台记》中就显露端倪了。

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人生的问题,关于人生的长短得失的论述具有辨证法思想,因此,这篇文章是蕴含哲理的,思想是深邃的。

再从艺术方面来说。

这篇《赤壁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第一,赋中创造了如仙如幻的美好意境。赋的开篇就创造了优美的诗意与仙境般的意境。赋的开篇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段话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写苏子与客泛舟于大江之中,圆月朗照,饮酒赋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接着是“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月光之下,大江之上,舟行如飞,如凭虚御风,遗世独立,恍如身登仙境。赋的开篇描写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如仙如幻,为全篇赋的人物活动安排了优美的活动场景,为全篇增加了无限的美感,并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二,这篇赋中多方面运用了对比方法,喜乐气氛贯穿全篇,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然超的心态。赋的开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上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简短几句就创造出了笼罩全篇的喜乐气氛。接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明确突出了“乐”的气氛。再接下来是乐极而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很优美,应该是快乐的,但依客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来看,这歌是由乐而悲的。由乐而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悲衬乐,从全篇看突出快乐的气氛。苏子答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几句话表现了苏轼豁达怡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几句话表现了苏轼的廉洁超然与快乐。赋的结尾“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同样表现了苏轼的快乐。这样这篇赋喜乐气氛贯穿了全篇,突出表现了苏轼的豁达超然的心态。

第三,赋的特点很明显。赋的突出特点是主客之间问答,《赤壁赋》以问答为主体,苏子与客的对话占了全篇的三分之二,而且是这篇赋的中心。赋的再一个突出特点是铺陈,这篇赋的描写对话,铺陈很多,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等等,较多地运用了对偶或大体对偶的句子,语言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不止。

第四,铺垫照应,细密周严。这篇《赤壁赋》主要是借水与月来论述哲理,在论述之前,尽情为议论做好铺垫。赋的开篇就说到水与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暗示了阴历十六的圆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暗示长江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写了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一次明写明月。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写了月,“顺流而东也”“羡长江之无穷”等又写了水,等等,这一切都为苏轼由水与月引起说理做了充分的铺垫,苏轼就水与月说理就顺畅而自然了。文中做到了铺垫照应,细密周严。

苏轼的《赤壁赋》思想深邃,艺术高超,是赋中的精品,是值认真阅读理解体会的。

篇4:苏轼 后赤壁赋

宋代: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篇5:苏轼 赤壁赋 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 赤 壁 赋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篇6:苏轼 《赤壁赋》

先论一下苏轼。苏大胡子纵情豪迈、风流文章,这个大家都熟知了。我的印象中,除了下棋,他在琴、书、画、诗、酒、茶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精通《易》。所以他的文章,奇巧方面,略有欠缺,眼界之高,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来说说这篇《前赤壁赋》。文章的结构没什么新意,很传统的“扬——抑——扬”的格式,由景而入情,逐级升华,最后达到哲理的高度,这也是唐宋时期常用的行文方式。

文章高明的地方还是在于境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极为清幽的环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荡舟于赤壁之下,看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换了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个苏子!飘飘然乘风而起,顿时把什么曹操啦、周郎啦,统统地不放在眼里了。数百年前的那场厮杀,于苏子眼中、于这江明月、于这崖清风,实在并没有改变改变什么,仙去了吧,就在这样的秋夜。

且慢,还有美酒不曾痛饮,还有美人不曾承恩,还有知己不曾畅谈,那么缓一缓吧。“今朝有酒今朝醉”,乘着酒兴,唱一曲古风盎然:“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功名算什么?利禄算什么?世上有佳人,当在绝北方。蒹葭又黄了么?白露又降了么?驾着扁舟去寻求吧,纵然知道城将倾、国将除,城与国,又那里比得上美人一笑呢?

朋友的意境,那就要差得多了。“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代英豪也湮没在这明月清风里了,何况你我二人?千百之后,又有谁会想得到,这样一个夜晚,这样一只小船,你我两个在这里做“渔樵问答”?天地靡远,人生其间仿佛沧海一粟;岁月靡久,百年也不过蜉蝣一度,而今的我们,面对的却是同古人一样的悲哀啊。

“不是那样的'。”苏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天地与你我,千年与一瞬,相同而又不同,不过是藏在‘有无’之间的一个变数。况且万物各有其主,也许我们本来就不是功名利禄的正主,所以有也没什么好珍惜的,没有也没什么好企羡的。而畅快的心境,那是完全取决于你我自身的,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是快活起来吧!”

就象先头说的,苏轼精通《易》,而在这篇文章中,与奔放的文字相辉映的,正是蕴涵其中的义理。前面的写境是画龙,体现的是不凡的风骨;后面的论理是点睛,凸示出超群的智慧,风骨与智慧结合,苏子就这样进入到神仙一般的境界。

苏轼《前赤壁赋》读后感

读《宋词》和苏轼相遇作文

读白雪公主心得

读丑小鸭心得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心得

读黄继光心得

读红与黑心得通用

赤壁赋 获奖说课稿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苏轼《赤壁赋》课堂练习卷(网友来稿)

读苏东坡传心得

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苏轼的《赤壁赋》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