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木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作者] 王远新,乌鲁木齐市第35小学
[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却难比汪伦,与我情意真。
二次创作的设置不仅吸引了学生,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使之乐学的目的,也为学生以后接触古典文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篇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 “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 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 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 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 。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 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 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 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 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 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 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 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 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 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 。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 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 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 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
[1] [2]
篇3:论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论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篇4: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袭人在《红楼梦》里,也是曹雪芹用诗的心态写出来的。有关袭人的情节,曹雪芹是好几首诗拼凑在一起。是什么诗呢?要先讲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
贾宝玉后来把她的名字改叫袭人,她原来叫珍珠。改成袭人因为她姓花。他说有陆游的一首诗。《红楼梦》书里只讲“花气袭人知昼暖”,有这么一句诗。因为她姓花,所以叫袭人了。陆游的诗里是骤然的“骤”。《红楼梦》里可能是版本不同或是记忆有误。讲《红楼梦》的人都说袭人的名字来自陆游的这首诗《村居书喜》,写他居住在农村里的一番喜悦。我觉得这只是情节,而不是曹雪芹写这个人物的命意。《红楼梦》里的情节同命意是有差异的,是不能等同的。举个例子,贾家的四姐妹,情节讲,大姐是大年初一生,所以叫元春,其他的姊妹依她的春字排行排下来。这是小说里的情节。而作者的命意,写贾家四姊妹,是“原应叹息”,就是原来应该叹息。也就是作者写这几个人物都感到悲叹,为什么呢?《红楼梦》里这些无论是小姐、少奶奶还是丫鬟,都是出于薄命司,一个个都是薄命的,所以应该叹息。这是作者的命意。
因而,我用这个说明命意同情节是不能等同的。所以,袭人的名字是根据陆游的诗来取的,只是情节。情节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比如说,后来贾政有一次听说,贾宝玉每天晚上让袭人把药吃下去,贾政就问了,袭人是谁?人说是贾宝玉的丫鬟。他说,为什么取这么一个刁钻古怪的名字?贾宝玉在这个时候推说贾母起的。贾政当然知道老太太不可能起这样的名字。然后推不过的时候,他就讲陆游诗里有“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样的句子,所以这个丫鬟姓花,改叫花袭人。这样应付,贾政骂他两句也就了事了。后来,还有一次是在酒席上,贾宝玉和一帮朋友行酒令,蒋玉菡,就是后来袭人嫁给的那一位,行酒令的时候席上生风,就是拿着席上的一个东西然后吟出一句古诗来。这里蒋玉菡正好拿着一支桂花,就说“花气袭人知骤暖”。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薛蟠讲,你怎么犯了讳了。这都是情节。
曹雪芹写袭人,真正的命意并不是陆游的这首诗。为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念一遍:
红梅桥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间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紫荆。
这首诗讲的所有内容,同袭人在整个《红楼梦》里,没有一处是有关的。“花气袭人”,知道白天变暖了,这是晚春的,春天的一首诗。最后结尾是,他在农村种了地以后,按时交了田赋田粮,所以没有衙门的人来敲他的门。这首诗同袭人毫无关系。贾宝玉这时还是个小孩,懂的诗不多,所以他用陆游的诗来应付他父亲。有这么很巧的一个词是“花气袭人”。同袭人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关系不大。毕竟只是一个字面上的联系。这就是情节。
几首诗里真正写到袭人的诗就是这个。第一首是屈原《九歌》里有一篇叫《少司命》。屈原《九歌》里有大司命、少司命,是命运之神,是根据民间的祭歌改写而成的。现在,评价屈原最高的诗是《离骚》。但我个人最欣赏、最喜爱的是《九歌》。这首《少司命》写命运之神,或叫命运女神。当中两段: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兮袭予。
屈原的楚辞里有许多地方写香花,用花来象征自己的高洁。这里秋兰是花中的精品,“蘼芜”是野菜,各种各样的花草都在堂下生长着。“绿叶兮素枝”,写这些花草的枝和叶。最后“芳菲兮袭予”,它的香气,花的美好,能向我袭来。下面还有一段,也是写兰花的: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独与予兮目成。
前面两句讲秋兰的绿叶青枝。最后,引出两句,满堂的美人,就独与他“目成”。“目成”就是说,两个人的眼光相对,用不太庄重的话说就是眉来眼去,庄重的话就是目光相遇,单独目光相遇,意思是只有这位美人同他目光相遇。这是屈原《少司命》里面的两小段。
不止一首诗,还有一首诗,初唐四杰中有一位诗人叫卢照邻,他非常有名的一首诗叫《长安古意》。《长安古意》结尾的两句是: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个丫鬟的`名字为袭人,我想原意会在这里。为什么说在这里呢?我们返回《红楼梦》第五回的两句,第五回是给《红楼梦》人物的命运,每人一个判词。后面还有一首曲,预示着人物结局的,写袭人的有两句话叫:
空云似桂如兰。
后面是:堪羡伶人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就是贾宝玉没缘份,最后那个“伶人”倒是有福份。
前面两句,“空云似桂如兰”。怎么似桂如兰,在《红楼梦》里袭人同兰同桂没有地方同这个人物性格是有相联系的。所以,这里面袭人同兰桂的联系就是屈原的诗里讲兰,卢照邻的诗前面讲桂。“空云似桂如兰”,空云就是白说,袭人同兰桂没有关系,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条,“飞来飞去袭人裾”,是说桂花飘落到人的衣裾上。《红楼梦》里袭人,应该是“飞来飞去袭人裾”。开头有一段话,讲到袭人,说她是老太太的一个丫鬟,后来给了宝玉。她在侍候老太太的时候,心里只有老太太;后来伺候宝玉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宝玉。在下有一本小册子,写到这位怡红院的女主人,后来嫁到蒋玉菡那里,恐怕她的心里只有蒋玉菡一个人。
在《红楼梦》里写她更多的是桃花。她同兰桂无关,却与桃花联系。桃花在历史上,在《诗经》时代还是很高尚的,但到唐代以后,桃花就被人说的不怎么样了。杜甫的一首诗说“轻薄桃花逐水流”,后来桃花常常同轻薄相联系。还有袭人用桃花来比就是“再度桃花”,等于说改嫁。所以她是“空云似桂如兰”,我想应该是包含着这层意思。这样,在《红楼梦》里面真正符合袭人的性格的,不是陆游的这首诗。袭人性格的形成,应是刚才举到的屈原《少司命》里的这两小段,同卢照邻《长安古意》的结尾的这几个诗句。这只是我的联想,事实是不是这样,只能有待读者和在座诸位判断。
篇5:顾城《诗句·诗意·诗情》赏阅
诗句,
在知识的库房里,
像一堆胶结的丝团。
我把它漂洗——
一缕、一缕,
织成了美好的锦缎。
诗意,
在生活的道路边,
像一把散落的子弹。
我把它寻找——
一颗、一颗,
别进了战斗的弹链。
诗情,
在神思的草原上,
像无数飘飞的'花瓣。
我把它捕捉,
一片、一片,
结成了美丽的皇冠。
【顾城文学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 “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篇6:题西林壁的诗意诗情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篇7:诗情诗意的女人散文欣赏
诗情诗意的女人散文欣赏
有一种女人是诗情的女人,这不是后天的造化,而是一种天性。
题记————
诗情的女人过于向往美好的事物、太追求完美。无论她的生活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幸福美满,可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有一处空缺,就是这处空缺常使她感到孤独。这种女人喜欢热闹,也喜欢独处,独处时,思绪会飘到很远,
她的心中常有一个超越平凡的梦,这个梦是她一生的追寻。虽然她知道这个梦也许永远不会变成现实,但她依旧陶醉其中,反复回味梦中的'各种滋味。其实这是一种固守,固守着精神家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诗情的女人不太看重物质,物质对于她来说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因为她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往往高于物质上的。物质上再优越也满足不了她的精神世界。她不屑于和别的女人攀比那些外在的东西。她可能喜欢化妆,她会在意自己的形象,时时打扮的优雅得体。她不会太追求时尚,但是穿衣一定是穿适合自己的。她不一定有一张精致的面孔,但是肯定有独到的气质。。。
诗情的女人有一颗容易孤独的灵魂。因为内心过于细腻、敏感,所以常伴有莫名的惆怅。孤独时,既有无人倾诉的慨叹,又带有曲高和寡的味道。一片花瓣、一缕阳光、一首歌曲、一部电影,常能引起她心灵深处的拔动,动情之余带着几分伤感。伤感是真性情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身心与自然的交融相通
诗情的女人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所以也就容易受伤。她的智商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工作上,但是情商有点低。一旦付出便是轰轰烈烈,覆水难收。
这不代表此类女人缺少理性,她的性格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理性又感性的性格让她经常徘徊在痛苦的边缘苦苦挣扎。面对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她可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但是心灵深处的伤痕也许一生都无法抹去。
所以男人遇上了这种女人,要么好好的去爱,要么远远的走开,就是不要去伤害她。
诗情的女人喜欢文字,文字是她内心世界最好的表达方式。诗情的女人又是难以让人理解的,她就象峡谷深处的雾岚,象一首朦胧诗,象一道既远又近的风景。
篇8:理解诗意的解读
有关理解诗意的解读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篇9:诗情爱意赋青苔阅读理解答案
诗人常将眼光投向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所谓情有独钟,比如说青苔这东西。
青苔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它毕竟是一种生命。唐人刘禹锡在名篇《陋室铭》中就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青苔”对“陋室”的映衬,便有一种荒芜凄凉之意吗?没有,在诗人的眼里它恰恰成了一种陪伴的生命,充满了生机。
诗人咏青苔,其中咏的是心志。我想起以一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的王勃,他在未被人们发现前曾写下一章《苔赋》,其中有:
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叶,无迹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来幽而自整。
这是一幅对青苔的生动写照。诗人借青苔的特性同世俗作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那种遗世独立与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我于是读懂了:这青苔正是那些独特人物的化身。
为了给青苔正名,清人袁枚写下一首《咏苔》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你瞧,竟然可以拿青苔来与牡丹媲荚,诗人的赞美之情溢满诗行。不错,青苔是不应该被人遗忘的,“青春”里透出一种执著而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视而不见吗?
从青苔的身上,我见到了一种君子风度,坦然、安然、超然、昂然……这正是我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心中涌动着诗情,在一个晚上终于吟成了这么一首绝句:
立壁阴隅独自吟,诗意铺绿见初心。
平生寂寞从容笑,只爱超然寄愫情。
每当我走过老桥或穿过古巷,每当我徜徉在山林或漫游在花径,凡是有青苔的地方我总要顾上几眼,倾注心中的爱意。
于是,脑子里常常闪出青苔的影子。
1.在文中横线上默写出刘禹锡描写青苔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们为什么会对青苔情有独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王勃的《苔赋》中,你能够看出青苔的生长特点及生活习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君子的风度”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抒发诗情画意,也为青苔赋一首小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因为在诗人眼中,青苔成了一种陪伴的生命,充满了生机,显示了遗世独立与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透出一种执着而顽强的生命力。
3.青苔没有枝叶,没有芳香,喜阴好静,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角落。
4.坦然面对生活,充满活力,表高不俗,执著独立。
5.示例:友人说/“感觉你的阴暗面似乎多了点“/其实/他不知道/我善于迂回到阳光背后/思想观察/那是因为/我怕阳光/误导了我的视线。
★ 诗情作文
★ 尊严的体会和理解
★ 中秋节诗意句子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