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

时间:2023-06-06 03:35:42 作者:shapeee 其他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hape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

@年轻干部 速来领取成长“秘籍”

“青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事关国家之兴、民族之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七大能力既是每一位年轻干部足履实地的责任担当,也是每一位年轻干部志存高远的“诗与远方”。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提升七大能力,滋养浩然之气,练就过硬本领,站稳人民立场,百卉萌动发力,利刃出鞘扬威,是年轻干部的成长“秘籍”。

风雨不动安如山,锤炼政治能力,保持处事不惊的非凡定力。大海航行灯塔引航,年轻干部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大决战、“十四五”规划大幕待启的时代浪潮中。浪潮翻涌,如何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乱云飞渡仍从容”,过硬的政治能力永远排在第一位。年轻干部提高政治能力,首要标准是坚定信仰恪守忠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颗红心永向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善于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维度中,从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保持理论学习透彻持久的定力。理论学习常学常新,要全面系统学,要联系实际学,深入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提高政治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永葆对党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敬畏之心。常怀敬畏之心、戒律之心,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办事,锤炼政治品行,涵养浩然之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苦练看家本领,强化实干兴邦的正确导向。俗话说,“软肩膀挑不起重担”,年轻干部唯有练就过硬的看家本领,方可从容接过接力棒,跑出新速度,跳出新高度。练就过硬的本领要靠足履实地的实干,更需要方法得当的巧干,要积极开展“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式的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对症下药解决矛盾困难。年轻干部要勤下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多一些走村入社区,多一些与群众的促膝并肩,善于倾听群众急难愁盼,切中问题症结所在,少一些蜻蜓点水,纸上谈兵,多一些解剖麻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梦想家”到“实干家”必须要逾越的就是攻坚克难的硬核担当,正如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90后”“00后”年轻医务人员敢担当善作为,白衣执甲与瘟疫厮杀,践行了医者仁心,使自己成为了儿时梦想里的英雄形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要见风雨、长筋骨、增才干,要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敢于走出舒适圈,积极主动向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进发,向群众急难愁盼处进发,向矛盾突出的基层进发,在攻坚克难中努力将自己磨练成崇山峻岭间的“万年松”、广袤大地上的“千里马”,用青春力量书写实干兴邦的佳话。

一枝一叶总关情,站稳人民立场,增强干事创业的强大磁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从“半条被子”体味人民至上,从“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感受大国担当,从紧密依靠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无不诠释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须臾不忘的人民意识更是每一位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所在。年轻干部要时刻谨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常思“我是谁、为了谁”的本源问题,在追本溯源中铭初心担使命。“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至上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从群众一件件实事的解决上体现人民至上,年轻干部要走进群众当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共奔小康的第一线、改革创新的第一线,重点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切实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正向磁场效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提升七大能力,养足浩然之气,练就过硬本领,站稳人民立场,总书记这份年轻干部的成长“秘籍”,望吾辈青年速领,勤学善思,善谋实干,成长成才,勇挑重担。

篇2:“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

“半条被子”传美谈 一个道理入人心

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9月16日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半条被子”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来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休整,卫生部、后勤部就驻扎在沙洲村。在老乡徐解秀家门外就寄宿着3名女红军战士。不忍心看到战士们忍饥挨冻,她硬是把她们拽进家里住了起来。其实她家里的条件也是惨不忍睹的,缺衣少食,床上只有一条烂棉絮。几天后临分别时,女红军战士们决定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她。但老乡哪里肯收呢?于是,女红军战士们拿来一把剪刀,剪下一半硬塞给了她。并且跟她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她,再送给她一条新被子。

这个故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和报道。当年还曾发起过寻找3名女红军下落的行动。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徐解秀老人去世,依然没有找到三名女红军的消息。去世前,她还反复叮嘱儿孙:“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4年前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专门讲过这个故事。他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这一次来湖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沙洲村,而且首先看的就是“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从专题陈列馆到徐解秀后人朱小红家,总书记一路行来,一路感叹。是的,“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且建党近百年我们始终不渝不忘,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正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党才有了光荣历程、辉煌事业,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是啊,“半条被子”传美谈,一个道理入人心。

看大势,更要看小处。“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事物的小处能照见真实,真理通常都蕴藏在简单之中。“半条被子”式的故事,事件虽小,但意义非凡。党的革命史上,类似的小故事不胜枚举。江西于都,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为了在水深浪急的于都河上架设浮桥,当地群众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送上前来,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来了。如今,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搭浮桥用的门板。71年前,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即将在长江边展开。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仅半个月时间,人民解放军就征集到1万余只船,一举突破长江防线。如今,渡江战役纪念馆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渡船。今天,从“民生无小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言出必行”“行胜于言”。一个政党、一名干部到底是不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他口头说了不算,必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政党多如牛毛。如果仅从他们提出的纲领、口号来看,能给人美好想象的有很多。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能兑现诺言的有几个?而我们党却始终是言行一致、一以贯之的。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今天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我们要求一个也不能少!至于干部,我们要求干部就是要干字当头。对于那种只会说漂亮话却从不肯扑下身子实干也即“说得比唱得好听”式干部,组织和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的。今天,考核一级党委政府、考察任用一名干部,我们始终坚持看实际品行、实际能力、实际作为、实际业绩。

察一时,更要看一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政党、一名干部到底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时做到了还不行,必须要一贯地做到。历史上,许多革命起初都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暴政,为人民群众谋解放、谋利益的。但革着革着就走了形、变了味。太平天国运动如此,国民革命也如此。现实中,一些干部起初也是好干部,脚踏实地、呕心沥血地干出了一番实绩。但干着干着就变了初心、忘了使命。甚至开始践踏人民利益,最终沦为阶下囚,被钉上耻辱柱。整党整风,拨乱反正,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和斗争武器,不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朝着理想彼岸靠近。看吧,“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沙洲到陕北,从长征到抗战,从革命到建设,现在又从脱贫攻坚延续到乡村振兴,也必将从全面小康延续到建设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

篇3:“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

从“半条被子”中理清三个问题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这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半条被子”的故事饱蘸深情又无比形象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新时代的我们,当从“半条被子”中理清“三个问题”,不断汲取攻坚克难、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实与虚的问题?是关键时刻的“跟我上”,还是“嘴尖皮厚”的“给我上”,是实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结果自然迥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真正答案就在这“半条被子”浓缩的深情之中。革命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把党融入心底。同人民风雨同舟,老百姓才会当咱是“自己人”。今天的党员干部,当从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中,感悟到共产党人初心的伟大力量。三个女红军和徐解秀老人,四人合盖一床被子,临走却主动提出要分一半出去,这中间是实心实意把老百姓放在心坎里,真正做到以百姓饥寒为饥寒,以百姓感受同身受,真正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人,也换来了老人一辈子的念念不忘,真正把红军当成了“自己人”。才有了革命战争年代,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红军的苏区老农,才有了“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伟大胜利。当年国民党为什么会败,也就因为缺少这份对老百姓的实心实意,缺少这份对老百姓的殷殷深情。

小和大的问题?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是片面的、孤立的、“何不食肉糜”般地看问题,认知和理解自然不同。如果我们以今天通常的视角来看,“半条被子”小不小?的确,在一些人看来,一条被子都不算啥,何况是“半条被子”?这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四史”的学习、教育、传承,在传播过程中,要将历史事件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量,使今天的青年充分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如果转换视角,将“半条被子”和三名女红军的全部铺盖联系起来看,这“半条被子”弥足珍贵,牵动着一颗红军对老百姓的心,共产党对人民的心。即使困难再多、再大,只要人民有需要,我们的党、我们的红军甘愿奉献出自己御寒的被子,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心力,甘愿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因为在他们心中,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为这是属于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特殊“权利”——利益面前“后退一步”的权利,百姓需要面前,“挺身而出”的权利。我们应在这份视角的转换之中,不断擦亮初心,在义与利、公与私等利益得失面前,不断摒弃“小我”的私心私利私欲,彰显“大我”的无私无畏无惧,在攻坚克难、披荆斩棘之中显身手,在奉献国家、服务人民之中绽放芳华。

篇4: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心得1000字

“半条被子”映“初心”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大娘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帮她度过难熬的冬日。时隔80多年的红色故事仍历久弥新,映照心田,催人奋进。

“半条被子”映初心,牢记宗旨为人民。“半条被子”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分给老百姓的人,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以贯之将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践行为民初心,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

“半条被子”显责任,弘扬无畏担使命。“半条被子”的背后是红军女战士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大无畏精神。红军正是凭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无畏精神,战胜“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当前,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有许多“深水区”“硬骨头”需要跨越,还有许多“雷区”“险滩”需要征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化危为机、危中寻机,以大无畏的姿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共克时艰、战胜挑战,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

“半条被子”示规矩,心存敬畏守纪律。“半条被子”背后彰显3名女红军严守纪律、恪守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己所能回馈于民,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政治本色。“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和为政之要。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纪律观念,淬炼规矩意识,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公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虚心向人民请教,吸取人民智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始终做到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清白做人、扎实做事,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篇5: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心得1000字

“半条被子”润“心田”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身处绝境、生命攸关之时,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鉴往知来,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细品“半条被子”故事中蕴含的深意,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姿态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

“半条被子”映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半条被子”的故事闪耀着党的光辉,展现了3名女红军“生的希望送给群众,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为民情怀。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从思想灵魂深处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拔亮心中的“明灯”,不动摇、不质疑。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脉相通,坚持人民至上,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落脚点,解决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半条被子”显担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3名女红军在“饥寒交迫、生死考验”的危难时刻,心甘情愿与老百姓“分半条被子”,是共产党人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真实写照。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细品“半条被子”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就能跨过一道又一道沟,迈过一道又一道坎,征服新长征前进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解决好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激情和献身精神。

“半条被子”示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意识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基本素质。“半条被子”背后彰显3名女红军严守纪律、恪守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己所能回馈于民。“权轻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员干部应认清形势,对标对表革命老前辈,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纪律观念,淬炼规矩意识,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公仆,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虚心向人民请教,吸取人民智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始终做到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清白做人、扎实做事、坦荡为官。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坚守初心、持续滋养初心、笃实践行初心,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辉煌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根基。

篇6: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心得1000字

“半条被子”捂热了民心

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16日下午,习近平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察看村容村貌,同村民亲切交谈。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习近平对乡亲们说,“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

1934年11月,3名女红军路过沙洲村,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半条被子”的故事正是人民军队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缩影。从当年接过红军“半条被子”,到如今整村脱贫走上“幸福路子”,沙洲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映照出我们党近百年来不变的初心。总书记此行参观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既是不忘红色历史,也是汲取奋进动力,更折射出一个大国大党领袖对于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人民至上的情怀。

“半条被子”的故事是“党群血肉相融、军民鱼水情深”的印证,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注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3900多万党员干部不分昼夜,460多万基层党组织高效运转,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生命,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中国在抗疫斗争中,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病患,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与“半条被子”的故事一脉相承。

“半条被子”,它不仅捂热了民心,更启迪我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既铭刻着党为民族谋复兴的赤子初心,又折射出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担当使命,犹如一束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遥想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如今,这个故事穿越历史的时空长廊,依然能够照进当代人的心里。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回顾红军长征的艰苦、体会红军与百姓的血肉联系,能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赢得了民心,获得了胜利。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进入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在光阴荏苒中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始终不变,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深厚情感代代相传。回顾“半条被子”故事里的那份初心,感悟革命事业的崇高与神圣,就能更深切体会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我们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血肉联系,时刻牢记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方能让初心和使命成为新时代、新奋斗、新作为的不竭动力。

篇7: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心得1000字

“半条被子”永流传 坚持为党为人民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带着广大党员干部重温红军在汝城时留下的“军爱民、民拥军”的红色历史。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发扬“半条被子”精神,奋勇向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艰苦奋斗,让“半条被子”引领党员干部不断奋进。在昔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三位女战士将仅有的一条棉被一分为二,送给人民。今天,我们虽然过上了较为宽裕的物质生活,但仍然不能忘却红色历史,要时刻铭记为民初心,并不断从中汲取前行动力。疫情期间,千万名挺身而出的党员医生与病毒狭路相逢、生死相搏、短兵相接,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勇挑重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还有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不惧风雨、坚守一线,他们或坚持不懈地走访排查、体温测量,或没日没夜地值班执勤、转运收治。面对新长征路上的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勇于担当。

心系人民,让“半条被子”带给人民群众温暖幸福。“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深读“半条被子”的故事,时刻把人民装在自己心中。要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把“六稳”工作扎实做好,将“六保”任务全面落实,把为民初心转化为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具体行动。我们应当做到权力用于民、感情系于民、行动忠于民、工作利于民,办好群众的“急”,解决群众的“难”,疏导群众的“愁”,实现群众的“盼”,真正将人民群众记在心里,给人民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幸福。

廉洁修身,让“半条被子”将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结。三名女红军严守纪律、恪守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己所能回馈于民。所以,我们党员干部应时刻注重廉洁修身,对标对表革命老前辈,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坚定信念,自觉守规,规范言行。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纪律上的规矩人、党性上的明白人、组织上的放心人,让广大群众信得过,从而不断巩固我党与广大群众的联系纽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半条被子”启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时刻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角色本质,发扬“半条被子”精神,把党和人民铭记在心,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工作各个方面,坚持为民本质,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坦坦荡荡为人民服务。

篇8:《半条棉被》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半条棉被忆初心 牢记使命再出发】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住在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草屋内。茅草屋的主人叫徐解秀,她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盖的是一堆烂棉絮。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都舍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御寒。夜里,三位女红军就和茅草屋的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

几天后的一大早,女红军们要奔赴新的战场,她们看到徐解秀床上的破棉絮,决定把她们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但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要。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两半,她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读到这里我久久不能平静,半条棉被,是当时女红军们的全部家当,是红军和群众共冷暖的一个剪影,是无法割舍的党群鱼水情。

翻开《习近平讲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同样感人的长征小故事。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顾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跨过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翻过一座座白雪皑皑的高山,越过一片片潮湿阴冷的草地,转战两万五千里,来到陕北延安,保住了革命的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坚实的烙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路,当代青年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身为满怀豪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青少年一代,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响应时代发展的召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用我们的青春汗水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身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4月我从苏州回到家乡,从事农村工作,周围很多人不理解,大城市到小乡村,坐办公室到走街串巷田野里,大家是不是也觉得我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我身边的人都这么说。记得回乡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回家的感觉真好》的心路话语,当时在“中国美丽田园白甸”镇级公众号发布,一个晚上就有38条留言。我清楚记得,我晚上看了很多遍,更加坚定了我选择扎根基层的信念。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当好一名小村官并不容易,但是一想到半条棉被,联想到长征精神,我就信心满满。同年5月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觉得我自己人生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我觉得我的长征路就是服务好群众,坚守一份为民情怀。

习总书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作为一名村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路上播撒长征精神的种子,留下新长征路上最闪光的足迹,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篇9:《半条棉被》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三品”鱼水之情】

三个故事,“三品”鱼水之情,阐述我心中的“人民至上”。

“半条被子”的故事——回望来时路,“人民至上”早已扎根。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感人故事。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疾苦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是毛泽东同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情怀,是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是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为民情怀。

“十指连心”的故事——奋力赶考路上,“人民至上”不分昼夜。第二个故事,基层干部在乡镇的夜晚——和群众拉家常、帮助群众打扫院坝、销售鸡鸭蛋、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用党员干部的“十指”敲开百姓的门、走进群众的心、办好群众的事。最近,重庆市荣昌区在所有镇街推行“十指连心”干部值夜制度。该制度自5月开始实施,目前3个多月下来,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真实”。这个真实体现在“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夜间,对于党员干部走访群众而言,是个对的时间。众所周知,老百姓很忙,有时白天下村,群众基本都是大门紧闭,都忙着干活去了,这时基层干部的走访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夜晚群众回来了,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上门走访,效果也许更好。通过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诉求,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党的关心与温暖,这时的群众才算遇到了对的人,遇到了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

“脱贫攻坚”的故事——奔赴小康路上,“人民至上”随处可见。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乡镇作为一线战场,每名干部都在倾心投入,尤其是最近,程序员的“996”变成了基层干部的“997”。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位扶贫“一哥”——“皮哥”。单位人都叫他“皮哥”,当然不是因为他皮,而是姓皮。他于今年年初到基层扶贫一线工作,除去疫情影响,细细算来,他从接触基层扶贫工作到牵头这项工作仅3个月时间。对于我们是3个月,于他而言却是扎扎实实的2000多个小时。为了尽快熟悉基层扶贫工作,他废寝忘食、熬更守夜,短短时间瘦了10来斤。某天傍晚下村走访贫困户途中,他骑车把脚摔了,去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回来继续加班。几天后,脚实在肿得走不了路了,才去镇中心卫生院住了一晚。回来时的样子就是杵着拐杖的“皮哥”。“熊猫眼”是大家开玩笑时对他的称呼,玩笑之下体会出的是他的无私奉献。

回望来时路,“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民至上”早已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扎根;再看此刻的赶考路,“半条被子”精神在传承,被子之下的鱼水之情在不断巩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人民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迈向民族复兴的导航。扬帆启航,愿我们都能乘风破浪。

军训叠被子心得感悟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感悟

小学教师个人读书心得及感悟

《小故事大道理》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读小猫钓鱼故事心得感悟

二岁半育儿心得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纪录片心得感悟

保险公司经理个人工作心得感悟

《秘密》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半条被子”故事个人心得感悟15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