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

时间:2022-11-24 22:20:36 作者:磨蹭男孩冠军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磨蹭男孩冠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

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

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微斯人,I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

篇2:五册27课岳阳楼记

五册27课岳阳楼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领会全文大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全书的思路。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警句的作用。

3.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

(=)能力训练点首先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在反复诵读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美育渗透点

全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学法引导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来完成。语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刻内涵,宜在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下理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应该如何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影碟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自学文章,理解难词、难句,领会文意。2.学生结合听范读,看碟片和自由诵读,一边领略岳阳楼美景,一边感受本文语句错落有致,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3.教师设计讨论题,在边读边议中领会文章主旨及作品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写作动机。2.感受本文语言美的特点。3.理解1、2节文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今江苏吴县)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仁宗时,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主张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多少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便告失败,他也被贬官外放。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是唐代张说(yue4)建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县一带)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写一篇散文。其时,滕子京重修是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悚(曲)篆额(用篆字书写匾额),一时传为“四绝”。<岳阳楼记》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交代作记缘由,然后着力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或“喜”或“悲”),由此直接过渡到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决心,并以此来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放“岳阳楼胜景”录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指导朗读。听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的高低抑扬。

3.教师强调读骈句的一般规律,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本文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极富音乐美的特点。    ‘

完成课后练习二。在复习骈句知识之后,强调读骈句的规律。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名,骈句以外,统称散句。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必须有稍长的停顿。

4.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1、2节文意。着重理解下列语句: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概括两节大意,理解它们在全篇中的作用。

(四).总结、拓晨

本节课,着重体会了本文语言的骈散结合、凝练形象有特点。为加深认识,可以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四,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妙处。

1.洞庭湖本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易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并领会到洞庭湖气吞山河的壮阔景象。形成一幅生动的.画图。波澜也是无生命之物,用“惊”则易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并领会“春和景明”的平和气氛。

2.说洞庭湖“气象万千”,可联系上文“衔远山……朝晖夕阳”,领会到景物变化无穷之意。

3.“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宜理解为登楼者在特定氛围中所产生的幻觉。既渲染出环境的恶劣。又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意思。

在理解文中难词难句,体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段落以骈句为主?哪些段落有较多的散句?

2.本文在什么情况下多用骈句?在什么情况下多用散句?

3.纯用骈句的语段和骈散结合的语段在朗读时会产生哪些不同的语言效果?

小结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散句,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一般地说,一篇文章中仅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本文首段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均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

篇3:五册27课岳阳楼记

五册27课岳阳楼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领会全文大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全书的思路。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警句的作用。

3.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

(=)能力训练点首先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在反复诵读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美育渗透点

全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学法引导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来完成。语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刻内涵,宜在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下理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应该如何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影碟机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自学文章,理解难词、难句,领会文意。2.学生结合听范读,看碟片和自由诵读,一边领略岳阳楼美景,一边感受本文语句错落有致,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3.教师设计讨论题,在边读边议中领会文章主旨及作品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写作动机。2.感受本文语言美的特点。3.理解1、2节文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今江苏吴县)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仁宗时,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主张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多少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便告失败,他也被贬官外放。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是唐代张说(yue4)建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县一带)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写一篇散文。其时,滕子京重修是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悚(曲)篆额(用篆字书写匾额),一时传为“四绝”。<岳阳楼记》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交代作记缘由,然后着力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或“喜”或“悲”),由此直接过渡到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决心,并以此来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放“岳阳楼胜景”录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指导朗读。听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的高低抑扬。

3.教师强调读骈句的一般规律,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本文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极富音乐美的特点。    ‘

[4]

篇4:八年级上教案(第2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27课)

二七 西部畅想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这首现代诗歌的特点。 2.通过想象,用语言和笔墨描摹出西部的地域特征以及它给人的深刻感受。 3.体会诗人对西部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西部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眼中的西部形象。 2.难点:体悟结尾节,理解诗人对于今日西部的无限遐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描摹“西部”导入课题 深情导入:诗人常用“蛮荒之地”来形容西部,歌手常把“辽远”、“荒凉”的`桂冠送给西部。然而,人们常常忽视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一度贫穷落后、荒凉而倍受世人冷落的西部曾因其有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让世界惊叹与折服。翻开华夏文明史,13个王朝古都,曾让多少东方文明的崇拜者顶礼膜拜;灵动轻盈的飞天敦煌,曾让多少中外文人吟唱出不朽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西部、畅想西部。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西部 在学生说说心目中的西部的基础上,教师再用深情的导语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寻找到他们在学习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兴奋点,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诵读全诗感受诗歌特点 提供配乐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注意押韵,读出气势 学生朗读诗歌,可以是散读,个别朗读、齐读,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 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能进入学习的氛围,更能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西部画面,为深入研读作准备。 品味诗歌 提炼主题 提问: 1.诗歌描绘了哪些具体的形象?具有那些特点? 2.诗歌按什么顺序来组合这些内容的? 3.反复诵读最后小节,理解作者对西部的情感。 用笔圈画关键词语,做发言准备、交流。如:诗歌抓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古筝羌笛”、“丝绸古道”、“黄土高坡”、“江河山川”等意象,写出了西部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自然条件,让人体会到了西部地区的沧桑和历史,西部的宽厚和朴实。 诗歌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未来的顺序组合这些内容。 最后一节体现作者对西部开发抱着无限憧憬、无限希望的情感。 对诗歌语言的深入感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领悟诗歌的主题。 作业布置 1.诗中运用了哪些古诗词,任选两处,回忆诗歌原句,体悟它们表达的意境或情感。 2.以“我眼中的西部”为题,写一个300字的片断。 回家完成,准备交流 让学生熟悉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王维、王之涣等;既明晓了作者活用典故这一手法,又潜移默化中获得了诗歌积累,且陶冶了情操。300字的片断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篇5:七年级上教案(第27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27课)

27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欣赏,切实感受说书场面与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2、  学习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领会在文中的感人效果。 3、  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句的作用,体味其语言魅力。 说明:本课作为七年级的课文,有一定难度。感受情境:通过阅读欣赏,再现盛况空前的说书场面以及白妞精湛的说书技艺,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领会写法:通过学习文中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理解多角度描写尤其是侧面衬托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揣摩语言:通过学习课文中特殊比喻手法,揣摩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声音的妙处,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场面烘托、人物映衬的写法 2、  难点:用感觉与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美妙的声音   说明:本文是一篇较为特殊的课文,虽有人物描写,但主要不是为刻画形象;也有场面描写,却为音乐张本,只是在描写音乐方面有它独特的魅力,是本文的精彩之笔。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人物描写的.铺垫衬托作用上;结合音乐特点,将“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确立为教学难点,并在授课活动中,紧扣此两点贯穿始终。而文中描绘音乐的手法,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大,尽量采用让学生易懂的方法讲解课文去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准备资料:①出示关于作者与作品的演示文稿;②补充《老残游记》第二回“耳闻”部分,引入课文。 ①交流自己准备的关于作者、作品《老残游记》的资料;②解决疑难字词句与简述本文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赏读全文 整体把握 提问:①浏览全文后思考本文写了几个人的表演?重点写谁?②琴师和黑妞在文中的作用如何?③除了用人映衬外,文中其它地方还有无衬托? 学生赏读全文,交流发言。①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②为白妞说书烘托陪衬。③明湖居戏园热闹场面描写与听众的议论衬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艺。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完成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段落 鉴赏白妞说书 讨论:①文中从哪些角度写白妞出场?②梳理白妞说书过程及声音的变化。 ①品一品描写白妞的文字,画出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②请一位同学以描写性的语气朗读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圈画出体现白妞说书的五个过程的语句。 通过品读文本、圈画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 体味语言魅力 揣摩比喻妙处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特殊比喻――通感的妙处,多角度描写音乐获得的感受。 从文中圈画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并分析理解。 在对具体语言的品味中完成了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本文的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听书前、听书时、听书后);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全方位感知全文。 听一段音乐,用一段文字描绘下来。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实现能力的提升。 思路点拨 本文是一篇较特殊的课文,既可作为小说来上,也可作为描写音乐的散文来教,还可以时间为序组织教学,这都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自己的特点安排教学。如果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那么一课时可完成三项任务:分析小说结构,欣赏一段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以音乐导入课文,以分析音乐描写方法为课堂主体,以欣赏品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但无论如何,它首先还应该是语文课,细细品味语言,立足于字、词、句、段、章等等,仍是教学中所必须关注的。 练习举隅 1、摘录文中的喜欢的语句。 2、《明湖居听书》在描写白妞演唱前,为什么要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3、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声音的变化,请找出这些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篇6: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

《试飞》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了解宋庆龄勇敢沉稳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宋庆龄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观看试飞的人群反应的场面描写,领略宋庆龄勇敢无畏的精神风采。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及人物 1. 齐读课题,了解这次试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2. 师生共同交流资料,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进行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自读课文,标出各段序号。 2. 按“试飞前”“试飞”“试飞后”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逐段学习 1. 自己学习第1~15段,了解孙中山、宋庆龄、杨仙逸和黄光锐这几个人物和这次试飞的意义。 2. 自己用符号勾画出描写宋庆龄外貌、神态和场面的地方。 3. 师生互动学习交流。 4. 找出宋庆龄这样勇敢的原因,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5. 老师指导对话朗读。 6. 理解关于描写宋庆龄外貌的词语,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四、学习重点段,深刻体会人物思想境界 1. 自读第16~18段。找出描写宋庆龄微笑的句子,并读一读。 2. 勾画出描写飞机进行特技表演的词语,读一读。 3. 谈自己的体会。 4. 老师指导学生读好第18段,通过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 自己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 试背第18段。 7. 从写作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完成课后第2题。 五、学习第19~22段,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自读课文,找到与前面照应的宋庆龄亲自参加试飞的原因。 2. 勾画并有感情地朗读。 3. 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 六、再读全文,深化感受 1.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3、三维导学  

篇7:八年级上教案第26、2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26、27课)

26风筝   27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 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 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 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 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篇8: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背诵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篇9:初中语文第25课《岳阳楼记》教案

初中语文第25课《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诋毁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 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2、预习《醉翁亭记》。

教学反思:

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诋毁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10: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27课:The ‘Vasa’

Lesson 27   The 'Vasa'“瓦萨”号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happened to the 'Vasa'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she was launched?

From the seventeenth-century empire of Sweden, the story of a galleon that sank at the start of her maiden voyage in 1628 must be one of the strangest tales of the sea. For nearly three and a half centuries she lay at the bottom of Stockholm harbour until her discovery in 1956. This was the Vasa, royal flagship of the great imperial fleet.

1628年,一艘大帆船在处女航时就沉没了,这个从容不迫7世纪瑞典帝国流传至今的故事无疑是航海史上最离奇的事件之一。这艘大船在斯德哥尔摩港口的海底躺了将近几年来个世纪之后,直到1956年才被发现。这就是“瓦萨”号,帝国大舰的皇家旗舰。

King Gustavus Adolphus, 'The Northern Hurricane', then at the height of his military success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had dictated her measurements and armament. Triple gun-decks mounted sixty-four bronze cannon. She was intended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growing might of Sweden.

当时号称“北方飓风”的国王古斯夫斯.阿道尔弗正处在“三十年战争”的军事鼎盛阶段,他亲自规定了这艘船的规模和武器配备。3层的火炮甲板上装着眼点4门青铜加农炮,目的就是要在不断增长的瑞典势力中起主导作用。

As she was prepared of her maiden voyage on August 10, 1628, Stockholm was in a ferment. From the Skeppsbron and surrounding islands the people watched this thing of beauty begin to spread her sails and catch the wind. They had laboured for three years to produce this floating work of art; she was more richly carved and ornamented than any previous ship. The high stern castle was a riot of carved gods, demons, knights, kings, warriors, mermaids, cherubs; and zoomorphic animal shapes ablaze with rea and gold and blue, symbols of courage, power, and cruelty, were portrayed to stir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superstitious sailors of the day.

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准备首航时,斯德哥尔摩一片欢腾。人们从斯开波斯布朗和周围的岛屿前来观着这艘美丽的战船扬帆起航,乘风前进。瑞典人辛 辛苦苦干了3年才建成这件水上艺术品,它比以往任何船只雕刻得都更加精美,装饰得都更加华丽。高耸的船楼上雕刻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神仙、妖魔、骑士、国王、武士、美人鱼和小天使,还有用红色、金黄色、蓝色绘制的光彩夺目的兽形图案,象征着勇敢、力量和残暴,以激起汉时崇尚迷信的水手们的想像。

Then the cannons of the anchored warships thundered a salute to which the Vasa fired in reply. As the emerged from her drifting cloud of gun smoke with the water churned to foam beneath her bow, her flags colour, she presented a more majestic spectacle than Stockholmers had ever seen before. All gun-ports were open and the muzzles peeped wickedly from them.

这时,停泊在港口的其他战船向“瓦萨”号鸣炮致礼,“瓦萨”号也鸣炮回礼。当“瓦萨”号从弥漫的礼炮烟云中出现时,船头下浪花加溅,舰旗迎风招展,三角旗 随风飘动,微风鼓起风帆,金碧辉煌的船楼闪耀着灿烂的色彩。“瓦萨”号展现的壮观景象是斯德哥尔摩人从未见过的。船上的炮眼开着,炮口虎视眈眈地向外窥视着。

As the wind freshened there came a sudden squall and the ship made a strange movement, listing to port. The Ordnance Officer ordered all the port cannon to be heaved to starboard to counteract the list, but the steepening angle of the decks increased. Then the sound of rumbling thunder reached the watchers on the shore, as cargo, ballast, ammunition and 400 people went sliding and crashing down to the port side of the steeply listing ship. The lower gun-ports were now below water and the inrush sealed the ship's fate. In that first glorious hour, the mighty Vasa, which was intended to rule the Baltic, sank with all flags flying-in the harbour of her birth.

当风力增强时,突然刮来一阵大风,“瓦萨”号奇怪地摇晃了一下,便向左舷倾斜。炮长命令把左舷上所有大炮搬到右舷上来以抵消船的倾斜,但甲板的倾斜度仍在 增加。当物口、压舱物、弹药和400个人轰地一声滑向陡斜的左舷时,岸上的观众听到了雷鸣般的轰响。下层炮眼已淹没在水里,涌进船舱的水给“瓦萨”号带来 了难以逃脱的厄运。就这样,想要统治波罗的海的大型战舰“瓦萨”号,在它壮丽的起航时刻,带着全身飘扬的彩旗,沉没在了它诞生的港口。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galleon

n. 大型帆船

Stockholm

n. 斯德哥尔摩

flagship

n. 旗舰

imperial

adj. 帝国的

hurricane

n. 飓风

armament

n. 军械

triple

adj. 三层的

mount

v. 架有

bronze

n. 青铜

cannon

n. 加农炮

might

n.力量

ferment

n.激动不安

ornament

v.装饰

riot

n.丰富

demon

n.恶魔

mermaid

n.美人鱼

cherub

n.小人使

zoomorphic

adj.兽形的

ablaze

adj.光彩的

portray

v.绘制

drifting

adj.弥漫的

churn

v.翻滚

pennant

n.三角旗

superstructure

n.上部结构

majestic

adj.威严的

muzzle

n.炮口

freshen

v.变强

squall

n.狂风

list

v.倾斜

port

n.(船、飞机的)左舷

ordnance

n.军械

heave

v.拖

starboard

n.(船、飞机的)右舷

counteract

v.抵消

steepen

v.变得更陡峭

ballast

n.压舱物

inrush

n.水的涌入

Baltic

n.波罗的海

Notes on the text课文注释

1  the 'Vasa', “瓦萨号”战船。这艘船是以瑞典瓦萨王朝(1523-1654)创始人Gustavus Vasa的姓氏命名的。Gustavus Vasa(1496-1560)曾领导了发对丹麦统治的暴动,1523年出任国王,使瑞典成了一个独立、统一、富强的国家。

2  the Thirty Years War“三十年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多国混战,具有政治和宗教色彩,是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之间的连年战争(1618-1648),最后在1648年签定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天主教诸侯失败而告终。

3  a riot of,许多...,主要指色彩丰富。

4  with the water churned...,her flags flying , pennans waving , sails filling..., and the red and gold ... ablaze... with最后5个独立主格结构,均作方式状语,修饰动词emerged。

Lesson 27   课后练习和答案Exercises and Answer

篇1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二、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

(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

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

效--验证 妄--荒诞,无把握 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

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

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l拓展延伸

1.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

(教师作明确而简洁的'小结)

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篇12:九年级语文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课时设计: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 读准字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 阴风怒号( )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作文 胜状 大观

一湖 涯 备 极 得无异乎 迁客 骚人

2、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 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 心 或 异 为 以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是 然则 微 斯 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篇13: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7课:A wet night

Lesson 27   A wet night雨夜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happened to the boys in the night?

Late in the afternoon, 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傍晚时分,孩子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

As soon as this was done, they cooked a meal over an open fire.

这件事刚刚做完,他们就在篝火上烧起了饭

They were all hungry and the food smelled good.

他们全都饿了,饭菜散发出阵阵香味

After a wonderful meal, 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y the campfire.

他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饭后,就围在营 火旁讲起了故事,唱起了歌

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 The boys felt tired so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但过了一阵子。天下起雨来,于是他们扑灭了篝火,钻进了帐篷

Their sleeping bags were warm and comfortable, so they all slept soundly.

睡袋既暖和又舒服,所以,他们都睡得很香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wo boys woke up and began shouting. The tent was full of water!

午夜前后,有两个孩子 醒了,大声叫了起来。原来帐篷里到处都是水!

They all leapt out of their sleeping bags and hurried outside.

他们全都跳出睡袋,跑到外面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nd they found that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雨下得很大,他们发现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溪

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那小溪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然后正好从他们的帐篷底下流过去。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生词和短语

tent

n. 帐篷

field

n. 田地,田野

smell

v. 闻起来

wonderful

adj. 极好的

campfire

n. 营火,篝火

creep

v. 爬行

sleeping bag

睡袋

comfortable

adj. 舒适的,安逸的

soundly

adv. 香甜地

leap

v. 跳跃,跳起

heavily

adv. 大量地

stream

n. 小溪

form

v. 形成

wind

v. 蜿蜒

right

adv. 正好

Notes on the text课文注释

1  late in the afternoon,快到傍晚的时候。

2  put up(=set up ),搭起。

3  put out,熄灭(灯、火)。

4  wake up,醒来。

Lesson 27   自学导读First things first

课文详注  Further notes on the text

1.…the boys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孩子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

in the middle of表示“在……当中”、“在……中间”,既可以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又可以用于表示时间或在某个过程当中:

He heard someone shout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午夜前后,他听到有人大声叫喊。

Mary was in the middle of reading when her aunt arrived.

玛丽的姑妈到达时,玛丽正在读书。

in the centre of(在……中部/中央)则一般用于表示地理位置:

Alice Spring is a small town in the centre of Australia.

艾利斯斯普林斯是澳大利亚中部的一个小镇。

2.…they cooked a meal over an open fire.……他们就在篝火上烧起了饭。

open fire指无遮盖的、没有围起来的火,如篝火、盆火等。

3.…they told stories and sang songs by the campfire.……(他们)就围在营火旁讲起了故事,唱起了歌。介词by表示“在……旁边”、“靠近”,通常指距离非常近:Come and sit by me.

过来靠我坐。

There are many trees by the river.

河边有许多树。

4.But some time later it began to rain.但过了一阵子,天下起雨来。

副词 later表示“后来”、“以后”、“过后”:

He told me he would come again later (on).

他告诉我他以后会再来的。

I met her again a few days later.

几天以后我又遇见了她。

5.The stream wound its way across the field and then flowed right under their tent! 那小溪弯弯曲曲穿过田野,然后正好从他们的帐篷底下流过去!

(1)wind表示“曲折而行”时,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汽车曲曲折折地穿过村子。

The river winds its way through this district.

这条河弯弯曲曲地流经这个地区。

(2)right在此处表示强调,意为“正好”、“恰恰”、“就”。这种用法多见于口语中:

I met him right here.

我就是在这里见到他的。

He hit the man right on the nose.

他正好打中那人的鼻子。

语法 Grammar in use

一般过去时(cf.第3课语法)

在并列句中,各分句在时态上通常要保持一致。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件时,动词基本上都用一般过去时,但有时也会出现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它们的同时使用并不违反动词的“一致原则”:

They all leapt out of their sleeping bags and hurried outside. It was raining heavily and they found that a stream had formed in the field.

他们全都跳出睡袋,跑到外面。雨下得很大,他们发现地上已经形成了一条小溪。

由于一般过去时常常表示过去某个特定的时间发生的事件,因此,它常与when,where等疑问词连用。除了时间状语可以表示特定的时间之外,地点状语也可以暗示或包括特定的时间:

Where did you last see her?

你最近在什么地方见过她?

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在上下文中同时使用可以表示对比:

He always enjoys meals.

他吃饭时胃口总是很好。

Oh,does he?He didn't enjoy meals yesterday.

是吗?他昨天的胃口可不好。

词汇学习Word study

1.smell

(1)vt.嗅,闻:

I love to smell flowers.

我喜欢闻花。

I'm smelling the fish to see if it's all right.

我正在闻这条鱼,看看它是否还新鲜。

I (can) smell something burning.

我(能)闻到什么东西烧焦的气味。

(2)vi.闻起来有……气味,散发……气味:

This fish smells bad.

这鱼馊了。

You smell of soap.

你身上有肥皂味。

(3)n.气味:

I can't stand the smell in this room.

我受不了这房间里的气味。

There is a sweet smell in the air.

空气中有种芳香味。

2.form

(1)vi.形成,产生: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an idea formed in his mind.

在谈话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主意。

Ice forms when it is cold enough.

如果冷到一定的程度,冰就会形成。

(2)n.形状,外形:

The ice cream is made in the form of a ball.

冰淇淋做成球形。

I don't like the form of the cake.

我不喜欢这蛋糕的形状。

(3)n.表格:

If you want to enter for the competition, you must fill in these forms.

如果你想报名参加比赛,你必须填写这些表格。

3.与put有关的短语动词

在第6课和第7课的语法中,我们学习了短语动词。与put有关的短语动词我们学过 put on和 put out:

I'm putting on my coat.

我正在穿衣服。

…they put out the fire and crept into their tent.

……他们扑灭了篝火,钻进了帐篷。

与put有关的动词短语还有put up, put down, put off, put away等:

(1)put up可以有“建造”、“搭建”、“为……提供膳宿”、“夜宿”等含义,而put up with则表示“容忍”、“忍受”:

They put up their tent in the middle of a field.

他们在田野中央搭起了帐篷。

It's raining heavily. We must put them up tonight.

雨下得很大。我们今晚必须为他们安排住宿。

I can't believe that he can put up with this.

我无法相信他能容忍这件事。

(2) put down有“写下”、“记录下”的含义:

Have you put down the boss's words?

你记下老板的话了吗?

He's speaking too fast,I can't put them all down.

他说话太快了。我无法全部记下。

(3) put off可以表示“推迟”、“拖延”:

Do your exercises now. Don't put them off until tomorrow.

现在就做作业。别拖到明天。

The meeting has been put off.

会议推迟了。

(4)put away可以表示“把……收起”、“放好”:

Put these books away, please.

请把这些书收起来。

I have put away all my clothes.

我把我所有的衣服都放好了。

Lesson 27   课后练习和答案Exercises and Answer

岳阳楼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7课教案

初中语文课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岳阳楼记》中考题

岳阳楼记问答题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课件

古文《岳阳楼记》

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集锦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27课.《岳阳楼记》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