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时间:2024-08-01 03:38:23 作者:一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一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准确翻译课文,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点分析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景的次序,写景的特点。

学习重点:重点分析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景的次序,写景的特点。

方法指导:自主 合作 探究 朗读成诵

相关链接

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记”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背景简介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走进文本

一、预习导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

作者:

(二)、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属予作文 浩浩汤汤 淫雨霏霏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皓月千里 宠辱忘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四)、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学习研讨

读一读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学生分组展示)

(三)、检查预习

请一学生朗读第1段,

1、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 ) 属予( )

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找出第一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指名学生翻译第1段

5、结对子检查小组内学生翻译情况。

6、自由诵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2段,

1、给加点字注音:

浩浩汤汤( )潇湘( )骚人( )

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男生翻译第2段,女生认真细听,指出翻译中出现的分歧。

4、学生自主翻译第二段

5、女生诵读第二段

学习第3段,

男生朗读第3段

1、指名一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霪雨( )怒号( )樯倾楫摧( )

忧谗畏讥( )萧然( )

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若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师生共同翻译此段

4、男生诵读第3段

学习第4段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词语

春和( )明 波( )不惊 一碧万( ) ( )月千里

静影沉( ) 心旷神( ) 宠辱( )忘

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此乐何极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学生自行翻译第4段,有疑难小组内解决。

4、齐读第4段

学习第5段

1、小组内选一名学生组织字词的默写。

2、指名一学生完成字词句的翻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可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3、学生自由读第5段。

疏通文意,教师小结

理一理

本文记述了重修岳阳楼的盛事,通过描述岳阳楼的景物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第二学时

一、复习巩固(你已经背诵课文了吗?,看谁最棒,按要求填空)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

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二、用原文填空:

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 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字句是: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字句是:

5、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古仁人之心)是

6、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7、文中的“进”是指______ ____;文中的“退”是指__________。

品一品

一、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6、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7、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8、写出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诗句.

拓一拓

1、请根据上句,联系《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2、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

比较阅读

甲《岳阳楼记》第五节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学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晖( ) 涯( ) 楫( ) 薄暮冥冥( ) 旷( )

嗟( ) 樯( ) 谪守( ) 属予作文( ) 浩浩汤汤( ) ( )若夫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

郁郁青青( ) 潇湘(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点的词。

(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越明年 (6)、薄暮冥冥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 吾谁与归

(9)、静影沉璧 (10)、予观夫巴陵胜状

(11)、增其旧制 (12)、登斯楼也

(13)、前人之述备矣 (14)、浊浪排空

(15)、薄暮冥冥 、(16)、春和景明

(17)、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是进亦忧,退亦忧

(20)、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 通 ,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解释:

4、一词多义: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国恒亡( )③则有去国怀乡( ) 或:①而或长烟一空( ) ②或异二者之为( )

居:①居庙堂之高( )②面山而居( )③居十日( ) 通:①才通人( )②政通人和( )③不能通其意( )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不以物喜(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所以动心忍性( )

5、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古义: 今义:

②微斯人: 古义: 今义:

6、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后:

7、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学案17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 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 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 (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淫雨 心旷神怡 忧谗 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岳阳楼记》导学案16

八年级语文下期第一周导学案(编号26)

《岳阳楼记》2课时

名人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掌握生字词的的读音与书写

2、翻译重点句子,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作品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 )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 )汀( )兰

皓( )月 心旷神怡( )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B)听范读音频,在原文上划分停顿节奏,并说说下列句子如何读出正确的停顿。

刻 唐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先 天下 之 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2、研究并准确理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增其旧制: 制:古义( ),今义( )

南极潇湘:南极:古义( ),今义( )

去国怀乡: 去:古义( ),今义(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古义( ),今义( )

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 ),今义( )

(二)一字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三)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 _______,意思是:

百废具兴: 通 _______,意思是:

(四)词类活用 长烟一空: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课文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

(2)宽阔无边:“ ”。

(3)湖光山色:“ ”。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三【展示评价】:

翻译加点的字词。

1、政通人和:通:( )。和:( )。

2、越明年:越:( )

3、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

4、横无际。涯:( )

5、朝晖夕阴:晖:( )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

7、前人之述备矣:述:( ) 备:( )

8、然则北通巫峡:然则:( )

9、迁客骚人:迁客:( )。骚人:( )

10得无异乎:得无:(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四【再认重构】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五【深化拓展】

1、自主学习并翻译全文,指出各句中的难点字词。

2、完成同步练习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课文内容,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2、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

3、学习描写、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领悟古仁人之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3、4、5段,指出各句中难点字词及其用法。

1、若夫霪雨霏霏:若夫:( )。霪雨:( )。霏霏:( )。2、连月不开:开:( ) 3、浊浪排空:排空:( )4、日星隐耀:隐耀:( )。5、山岳潜形:潜形:( )6、墙倾楫摧:墙:( )。摧:( ) 7、去国怀乡:去( ) 国:( )8、薄暮冥冥:薄:( )。冥冥:( )。9、满目萧然。萧然:( ) 沙鸥翔集:集( )10、至若春和景明:至若:( )波澜不惊:惊:( )。

11、锦鳞游泳:锦鳞:(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 )。一空:( )。12、此乐何极:极:( )宠辱偕忘:宠:( )。辱:( )。偕:( )13、把酒临风:把:( )。临:( )。

1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 求:( ) 古仁人:( )。15、或异二者之为:为:( )不以物喜:以:(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17、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进:( ) 退:( )

1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二【合作交流】

1、朗读第3段,说说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联系前后文来看,“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

5、“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三【展示评价】

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四【再认重构】

1、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积累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深化拓展】

说说下列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

A、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C、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D、吾谁与归?( )

课后反思:

《岳阳楼记》表格式导学案15

灵乡中学2014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岳阳楼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学习精炼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浩浩汤汤( )迁客骚人( )日星隐曜(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心旷神怡( )朝晖夕阴(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你能从文中或你积累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吗?)

以 观 一 开 则

极 或 空 通 和

3、古今异义

越明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 气象万千

微斯人

4、语类活用

谪守巴陵郡 极而悲者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或异二者之为

百废具兴 先-----忧,后------乐

5、成语积累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文本探究

1、第一段写重修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作者从楼上看到了怎样的雄伟景象?作者略写岳阳楼景观是因为:

(横线上用原文作答)

3、试品味下“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和吞”换成“连和接”好不好?

4、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 的 那么作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为什么?再说这两相同吗?

5、古仁人之心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6、微期人的“斯人”是指: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语文积累--------岳阳楼记识和岳阳楼名联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邻洞庭湖畔,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

《岳阳楼记》学案14

《岳阳楼记》导学案

一、介绍范仲淹其人。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二、朗读或背诵。自选一节自由朗读,享受朗读之乐。并齐读第五节,共享朗读之乐。或自选一节或几节自由背诵,享受背诵之乐。

三、独立探究。

1、关于内容。①一节记叙,具体说明写此文原因的是哪一句?②二节描写,总写洞庭湖景象,其特点是什么?③三节描写和抒情结合,所写景象有何特点?写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景的什么心情?④四节描写和抒情结合,所写景象有何特点?写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景的什么心情?⑤五节议论,其中写“古仁人”普遍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什么?写“古仁人”普遍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2、关于结构。①二节中与一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是什么?②找出二节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句。③找出五节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句。

3、关于写法。①三、四两节将两种景象和两种心情进行 ,以突出强调二节中的“ ”一句。②本文又将一般的“迁客骚人”和“古仁人”进行

,以突出强调古仁人“ ”的旷达胸襟和“ ,

”的志向和抱负。③三、四节将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这种写法叫

。(一般散文的写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情景交融等)

四、展示独立探究成果。

五、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此文,我感觉作者写此文时一定百感交集。那么,作者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结合第五节的议论,作者的经历,及好朋友滕子京的经历谈)

六、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七、运用。结合本文和以下介绍范仲淹的文字材料演讲。参考题目:共产党的干部应当向范仲淹学些什么;我所知道的当代“范仲淹”;渴望多一些像范仲淹一样的好干部。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24

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背景介绍: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生字:

谪(zhé)守 属(zhǔ)予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 冥冥(míng) 岸芷汀(tīng)兰

偕(xié)忘 霪(Yín)雨 霏(fei) 朝晖(huī)

划分朗读节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第三部分(5)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阅读第一节,思考:

教学设计24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402/2014022409141320.rar”>《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24

篇2: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的教案

关于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 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 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 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 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 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 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 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 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 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 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 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 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 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 )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 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 “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 )( )两种心情。

4. “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 )修辞方法,分别指( )和( )。

5. 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 )。

7. 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篇3:九年级语文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课时设计: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 读准字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 阴风怒号( )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作文 胜状 大观

一湖 涯 备 极 得无异乎 迁客 骚人

2、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 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 心 或 异 为 以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是 然则 微 斯 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篇4: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七 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2、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学习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

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

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148卷,1000余万字。

3、文体知识

演讲,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

活动。(属于议论文)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

态势语言(演)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解剖( ) 亵渎( )( ) ....

强聒( ) 骈( )进 佝偻( )( ) ....

教诲( ) 禅( )师 容赦( ) 承蜩( ) ....

2、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

A: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B: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C: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

D:道理极容易明白 ( )

E: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

F: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 )

3、⑴、《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

派代表人物。

⑵、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

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论

述了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全文是 的结构。

【合作探究】

4、阅读1-5段

(1)、选段所讲的主要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④段中的小故事,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讲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6、7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两段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阅读第8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⑵、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

⑶、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⑷、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目的是什么?

7、“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精读精练】

【主题阅读】

事业篇 柳斌杰

(见配套练习)15页

【拓展提升】

8、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9、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教(学)后记】

篇5: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的思维导图

六年级上册语文成语和解释

迫在眉睫—— 迫:近。眉睫:眉毛和睫毛,比喻眼前。比喻事情已临近眼前,非常紧迫 破釜沉舟—— 形容不顾一切,下定决心一拼到底

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顾全大局,暂时忍让

趋之若鹜—— 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含贬义。

巧夺天工—— 夺:压倒、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穷兵黩武—— 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曲高和寡—— 曲:音乐曲调。高:高深。和:跟着唱。意为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得人越少。比喻思想、言行、文艺作品等高深,不能为多数人所理解接受

气冲牛斗—— 原指宝剑的剑气直冲星际。形容豪气或怒气极盛

求全责备—— 责:要求。备:完备。指对人或事要求完美无缺

麻木不仁—— 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任劳任怨—— 工作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

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如法炮制—— 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如数家珍—— 家珍:家中收藏的珍宝。如同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形容对所讲述的东西非常熟悉

如鲠在喉—— 像鱼刺卡在嗓子里

如虎添翼—— 好像老虎加上了翅膀一样。比喻强者得到了有力的帮助而更加强大

如雷贯耳—— 比喻人名声很大

忍俊不禁—— 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禁: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发笑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贯通:全面透彻地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和领悟

任重道远—— 担子重,路途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莘莘学子—— 数量众多的学生

海市蜃楼—— 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有恃无恐—— 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

各行其是——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无事生非—— 没事儿找事,人为制造矛盾,枉生是非

拭目以待—— 擦亮眼眼看着。形容关注某件事情的出现

各抒己见—— 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众口铄金—— 铄金:熔化金属。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鬼鬼祟祟—— 行事暧昧而不光明

首当其冲—— 首:最先、最早。当:面对。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始作俑者—— 俑: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声情并茂—— 声:声音。情:情感。茂:美好,盛美。形容演唱时音色优美,感情丰富动人

肆无忌惮——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指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随心所欲—— 欲:想要,希望。指随着自己的意愿,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篇6:《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杜红伟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四、预习交流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 ) 纸捻子(   ) 发窘( )

撇嘴(  ) 祷告(     ) 抽噎( )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

3、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五、展示提升

六、当堂测评

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2、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3、《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4、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七、课后反思

杜红伟

[《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7: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预习导学案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18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

【作者写作《林中小溪》时的心态】

在国外求学时,他在巴黎遇到俄罗斯女大学生瓦尔瓦拉·彼得罗茨娜·伊兹马尔科娃……他们拟定模模糊糊的未来计划。但他们只相爱了两个星期,因为姑娘以女性的敏感明白了,她“只是作为他起飞的一个根由”,她要的是普通的、可靠的、实在的东西,而他心高志大,要飞遍天下,以便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于是他们分手了。普里什文痛苦了好久,却又不得不瞒着别人。他终于回到祖国,回到了俄罗斯的大地上。恋人虽然失去了,她的美丽的形象却反映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上,令作家欣赏不尽,不时触发他的诗情。在作家笔下,恋人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融合成了一体。由于心中充满了爱,大自然的光、色、时空、气候等等的瞬息间的细微变化,动物的万般情趣,总是难逃他的眼睛……作家本人,写他从孤单到合群,从不幸到幸福,终于“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知识预习

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粼粼( ) 吝啬( ) 竭尽( ) 簌簌( ) 茸茸( ) qiè意( ) 涟yī( ) chánchán流水( ) 和xù( ) 干hé( ) 车zhé( ) 分道扬biāo( )

1.línlín lìnsè jié sùsù róngróng 惬 漪 潺潺 煦 涸 辙 镳

课堂探究

一.导课激趣

指名背诵《鼎湖山听泉》中,自己所喜欢的精彩文段。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理解题意:

本文选自《林中水滴》。“林”指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森林,作者曾在那里作过长期的野外考察。题目“林中小溪”的“林中”点明了地点,“小溪”点明了描写对象,题目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正是从溪水冲决一切障碍,奋然前行的形象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二.理清思路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听了同学的朗读,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

三.赏析课文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

【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 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3.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作者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情景写活了,请画出:

【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4.提问: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讨论并归纳】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

5.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①“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②“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③“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⑤“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⑥“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⑦“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6.小结

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篇8: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预习导学案

1.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美景,借助摄像师的镜头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

B.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分道扬镳了。

C.据美国国际部专家透露,美国将在五年内用纳米技术建造一支别具匠心的微型军队。

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再求全责备了。

2.下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欺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

B.太阳不甘寂寞,让那水流的紧张的影子在树干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闪。

C.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算是既对影子的颤动又对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D. 小白杨树被冲歪在水下,像一条条蛇似的顺流而去。

3.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澳门漂离祖国400年,难道能否认澳门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B.沿江一带的农户为提高地力,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C.从去年秋季以来,禁止和宣传在长江上游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已经取

D.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快捷的求医机制。

4.句子仿写。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5.填空。

①《林中小溪》的作者是_______(国家)________。

②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_______________,但是毫无疑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D 3.D(A多用了否定词,去掉“不”。B“扩种”与“面积”动宾搭配不当。C“和宣传”改为“的宣传”,并放到“林木”后面。) 4.略 5.(1)苏联 普里什文(2)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 小溪早晚会流人大洋的自由的水中 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 正是生活

课后作业

1. 课后练习一、二。

2.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反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的思维导图

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

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预习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七年级英语上册导学案:Starter

八年级上册唐诗高地导学案

导学案心得体会

《成语故事》导学案

九年级英语导学案?Unit?2?I&nbs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导学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