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这两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囚歌》。
㈠揭题、解题: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㈡简介作者:
叶挺: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_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㈢录音范读。
㈣讲读《囚歌》。
1.讲读第1节。
①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②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板书:紧锁 敞开)
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意图是什么?从诗中找出有关诗句。(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一个声音”指国民党_的声音,他们高叫:“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爬”字有什么含义?(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③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⑤这一节揭露了什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
⑥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板书:面对威逼)
2.讲读第2节。
①轻声读第2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②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③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因为革命者有了自由,便可以投入人民革命的洪流;有了自由,就可以更有力地参加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
④但是,作者深深地知道什么?(板书:深知)
⑤“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样写强调了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板书:怎能)
⑥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⑦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讲读第3节。
⑴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比喻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_设置的牢狱)
②“永生”是什么意思?(永久的生命,指革命者的理想气节永存世间)
⑵讨论思考题。
⑶齐读“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理解“烈火”与“热血”的含义。(烈火,指革命的烈火。热血,指革命者的流血牺牲)
⑸从“应该”“永生”等词语中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节中还有哪些词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板书:一齐、应该、永生、甘愿献身)
⑹联系整节思考:“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准备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天,也是国民党_黑暗统治崩溃的一天)
⑺试讲诗意。
(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_设置的牢狱边同自己一起烧毁。我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
⑻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_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五)、总结学法:读全诗-理解重点词语-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三、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囚歌》。。
2.回顾学习《囚歌》的过程:
读全诗-理解重点词语-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二、学习《我的“自白”书》。
1.按上述自学步骤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全诗。结合正音。
⑵讨论第1节。
①“带血的刺刀”指什么?
②“沉重”、“高高”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③“任”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作者什么态度?(任,由着,听凭。说明革命者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
④“自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作者什么态度?(自首,向敌人投降。这里的“自白”加上引号,表示不是敌人的要的那种自白)
⑤诗中哪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绝了敌人的诱降?
⑥试讲整节的意思。(任凭敌人的严刑拷打,铁镣紧锁,都动摇不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即使用那带着革命鲜血的刺刀对着我的胸口,我也决不自白,因为“我不需要”用“自白”换“自由”)
⑦这节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⑧这节主要讲了什么?(革命者不怕严刑拷打,严词拒绝写自白书。板书:受刑不自白)
⑨有感情朗读第1节。
⑶讨论第2节。
①这里的“人”是谁?“高贵的头”指什么?(人,指革命者。高贵的头,指崇高的理想,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②“怕死鬼”是指哪种人?(贪生怕死的叛徒)
③作者拒绝自白的原因是什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④“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第2节最后为什么用感叹号?(强烈表达了作者不自白的决心)
⑥学生试讲整节意思。(革命者不能在敌人的迫害之下丧失革命气节,只有贪生怕死的叛徒,才会乞求_给予的所谓自由。对于志坚如钢的革命者来说,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即使死亡来临,也决不会自白)
⑦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品质?(结合板书:宁死不低头)
⑧感情朗读第2节。
⑷讨论第3节。
①“魔鬼的宫殿”指什么?(比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②“放声大笑”什么?“死亡”有几层意思?(死亡有两层意思:自己的牺牲和蒋家王朝的末日来临)从这句你看出什么?
③“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又是指什么?
④“高唱凯歌”表明了什么?(结革命必胜的信念)
⑤试讲诗意。
⑥齐读第3节,说说这节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板书:高歌葬敌人)
⑸轻声读全文,说说题目中为什么加引号?
⑹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敌人需要的“自白”的态度怎样?决不乞求“自由”-决不低头-宁死不写“自白”书-笑看蒋家王朝灭亡-高歌迎接胜利)
⑺感情朗读全诗。
三、总结全文。
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烈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俰 z刵g k僫 g qi g m gu gu乶 c俰 k僶 d d x妌g ti li刼
(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拷( )棺( )囚( )刑( )躯( )烈( )渴( )低( )
烤( )馆( )因( )形( )驱( )列( )喝( )底( )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 为狗爬出的洞 地下的烈火 活棺材 高贵的头 魔鬼的宫殿
四、写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2.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3.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
4.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
板书设计:
革命烈士诗二首
紧锁 敞开 高叫 (面对威逼)
渴望 深知 怎能 (立场坚定)
一齐 应该 永生 (甘愿献身)
受刑不自白
宁死不低头
高歌葬敌人
篇2: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把牢底坐穿》是何敬平烈士的遗作,这首诗的意思是为了使下一代的人不再受苦受难,我们愿永远坐牢。我们无产阶级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整个旧世界、旧制度的叛逆者,就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我们无产阶级就是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过来,把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旧社会打翻。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革命烈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2、(1)表现了夏明翰同志为捍卫马列主义真理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
(2)表现了烈士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
(3)表现了烈士斩钉截铁、气势磅礴地说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的使命。
(4)表达了革命者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
3、解词
免除:免去、免掉。这里指再不遭受苦难的意思。
颠倒: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
叛逆者:有背叛行为的人。
篇3: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就在几天前,我国举行了庆祝祖国60岁的重大庆典活动。在这60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人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一)
1. 、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诗歌3遍。并解决重要生词的读音
2.指名朗读
3.说说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较为合适?(强劲高昂)
4.听录音,跟读
5.自由读
6.齐读
完成练习:
⒈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⒉“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⒊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二)
1. 、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诗歌3遍。并解决重要生词的读音
2.指名朗读
3.说说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较为合适?(柔和舒缓)
4.听录音,跟读
5.自由读
6.齐读
完成练习:
⒈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⒉“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
⒊“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上“血红”二字?
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三)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革命烈士诗二首
把牢底坐穿-----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直抒胸臆
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婉转含蓄
篇4: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这两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囚歌》。
㈠揭题、解题: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㈡简介作者:
叶挺: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㈢录音范读。
㈣讲读《囚歌》。
1.讲读第1节。
①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②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板书:紧锁 敞开)
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意图是什么?从诗中找出有关诗句。(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他们高叫:“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爬”字有什么含义?(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③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⑤这一节揭露了什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
⑥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板书:面对威逼)
2.讲读第2节。
①轻声读第2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②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③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因为革命者有了自由,便可以投入人民革命的洪流;有了自由,就可以更有力地参加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
④但是,作者深深地知道什么?(板书:深知)
⑤“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样写强调了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板书:怎能)
⑥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⑦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讲读第3节。
⑴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比喻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永生”是什么意思?(永久的生命,指革命者的理想气节永存世间)
⑵讨论思考题。
⑶齐读“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理解“烈火”与“热血”的含义。(烈火,指革命的烈火。热血,指革命者的流血牺牲)
⑸从“应该”“永生”等词语中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节中还有哪些词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板书:一齐、应该、永生、甘愿献身)
⑹联系整节思考:“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准备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天,也是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崩溃的一天)
⑺试讲诗意。
(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边同自己一起烧毁。我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
⑻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五)、总结学法:读全诗-理解重点词语-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三、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囚歌》。
2.回顾学习《囚歌》的过程:
读全诗-理解重点词语-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二、学习《我的“自白”书》
1.按上述自学步骤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全诗。结合正音。
⑵讨论第1节。
①“带血的刺刀”指什么?
②“沉重”、“高高”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③“任”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作者什么态度?(任,由着,听凭。说明革命者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
④“自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作者什么态度?(自首,向敌人投降。这里的“自白”加上引号,表示不是敌人的要的那种自白)
⑤诗中哪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绝了敌人的诱降?
⑥试讲整节的意思。(任凭敌人的严刑拷打,铁镣紧锁,都动摇不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即使用那带着革命鲜血的刺刀对着我的胸口,我也决不自白,因为“我不需要”用“自白”换“自由”)
⑦这节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质?
⑧这节主要讲了什么?(革命者不怕严刑拷打,严词拒绝写自白书。板书:受刑不自白)
⑨有感情朗读第1节。
⑶讨论第2节。
①这里的“人”是谁?“高贵的头”指什么?(人,指革命者。高贵的头,指崇高的理想,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②“怕死鬼”是指哪种人?(贪生怕死的叛徒)
③作者拒绝自白的原因是什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④“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第2节最后为什么用感叹号?(强烈表达了作者不自白的决心)
⑥学生试讲整节意思。(革命者不能在敌人的迫害之下丧失革命气节,只有贪生怕死的叛徒,才会乞求反动派给予的所谓自由。对于志坚如钢的革命者来说,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即使死亡来临,也决不会自白)
⑦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品质?(结合板书:宁死不低头)
⑧感情朗读第2节。
⑷讨论第3节。
①“魔鬼的宫殿”指什么?(比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②“放声大笑”什么?“死亡”有几层意思?(死亡有两层意思:自己的牺牲和蒋家王朝的末日来临)从这句你看出什么?
③“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又是指什么?
④“高唱凯歌”表明了什么?(结革命必胜的信念)
⑤试讲诗意。
⑥齐读第3节,说说这节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板书:高歌葬敌人)
⑸轻声读全文,说说题目中为什么加引号?
⑹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敌人需要的“自白”的态度怎样?决不乞求“自由”-决不低头-宁死不写“自白”书-笑看蒋家王朝灭亡-高歌迎接胜利)
⑺感情朗读全诗。
三、总结全文。
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烈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俰 z刵g k僫 g qi g m gu gu乶 c俰 k僶 d d x妌g ti li刼
( ) ( )(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拷( )棺( )囚( )刑( )躯( )烈( )渴( )低( )
烤( )馆( )因( )形( )驱( )列( )喝( )底( )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 为狗爬出的洞 地下的烈火 活棺材 高贵的头 魔鬼的宫殿
四、写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2.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3.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
4.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
板书设计 :
革命烈士诗二首
紧锁 敞开 高叫 (面对威逼)
渴望 深知 怎能 (立场坚定)
一齐 应该 永生 (甘愿献身)
受刑不自白
宁死不低头
高歌葬敌人
篇5: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 2.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难点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具学具投影仪
预习要求
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这两首诗,尝试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探讨这两首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内容与方式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旁注
一、情趣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三、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四、再次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⒈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明确: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⒉“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讨论后明确: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⒊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五.诵读《花》,完成练习⒈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学生交流
选出小组最佳选手 学生思考后回答 大声朗读,读出激情 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要突出朗读的地位 教师可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内容与方式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旁注
⒉“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揣摩后明确: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 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交流后明确: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六.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七、小结布置作业阅读比较,说出理由即可
篇6:教案31―33课时
教案31―33课时
31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57页例1、例2以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十一的全部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把复习用的口算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小黑板上的复习题,让每个学生按顺序把得数写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100×5 240×7 3×20 6×40 300×8 400×3 12×300 24×200 指名说说计算乘数是整十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先通过直观说明方格图横着数每行有100个格子,竖着数有4行格子,然后引导学生列出求这些格子一共有多少个算式。100×4和4×100,由学生已学过100×4=400来启发学生根据所求的是同样图形的格子数得出4×100=400,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相乘,得数一样。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出示100×12 让学生想一想,这个算式的意思是什么,得多少?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促销这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12个一百是1200。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12×100应该怎样计算? 可以让学生适当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使学生明确: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的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2个0 2、口算: 8×100 15×100 24×100 32×100 指名口算,并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教学例2。出示7×200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想,引导学生掌握口算方法,12×300,可以让学生独立做,并指名两三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基本掌握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用整百数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这生观察例题,适当讨论,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规律。 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的7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小结. 指名让学生口述整百乘整百的方法。 五、作业。练习十的1―5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课后记:本节课时虽是新授内容但只是在以往所学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补充,学生掌握很好。张宇同学口算还是比较困难但能正确笔算,其余学生都能较快的口答。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在要学生找口算规律时没有人能举手回答,这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让学生习惯主动思考问题。 3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P59―60页中例3,完成相应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把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的笔算法则应用到三位数乘法上,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笔算 256×34 314×35 让两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复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314×35的笔算,讨论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二、新课引入 用红色粉笔在复习题乘数的百位上写2,使314×35变成例3314×235,突出知识“新”的部分。 板书课题: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例3 提问:三位数乘三位数,应该怎样计算?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表示什么意思?乘得的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一位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被乘数。即314×200,表示200个314得62800。即628个百,积的末位数8应该写在百位上。 这个竖式一共有三个部分积,最后要把这三部分积加起来。最后让学生把计算314×235的全过程说一遍。 五、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59页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四、归纳法则 利用复习题314×35和例3的314×235,引导学生去思考。 讨论:乘数是三位数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归纳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学生齐读法则。 五、结合算式说明什么是积的因数,然后介绍难算方法。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让学生完成第60页中的计算235×314,引导学生比较其结果与314×235的结果是否相同。 六、巩固练习 完成第60页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完成练习十二的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错在哪里,强调用百位上的数乘时要正确对位。 七、总结。 教师总结三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 八、作业:练习十1、2题。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单一,学生能掌握较好,巩固练习也能正确完成。简单的内容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真的需要简单一点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61页例4,完成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4―7题。 教学目的:在学过因数以后,让学生知道在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可以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进一步提高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复习,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9×800 15×400 2、笔算:345×123 409×204 3、说一说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4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列式情况,集体订正。 提问学生在计算上有无更简便的方法。 674×25,先让学生计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比较25×674与674×25,看怎样计算,比较简例。 归纳总结:由于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后积不变,所以今后解答应用题列式时,可以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怎样列式计算起来简便就怎样列式。 三、巩固练习 做P61页做一做习题。 先让学生想哪种列式方法计算比较简便,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同时让两名学生用不同的列式方法在黑板上计算。 四、作业。练习十二的第4―7题。 课后记:学生对本节课掌握较好,计算方法也能正确运用。但在课前复习时指名张宇口答三位数的乘法应注意什么时,她不能口头表达,让成绩好的范雪琴帮助也没能答出。这表明聋哑学生在表达上真的很欠缺。有时我在思考是否还要继续这类提问。篇7:31 回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31 回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字卡。投影仪,盘子,水,石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你读了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板书有价值的学生的问题。
二、、那接下来你想干什么呢?好的,尊重你们,我们用笔划出正字词,标出自然段 ,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检查。第一小组读课文的一段,顺序其了组读二三四五六段。
指名读,读你想读段落。师生纠正字音,评价。
四、认读字词。
1、自由识记词。
2、小组长检查。
让学生发挥小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
3、老师检查,指名读,带读。提醒“哩”读第一声。
4、小组给他们组词。
五、写字指导。
1、观察。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
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2、范写。生写这两个字每个写一个。评一评:放在投影仪上看看说说。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
3、观察。两个字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姿势
六、朗读感悟。
设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谁能自信的告诉大家生字你全会了?好,那你把他们放到课文中去把课文读的更流利好吗?自由读。
2、现在你能回答自己提的问题了吗?学生回答,读相应的课文,齐读。
现在老师也有问题问你们,听好,再读课文,然后告诉我吗?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 来。要求默读。
3、学生读后回答,你画出 那几句,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老师看你的嘴形说字,带读。
二、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指导朗读。
1、上节课小朋友们读的可好了,接下来我们请几位小朋友读他自己喜欢的段落给大家听,你仔细听,过会请你评一评。
2、指导朗读第一段。在说前你说说对他有什么要求,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书本上提一指大月亮在哪?
3、第二段朗读。老师也很想读,让我来试试好吗?请自己读。再指名读。
4、朗读第天段。请小组读。
5、小青蛙在桥洞里说话会有回声,小朋友你们在哪儿听到过呢?指名读。
6、齐读课文。
7、读读抄抄。
8、实践活动: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山价或者空旷的房子叫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三、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动作的词语。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的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
请你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
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
最后,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四、朗读课文第四段,北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所用物品、所做动做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五、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六、朗读感悟第五段
1、知道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2、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3、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和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小青蛙听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乐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5、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31 回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七年级上教案(第31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31课)
31 警惕生物入侵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生物入侵”这一现象,明白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系统,要按照科学规律对待生态环境。 2、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习使用典型的例证来讲道理的方法。 3、运用多种朗读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说明: 让学生学好这一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强调的是在生态环境中,生态平衡的重要,让我们关注“生物入侵”,避免生态灾难。“生物入侵”这一现象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新名词也有吸引力,可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学生理解此现象(用事实说话),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手段,课前收集材料。课上通过多种朗读方法理清本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通过学生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结合小组探究的形式来摆明态度和找到解决这一危害的对策,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使用典型的例证来讲道理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物入侵”这一现象的危害,增强遵循科学规律的意识。 说明: 本文的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理清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明确了典型例子显示观点这一重点有利于理解“生物入侵”是危害“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概括出“生物入侵”的定义并能增强学生遵循科学规律的意识,更好的解决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抓住题目中“入侵”二字,展示伊拉克战争的图片,以人类战争导入生物入侵。 直观形象的理解题目,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 启发学生理解题目,产生阅读兴趣,进而更好的进入教和学。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提问:①哪位同学说说本课有哪些要注意的字词?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说说例证的作用? 有感情朗读,发挥学生主动性查找一些重点字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统观全文,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及分析概括能力 品读文章具体把握 提问:①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否给“生物入侵”下个定义?②“生物入侵”究竟会带来哪些“生态灾难”?课文介绍的是“生物入侵”,为什么开头与结尾都要提及“生态平衡”?③文中有许多带引号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根据来解决。 通过再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出“生物入侵”的含义,明确文章提出以当地物种为主、谨慎引用外来物种的原则。同时也让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品读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能够引起阅读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堂质疑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精神 通过课文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 ①除了文中讲到的葛藤和水葫芦的例子引起生态失衡、生态灾难,你还能找到一些关于“生态入侵”的例子吗? ②面对“生物入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相应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摆明态度和找到解决这一危害的对策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心理感受。 课后 作业 拓展 熟读课文,将同学总结的措施进行归纳 学生自觉的朗读,品位文章的语言精炼,生动有趣之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思路点拨 本文结构明晰,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可从题目着手,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入侵”。在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朗读,对课文思路进行梳理,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了“生物入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事例来加深对“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的认识,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对策。 练习举隅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入侵”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 次以“话说生物入侵”为题的讨论会。 2、结合本课内容,看一则材料《预警机制防范生物入侵》,写一篇关于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防范生物入侵为主题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 在语文的外延中学习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二期课改”注重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以课本为载体,通过大量课外的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材料来解决课内问题并收获更多知识,这也叫拓展阅读,这样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外延中学习。 本课鉴于文章本身难度不大,我采用了借助查阅更多的资料来印证课文表达的观点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直观的理解题目,展示了一些伊拉克战争时的图片,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入侵”的含义。接下来,通过朗读,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性的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锻炼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留有学生思考的痕迹,他们都很积极,关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提及,证明学生是认真思考了。 在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说说除了文中讲到的葛藤和水葫芦的例子引起生态失衡、生态灾难,你还能找到一些关于“生态入侵”的例子吗?这是需要在课下搜集大量的资料才能回答好的,学生们也都很积极主动的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老师也介绍了一些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上海郊区出现的“生物入侵”现象,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大量的材料,让学生打开大脑发动机,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面对“生物入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相应措施?回答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还需要许多课外知识的支持,在班里有一些平时阅读比较广泛的同学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 通过此课的教学,使我看到课内外结合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的好处,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长许多课外知识,虽说此课语言明白如话,但通过这种方式,课文的容量扩大了,学生在课上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所以说语文课要在其外延中去学习。篇9:语文教案-31 小珊迪
语文教案-31 小珊迪
31 小珊迪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
篇10:天大 HSK四级 3月31日教案
天大 HSK四级 3月31日教案
本来 原来 本来:1.一直就这样,没有发生过变化 A:你真聪明。 B:我本来就很聪明。 2.过去的 他本来住在留园。 3.开始的计划是……,可是后来发生了变化 我本来想在外面租房子住,可是每天上学太累,所以就住在学校里面了。 她本来说一会儿就来,可是公司要开会。 原来:1.过去的 a 原来的名字、原来的计划 2.adv 过去和现在不一样,发生了变化 她原来不喜欢吃汉堡包,现在很喜欢。 3.明白了原因 怪不得+结果……,原来+原因…… 原来……,怪不得…… 怪不得你今天这么高兴,原来,你妈妈来中国了。 怪不得我觉得屋子里这么冷,原来,你把窗户打开了。 怪不得这么多人买东西,原来今天超市打折。 原来 本来 1. 自从发生了在课堂上吵架的事情后,老师对我的.印象不如 了。 2. 我们 打算今天去爬山的,可不巧下雨了,只好等明天再说了。 3. 她 就不胖,生病以后就更瘦了。 4. 按照 的教学计划,这个星期我们应该学习第五课。 5. 这里还是 的样子,什么都没变。 6. 他 是可以跑出来的,可为了救孩子,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7. 学生 就该好好学习。 8. 有一些学生被感情问题所困,错过了 属于自己的上大学的好机会。 他本来是可以考上大学的,但是,因为谈恋爱,他没有考上。 9. 我还以为打电话的是小王呢, 是你呀。 10. 妈妈看着屋里的一切,一下子都明白了,对我说:“ ,大人不在家,你就是这样学习的 呀。” 11. 怪不得他汉语说得这么好, 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八年了。 12. 你 可以考得更好,谁叫你粗心的?下次可得注意。 13. 是车晚点了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别的事呢,急死我了。 14. 这次比赛 应该小王参加,但是小王临时有事,只好换成小李了。篇11:魏家地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31课时
魏家地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31课时
魏家地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31课时 授课班级:七年级2、3班 教师:李新峰 教学 内容 耐久跑(三) 教学 目标 1、发展心肺耐力,提高自信水平; 2、耐久跑时克服极点现象,磨练意志品质。 3、通过自选、自练能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团结合作,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顺序 时间 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与要求 练习次数 练习时间 开 始 部 分 5′ 一、组织班级课堂队形 二、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任务,安排见习生。 三、慢跑200~300米热身。 四、徒手操 五、弓步、仆布压腿,立位体前屈、活动膝、踝、髋关节。 组织:四列横队 队形: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1、扩胸运动2、单臂后振 3、体转运动4、腹背运动 5、全身运动6、深蹲 要求:快、静、齐,动作到位。 基 本 部 分 35 一、课课练: 1、原地高抬腿跑x2组。 2、蹲跳起12次x2组。 3、俯卧撑15次x2组。 二、素质练习: 三、耐力跑: 挑战:1500米 1、耐久跑的呼吸: 一般情况跑2-3步一呼,2-3步一吸。 2、“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评价: 跑完后让学生互相谈谈体会。 三、处方教学: 1、篮球、2、足球、3、排球、4、乒乓球 通过处方教学,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处方,提高技能水平。 组织: ××××× O O O O O ××××× O O O O O ××××× O O O O O ××××× O O O O O ☆ 组织: 1、原地高抬腿--30米加速跑 2、连续蛙跳20米--后退跑回--加速跑30米。 3、蹲跳起10次--连续蛙跳20米--后退跑回--加速跑20米 教法: 1、教师对练习提出具体要求 2、学生按要求仔细去完成每一个练习。 组织: 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成2人一组进行跑,快者鼓励慢者,并肩跑进。 教法: 1、教师讲解耐久跑过程中出现“极点”现象及克服办法。 2、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药注意呼吸的正确方法。 要求: 跑完1500米,中途不要停顿和走。 组织: 分四组,按练习项目,分散在场地四周,由组长带领练习。 结束部分 5 1、集合整队,放松―静力拉伸。 2、教师小结,师生再见。 3、归还器械。 组织:成四列横队 队形:同上 要求:充分放松篇12:德国独资斯都时装上海有限公司员工英语培训教案31
德国独资斯都时装(上海)有限公司员工英语培训教案31
www.ebigear.com/res-1136-7777700031065.html 08 making an appointment Listening: Secretary:Good morn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 May I help you? Student: Id like to talk to the director about my plan to go home next week. Secretary:Are you one of the students from England? Student:No. Im from United States. I came last May. Secretary:I see. The director can see next Monday. Do you prefer morning or afternoon? Student:Morning is better for me. Secretary:Would 9:00 be all right? Student:That suits me fine. Secretary:Good. Well expect you then at 9:00 on Monday morning. Student:Thank you very much. Dialogue 1: Helen:May I see you this afternoon? Brown:Im awfully sorry. But Im busy all afternoon today. Helen:Then how about tomorrow? Brown:Just a moment. Ill take a look at my appointment book.Oh, yes, Ill be free from 3 to 4 tomorrow afternoon. Helen:Then may I call on you at that time tomorrow? Brown:Yes, of course. Ill be expecting you. Dialogue 2: A:Good morning. Id like to see Mr. Baker, please. B:Do you have an appoinment? A:No, Ill afraid not. Ive just arrived in town today. B:Mr. Baker is quiet busy. Im afraid he wont be able to see you today. A:Do you think I could see him tomorrow? B:Let me see, hes free at one-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Would that be convenient? A:Yes, I can make it at one-thirty. Thank you very much. B:Youre welcome. Goodbye. Dialogue 3: (Jill and Robert are on their first date together.) Jill: Wow, what a great place. I love the decor. Robert: Year,I really like this place. What about you? Jill: I love it. Do they have sushi? Robert: Sure, their California Rolls are to die for. Jill: Great. Id like to try one. How did you find this place? Robert: Some friends brought me here for my birthday last year. Jill: Oh, whens your birthday? Robert: Its in September.篇13:初三上学期英语教案Lesson 31(新课标版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Language Focus:
Words: western, traditional
Phrases: how to celebrate Christmas
When to go to the Christmas play
Grammar: the use of the infinitives: 疑问词+动词不定式
Has been to与 has gone to的区别
Teaching Objectives:
1. Master the use of the infinitives.
2. Try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lesson and read it fluently.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Properties: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I. Organizing the class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nother use of the infinitives.
II. Revision
Go over the new phrases in the former lesso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singing Christmas songs; do this for fun; on Christmas Eve; as well; kind-hearted; in a single night; is based on; hang by the fireplace to dry; his spirit of generosity lives on; can’t wait to do sth. ; visit their relatives; greet each other with a hug
III. Presentation
Present this dialogue:
A: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o to…?
B: Go along this roa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Have the students practise this dialogue in pairs, and then make up their own dialogues.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the Infinitive.
IV. Ask and answer
Part 1. Hav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to go to…”. Remember the structure of this sentence.
Have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V. Practice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Books open,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Then out it out. 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in pairs, act out their own dialogues.
VI. Talk and write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first part of part 3 aloud to the class. Read over the questions with the students and make sure they understand them.
Explain the words: western, traditional Have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groups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ideas. Ask students to pick out infinitives used in the short passage.
VII. Workbook
Do Exercise 1 in class. First have the students read the note Individually. Then read over the model, and practise the sentences.
VIII. Homework
A.Workbook Ex1
B. Go over the whole lesson
返回
篇14: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1―31课程目录的教案教学设计目录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1―31课程目录的教案教学设计目录
小学课程资源网温馨提示:52jiaoan.7ta.cn你现在正在浏览的是: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1―31课程目录的教案教学设计:您认为本站可以请收藏,介绍给你的同时让我们一起为打造免费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而努力!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1―31课程目录的教案教学设计目录: 需要请点击相应的课文,即可进入进入教案页面■■■■■■■→→→→→→→ 积累与运用五 21匆匆 22收藏阳光 23沙漠玫瑰 积累与运用六 24、大海中的灯塔 25看戏 26回忆鲁迅先生 27试飞 积累与运用七 28提灯女神 29古文两篇 30巨人的花园 31景德镇的瓷器 积累与运用八 小学课程资源网温馨提示:www.52jiaoan.7ta.cn里面有各种教案设计和课件还有一些教学管理的计划总结等材料 欢迎您来看看52JIAOAN.7TA.CN认为本站可以请收藏,介绍给你的同时让我们一起为打造免费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而努力!HTTP://52JIAOAN.7TA.CN★ 《革命烈士诗》
★ 革命烈士事迹
★ 革命烈士名言名句
★ 扫墓革命烈士作文
★ 缅怀革命烈士诗歌
31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