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激活你的积累,展现你的文采》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激活你的积累,展现你的文采》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激活你的积累,展现你的文采》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激活你的积累,展现你的文采》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用引用、改用、借用诗词的方法进行描写叙述,增添文采
教学设想:
利用这次作文课,通过利用诗词充实文章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还让他们觉得能够写的精彩,增强学生的自信。另外,让学生意识到平时要求背诵诗词文章,不仅仅是为了默写,更重要的是,利用平时的积累丰富、美化自己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背诵诗词文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利用第三专题的写作特点来引入本课学习目标
二、 方法研究
(一) 引用诗词
1、 分析课文中的案例--直接引用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A、 案例导向:取其原意,直接引用 (取其原”形”,用其原”义”)
B、方法练习并出示高考满分作文文例
(二) 改用诗词
1、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原句拆散,改为己用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想北平》老舍)
A、案例导向:原句拆散,改为己用(不取原“形”,但取原“义”)
B、方法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用部分“词”,组成新句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地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乡土情结》柯灵)
A、 案例导向:引用部分“词”,组成新句
B、 方法练习:
3、“望洋兴叹”的启示--改诗中“词”,变为己用
“洋”可改为“书”、“诗”等其他词,改变原意,收为己用,诗词亦是如此
A、 案例导向:改诗中“词”,变为己用
B、 方法练习:
(三)、借用诗词
1、“移花接木”的启示--借用原形,另取他义
A、案例分析: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
不成章:织不出布
展示文章片断,分析“章”的含义的转化。
导向:借用原形,另取他义
2、 仿用诗词
A、 案例分析:
首都北京,千里病风,万里菌飘,望长城内外,人心惶惶,服维生素,吃板蓝根,欲与SARS试比高。须晴日,看口罩手套,分外妖娆。
导向:根据“沁园春”词的格律,仿写诗词
三、 总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研究的“引用”、“改用”、“借用”古诗词的.方法。
四、 作业
1、 根据提供的古诗词,完成一个片断描写
2、 利用书本或课外掌握的诗词,完成一篇关于秋的主题的文章,要求文章中要有充分利用诗词的各种方法的片段叙述描写。
2006.11.6
篇2:《蜡烛》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枫叶
1、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4、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作者邮箱: smallnanhai@163.com
篇3:看雪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讲一份简短的邀请,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枣核》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枣 核》教学简案 彭 达
教学目标
1、感知作品主要内容,体察人物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感受作品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积累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词句
。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导入《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学生思乡诗搜集情况交流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2 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积累与推荐;把握主要内容;感兴趣的话题 读课文,作概括。(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作圈点,排疑难。
3 文学沙龙活动 鼓励对话、组织评价、友情提示等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展示、结累与推荐、交流等
4 咀嚼课文、合作探究(1)“海外游子”的寄情方式(2)品味人物特定情景中的心境(3)枣核为题的妙处。 自主、合作学习、积极探究交流
5 品读与积累:读--说--写--唱 (文句、名言、名歌)
6 课外延伸:1、心灵之约(情感畅想曲)2、“读写心得”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5:《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24、墨 池 记
曾巩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记叙与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所说的“文房四宝”,用毛笔写字不用时要洗净,因此便有“洗砚池”之说,洗砚池原本是盆、罐之类,后来扩大到湖水、池水。传说“湖水”“池水”因洗砚都变成黑色,说明学习书法得下苦功夫,写得多了“临池”也便成了学书法的代名词。古人有诗云:“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呵坤。”
“墨池”用毛笔练习写字时,洗砚洗笔的水池。文章记的是临川地方相传为晋代王羲之学书的墨池。文章根据王羲之一件细小的`趣闻轶事,一面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一面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并非天成,而是刻苦勤学的结果,并就此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再进而引申到道德修养方面要有成就更要努力。文章就一件趣事着笔,即事生情,题小意宏,宛转矫动有致,绕有余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老师对有关艰难句子及生字词进行解释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就有关问题讨论
三、学生散读课文
第三课时(说理散文)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本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道理--成就并非天成。强调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天才,必须下苦功夫,专心致志的道理。
所以本文用了叙议结合,略叙详论,其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全文虽不满300字,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第一段:从写王羲之墨池的传说入手,提出王羲之书法之善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进而点明要深造道德更要刻苦学习和磨练。
第二段:记王君盛表彰王羲之墨池和向作者索文的经过,并且究其心理,借以勉励后学者努力深造。
二、简析:
1、概括叙述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因本文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叙,所以记叙要言不烦,铺向了通向议论的轨道。
2、由物及人,追叙了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言简意赅,展示 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性格,这是王羲之学书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
3、在记叙的基础上转入议论“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非天成也。”也就是说王羲之书法之所以“善”,其原因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不是天生的。这是正面论证,继而从反面论证,指出后人书法之所以不及王羲之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学精神,进一步论述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引申到道德修养更需要努力。
4、第二段更进一步发挥,交代了作记缘由,由推王君之心,深入论说,既能勉励学生们勤修学业,更勉励他们深造道德,不仅要有“一能”,以便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有用于当时,影响于后世。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记叙简要,为议论服务,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王羲之厌恶官场生活,游览名胜,都非常简要。
2、“以记为附,以议为主,记议交错”。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先写景状物,尔后抒情议论,本文则是记议交错,浑然一体。
3、大量使用问句。全文共14句,有6个问句,几乎占了一半,其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是美好的传说,既不轻信也不否定,像第一问句;有的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所以用商量的口气,推测的语调,持论稳妥,像推测王君之心;有的是论说又是反问,意在引人深思,如第一段最后两句。
附板书:
地理位置v 辞官不做
→墨池--→王羲之→专心苦练并非天成→道德修养→不仅有一能
环境状貌u 遍游名胜 (正反论证) 学仁人庄士
有关资料:
篇6:《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文本理解】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作为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困苦… …悲剧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而项羽则是《史记》中最有神韵的具有悲剧审美意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壮的审美意义。节选部分属于作品的精华,重在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其手法主要是心理描写、人物对话、动作描写。他们重在揭示项羽与命运的抗争,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即使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厄运,项羽仍然是精神实施的强者,是“硬汉子”,是失败的英雄。
【文本教育思想】由此作品教育学生(1)面对困难要坚强、勇敢,可以在肉体上被打败,但必须保持人的尊严。(2)要能从不同的角度较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目的。
【教情分析】学生有自己的鉴赏视角和思想,课堂上基本能调控学生的课堂思维和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可以说是悲之叹之,爱之怜之。人物身上具有的二重性或多重性,会激发学生激烈的辩驳。
【课堂教学基点】由感性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方式】 感性朗读 师生、生生讨论
【教学重点】 人物对话 关键字词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演讲及简评。
二、教师述说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史记》中描写人物细腻传神、对比衬托、融个人爱憎与含蓄叙事之中的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等,都为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了优秀的范本。比如文中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将这些对话融入语言表达训练之中。比如:我读了项羽的“ ”,懂得了“ ”。
(本课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对人物的认识由感性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师生、生生讨论(教师及时、相机引导学生探讨)。
四、教师总结归纳。
篇7:《白杨礼赞》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7、白杨礼赞
茅盾
学习重点
1、象征手法
2、排比句和反问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注意有关字词
二、导入
破题对比“赞”和“礼赞”
三、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
不平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此文的主线。
2、阅读第二段乍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写的是高原的景色--“色”黄绿错综的大毡子,绿波,麦浪;“大”无边无垠;“平”坦荡如砥。
此段写高原的景色美是“扬”,“倦怠”“单调”是“抑”这一扬一抑构成文章的波澜,写的是高原的景美。
3、作者写高原的景美是何用意?
为白杨的'出场做铺垫、蓄势,意在写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
4、由“恹恹欲睡”的低潮到“惊叫”高潮中间起作用的是什么?是白杨树,更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5、接下去怎样写白杨的不平凡?
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形美(干、枝、叶、皮)
6、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神美。找出关键词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欲扬先抑)
7、下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发展到顶点。
8、进一步写白杨树的意义,说明礼赞的原因。
9、写楠木的目的是什么?
写楠木看似离题远了,其实是换个角度赞美白杨树,其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和谐完美。
三、中心
课文赞扬了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附板书:
开头:点明礼赞的原因--不平凡
生长环境不平凡--高原景美
干:笔直挺立
外部形态不平凡 枝:紧紧靠拢
(由部分到整体由上至下)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晕圈
内在气质不平凡: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神美
结尾:高声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和楠木对比,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作特色
1、运用象征、烘托、对比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象征:白杨树 烘托:环境(高原景色) 对比:楠木
2、有扬有抑:高原景色 神美
3、形散神聚:高原景色 楠木
二、关于象征
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美的事物上叫象征,也叫托物言志。它的作用有二①把作者要说而不直接说的意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本文属于后者(注意: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象征和比喻拟人的区别
1、象征是写作手法,就篇章而言的,拟人比喻属修辞手法,就句子而言的。
2、象征一般用于抒情作品,比喻拟人用于各种文体。
3、象征重神似,比喻拟人重形似或神似。
四、关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1896-1981),浙江桐乡县乌镇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本文是其散文代表作,选自《见闻杂记》。
五、有关字词
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篇8:《端午日》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常州市薛家初级中学 徐春凤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
(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交替出现有关传统节日的画面)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师)
(生回答)
(老师作适当补充)(媒体出示有关文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画面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出示朗读的配乐画面)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画面显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播放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小小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作评价。同时画面显示老师写的舞狮子场面。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端午日》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9:《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设计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目 标:
2、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语文实践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重 点:
在阅读实践真正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难 点:
把课文内容与搜集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促进学习感悟。
教学流程:
1、观看录像引入,进行尝试读背。
2、汇报搜集信息,教师吸收反馈。
3、提出学习建议,小组合用学习。
(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4、学习成果展示,引导评价点拨。
5、整体领悟内容,促进情感升华。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设计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勾践灭吴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梁万年 江苏省金湖中学
学习要点:
1、了解《国语》的相关 常识
2、掌握 文中 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4、多义词积累:知、复、既、劝、遂、当
5、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西施故事引出人物:
范蠡的结局--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文种的结局--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
3、相关常识:
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
编年体如《左传》 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正音:
鄞Yin 卑事Bei
三、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知:①管理,主持 ②交好,相亲 ③通“智”,聪明,智慧
劝:①勉励,奖励 ②劝说 ③劝进--鼓励、促进;受到鼓励
封:①加土培育树木,引申为聚土筑坟 ②边界
旅:①军队,众 ②寄居 ③俱,共同
遂:①成功,顺利地做到,顺利地成长 ②于是,就 ③终于 ④田间水沟;通达
当:①掌管 ②面对 ③介词,在某个时候 ④把守 ⑤必定 ⑥将
常:①符合规定的 ②永久的.、固定的,引申为规律、规则 ③长度单位,两寻为常
四、古今异义:
爪牙: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
于是:在这方面--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
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
至于: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表示达到其中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五、词类活用:
又郊败之,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
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使动用法,使…退兵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作动词,穿
六、特殊句式: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又何求焉--宾语前置
行成于吴--状语后置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七、句子翻译:
1、于是葬死者……补民之不足
2、今夫差衣……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八、问题讨论:
1、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外:卑事夫差,忍辱负重
对内: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向民谢罪,安抚百姓
奖励生育,发展人口
扶贫助弱,招揽人才
发展生产,以身作则
让利于民,民富国强
2、“致取父母昆弟而誓之”和“致其众而誓之”两个誓言怎样理解?
前一个誓言,既形象生动,又颇具个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后一个誓言,既有对双方形势的评介,又有对双方实力的比较,更对志向和操守及纪律的作了强调,并用“助天灭之”以显示替天行道进行鼓噪。这一切都将为复国成就大业奠定基础。
九、作业:
1、阅读《语文读本》上的《国语》相关篇目
2、完成书后练习二、三
附录: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较长的时间繁殖人口,聚集才力,教育人民,使国家富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刘向)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谓处处都有贤人。(论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谓培养人才不容易,须作长久之计。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谓人的言行总是处在众人的监视之下,如有不善,无法掩盖。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篇11:你姓什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辨别四组易混淆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人虽有百家姓,却都是一家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难点:能辨别四组易混淆的字。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11 你姓什么?
课题中一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
2、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学会提问。)
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2.读课后生字表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句读一读。(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用指名认读、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
2.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注音纠正错误读音。
五、识字写字教学
1. 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
2. 指导学生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
要能够区别李和季、张和章、胡和吴、王和黄这四组字。
3. 指导写字。
姓:左边是女字旁。
弓:先横折,再一横,最后是竖折钩。
王:先写两横,再写一竖,最后封底。
4.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对话训练,用“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提问。同桌之间互相提问。
三、理解句子
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中国人,百家姓。百家姓,一家人。”的理解。
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读法
读出疑问句和肯定句的语气点。
2、听朗读录音,再跟着一起读。
3、指导背诵。
理一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前四句是对话。后四句是区分四组易混淆的字。最后两句是总结。
采用师与生、组与组对读的办法激发兴趣,帮助记忆。如: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五、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
2、找一找同学中有没有姓这些姓的。
附录原文:
你姓什么?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 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 弓长张。
木子李, 禾子季。 弓长张, 立早章。
古月胡, 口天吴。 三横王, 草头黄。
中国人, 百家姓。 百家姓, 一家人。
[你姓什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你早》教案教学设计
《你早》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在轻松、快乐的语境中学会朗读,学会交际。
2、认识儿歌中的词语,会写“石、早”
3、培养孩子对儿歌的喜爱。
一、引入
喜欢画画吗?
我也很喜欢画画。我画了一幅画给你们看(出示:大树)
你们看好不好?你看这大树长得多高啊,树叶可真茂密啊!
(出示词语:树叶)
二、儿歌
1、我今天要和你们一道来学一首儿歌。
这首儿歌很有意思,儿歌里有很多东西。
你们再看。(出示:星星)
2、这是什么?(学生说:星星)正音。
“星”字怎么写谁知道啊?(出示词语:星星)
星星是晚上出来的。
3、再看我画了什么。(出示石头和小草)
学生说:石头。(出示词语:石头)
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头,石有拼音,翘舌音)
哦,那我们向石头打个招呼:(石头你好)
还有——小草,哦,小草你好你好。(出示:小草)
小草,你认识吧,哦,“小”你们也学过了。
看来你们以前学得都不错。
4、看到了就叫他一声,(出示:蚂蚁)学生说蚂蚁你好。
你们真有礼貌啊,小蚂蚁也摆着触须对小朋友说:你好你好。
(出示词语:蚂蚁)蚂蚁是虫子,所以都有虫字旁。
5、刚才我们说,星星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晚上)
对了,晚上了,我们该睡觉了,来。我们趴在桌上睡觉。等会我说1、2、3,你们再睁开眼睛,一起醒来。要看看我的图有什么变化?(出示:太阳)
6、看看,有什么变化?(太阳出来了)
太阳出来了,那就是天亮了。
你们醒过来,看见我应该怎么说?(你早)
说的真亲切啊。(正音)
7、我们的儿歌题目就是——你早。
三、朗读
1、你们看看图,谁会对谁说“你早”呢?(学生自由说)
2、你们都说的很有趣的,我也来说说,你们仔细听。
石头对蚂蚁说你早。谁记住了?(学生自由说)
石头的感觉,硬硬的
3、能干。看仔细,(出示:露珠)看不看得出来是什么?
你猜谁对露珠说你早?(小草)小草是很温柔的。
4、现在会说两句了,谁连起来说说?男女同学对说。
5、虫虫来了,给你们看可爱的虫虫。这条虫虫和树叶是好朋友。
所以,树叶对虫虫说:你早。
6、来,我们刚才,谁对谁说你早?出示:课文语句――天亮了。
我们要很亲切地问早啊。(生一起问)
7、我们还没对太阳问早呢,
刚才小朋友们想了那么多,我也想了一个。
大地对太阳问早,该怎么念。
这样念可以吗?(很温柔地念)
对啊,大地是巨人啊。很有气魄的,胸怀很宽广的,太阳那么远,我们一起来呼唤:你——早——
8、这4句,小朋友们到小组里去念一念,可以一起念,也可以分分工,一人念一句。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哪个组念得最好。
(生准备,汇报念,评)9、天亮了,星星怎么了?你们想想看,星星会怎么说?
星星困了,该怎么念呢?(出示句子)
星星为我们照明,他干了一个晚上,累了。
来,我们学星星说话。(伸懒腰说)
10儿歌我编完了。喜欢吗?
你们自己有表情地读读,哪句读不好,我来帮你。
(学生自己念)齐读。
四、学字、拓展
1、再来念念“你早”,看谁念的.好,又会加上自己的表演。(生念)
2、儿歌里有几个词语要变红了,你认识这几个词吗?自己读读(读)
你认识哪个?(自由说)我随便点了,你要很快地把他念出来。
3、考考你,是不是真的认识了。打开信封(师读词,生画画)
(相互对一对)
4、我们来写字了,人坐正,脚放平,笔握好。
(研究“石”的笔顺,不要写成“右”,“早”上面“日”,下面“十”)
看电脑写,自己写一个。再写一个。把字写得很漂亮。
5、我们来玩玩,好不好。我们也来编诗。
你想想,天亮了,谁会对谁说你早。(生自己想)
看看课件中的素材,隐去,再编。
6、谁要去睡觉了呢?
7、我们每个小组都来编一首诗,也可以加进自己的表演。试试看。
8、汇报交流。
篇13:《观察中的发现》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观察中的发现》简案
教学过程:
一、图片中的发现
(一)、引入:让学生看唐老鸭拍的照片,引出下面两个环节。
(二)、游戏:(大家来找碴)
让学生认真看两组图片,发现其中的不同,并以“我发现”起头说出来。
(三)、“看图说话”:
1、让学生认真地看一幅特别的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2、介绍乐山巨型睡佛
二、生活中的发现
(一)、引入:以课件展示唐老鸭、米老鼠和米妮的发现。
(二)、让学生随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老师提示小组交流内容:
①我发现了什么
②我是如何发现的(时、地、因等)
(四)、小组活动
1、小组内交流:各小组内部按以上内容交流。
2、小组间竞赛:各小组组员轮流说出本组的发现,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哪个小组的发现最有趣,哪个小组的表达最好。
(五)、答记者问
分别请发现得最多、发现得最有趣、表达得最好的三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来,接受台下小朋友的询问,与台下小朋友交流发现。
三、南宁发现
(一)、引入:唐老鸭逛南宁,说他在南宁市中的发现。
(二)、让学生随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小组活动
1、小组内部交流对南宁的发现
2、展示发现成果
四、拓展延伸
把你的发现集成小册子,看看谁是小小发现家。并把你的发现多多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和老师交流。
[《观察中的发现》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激活你的积累,展现你的文采》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