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过万重山漫想》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课型:自读课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启发学生体会标题的含义。“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说出全文总体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9段)“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10~12段)“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13~16段)“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五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1、2句是总写。3、4句是具体写。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四)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篱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五)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2段)。
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
篇2: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课型:自读课
五、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启发学生体会标题的含义。“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说出全文总体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9段)“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10~12段)“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13~16段)“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五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1、2句是总写。3、4句是具体写。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四)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篱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五)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2段)。
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六)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3~16段)。
学生读13~16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部分与前面一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13段由遥想人类发展史回到眼前的葛洲坝工地,“一派热火朝天”。
14段由葛洲坝联想到更多的“葛洲坝”,更多的新的“三峡”,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想到无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数新的“三峡”进军。
15段坚定不移地肯定,我们必胜。
16段畅想千百年后,那时人们会崇敬今人的创业精神。而作者的文章,未来的人会评价“这个人,没有说谎。”风趣、隽永。
这一部分由人类历史又想到当今和未来,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明确和得到深化。
(七)分析文章第五部分(17、18段)。
1.学生读17、18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17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可与14段“抖掸昨日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相呼应)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18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
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胜利的喜悦,他为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开拓三峡通道而自豪而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灿烂未来的喜悦。
(八)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九)布置作业:
1、解释词语:连绵耸峙啃噬摧山坼地无恙
2、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有想象的文字。
篇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爷爷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五、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上溯(sù)凭舷(xián)眺望啃噬(shì)脊(jǐ)梁泯(mǐn)灭
3.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篇4:《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总体思路、局部思路);
2、体会文章的主旨;
3、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设计:
有人说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而三峡就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它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文字,其中就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后又被调回京城时的愉快心情的写照。那么,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征同志在经过三峡后,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板书)
二、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可提问)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理清思路: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1)船出夔门 凭舷眺望(船行峡中) 船过三峡
(2)“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
提问:漫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时间
工具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听
所想
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个”
千百年后的人们对我们的精神的态度
小结:从全文看,本文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三峡的齐险展开想象,先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是谁”;围绕第一个过三峡展开,想到“他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工具”以及他启程是的“所听”“所想”,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起点。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 提问:第一个过三峡的人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
明确(1)物质方面 精神(舆论)方面 知识方面
学生回答(2)“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二)阅读第九段
第九段共出现四次的“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九段,其他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是什么?
(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
明确:(1)前路有多长、多险 以及自己的.遭遇。
(2)“不知道”是因为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还极其有限
“也没有想”就是“不去想”,表现了他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
(三)作者为什么还要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还要想到千百年后人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
明确: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个”,人类才能不断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不断去开拓,使“历史昂然向前”。这里,作者拓展开来,由讴歌“第一个过三峡的人”进而讴歌无数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的人,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想象后人对我们精神的崇敬,也正是阐明了这种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小结:综合上面的解读,我们可以出:作者的“漫想”之所以扣住“第一个”展开,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讴歌无数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穿过三峡的人……”对这句话,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什么呢?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一种胜利的喜悦。是战胜艰难险阻,破天荒第一次开辟三峡通道后的一种自豪。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后人三峡观赏美景的喜悦,以及有此领悟到“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的哲理的喜悦。
“我”感到了“胜利的喜悦”以及“观赏美景”的喜悦。以及领悟到“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哲理的喜悦。换句话说,作者既体验到首创者的胜利的喜悦,也感到首创者给后人创造的幸福的喜悦。
总结:由此可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讴歌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读本》中的《访沈园》《北平的四季》。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预习下一课
篇5: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
二、教学新课
(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
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
(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
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
(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
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
(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3.作者想象展翅,神思飞越,如何思古论今,展望未来?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追溯到远古,想到许许多多“第一个”,再回归现实,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行文扣住“”,想象丰富奇幻,思路活泼开阔。
(四)分析课文第19自然段,这一段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虽然很短,但有问题思考,可反复体味。
1.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通过自身在事业上的体验,他能想象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而今日穿过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2.文章以“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由此,教师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出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加以理解。
(五)领会文章主旨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争做无数的第一个。)
三、布置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有感
篇6: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掌握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思路的展开。
2.难点: 本文富有哲理性的极强的语句。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圭guī ⑴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⑵古代容量单位 篙gāo 用竹竿或杉木等做成的撑船的器具 欹qī倾斜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 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喳喳 噬shì 咬、吞
坼chè 裂开 胯kuà 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抟túun 盘旋 睨nì 看翎líng 鸟翅上和尾上的羽毛 燧suì 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履lǚ ⑴鞋 ⑵脚步 ⑶履行 筚bì 柴车 瞩zhǔ 注视
词语注释: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耸峙: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啃噬:慢慢地咬、吞。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P79注②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P78注④
*转瞬即逝:转眼就过去了。
神注: 心里向往。
黯然失色:阴暗失去了色彩。
惊心动魄:形容使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 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喳喳。
端睨:仔细看。睨:看P78注⑥
步履:行走。
瞩望:⑴期待;⑵注视。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解题: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万重山”指的是穿行长江三峡经过的崇山峻岭。“漫想”指作者思路纵贯古今,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他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般的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勇于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他的想象力很丰富: 面对三峡奇景,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想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有“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会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到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怎么过三峡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奇幻,思路如此活泼开阔。这与作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的想象能凭据历史推导,有根有据地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船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第二课时
二、理清总体思路:
本文将自己的意识如何流动,思路为什么由此及彼地展开都和盘托出,所以总体思路不难理清。只要找出下列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了。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是念头跳了出来……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穿过三峡的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上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再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三、理清局部思路举隅:
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说: “我的思路,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思路由“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什么”。
交通工具是物质条件,舆论则是精神方面的,这两个方面都是客观条件;“想些什么”指主观。为什么思路从“什么时候”说起的? 因为这是一个前提。什么时候,决定什么物质条件。物质与精神二者,又是物质决定精神,因为用的是原始的独木船才会出现舆论的阻力。而存在决定意识,正是独木船、劝阻,才使他的精神显得至刚至勇。可见,这部分的思路从条件到结果,是根据逻辑联系展开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1]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7:过万重山漫想1..
【课 型】讲读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 课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 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七、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八、.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篇8:过万重山漫想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
篇9: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
【课 型】讲读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 课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 】 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 ,“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4] [5]
篇10: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二、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教学中要突出自读课的特点,即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而达到使学生落实学习要点的目的。所以,课堂上要放手,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在探讨中长知识。此外,要联系前面所讲的知识,把本课放人单元整体教学的链条中去,可以把它处理为落实单元能力训练的一个考查课、提高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泽东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 上溯(sù) 凭舷(xián)眺望 啃噬(shì) 脊(jǐ)梁
泯(mǐn)灭
2.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五、第二遍细读文章,要求
1.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
2.用图示法,画出作者思路的轨迹,讨论作者如何由此及彼展开思绪?(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示:理清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第一是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主旨,这是前提,第二是摸索作者的思路,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如何起行的。本文的主旨我们已通过筛选重要语段的方法把握住了,下一步理清思路如何做呢?也可以通过筛选关键句的方法。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这是漫想的开始。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思路展开。
--“再想下去。”思路进一步延伸。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思路扩展。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前面是葛洲坝工地。”由远古回到现实,思路发生转换。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会有人从此穿过。”由现实想到未来,思路再次转换。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思路到达终点。
由此可见,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思路的开端,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开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和历史的进步,思想进一步深入;再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主题得到升华,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首尾圆合,旨趣积极。作者的思想漫行于现实、远古、未来,对“第一个”精神的探究、挖掘、升华贯穿了文章始末,联系文章的主旨,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环环相扣、环环相生的缜密、完美、精彩的结构特色,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之巧妙、手法之纯熟。
对局部思路的分析,这种筛选重要语句的方法同样适用。从第五段到第九段是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以此为例,可以进一步训练这种方法的使用: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作者的思路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到“使用什么工具”,再想到他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在他面前有什么困难以及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先从时间谈起,因为什么时候决定什么物质条件,而物质的简陋又决定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精神压力,前人遇险或折回,他在想些什么?由此可见,正是物质的简陋和精神的重压,才衬托出了决定穿过三峡者的至刚至勇,这部分采用的逻辑顺序是服务于中心的。
把以上思路用图示法演示出来,能够简明扼要地了解作者思路的`行踪,体会思路与主旨的密切关系。(见后面板书设计)
总结:如何理清思路,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一下,即“披文人情、沿情而寻”。前四个字就是讲要先把握文章主旨,后四个字是讲以主旨为钥匙,顺势摸清作者思路的轨迹。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筛选表明思路的重要语句,又是快速理清思路的捷径。当然,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能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在没有明显标志句的文章里,还要耐心地按照那八个字去摸索。
作者是如何由此及彼展开思维的,本文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文章从三峡的夔门写起,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在这一段的描写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景色的特征,如“落”、“狂暴”、“扑”、“腾”突出了江流急湍、两山夹击的“凶险”之景;“耸峙”“横枕”则从高度与宽度上描绘了高山连绵起伏的“雄伟”之景;而“青潆潆的薄雾”“发光的手臂”又为画面抹上了“奇丽”的色彩。这样一幅“险、雄、奇”的画面,怎能让游人心如止水?作者的思维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穿越时空,想到了是谁征服了这难以征服的三峡,是谁第一个穿过了三峡。可以说,这种相关联想顺理成章。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又是怎样想到了他当年面临的种种境况的呢?如对他周围舆论和思想压力的描写是如此真切生动,其实,这里作者运用了推想的手段(想象的一种),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人物命运进行推测,从而完整地显示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刘征由于运用了推想手段,充分展现了当年第一个穿越三峡者的不平凡之处(主旨所在):他必须面临人力无法驾驭的凶险,必须承担别人的猜测与嘲笑,必须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继而作者又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了第一个使用石器的、第一个钻燧取火的、第一个弯弓射箭的、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这里作者是通过相似联想而展开思维的,因为所有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具有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相似的特点:他们都面临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前人未有的勇气和信念,而三峡也和所有未知领域一样充满了危险与神奇。这样,作者的思路便从一个负载着具体人和事的点扩散,上升到一个层面,一个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哲理:人类在漫长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种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在后文也有运用。正是作者熟稔地驾驭了这种手段,再加上时空的穿插变化,使得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意味隽永。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学识。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而富才。”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正是来源于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只有尊重生活、热爱知识的人才会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关注知识与生活,挖掘宝藏,丰富我们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再次深入诵读课文,体会其行文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特色,理解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巩固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摘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加以认真揣摩,体会其语言生动、形象的特色,巩固第一单元有关揣摩语言的知识。
3.完成书后练习。
知识补充
关于作者
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而用的专名。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耻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代、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诗与杂文外,刘先生着力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育的实践指导以及理论前瞻等方面,广泛参与,写下大量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
篇11:过万重山漫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麦子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
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
2生自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 景物特点:雄、险、奇。
(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什么样的反映?
(“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设问句)
3接下来,作者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文章的哪几个部分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展开的?分别提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5-9自然段。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间(比春秋战国还要早一些)
(2)使用的工具。(独木船:陋)
(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样的外界舆论压力?(见课文,压力大)
(4)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是怎样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意志坚定)
4想到这里,作者的思绪是否停滞不前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飞到了两三百万年前。
“人类的历史。。。翎毛”。这里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生动。“人类的历史”,说明了思路过渡的方向。
作者联想到两三百万年前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作者通过相似联想而展开思维,因为所有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具有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相似的特点:他们都面临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前人未有的勇气和信念。这样,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具体的人扩散,上升到一个层面,一个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哲理,歌颂了这种不畏艰难的首创精神。
5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应该结束了,作者却并未停笔,而是任思绪继续延展到千百年后。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必然是对今天的超越,因此,未来的人必将“崇敬我们的精神”。至此,作者完成了他丰富的联想。
6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景物描写及作者的心理活动结束。
作用:(1)首尾呼应,对照鲜明。由壮丽雄奇之景而引发联想,用恬静淡雅之景而出境。 (2)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7最后一段中的喜悦意指什么?
明确:(1)是穿过三峡,游览美景的喜悦。 (2)是思接千载的喜悦。
8点出作者漫想的线索。
明确: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小结: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业:1思考:“三峡”一词在文中出现几次?分别有什么涵义?
2完成 《E点高考》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游三峡 生联想 雄、险、奇 现在
时间:早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工具:陋
压力:大 过去
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远古
后代会崇敬我们 未来
出三峡 感喜悦 现在
作者邮箱: douziii@163.com
篇12: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以下楷体部分在新教材中已删节)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前面是葛洲坝工地。只见那来来往往的卡车在高高下下的新辟的道路上跑着;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摇着雪亮的大铲,伸着长长的鹅脖子,腾跳着,吼叫着。十几里内一派热火朝天。 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荜路蓝缕、以启出林,惨淡经营了千万年的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总之在人民生活的一切领域里,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她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 他们会胜利地穿过去,达到目的地吗?答案,我想用不着说了。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干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1980年12月 附: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1处;重岩叠嶂2,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4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激其间。清荣峻茂7,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8,林寒涧肃9,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10,空谷传响,哀转11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注释] 1、[阙]同“缺”。 2、[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3、[自]这里是“如果”的意思。 4、[襄]上。 5、[虽乘弃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赶不上这样快。弃,马跑,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驶。不以,不如。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周旋着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湍,急流的水。 7、[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8、[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有霜的早晨。 9、[林寒涧肃]树木、山涧一片清凉和寂寞。肃,寂静。 10、[属(zh?)引凄异]接连不断,异常凄凉。 11、[转]同“啭”。 12、[巴东]现在重庆市东部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一带。 |
篇13: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答案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篇14: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答案
1.下列有关选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三峡”是指人类历史上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
B.第二段中的“酣睡者”是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第三段中“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是指我们今人创造的事业比古人更伟大。
D.第五段中“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
2.有关选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悟到人类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
B.作者联想到远古时期人类进化史上许多的“第一个”,并且高度评价他们的业绩对人类历史的作用。
C.结尾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
D.作者吊古思今,表达了只赞赏历史上“第一个”的感情。
3.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明作者收束漫想,回到眼前。
B.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穿过三峡所见到的开阔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开阔的心境。
C.“飘”和“画”两个动词刻画出了沙鸥飞翔时的轻盈飘逸,给人以美感。
D.本段与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结构完整。
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讴歌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B.课文联想丰富,思路开阔,颇具逻辑性。情感丰沛,富有哲理。
C.课文说理抒情是其表,写景状物是其里。
D.作者突破时空局限,课文融现实、历史、未来于一体,给人以启迪。
答案:
1.C
2.D
3.B
4.C
★ 春日漫想作文
★ 作文 青春的漫想
★ 过端午教案
★ 漫评范文
★ 《日漫》作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共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