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

时间:2022-11-29 14:34:49 作者:鱼鱼鱼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鱼鱼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

物理是我们生活中会用到的,所以学好物理很重要。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

课题 4。1温度计1 第 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准备:

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自制温度计、演示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电脑平台。

三、教学过程:

① 复习提问(课堂导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② 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③ 重点、难点化解(探求新知、质疑导学、课堂反馈):

学生活动内容 老师活动内容
看天气预报,说说哪个城市最热?哪个城市最冷?为什么?

因为温度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温度低的地方冷。

回答:能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右手感觉热,左手感觉冷。

说明人对温度的冷热感觉并不正确。

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井水“冬暖夏凉”

出示我国从南到北三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一、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跟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农作物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生长、成熟。各种食品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才能制成并供我们食用。

那么你能确切地说出某一个物体的冷和热吗?

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了解常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观察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细管内的液柱变化情况:先变低再变高,然后一直上升。

是因为物体的热胀冷缩。玻璃瓶先受热彭胀,液体下降一些,然后再液体受热彭胀,所以液柱上升。

有个符号:C,表示单位是摄氏度

二、温度计

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演示温度计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将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看细管内的液柱变化情况。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情况?

玻璃瓶先热涨,然后再液体热涨。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最大刻度旁有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通过制作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量程和最小分度值的认识。

三、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C,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制作一个简易的温度计,这样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的评价得出温度计的改进方法。

认识温度计

说出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实验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四、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介绍量程和分度值的概念

(1)实验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阅读小资料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物体的温度,回答教师的提问

水的凝固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和内焰温度各是多少?

鸽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④ 系统归纳: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⑤ 练习巩固(课堂作业):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四、作业布置:

① 课后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② 家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

五、其它资料(除板书设计):

4.1温度计1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结构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摄氏温度

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写作1 ℃。

四、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温度计时先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篇2: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篇3: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教师们在教学生的同时,往往都会制定一个好的教案让学生更能理解里面的知识。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4.2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3、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知道冰的熔点是0℃。

4、会从图像上获得信息。

5、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二、课标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相关练习:

1、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2、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较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 ,而使油污 的缘故。

3、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小火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

4、下列现象中利用熔化吸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5、在冬季,汽车驾驶员常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装入汽车的冷却系统,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较低的( )。

A、沸点;

B、凝固点;

C、比热容;

D、燃点。

6、小明在做一种物质融化的实验时,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2 44 46 48 48 48 49 50
(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温度水时间变化的曲线:

(2)、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的熔点是 ℃;

(3)、该物质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篇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篇三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 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

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 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

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篇5: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篇6: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篇8: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了解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定义。

难点: 物质三态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现在就让我们初步地认识物质世界的两种基本运动。

注意: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定义延伸:

(1)“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①物体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机械运动的特点:人们可以用肉眼看见或感受得到,但有时需要长时间才能看见。

(3)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热运动、光运动等,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3、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1)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物质又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是自发形成的,无外力的作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而机械运动必须借助外力的作用,肉眼可见。

(3)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练习: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柳絮飞舞 B.水由高处向低处流

C.铁器生锈 D.在水中放入糖会使水变甜

2、物质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的关系

课本P22图2-1-6所示。

注意从形状、体积、是否具有流动性区别三态。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2.运动的描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参照物的意义,能够任选一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动与静的相对性,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

运动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难点:动与静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物理学上,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及其选择

1.完成课本P23“活动 动与静”

2.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我们把事先人为选择的、假定不动的、作为判断其他物体运动状态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注意: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3.判断方法: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运动。

注意:同一物体以不同的参照物作判断,其结果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4.牢记内容:

(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注意不能选择其自身,因为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是静止的,没有意义;

(2)排己性: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

(3)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4)方便性: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不必指明参照物。

5.参照物选择技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6.练习

例1:一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著名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句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作了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例2: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说同不通信卫星静止地赤道上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房屋是运动的

C. 行驶的公共汽车中,乘客说司机是静止的,是以路面为参照物

D.以正在上升的电梯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树木是运动的

练习:坐在长途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他是 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是 的。

四、小结

篇9: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108 m/s。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准备:

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棱镜、白屏、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光现象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一)光源

你知道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吗?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油灯、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等,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光是按照直线传播。其实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1.激光准直,2.排直队要向前看齐,3.打靶瞄准。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所以说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实用的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四)光速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 108 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 108 m/s。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

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水、盆、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法线: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篇10: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s=3.0×108/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s=3.0×108/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s×365×24×3600s=9.46×1015。

篇11:八年级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篇12:八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篇13:八年级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上册物理教案范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电动势物理教案

惯性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难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