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约数》教案

时间:2022-11-29 15:06:06 作者:漂亮毛毛虫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漂亮毛毛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最大公约数》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大公约数》教案,欢迎阅读借鉴。

篇1:《最大公约数》教案

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写出18、24、36的约数和他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1、提出课题

怎样求出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教学例3

求18、24、36的最大公约数

(18、24,36)=2×3=6

3、观察、比较、讨论

(1)求山歌书的最大公约数与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相同

(2)归纳: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公约数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求最大公约数6、12和244、7和9

2、练一练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5、20和2524、36和60

14、21和289、15和24

5、6和728、56和70

8、16和48105、34和30

55、22和12115、16和30

四、归纳

五、布置作业

反思:对于这类数的教学缺乏指导

1、最小的数是另两个数的约数。

2、当三个数中有两个数是互质数是,那么这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篇2:《最大公约数》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55―56页例1、例2、例3,完成“练一练”及P/58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掌握特殊的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表象。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三种情况下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的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请你回忆并说说有关约数的知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一人板演。

12的约数有:1、2、3、4、6、12

30的约数有:1、2、3、5、6、10、15、30

12和30的公约数有:1、2、3、6

其中最大的一个约数是:6

(3)教师用集合图表示:

12的约数30的约数

(4)请你做一回数学家,给上述12和30公有的约数及其最大的约数起一个名称。

板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5)完成P/56练一练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尝试。

(3)交流。

(4)把P/55的图填完整。

(5)观察、思考:你有没有发现2和3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有什么特别?

(公约数只有1,最大公约数也是1)

到书上找一找看,象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

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数吗?找一找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6)你发现了没有,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3、教学例3。

(1)出示例7

(2)自己完成。

(3)看一看,想一想:6和12的最大公约数与6和12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才是比较小的那个数?

(4)请你举例验证。

(5)得出结论:如果较小的那个数是较大的那个数的约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较小的那个数。

4、完成P/56“练一练”第2题。

三、课内作业。P/58练习十第1、2、3、4、5

四、课内。

五、课外作业。

求出P58练习十第2、3题中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篇3:《最大公约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2)综合运用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练习

1、填空。(课本第67页第7题)

(1)9和27这两个数,能被()整数,()是()的倍数,()是()的约数。

(2)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数是(),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

(3)在4、9和16中,成互质数的两个数有()和();()和()。

(4)三个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素数是()、()和()。

(5)如果甲数=2×3×5,乙数=2×3×7,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最大公约是(),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填在书上,再集体交流讨论,注意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1和49和65、10和20

16和1580和5、6和7

说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及理由。

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80和10015、8和30

25和330、60和75

19和388、9和10

让学生用短除法做,选做三题,交流时注意用短除法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二、综合练习

1、你能用下面的一个或几个概念和一个或几个数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整数自然数整除约数倍数

奇数偶数合数素数质因数

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备 注

例2:2和8都是自然数,8能被2整除,8是2的倍数。

2、动脑筋:下面每组数中,你能找出不同类的数吗?

(1)1473。82345

(2)21216223647

(3)23792943

学生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教师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只要有理由,就应该肯定和鼓励。

3、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排列如下:

最小的素数

7的最大约数

8的最小倍数

最小的自然数

最小的合数

最小的一位奇数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三、课堂

师:本单元知识概念较多,同学们要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综合练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作业

1、课本上第9、10题中剩余题目各选一列。

2、《作业本》

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篇4:《最大公约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概念。

(2)学会求几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求几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难点:判断互质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准备

1、指名板演

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8的约数有:

30的约数有:

2、口答:

(1)什么叫做约数?

(2)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901117284108115

(3)说出下面每一个自然数的全部约数。

17151237

这几个自然数中哪几个是素数?为什么?(出示素数定义)

二、教学新知

1、教学新知。

出示例1(板演题上补充问题)教学。

(1)教师指出:1既是18的约数,又是30的约数,我们就说1是18和30的公有的约数。

(2)18和30公有的约数还有哪几个?(板书:18和30公有的约数有:1、2、3、6。)

(3)在这些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有的约数是几?(板书:其中最大的一个公有约数是6。)

(4)出示P47图

(5)归纳:“公有的约数”简称什么数?“最大的一个公有的约数”又简称为什么数?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结语。例如:18和30的公约数有1、2、3、6;18和最大公约书是6。

2、试一试。

(1)书P47“试一试”填在书上后讲评。紧接着讨论:约数、公约数、

教学过程

备 注

最大的公约数有什么区别?

(2)18和42这一组数里有没有公约数?2有没有公约数3?有没有公约数5?你是怎么想的?(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点来判断。)

(3)口答P49第3题。

3、出示例2教学。

(1)指一名学生板演,其它填在书上表格当中。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出示定义)例如,互质的两个数有四种情况。边讲边板书:

①两个数都是素数。如5和11;

②两个数都是合数。如9和16;

③一个合数,一个素数。如30和29;

④1和另一个自然数。如1和8。

4、练习、判断:

(1)指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哪一组中的两个数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8和927和151和72和1513和54和24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①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是1。()

②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末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数。()

③如果两个数都是素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⑤两个自然数中有一个数是1,这两个必然是互质数。()

以上判断正误,要求说出理由。

(3)讨论:从以上的练习,可以知道,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三、巩固练习

P。48第1题、P49第2、6题。

四、教学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叫做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

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除刚才学过的方法以外,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作业本》

从约数着手,层层深入,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运用集合图,不但形象直观,而且渗透了集合。从公约数的个数上,引出互质数概念,并引导学生经过探索,得出互质数的组成方式。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篇5:最大公约数优秀教案

最大公约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 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 若干张长24 厘米,宽18 厘米的长方形纸;若干张边长1 D7 厘米的各种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剪纸艺术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剪纸作品吗?下面请看大屏幕。

师:漂亮吗!

师: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普及性、装饰性和趣味性。(板书:剪纸中的数学)

2、出示情景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1 :4 位小朋友在剪纸。

生2 :他们已经剪成4 幅漂亮的正方形纸花了。

生3 :长方形纸的长是18 厘米、宽是12 厘米。

生4 :要求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

生5 :剪完后没有剩余。

生6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二、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要将长24 厘米、宽18 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请同学们猜想 一下。

生:边长可以是1 厘米、2 厘米、3 厘米等。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拿正方形纸片摆一摆。

师: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

师: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摆,有没有剩余?

师: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正方形纸在长方形纸上摆一摆,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

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摆边长是2 、3 、4 、5 、6 、7 厘米的.正方形。

②交流汇报。

师:请第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生:我们小组用边长2 厘米、5 厘米、6 厘米的正方形摆的,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2 厘米、6 厘米的正方形摆没有剩余。用边长5 厘米的正方形摆有剩余。

生:……

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后发现,用这些正方形摆,有的有剩余,有的没有剩余。(课件出示)

师: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最长是多少厘米?

生:……

③观察发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生: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应既是长方形长24 的因数,也是长方形宽18 的因数。

④得出结论。

师: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达到什么标准?

生: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长方形宽的因数。

师:也就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

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师:请你找出24 和18 的因数、公因数。

(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交流。)

课件展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24 和18 的因数、公因数。

根据展示,引导学生说出:

生:1 、2 、3 、6 既是24 的因数,也是18 的因数,它们是24 和18 的公因数。

生:6 是最大的,是24 和18 的最大公因数。

师:4 是18 和24 的公因数吗?

生:不是,4 是24 的因数但不是18 的因数。

师: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课件出示)

⑥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24 和18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还能找出12 和18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生独立做,集体交流。

师:哪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

3、学习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短除法来求12 和18 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引导:①每次用什么做除数去除。

②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怎样求出最大公因数。

教师规范短除法书写格式。

④师:你能用短除法求出16 和28 的最大公因数吗?

(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你是怎样求出16 和28 的最大公因数的?

生:……

4、回顾总结,反思找公因数和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一阶段表现的非常棒!那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可以采用哪几种方法来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我们可以采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采用列举法和短除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1、“自主练习”第1 题。

2、小猫钓鱼(找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为学习分数的约分做准备。)

3、分糖果。

有45 块水果糖和30 块奶糖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都正好分完。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用短除法)

4、小红家的厨房长36 分米、宽28 分米,她家打算在厨房里铺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如果不用裁剪,你建议小红的爸爸买什么型号的地砖。说说你的理由。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教后反思:

篇6:《最大公约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掌握用找约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植树节的那一天,五(1)班的×老师拿了12棵松树苗和30棵柏树苗准备分给班中的各个植树小组。×老师说:为了公平起见,松树苗和柏树苗每个小组都分得一样多。那么×老师可能把全班分成几组呢?最多可以分成几组呢?

(学生独立寻找答案,过一会儿学生可能有议论。)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我用游戏棒代替松树苗和柏树苗,可怎么摆也没找到答案。

师:看来,要知道×老师把全班分成了几组,还得讲究些方法。我们可以同桌合作,分别找找12棵松树苗可以分给几组,30棵柏树苗可以分给几组。

(学生合作探究,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师:通过合作探究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逐步板书如下:

12棵松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1,2,3,4,6,12

30棵柏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1,2,3,5,6,10,15,30

×老师可能分成的组数:1,2,3,6

×老师最多可分成的组数:6。

二、理解概念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先来看看松树苗这一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能整除12或这些数都是12的约数。)

师:对,这些数都是12的约数。

(把12棵松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改成12的约数。)

(接下来利用30棵柏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引出30的约数。)

师:“×老师可能分成的组数”这些数与12和30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数既是12的约数,又是30的约数。

生:这些数是12和30都有的约数。

……

师:这些数,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什么数呢?

(引出公约数,把×老师可能分成的组数改成12和30的公约数。)

师:6是12和30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我们可以把它称为――

(引出最大公约数,把×老师最多可分成的组数改成为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12和30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还可以用图来表示:

12的约数 30的约数

12和30公有的约数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呢?

三、掌握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那怎样来求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呢?

(学生交流,引出用找约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师:你们能找出2和3的公约数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交流:2和3的公约数只有1,所以2和3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

师:像2和3,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如5和8它们的公约数也只有1,因此5和8是互质数。4和9呢?

师:观察这几组互质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师:用找约数的方法,请你们找出6和12的公约数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逐步板书如下:

6的约数有:1,2,3,6

12的约数有:1,2,3,4,6,12

6和12的公约数有:1,2,3,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通过观察与交流,学生发现:6的所有约数就是6和12的全部公约数,而6本身就是6和12的最大公约数,并引出如果较小的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较小的数。)

师:谁再来说说,我们可以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分别找出每个数的约数;第二步找出它们公有的约数;第三步找出最大的公约数。如果是互质数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是1;如果是约数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的数。)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①找出20和30的公约数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很快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并说说是怎样找到的。

3和7 8和24 30和5

2.课件出示:小李有一张长方形彩纸,长6厘米,宽4厘米,要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正好没有彩纸多余。你们知道剪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吗?

五、全课总结(略。)

篇7:用最大公约数解题

用最大公约数解题

有些数学习题,在求解时有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可考虑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进行求解。

例1、有一张长147厘米,宽105厘米,裁成长与宽之比为5∶3的长方形小纸条,怎样裁才能没有剩余而张数最少?

分析与解答:要使裁成的小纸的长与宽之比是5∶3,且裁时没有剩余,而纸的长147厘米只能被3而不能被5整除,纸的宽105厘米能被5整除,因此应将纸的长的一边作小纸的宽,将纸的宽的一边作小纸的'长,这样可得:147÷3=49,105÷5=21,要使长方形纸没有剩余,并且要张数最少,即长与宽的厘米数要最大,而49与21的最大公约数是7,因此得所裁小纸张数是:[ 147÷(7×3)]×[ 105÷(7×5)] = 21(张)。

例2、现有252个红球,396个蓝球,468个黄球,把它们分别装在若干个袋子里,要求每个袋子里都有红、蓝和黄三种颜色的球,而且每个袋子里红球数相等,蓝球数相等,黄球数相等,问最多需要袋子多少只?每只袋子里各有红球、蓝球和黄球多少只?

分析与解答:要求最多需要袋子多少只,实际上是求每只袋子中最多能装相同数量的三种球各为多少只。因为252=2×2×3×3×7 = 36×7;396=2×2×3×3×11=36×11;468=2×2×3×3×13=36×13,因此可得,最多需要袋子36只。每只袋子里有红球7只,蓝球11只,黄球13只。

例3:从一张长2002毫米,宽847毫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边长尽可能大的正方形,如果剩下的不是正方形,那么在剩下的纸片上再剪去一个边长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按照上面的过程不断地重复,最后剪得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毫米?

分析与解答:这题如果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求解显然较为麻烦,我们可考虑用分解质因数求出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进而求解。

因为2002 = 11×13×7×2=77×26;847=11×7×11=77×11,因此可得,这样按照上面的过程不断地重复,最后剪得的正方形的边长是77毫米。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篇8:《最大公约数》教学反思

今天我所教学的是《最大公约数》,是一节枯燥的数学课,这节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我常采用的方式是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最大公约数”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什么是约数,质数、合数?(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各自的约数有什么联系?(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没有达到自己教学目的所要求的,部分学生对学的知识没有深刻领会,心中还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另外,自己在教学中,讲解的还不是那么透彻,对所举的实例不切实际,应举更恰当的实例,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的。在一个方面,用课件上课,不能让学生更多的上黑板练习了,学生只能在下面做一做了,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不能了解了,以后结合小黑板多练习些。

以后在教学中,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学习,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下更扎实的学习基础。

篇9:最大公约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渗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1)板书例1,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教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教师:第二幅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约数,4是最大的。)

教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和12的公约数,(板书:公约数) 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板书:最大公约数。)

教师:说一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约数,尤其是最大公约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

18的约数是(  );

12和18的公约数是(  );

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  )。

(2)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填在书上66页,请一两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

3.认识互质数。

(1)教师板书: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

5和7(1) 8和9(1)  1和12(1)

9和15(1,3)  7和9(1)  16和20(1,2,4)

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每组后面标出公约数。

教师:观察板书,根据公约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组数分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在公约数只有1的几组数下划上红线。并板书出:公约数只有1。

教师:(指着划上红线的几组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将前面板书补充完整)如7和9就是互质数。

教师:请说一说这几组数中谁与谁互质(或谁与谁是互质数)。

教师:请举出两组互质数。

(2)请同学们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任意写两个质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②任意写出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③任意写一个自然数,看它与1是不是互质数?

学生讨论后,肯定上述三种条件下得出的都是互质数。

教师: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判定它们是互质数的?(要求说出自己的具体例子)

教师:你们所举的例子,都采用找它们的公约数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不是互质数。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需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质,掌握了这三种情况下一定是互质数,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快作出判断。但是要注意,互质数不止这三种情况,如7和9,所以在作判断时最根本的方法是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想一想,以前学过的质数,与今天学习的互质数有什么区别?(质数所指是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本身,互质数所指是指两个数,它们的公约数只有1。)

教师在板书“互质数”的“互”字下面标出红色的符号,问:这“互”字如何理解?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次提示,说互质数一定要说出谁与谁互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4的约数是(  );

36的约数是(  );

54的约数是(  );

24,36和54的公约数是(  );

24,36和54的最大公约数是(  )。

2.直接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4  6和24  13和39

18和1  17和19  14和15

15和30 9和10  16和18

3.说出上题中哪几组是互质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2.作业:课本69页练习十四 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约数、质数、分解质因数等基础上进行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在学生通过排列约数的办法认识后,又用集合图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集合思想,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两个概念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后,利用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认识互质数的特点,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互质数中的最常见的三种情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互质数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判断互质数的能力,最后安排了对容易混淆的质数与互质数进行对比区别,再次加深了对互质数概念的理解。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共分两层。通过排列约数和集合图,理解认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归纳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是练习巩固新学概念。

第三部分学习互质数。分三层。认识互质数;掌握常见的三种情况;区分质数与互质数。

板书设计

篇10:最大公约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渗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1)板书例1,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教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教师:第二幅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约数,4是最大的。)

教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和12的公约数,(板书:公约数) 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板书:最大公约数。)

教师:说一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约数,尤其是最大公约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

18的约数是( );

12和18的公约数是( );

篇11:最大公约数的教学设计

(2)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填在书上66页,请一两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

3.认识互质数。

(1)教师板书: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

5和7(1) 8和9(1) 1和12(1)

9和15(1,3) 7和9(1) 16和20(1,2,4)

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每组后面标出公约数。

教师:观察板书,根据公约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组数分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在公约数只有1的几组数下划上红线。并板书出:公约数只有1。

教师:(指着划上红线的几组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将前面板书补充完整)如7和9就是互质数。

教师:请说一说这几组数中谁与谁互质(或谁与谁是互质数)。

教师:请举出两组互质数。

(2)请同学们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任意写两个质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②任意写出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③任意写一个自然数,看它与1是不是互质数?

学生讨论后,肯定上述三种条件下得出的都是互质数。

教师: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判定它们是互质数的?(要求说出自己的'具体例子)

教师:你们所举的例子,都采用找它们的公约数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不是互质数。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需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质,掌握了这三种情况下一定是互质数,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快作出判断。但是要注意,互质数不止这三种情况,如7和9,所以在作判断时最根本的方法是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想一想,以前学过的质数,与今天学习的互质数有什么区别?(质数所指是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本身,互质数所指是指两个数,它们的公约数只有1。)

教师在板书“互质数”的“互”字下面标出红色的符号,问:这“互”字如何理解?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次提示,说互质数一定要说出谁与谁互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4的约数是( );

36的约数是( );

54的约数是( );

24,36和54的公约数是( );

篇12:最大公约数的教学设计

2.直接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4 6和24 13和39

18和1 17和19 14和15

15和30 9和10 16和18

3.说出上题中哪几组是互质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2.作业:课本69页练习十四 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约数、质数、分解质因数等基础上进行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在学生通过排列约数的办法认识后,又用集合图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集合思想,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两个概念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后,利用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认识互质数的特点,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互质数中的最常见的三种情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互质数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判断互质数的能力,最后安排了对容易混淆的质数与互质数进行对比区别,再次加深了对互质数概念的理解。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共分两层。通过排列约数和集合图,理解认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归纳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是练习巩固新学概念。

第三部分学习互质数。分三层。认识互质数;掌握常见的三种情况;区分质数与互质数。

板书设计

篇13:《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的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这堂课学生在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出现的新的发现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的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在兴趣最高涨时有了很了不起的'发现。不过回想起来在我的平时教学中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到加以利用,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所以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要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质量。

篇14:数学教案-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区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下列各数:5   28   25   42

1.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2.引导学生从这列数中选出分别符合下列条件的几组数,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明是怎么求出来的.

(1)较大数是较小数倍数的.

(2)两个数是互质数的.

(3)两个数既不互质,较大数又不是较小数倍数的.

谈话引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都用分解质因数法,但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的内容.

篇15:数学教案-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比较”】

(一)教学例5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板演.

2、整理方法: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求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二)分析对比,寻找异同.

1、出示下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不同点

2、分组讨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信息反馈,总结填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同左

不同点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4、针对不同点探究真知.

(1)探讨:为什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2)小结: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它们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必须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有除数正好是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最大公约数就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又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两个数的商分别是它们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三)反馈练习:

根据短除式,你能很快地说出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比较”】

1.选择题:根据下面的短除式,选择正确答案.

(1)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

A:2×3=6      B:3×5=15       C:2×3×3×5=90

(2)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

A:2×3=6      B:2×3×3×5=90   C:18×30=540

2.改错: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说明如何改正.

(1)

60和90的最大公约数是 2×3=6,

60和9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10×15=900.

(2)

7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7.

7和 12的最小公倍数是 7×1×12=84.

3.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12   21   36   45   60   105   144   255

4.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和5 4和6 10和16

8和7 6和10 9和15

9和27 7和21 7和12

五、布置作业 .

1、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5和10 8、16和24 6、8和14

3、6和9 5、7和15 8、9和18

2、幸福村小学某班利用假日为饲养场割草.第一小队7个人3小时割了73.5千克.照这样计算,全班48人用同样时间割草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教案:《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动物活动托班教案

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最大?

最大的极限作文

nba史上最大合同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

人生最大的财产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世界上什么海最大脑筋急转弯

《最大公约数》教案(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最大公约数》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