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加、减法教案

时间:2022-11-29 17:36:40 作者:可爱的你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可爱的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口算加、减法教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口算加、减法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复习加、减法口算和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复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口算

1、做复习第1题。

(1)       小黑板出示第(1)题,让学生口算。一组一组算得数。

提问:竖着看,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算的?两位数减两位数呢?

横着看,加法口算和减法口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小黑板出示第(2)题,让学生口算。一组一组算得数。(教法可仿第(1)题)

(3)       小结: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口算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加法里哪一位上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2、做复习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写得数,4分时间完成。然后集体校对订正,并了解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情况。

3、做复习题第3题。

让学生口头估计得数各是几十多,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应用题。

1、做复习第4题。

(1)       读题,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

(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       检查板演,订正。

(4)       用24-10来计算,还可以怎样提问题?为什么?

2、做复习第5题。

3、做复习第6题。(用小黑板出示)

(1)       读题。提问:第6题缺了什么?根据问题应补什么条件?(提示学生注意哪个年级本数多)

学生口头补条件,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要补二年级送去多少本?

4、讨论复习题第7题。

(1)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求第(1)个问题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求第(2)个问题呢?

(2)       你喜欢哪两种玩具?和同学说一说。

要求列式计算。

提问:这道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

(3)       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哪些问题,然后在班内交流。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6题、第7题的(1)、(2)两题。

篇2:第七册口算加、减法习题

第七册口算加、减法(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1、口算下列各题。

(1) 540+370= (5) 450+560=

(2) 750-180= (6) 320-190=

(3) 490+250= (7) 170+290=

(4) 620-240= (8) 850-590=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 15万+36万=( )万

(2) 87万-39万=( )万

(3) 370万+590万=( )

(4) 910万-470万=( )

(5) 100万-47万=( )

3、列式口算

(1) 一个数是6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 一个数是1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70万。另一数是多少?

(3) 一个数是280,它比另一个数多90。另一个数是多少?

答案:

1、口算下列各题。

(1) 910 (5) 1010

(2) 570 (6) 130

(3) 740 (7) 460

(4) 380 (8) 260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 (2)48 (3)960万 (4)440万 (5)53万

3、列式口算

(1) 690+150=840

(2) 120万-70万=50万

(3) 280-90=190

篇3: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99~100期末~复习0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第100页第八题的教具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篇4: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复习口算。

1、完成期末复习6。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

①竖着比一比,每一行的三道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横着比一比,每一行的两道题在口算上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4)老师小结:

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方法不惟一,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从十位算起;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从个位算起。

2、完成期末自习7。

(1)教师说明题意“不计算,你能说出哪几道题的.得数比50小,哪几题的得数比50大”。

(2)学生独立估计,集体交流说说估计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比能很快地看出来?(同一组的上下两题也可以比一比)

3、完成期末复习8。

(1)出示第8题的教具图,全班同学集体练几遍。

(2)同桌同不合作,朴互算,相互评。

4、完成期末复习9。

15题口算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做完后请学生自查一遍,养成良好的习惯,集体订正时统计全对人数,了解学生错题情况,及时订正。

5、完成期末复习10。

(1)出示第9题看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男孩有8张邮票,小女孩有12张邮票,求小女孩比小男孩多多少张?)

(2)学生自己解答第1题,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口答。

(3)第2题同桌同学先讨论,再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怎样口算?

四、作业布置。

篇5:第七册口算加、减法教学建议

第七册口算加、减法(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整百整十数相加、减和整万数相加减的口算。口算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在教学中要讲清算理,使学生掌握算法,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教学例1之前,教材安排了两个复习内容,一是两位数相加、减及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整十数的口算,有需要进位或退位相加减的,也有不需要退位的;二是复习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

例1是教学几百几十相加需要进位的口算,它是在旧知识几百几十加上几十需要进位的基础上的发展,第二个加数的百位上又多了数字,计算方法可以根据自己口算的习惯来确定方法,教学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例2是数学几百几十相减需要退位的,同样与过去知识紧密相连,教材只给出了一种口算方法,其余留给学生去思考。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动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在例1与例2之后教材安排做一做,是为了巩固例1与例2两种类型口算的方法。

例3是教学整万数相加减,计算方法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相同,只要把“万”前面的数相加减,再添写一个“万”字。在这四道口算题中,由易到难,由加到减,先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再计算两位数相加。在减法中,先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再计算减两位数需要退位的。做一做是为进一步巩固整万数相加减安排的,属于形成性练习。

教法建议

在教学例1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探讨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了解学生掌握的不同方法。(可能会有四种方法)对于合理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方法之一:250+470等于25个十加47个十等于72个十也就等于720,教师可重点讲解,帮助其他学生理解。

例2的教学由于有了例1的基础,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大胆尝试,说出口算的方法。

教学例3前,先让学生将40000和7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提问:4万与7万和起来是多少万?从而引出例3。这部分知识不难理解,学生可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提示结果中不要丢?quot;万“字。

最后可增加一些判断练习,例如:17万+8万=25万

篇6:口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

(二)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430+70=

540-200=  35+16=  360-8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复习中最后一道口算题改为250+470,即课本题中的例1,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教学例1。

口算:250+470。

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

有250+400的基础,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先用250+400=650,再用650+70=720。

教师肯定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提出:还可以怎样想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可以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1)50+70=120,200+400=600,600+120=720;

(2)25+47=72,推出250+470=720。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口算:540-370。

启发性提问:同学们会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那么怎样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540-300=240,240-70=170;

(2)54-37=17,推出540-370=170;

(3)140-70=70,500-100-300=100,100+70=170。

教师肯定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你认为哪种方法容易就用那种方法。)

360+180=  520-150=

410-240=  370+580=

(2)列出算式,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3.教学例3。

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万

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

学生可能会说出: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 24万+19万=________万

因为24+19=43,所以24万+19万=43万。

(3)27万-4万=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列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全体同学笔答。

(1)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与横行的每个数相加)

(2)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作被减数,分别去减横行中的每个数)

订正时,个别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观察表(1),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了,引起和有什么变化?

(2)观察表(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了,引起差有什么变化?

2.全体同学试做练习四的第5题。

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在试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说一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来想:

要想求“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今年修多少米,去年修多少米。已知今年修的水渠总长是1608米,去年修多少米没有直接告诉,但告诉我们今年修的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去年修的米数。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画出下面的解题思路图。

由学生独立列出等式,并解答出来。

答:今年比去年多修1072米。

提问:题目中“今年修了4条水渠”这个条件怎么在列式中没有用上?

(这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没有关系。)

3.课后练习:

练习四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及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整百整十数相加减和整万数相加减的口算。

本节课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口算内容,为新课作好准备。由已学过的250+400引出例1,启发学生想出口算过程比较自然,同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想。学生口算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怎样想得快就怎样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减法的口算,启发学生根据加法的口算方法迁移到减法的口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练习比较充分,除了边讲边练外,还安排了集中练习。在集中练习中,除了练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外,还引导学生观察和、差的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对课本练习题中的一些难点,在课堂上解决,达到了当堂巩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口算250+470=(720)

这样想:

(1)250+400=650

650+70=720

(2)50+70=120

200+400=600

600+120=720

(3)25+47=72

250+470=720

例2  口算540-370=(170)

这样想:

(1)540-300=240

240-70=170

(2)54-37=17

540-370=170

(3)140-70=70

500-300-100=100

100+70=170

例3  口算

17万+8万=25万

24万+19万=43万

27万-4万=23万

35万-28万=7万

篇7: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想想算算”,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态度和初步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53+20 36+40 28+30 57+20

76+3 43+2 65+2 31+4

57+8 76+6 48+5 29+4

提问:口算时,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哪一位上?个位数呢?

2、口算。

(1) 做第3页复习题。

(2) 口算下面各题。

24+30+5 36+40+3 27+10+5 57+20+8

3、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第1题。

(1) 出示例题36+43=

(2) 让学生先说说可以怎样进行口算?

(3) 问:十位上的4要加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个位上的3呢?你认为36可以先加多少再加多少?这就要把43怎样分呢?把43分成40和3之后,可以怎样加?(师配合板书:36 + 43 = )

40 3

(4) 谁来告诉大家,口算36+43要怎样算?

2、教学例1第(2)题。

(1) 出示例题57+28=

(2) 提问:按照第(1)口算的过程,这一题可以怎样算?

(3) 你是怎样想的?师配合板书。

(4) 再指名几人口述57+28的口算过程。

(5) 问:这道题可以怎样算?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也就是几十几加几十几。口算时,可以先把第二个加数分成几十和几,然后把几十几先加几十,再加几,就可以算出得数;还可以按照刚才相处的'方法算出得数。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 小黑板出示,指名3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做在书上。

(2) 检查得数。

(3) 比一比,说一说。

(4) 指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直接先加几十,然后再加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1)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2) 每组题里上下两题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3题。

篇8:加、减法估算教案

加、减法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讲述估算的过程。 3 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 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法与学法: 情境分析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大屏幕出示教材第31页例4的题目及情景图。 “妈妈带的钱够吗?” 师问: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生答:10张。 师:买热水瓶大约需要几张? 生:3张, 师:买烧水壶和水杯大约需要几张?为什么? 生:7张。因为43元和24元里面有6个十元,3元和4元用一张10元就够了。合起来就是7张10元。 师:明明想知道“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够了。 师: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你们认为够吗? 生齐:够了。 师: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问题就像我们用10元钱去买东西一样的。用一张10元买9元的彩色笔够吗?(生答)用3张10钱买28元的热水瓶够吗?(生答)也有这样的问题:用一张50元买52元的书包,差几元?(2元)够吗?(不够)差的多吗?(差不多)邓老师很喜欢“差不多”这个词,它和“大约”是什么关系?(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就是算出来的得数差不多就好了。(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课 1 教学例4 先充分读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教材里面搜寻全面信息。点拨学生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点拨学生为了更快的回答这个问题笔算合适吗?口算?心算?怎样算是最快?) 再进行个案教学:(小黑板出示小丽的算法)买热水瓶后大约剩()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元,买水杯够了。 像小丽这样差不多的计算方法就是估算。她把28元看做30元,她把43元看做40元。估计的差不多,而且很快。 再看丁丁的估算(小黑板):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元,还剩()元,买水杯够了。 还可以怎样算呢?聪聪想知道“买这三种用品大约需要多少钱?(板书)”大家快点帮聪聪估算一下吧。 学生动手估算。教师巡视,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是28+43+24=95(元) (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这一问题,让老师感觉到进退两难。明确的`说这不是估算,但是学生没有错。)邓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的列式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板书)28+43+24,我宣布这些都是对的。表扬自己!可是要怎样算才是估算呢?我们把28看做30,把43看做40,把24看做20。估算的时候只要把30+40+20加起来就可以了。(板书在第一个算式的正下方)30+40+20=90(元)最后记得答。聪聪的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很多学生坚持28+43+24=95(元)这样做。邓老师很无奈,因为同学们都觉得老师的方法太罗嗦,本来可以一个算式就做完的,现在却要写两个算式,所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方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算式28+43+24和一个估算结果90,可以把他们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28+43+24O90。(不可以)如果有一个符号表示大约等于就好了。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想好了,还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符号来表示大约相等的关系。(出示约等于,约等于成功引入)。请同学们用上这个约等号把聪聪的问题重新做一次。(教师巡视:结果都用上了约等于,对于不会的要耐心的辅导,书写困难的要耐心教导。) 检验:从同学们的计算结果来看28+43+24=95(元)我们的估算对不对?90元到95元差得远不远?妈妈用一百元买这些生活用品够吗?这么说估算是不是很有用?估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快) 反馈练习:做一做(31页) 三 积累运用 1 练习六 第1题   2 练习六 第2题   3 练习六 第3题   4 32页生活中的数学   四 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篇9:《加、减法的验算》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买东西的情境图,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4、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56=101        56+45=        101-56=        101-45= 1、  教学例1。 (1)       幻灯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一幅。 (2)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       学生提出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列算式,并说清楚列算式的`根据。 列式:135+48=183(元)              1  3  5                 +    4  8              ────────                 1  8  3   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证它对不对?那我们就要进行验算。这一道题应该怎样验算呢?请同学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 (4)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48+135=183 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 (5)       注意:在笔算的右上边写上“验算”,并在验算右边用上冒号。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得结果抄上,而要认真的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6)       练习。 1、  教学例2。 (1)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2幅。 教师:妈妈付了200元钱,那阿姨应该找给妈妈多少元钱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00-183=17(元)                2    0    0              -1    8    3        ───────────                     1    7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怎么知道阿姨找得对不对呢?(要进行验算)     讨论一下,你有几种验算的方法? (1)       验算的方法: 把付出的200元钱减去找回的17元,看一看结果是不是183元。 200-17=183(元) 把应付的钱183元,加上找回来的17元钱,看一看结果是不是妈妈付出的200元钱。183+17=200(元) (2)       练习。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篇10:0的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页的例题“想一想”,第42-4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更加喜爱数学。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

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她给三个孩子每人准备了3个桃,并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这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小猴们一听,非常高兴。中午时,老大吃了1个,老二吃了2个,而老三一口气就吃了3个,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晚上老大还能吃几个桃?老二能吃几个?老三呢?

二 .操作学具。

同样3个桃,三只小猴吃掉的个数不同,剩下的也不同,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他们午餐吃桃的情况(请一名学生板演)。先拿出三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放三个桃,老大的盘子里要拿掉几个?还剩几个?老二要拿掉几个?还剩几个?老三呢? 一个也没有可以用几来表示?

老三把桃都吃光了,晚餐没有了,只好出去找吃的。路上,他碰见了小白兔,听说他要找吃的,小白兔说:“小猴,我知道什么地方有桃子,可是在去的路上有许多难题,你敢去吗?”小猴子听了,高兴地说:“没问题,我不怕!”“沿着这条路走,在山那边有两棵桃树,树上结了许多桃子。”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就这样,小猴上路了,他看见什么了呢?

出示图例 ,说说图意 。

现在有几个人呢?算式怎样写?(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讨论:为什么用减法算?为什么等于0?

质疑:算式中第一个3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3呢?0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猴是怎样算的呢?(3—3=0)这时他可高兴了,一蹦一跳地向前走了一会儿,他又看见了什么呢?

2、教学例2。

出示图例,说说图意。

这一回,又要给小猴出什么难题了呢?(两盆一共开了几朵?)

算式怎样写?为什么列成5+0,为什么等于5?

我们来看看小猴是怎样算的?对不对?这真是一只爱动脑子的小猴,你看,他又蹦蹦跳跳地上路了。

四 、想想试试,深化新知

1、教学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2题

(1) 这一回,他又碰到什么难题了呢?(出示图)

(2) 这么多题目,可把小猴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它的忙吗?

(3) 小组合作,说说怎样想的,有困难的'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填在纸上。

(4) 汇报情况。前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 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聪明的小猴总算解决了难题。在他正准备继续赶路的时候,小突然听见鸟叫的声音,原来树背后正挂着三只鸟笼呢!(出示图)。

(2) 小猴子想:妈妈教育我们要爱护花鸟。我一定要把他们放回大自然。

(3) 说说图意。根据图意,你能想到什么算式呢?填在书上。

(4) 交流汇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5) 小结:小鸟飞出去了,1只,2只,3只,飞出去的越多,笼子里的鸟越少,最后,5只鸟全飞出去了,笼子里一只鸟也没了。

3、想想做做第1题。

(1) 做了一件好事,小猴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知不觉,它刚刚翻过了一座山,就看见了两棵桃树,一棵桃树上结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两棵树一共有几个桃子呢?指名说说。

(2) 小猴飞快地爬上桃树,摘下桃子美美的吃了起来。

(3) 还剩几个桃子呢?你会写算式吗?

(4) 吃饱了肚子,小猴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探索规律,深化新知

晚上,猴妈妈回来了,问起小猴们一天安排的情况,三只小猴都争着告诉妈妈。听说小猴一个人出去找食物,路上还解决了许多问题,妈妈问小猴:“你解决的都是什么问题?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妈妈吗?

小猴该怎样回答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指名说说,板书课题:有关0的加、减法

听说小猴解决的都是有关 0的加、减法,猴妈妈决定来考考小猴。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小朋友,你能很快地说出答案吗?

说完后,这里有什么规律呢?引导横着看,有什么规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

2、那么,下面的方框里可以填几?(分小组合作,比赛哪组写得又对又多)

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和小猴子相处了一堂课,大家高兴吗?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1:《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28+5=37-5=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角分

0.6

+0.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2

-0.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篇12:口算教案

口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索、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的春季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你们看,小动物也来凑热闹了,开起了它们的运动会。

(多媒体出示第63页动物运动会的主题图)

教师:动物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学生:有赛跑、拍皮球比赛、吹泡泡比赛、荡秋千比赛、跳绳比赛

教师;从你的仔细观察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发现了一只小猪吹泡泡1分吹了40个,另一只小猪3分吹了135个,我想知道它们谁吹得多?谁能赢?

教师:很明显啊,135个比40个多。

学生:老师,这样是不能比的.,40个是1分吹的,135个是3分的。

教师: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只要算出3分吹135个泡泡的小猪1分吹泡泡的个数就能比较了。

教师: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算式是1353。

(板书算式)

学生:我还有问题,图上有一只小猫跳绳3分跳了312下,另一只小猫2分跳了198下,我想知道它们谁跳得快些?

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学生:可以像刚才那样,看看它们1分谁跳的个数多,算式是3123,1982。

(板书算式)

教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要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迁移类比,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教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绿更美,各个学校都在开展植树活动。(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学校门口有6捆树苗

学生2:我还知道了这是600株树苗。有可能每捆100株,6捆就是600株。

学生3:图中还告诉我们,这600株树苗要平均分给2所学校,问每所学校分得多少株?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6002。

(板书算式)

2.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

教师:这个除法算式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它是一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

教师:能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计算的方法和答案吗?

学生:当然能。

教师:那试试吧。

(2)汇报交流。

学生1:我直接把6捆树苗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该是3捆,因为一捆是100株,3捆就是3个100,也就是300。

教师:不错啊,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再做。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2:把6002看成是把6个百平均分成2份,6(个百)2=3(个百),同样能算出是300。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因为3002=600,所以6002=300。

教师:做除法想乘法,很好的主意。

学生4:原来我们学习过62=3,602=30,以此类推,我想6002就应该等于300。

教师:哦,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我想

3.归纳小结,得出方法

教师:通过对这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解答,你们得出了什么方法没有?

学生1:可以根据除法的意义找到答案。

学生2: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转化成已经会做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经验,发现了平分6捆树苗和平分6株树苗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把株这个单位换成了捆。计算的时候,不管是做除法想乘法,还是根据62=3推出6002=300,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口令游戏

(1)师生对口令。

80044002900360025005

(2)同桌两人相互出题对口令。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订正答案。再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道共4组题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成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火车车厢上的题目,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集体订正,不仅可以让学生顺着开火车,还可以倒着开。

四、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告诉小伙伴什么吗?

篇13: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平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习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习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主,教材练习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篇14:《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教材91页、92页。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加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境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说教学重点:

会用数的组成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说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说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口算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43+3= 53+9= 75+2= 35+8= 56+5= 36+20= 23+40= 72+10= 5+30= 58+30=

(1)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一组口算练习,课件显示出结果。

(2)教师在2行中各挑一道让学生说口算方法。

(3)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行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第二行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4)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师板书)。

二、明确算理,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情境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教师用课件展示)。

(2)问:限乘68人表示什么意思?(不能超过68人、可以正好是68人、还能少于68人)。

(3)超过68人可能会发生什么?看来为了安全,我们不管是乘车还是乘船,都要遵守规章制度。

2、估算:一条船能坐下四个班的同学吗?说说你的理由。

3、猜测:至少要几条船四个班的同学才能坐下?

4、计算:二(1)班、二(2)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

(1)读题。

(2)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把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加起来,和68人比较就可以了。)

(3)列算式:23+31= (教师板书)

(4)讨论算法。

(5)交流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算法。

(6)要求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

(7)完善该题。

5、二(3)班、二(4)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

(1)把这道题写在练习本上,并写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 2)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3)完善该题。

6、观察:这2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这四个班怎样搭配两条船就够了?

三、拓展练习。

1、口算练习(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练习方法:让学生先在口算卡片上面做,然后开火车的方法公布答案,最后选几个学生挑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2、判断

练习方法: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3、跷跷板游戏

练习方法:根据两只小动物下面的算式结果,说出哪只动物在上面,哪只动物在下面,比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4、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踢足球 的有54人,打篮球 的有26人)。

(2)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3)列算式、说结果并说口算的方法。

5、解决问题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列算式?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列算式?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在以后遇到计算题得时候,你感觉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由情境图引入这节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在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猜一猜,渗透了估算的意识。在实际的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同一道算式中发现不同的口算方法,再通过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为四个班的同学找最合适的搭配方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改善和学习的地方,整个课的设计如果再新颖一些,可能会更多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练习课的设计,不是特别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知识点的引导上,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及时的追问、总结,可能会更大程度地开发孩子的思维,比如:学生在拿68和54或71进行比较时,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对于跟的比较慢的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更清楚一些,另外孩子在说完四个班的搭配方法之后,如果能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效果会更好。整个教学过程中儿童化的语言体现的不明显,课堂就显得不是那么完美了。

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抓住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多汲取别人的优点。平时利用空闲时间要多看书,不断地充实自己,力争每一节课都趋于完美。

篇15:万以内加、减法

万以内加、减法

万以内加、减法(二)复习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  做复习第1题。

(1)       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       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       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  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  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 2469 4235 6003

+235 +1183 - 607 - 235

4、  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  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  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 题余下的六道题

篇16: 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3.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2.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或者课件演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减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新课学习

(一)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

1.例1

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篇17: 减法教案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口算教案

数学教案-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说课稿

加 减法估算 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四年级口算除法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学前班退位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说课稿

口算加、减法教案(集锦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口算加、减法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