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时间:2023-01-22 03:51:40 作者:阿噗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8+0.6=? 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

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总结并板书:

0.8+0.6=1.4(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 0.8

? 1元4角 +0.6

1.4

答:一共1.4元。

? 0.8-0.6=0.2(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 0.8

2角 -0.6

0.2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0.2元。

教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 目的是要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

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4+4.9=?? 6.5+0.8=?? 5.2-0.7=?? 4.1-3.3=

2、写出竖式,并计算。

? 4.8+5.6?? 5.6-4.8 5.6+5.2 5.6-5.2

四、思维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 0.8-0.5=?? 0.7+0.4=?? 1.6+2.3=?? 1.9-1.3=

? 2.3-.3= 5.3+1.6=?? 0.5+3.1=?? 0.8+1.5=

2、动脑筋试一试。

7.□?? 6. □

-□.3? ? +□.5

3.5 13.3

【板书笔记

篇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并购买文具这一情境,共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促使其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不仅要对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依据,还要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想方法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都买过什么?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文具店逛一逛,让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根据看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呈现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提问的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96页例3。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根据课件中这两个文具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卷笔刀和普通铅笔)

预设

1个卷笔刀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多少钱?

1个卷笔刀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1支普通铅笔比1个卷笔刀便宜多少钱?

(2)引入主题。

师: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一个用加法、后两个用减法计算)

师:0.8和0.6是什么数?(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列出算式,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

(4)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方法是把钱数改写成用“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数直接相加、减)

(5)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一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即8角+6角和8角-6角。

二是用“元”作单位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即0.8+0.6和0.8-0.6。

(6)学生尝试笔算0.8+0.6和0.8-0.6。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并示范。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0.8+0.6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可以了?(小数点对齐)

(7)提问:0.8+0.6我们会计算了,那0.8-0.6你们会计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8)反馈练习:2.8+2.1 6.4-0.9 4.7+5.3 5.6-5.3

集体订正时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算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3.根据上面的方法解决1支带橡皮的铅笔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的问题。[生自主解决,1.2-0.6=0.6(元)]

4.体会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结合板书讨论:相同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要求从低位算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不同点: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以及用0占位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5.教学教材97页例4。

(1)请同学们帮老师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她的钱够吗?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后还剩10-6.8=3.2(元)。

然后计算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需要2.5+0.6=3.1(元)。

因为3.23.1,所以钱够。

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买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需要2.5+1.2=3.7(元),因为3.73.2,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之后还剩10-6.8=3.2(元)。

再计算买1个笔记本之后还剩3.2-2.5=0.7(元)。0.70.6,买1支普通铅笔够;0.71.2,买1支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方法三 把要买的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比10元少。

6.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经历过的购物情境理解算理、探究算法,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充分交流和共享,较好地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突出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这个教学重点。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篇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教案设计

共5课时 总第49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分乡文具超市”开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看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

(2)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想一想: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试着算一算你应付多少钱?

(3)生尝试计算。然后说一说,你打算买哪两样?一共要付多少钱?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3、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学习小数加法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你最想买的文具的价钱的?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3)师生小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5)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怎样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

(6)引导学生两式比较。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2、学习小数减法

(1)谈话导入例4提出问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4)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的过程。

(6)师生总结: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实践应用

1、完成P9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3、用数学: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篇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教案设计

共5课时 总第50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会算。(完成P97页第3题)

(1)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写下来。

(3)独立完成第3小题。

(4)指名汇报交流。余生帮助评价订正。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97页第4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提出问题,师板书。

(3)生独立完成板书出来的问题。

(4)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完成P98页第5题。

(1)生读题后指名复述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3)全班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P98页第6题。

(1)指名看条形统计图说数学信息。

(2)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反馈、汇报交流。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P98页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老师总结。

篇5:《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  28+5=  37-5=  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  角  分

0 . 6

+ 0 . 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  角  分

1 . 2

- 0 .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  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篇6:《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法 教学开始,我运用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篇7:《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28+5=37-5=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角分

0.6

+0.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2

-0.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篇8:《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②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56+98=635-574=

2、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同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笔算整数导入新课,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为学生感受笔算整数加减法与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联系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问题。

主板书: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副板书: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

一本笔记本比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

……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主板书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

4、指名学生列式。

5、你会用哪些方法计算?

6、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与组内同学交流。

7、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1:

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学生2:

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8、他们算得对吗?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板演。

篇9:《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8+0、6=?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

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目的是要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

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

篇10:《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启发、引导、交流

学法:观察、交流、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5分钟)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4=27-14= 35-29=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小结: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三、探究新知(15分钟)

1.自主学习例3(1)

(1)出示主题图.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来解决。

(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

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4)集体反馈。

加法问题:

买1个钻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0.6+0.8

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①: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预设②:

0.8+0.6=

“4”为什么要写在“8”和“6”的下面?

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尝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反馈练习:

列出2.8+2.1 6.4+0.9的竖式

(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尝试学习例3(2)

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1)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3)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 . 2

-0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四、质疑探究(5分)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五、当堂训练(14分钟)

(一)当堂练习

1.计算训练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童话故事书一本6.8元,动脑筋一本3.4元。

(1)《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2)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二)堂清作业

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板书设计:

篇11:《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会算。(完成P97页第3题)

(1)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写下来。

(3)独立完成第3小题。

(4)指名汇报交流。余生帮助评价订正。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97页第4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提出问题,师板书。

(3)生独立完成板书出来的问题。

(4)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完成P98页第5题。

(1)生读题后指名复述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3)全班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P98页第6题。

(1)指名看条形统计图说数学信息。

(2)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反馈、汇报交流。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P98页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篇12:笔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培养验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教具和学具

投影片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订正时,各自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法则及笔算过程,并说一说怎样验算。2.与板演同时,全体同学进行卡片口算,并说一说怎样算简便。

6+9+4=  7+2+8=  7+8+2=

5+7+5=  9+8+1=  8+9+2=

4+5+6=  3+8+2=  9+9+1=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会做万以内加、减法了,数目再大一些也会做吗?今天我们学习数目比较大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笔算加、减法)

1.教学例1。

例1的第1题:43865+5427=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的,怎样验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十位上写9;百位上8加4得12,百位上写2,千位上进1;千位上3加5再加1得9,千位上写9,万位上的4落下来。最后得数是49292。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再加一遍,两遍得数一样就对了。)

出示例1的第2题:43560-8976=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减法怎样计算的?怎样来验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0减6不够,向十位借1,10-6=4,个位写4。十位:6-1=5,5减7不够,向百位借1,15-7=8,十位写 8。百位:5-1=4,4减9不够,向千位借1,14-9=5,百位写5。千位:3-1=2,2减8不够,向万位借1,12-8=4,千位写4。万位:4-1=3,万位上写3。验算减法时,用差与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就对了。)

教师提出:同学们都会计算加、减法,怎样使它减少错误呢?谈谈你的体会。

由相邻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2) 按法则进行计算,首先相同数位对齐,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3)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验算。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1题,并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在下面计算中要用这些经验,争取四道题都计算正确。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进行订正时,表扬一次做得全对的同学,有错的同学检查出原因,下次改正。

2.教学例2。

6845+14270+9238=

由学生列出竖式,并检查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提问:

(1)每一位三个数计算时,怎样算得快?

(每位三个数连加时,用凑十的方法就能计算得快。)

(2)连加法怎样进行验算?

(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板书如下: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2题,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提出要求:前面练习的四道题,很多同学运用了大家总结的经验。四道题都做对的,下面的三道题也要争取做对;前面的题没做对的,吸取教训,争取这次做对。

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表扬两次做对的同学,特别注意两次都做错的同学,检查一下什么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改正。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在前面两次边讲边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练习。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四道题:

85472+3629  80000-4865

27465-7759  13465+8972+27035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要求列竖式,原式验算,便于订正。

订正时,对三次全对的同学奖励小纪念品,注意三次都有错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3,4,5题。

提出要求:按照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进行计算,争取做得全部正确。

批改作业时,在全对同学的作业本上盖一面红旗章,表示鼓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亿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其计算法则和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对于两个数相加、减的各种情况已经学全,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新课时,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

但是亿以内加减法的位数增多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采用组织学生总结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大家都按照这些经验来做,这样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比老师要求学生去做要好。

本节课组织三次练习,每次练习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练习后进行订正,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对有错误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现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布置课外作业适量,提出争取全部做对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口算加、减法教案

加 减法估算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数学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说课稿

暮省155-《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四年级《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锦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