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之第八单元(统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之第八单元(统计),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之第八单元(统计)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之第八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一)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统计(二)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王帮玉博客()欢迎您的到来!在这里,愿我们能够架起友谊的桥梁,共同去奋斗、创造!)
篇2: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检测 口算下面各题 28+8-19= 23+17-10= 8+15+74= 83-57-20= 二、导学达标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你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五、达标测评 1.竖式计算,在( )里填上得数. (1)25+37+19= (2)90-37-28= (3)5+94-49= 2.依次在□里填上得数. 3、应用题 (1) 28米布,做上衣用去15米,做裤子用去9米,还剩多少米? (2)果园里有8行苹果树,每行9棵,一共有多少棵?又种了20棵,一共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检测 1.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认定目标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三、导学达标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 94―34=60(个) 60―29=31(个) 或34+29=63(个) 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五、达标测评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8-50-9= 72-2-30= 35+6+40= 47+9-20= 17+3+15= 75-50+14= 49-9-30= 28+20+2= 2.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3.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4.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5.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教后反思: 二 年级第 二 单元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 计 者 李毅莹 修 改 意 见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教学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篇3: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出示情景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如果要求“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估计有的学生采用分步计算,有的采用综合算式计算)
2、组织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
1、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16+24)÷8(18—9)×2
2、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1 7×9—7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坐船过河的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篇4: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
(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
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并展示:
29+25÷9(29+25)÷9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现在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
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
出示: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8—9×2(18—9)×2
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
5×(36—29)(83—35)÷8 94—(25+19)
3、我帮妈妈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篇5: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
25—7×3 35÷7—5 64—24÷6 3+4—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二、新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春游。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看图回答
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会做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试着做一做。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部分学生板书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B。29+25÷9 C。(29+25)÷9 D。29÷9+25÷9
2、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3、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4、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5、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6、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7、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脱式计算(29+25)÷9。并练习讲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30+8)×4 5×2+3 5×(2+3)
80—64+8 80—(64+8)5×9—5(26—20)×8
2、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减去6的差。再乘以乘6?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83—35)÷8 94—(25+19)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评课稿
《统计》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纵观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因此,本节课池老师以导游的身份,在一段音乐视频画面中向游客(学生)展示长汀的美景美食。果然,学生马上就被这些画面给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有效的教学。
二、利用课件,展示自主探索动态过程,使预设为生成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本节课池老师从统计学生喜欢的旅游景点入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填好单式统计表;再通过“怎么样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为一个统计表”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索,再交流汇报,并同步利用课件展示学生想法,逐(数学吧 )步完善,最后得出复式统计表。这一处理,不只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内容的动态过程,背后还蕴含着教者对学生知识起点、思维特点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有如此符合学生课堂生成的预设,使预设巧妙地和生成融合,真正为生成服务。
三、联系学生实际,巧妙设计练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统计
设计“巧妙”的练习,是教学有效的延伸。老师设计的'《旅游消费情况统计》让学生根据两张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统计表格中的数据的填写,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交流,完成了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这样在同一个主题情境下设计出联系自然的练习,学生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商榷
本节课,可能由于突发的状况较多,先是需要调换教室,然后电脑又出现故障,影响了池老师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在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后忘了出示复式统计表这一名称及对两种统计表作简单对比,待到要练习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郑重地告知学生并道歉、补讲,我们认为无论在平时或公开课教学都很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尽量镇定、无痕地“圆”过去,对于每个教师都是值得思考、应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篇7: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试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试题
一、下面是二年级四个班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男生同样多的.班是( ),女生同样多的班是( )。
(2)( )班和( )班的学生人数同样多。
(3)二(3)班比二(2)班少( )人。
二、求知实验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图书的本数如下:
看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1)上图中每个 表示( )本书。
(2)二(1)班有图书( )本。
(3)( )班的图书最多,( )班的图书最少。
(4)二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图书( )本。
(5)二年(4)班比二年(1)班少( )本。
数学组 音乐组 田径组 美术组 棋类组
一班 9 14 16 12 4
二班 11 18 20 4 4
3、天秀小学二年级课外活动统计表。
(1)二年级参加数学组、音乐组、田径组各共有多少人?
(2)参加音乐组的总人数是棋类组的几倍?
(3)请你提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根据上表完成统计图。
(1)每个 表示( )人。
(2)音乐组人数比数学组多( )人。
(3)( )组人数最少,( )组人数最多,它们相差( )。
(4)请你提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篇8: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有哪些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2、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做过心灵感应的游戏吗?
来!伸出双臂,掌心和老师相对!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对方的心理……看谁都明白老师接着要说什么!
×××很可_____________(爱!)
×××扎了两个______________(小辫儿!)
×××脖子上戴着一条鲜艳的_______________(红领巾!)
1——________——3——____4____——5——____6____——7——____8____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接下来,我们来互相感应对方的心理!
各小组的同学合作与老师一起摆一摆,看看老师与哪些组的同学心有灵犀,摆出的方片数是相同的。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师生先各摆出一个□
师: 现在老师和大家都需要仔细思考思考,预测出对方接着最有可能摆出几个方片,小组内可以经过讨论再摆出来!各小组预测后摆的情况:
让学生把三种不同的预测展示于黑板。以后探索中,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均展示于黑板。
学生阐述的理由
第一次摆1个,1后面是2,第二次摆2个。
第一次摆1个,是单数,接着该摆3个,它们都是单数!
第一次摆1个,第二次摆10个,第三次摆100个,这些都是计数单位10。
(3)体验成功,继续游戏。
真没想到你们的思维竟然会这么开阔!这些想法太好了,都很有道理!老师只感悟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
同学想到了三种摆方片的情况,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情况继续游戏,好吗?
(4)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小组内再次讨论,师生共同预测对方接着摆方片的数目学生预测的情况及原因:
师:这次老师又是仅仅预测到了同学们摆方片的一种情况,这两种摆法都很有道理,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2)种)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学生经过讨论进行下一次推测。
学生预测的情况:
师: 很遗憾,这次老师又仅仅感悟出了你们摆出的一种情况,不过现在咱们再选择其中的一种继续游戏,老师就可以感悟出所有同学摆的情况!(选择第二种)试试看吧!
(5)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预测出摆出方片的情况如下:(老师与学生同时出示)
知道老师是怎样推测出来你们接着摆方片的情况的吗?
让学生充分、自由、尽情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按这样的规律下一次该摆几个?
完成例题的内容。
(6)小结、揭题,多元化探索。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引起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摆方片的思路更独特、更精彩,比如:
……等等,只可惜没有摆完,如果按这些思路继续摆下去,将会有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活动,拼摆、猜测、实践,完善各小组原来想表达的规律,完善黑板的各种数量规律。
汇报交流。
(三)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其实,小精灵聪聪早就开始研究一些数量上的规律了,但是她遇到了一些困难,你愿意帮助她吗?
(2)“做一做”的题目。
课件出示“做一做”的题目: 2 4 8 14 22___________44 58 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你是怎么找出其中的规律的!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找规律的办法
(四)总结规律和方法
你们真会思考,发现从2 到 4 数量坏增多了,就标出增多了 2 个,从 4 至 8 又增多了,就标出增多了 4个……这样一来,他就逐渐发现了数量增加的规律,这真是个好办法!
(1)练习二十三第 2 、3 、4 、6 题。
课件依次出示第 4 、6 、3 、2 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2)练习二十三第 5 题。
聪聪非常感谢大家,想请大家参加她的有氧运动,放松一下!你愿意参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聪聪跳跃的示意图,蓝线每跨一格就表示聪聪要跳跃一下,示意图会邻着你做运动,准备好了吗?
蓝色弧线动态出示,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该跳几下了?为什么?
请你按规律完成运动示意图!(完成第5题)
(3)趣味活动。
>>>下一页更多精彩“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9: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的教案
总的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实践活动
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苹果
教学目标
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篇10: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同学们在干什么?
体检时在测体重 。你们都测体重了吗?
2、个别汇报自己的体重。
(1)师:上周我们都称了自己的体重,你们还记得自己的体重吗?(指名说)
(2)现在老师想了解大家的体重情况,怎么办呢?(统计)
3、引出“统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新知
1、统计现在的体重
师:为了统计分便,我们可以把体重分段如下(出示没填数据的统计表)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统计?
(1)学生自由汇报统计的方法。
(2)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统计。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统计吧!(举例一、两个体重,各属于哪个段)。现在,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点人数,谁愿意?
师:我们统计得对不对,可以怎么来检验?(加起来是否等于我们年级的总人数)
(3)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观察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这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说明:统计的内容和项目是一样的,只是数据不一样。
3、比较体重的变化
师:同学们的体重和一年级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看,体重在21---25千克这一范围内,一年级时有多少人?二年级时有几人?多几人?像这样,这张统计表看一下,那张看一下,方便吗?(不方便)老师也觉得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发言)
4、共同制成复式统计表。
师:我们可以把这两张统计表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该怎么合并呢?
(1)师生共同讨论,课件演示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过程。
(2)学生独立填写数据
(3)揭示、板书课题(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把它叫“复式统计表”)
(4)介绍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复式统计表是将有联系的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在一个统计表里,结构复杂了一些,有表头、横栏、纵栏、数据,表中的信息全面,便于比较,掌握整体情况。
5、分析统计表:从这张复式统计表中,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指名回答)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运用
1、统计本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
师:因为复式统计表比较方便,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它。现在我们来对大家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一下,同样用刚才的方法来统计,站起来数一数
(1)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过程,填写数据。
(2)分析、回答问题(课件出示)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建议?(生自由说)
师: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这样才能不影响大家的正常发育。
2、出示视力情况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1)师:这是课前老师统计的一年级(1)和五年级(1)班同学的视力情况,请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
(2)反馈信息
(3)课件出示:第114的“你知道吗?”学生齐读。
3、出示第108页的“做一做”的情境图,根据给出的统计表分析、回答问题
师: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乒乓球小组、篮球小组、气排球小组、田径小组
(出示统计表)这是五年级4个班要参加的兴趣小组统计情况,
根据这个复式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逐题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统计,学好统计,就可以更好的为生活服务。这节课,你学得好吗? 板书: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表头 横栏 纵栏 数据
优点:信息全面 便于比较 掌握整体
篇11: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说:在不称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能不能估计出20个苹果有多重呢?
学生1:苹果有大有小,应该根据大小来估计。
学生2:一般大个的苹果4个大约1千克,中等个的5个大约1千克。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估计的来算一算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20÷4=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20÷5=4(千克)。
教师:解答正确吗?我们检验一下吧。
学生:我们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是不是4个或5个是1千克。
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先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秤一下。
学生:是的,我们买东西时,卖东西的师傅基本上都能估计出卖出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练习
1.填单位。
答案:克 、千克、克、克
2. 说出他们的体重。
答案:30千克;35千克;65千克。
四、拓展提升
1.比较大小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答案:=;<;>;<。
2.小芳抱着3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1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30-1×3=27(千克)
答:小芳体重是27千克。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生b:我学会怎样使用常用的几种秤。
学生c:我还掌握了怎么估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
板书
克和千克
篇12: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xx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篇13: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列式
课题练习课共2课时 第2课时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混合运算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 信息窗3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 第 9 页
教学过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 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 第 10 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 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数 第 11 页
教学过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篇14: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篇15: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数与代数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实践活动
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苹果
教学目标
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之第八单元(统计)(锦集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