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22-12-18 18:33:52 作者:potian200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otian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注】教材:山东大学出版社、孔范今吴润梓主编《传统文化》{2010.9.1至2011.6.30.一学年之用}  讲授人:郭长勇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 《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中庸》(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篇2: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 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 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后札记: 这是一堂气氛较活跃的公开课,但也是一堂缺点和问题多多的公开课。主要问题有如下一些: 1.学生朗读的部分太少,自始至终我算了一下只有一遍。 2.重要的文言实词强调的还太少。因为我们是借在小学里,所以这里一节课是40分钟,我担心字词强调的太多加上讨论也许会来不及。从实际来看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3.学生对寓意的探究花的时间太多了。而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讲的还太少了。字词句还是要落在实处的。其实我也很冤枉,因为平时我的文言文的教学里,对字此的强调是很到位的,因为是公开课才决定少讲一点的。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4.我一直想公开课应该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这次我也没有在另一个班级试上,因为两个班级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心里没底,但绝对是真实的! 我2001毕业后就开始任教语文,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次的公开课是第七次,但也是比较失败的一次,尽管同事说挺好的。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力求让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到位,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

篇3: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 《论语》(八则)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中庸》(二则)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马 援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 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 七、成长阶梯:第35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诸葛亮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8页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岳飞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 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 七、成长阶梯:第4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李清照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 六、活动广角:第46页 七、成长阶梯:第4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

篇4: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中庸》(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列子・汤问》(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篇5: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篇6: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因入学不久,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

九 月:唐诗

十 月:宋词

十一月:元曲及名人长廊

十二月:三孔 长

一 月:谜语 谚语

教学时间分配

每课一课时

篇7: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教材分析: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六年级学习第六册。本学年学习第六册。课本共分十个单

元: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一);第三单元音乐舞蹈;第四单元书法艺术;第五单元绘画艺术;第六单元诗词诵读

(二),这六个单元为本学期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三、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

《幼学琼林》 一

第二周

《幼学琼林》 二

第三周

《幼学琼林》 三

第四周

第七周

第十周

第十三周

第十六周

乐器

碑帖

工笔

版画 第五周

第八周

第十一周 第十四周

乐曲

书体

写意

第六周

第九周

第十二周 第十五周 词两首

乐舞

篆刻

壁画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篇8: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之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生活活动之一。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城区都有舞龙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经成为一种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舞龙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用耍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六谷丰登。

舞龙的主要部位是龙头、龙身两个部位。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为九节龙、十一阳龙、十三世龙、多者可达二九银龙。十六节以上的龙比较笨重,不以舞动,主要是用来欣赏

,这种舞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危险性很高,用竹子先撑住内部,披上红红火火的龙衣,在竹子里面的缝上顶住蜡烛跳来跳去,欣赏性很高,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有:江龙漫游、龙头飞舞、头尾交跳、龙身摆尾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有各种的样的金龙玩珠、火龙刀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的花样让我们眼花缭乱,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内外华人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他们就一向会舞起龙、耍起狮,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篇9: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时分,“年”兽又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篇10: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舞狮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今天,老师就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

瞧,这只调皮的小狮子一蹦一跳地上了台,它长得十分可爱,铜铃般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身子,还穿着一身鲜红的“衣裳”,张着血盆大口,真惹人喜爱。它先用前爪向大家挥了挥,好似在向我招手呢!然后,小狮子跳上一根木桩,抬了抬前爪,慢悠悠地跳了过去,突然,它的脚一踏空,我的双眼猛得一闭,然后提心吊胆地睁开,出乎了我的意料,小狮子在梅花桩上做倒立蜻蜓呢!害得我为它捏了一把汗!然后,小狮子来到了钢丝前,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轻而易举地走过了钢丝,两位舞狮的叔叔真是配合得默契,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小狮子跳梅花桩就更精彩啦!看,它在梅花桩上来了一个180度旋转,然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梅花桩上,又在一根又一根的梅花桩上做不同的`动作,看得我们是眼花了乱,目不暇接,舞狮快结束了,小狮子又来了一个360度翻跟斗,我们个个都赞不绝口,一起喝彩,教室里又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看完舞狮表演,我真是佩服得六体投地。心想:能把舞狮表演得这么活灵活现,舞狮的两位叔叔在台下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时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篇11: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呢?经过灵巧的双手,它却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纸十二生肖印成的邮票,爸爸小心地珍藏着。看着剪纸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有胆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威武的龙,长长的小蛇,雄伟的白马,洁白的羊……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记得每年过年时,妈妈总会买一些剪纸,如大红的“福”字,它在一个圆中套着,象征着圆圆满满、福气安康;还有那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又好似吐露着淡淡芳香的剪纸牡丹,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妈妈总是把它们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看着这些剪纸,有的地方细可如春蚕吐丝,有些地方粗可如大笔挥抹,心想剪纸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灵手巧,有着聪明才智的艺术人,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让其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

剪纸艺术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12:《传统文化》六年级上李清照教案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李清照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

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具使用】

投影仪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

43 — 45

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 、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 2 )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

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 45 页

六、活动广角:第 46 页

七、成长阶梯:第 46 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李清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李清照是个多才多艺的词人,教学效果较好。

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假如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

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案

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夹竹桃》优选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作文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