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uilingsar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篇2: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篇3: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文章结构是他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随意,语言文白夹杂、或雅或俚、自然生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本设计希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风俗。
2、品味语言,体会其平淡有味的情致风格。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儿时趣事的怀恋之意。
4、从汪曾琪身上体悟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找一个有关端午节的童歌谣,你们有兴趣看看吗?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一下都出现了哪些端午风俗?
(包粽子、挂艾叶、桃枝插大门、手腕系百索子。)
端午节虽然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各地的风俗也略有不同。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就写了一篇有关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文章。(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感知、探究
1、他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板书:风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8种风俗)
2、挂鸭蛋络子都有那些玩法?
挑鸭蛋、吃鸭蛋、络子当饰物、在鸭蛋壳中装萤火虫
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挑个鸭蛋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能挑到淡青壳、秀气的鸭蛋小孩的心情怎样?既然能让自己开心,虽然费点时间,那也值得了。
如: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师:挑过来就是为了吃吗?要装在络子里当饰物。络子什么样?字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络子谁做的?为什么用彩色丝线?更漂亮、更美。因为它还要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当作饰物。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以前服装的样式跟我们现在有所不同。其实挂鸭蛋络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平安幸福的寓意。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就这三个动作琢磨起来就有如此的趣味。
如:吃鸭蛋一是解了谗,“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饿了就吃,很自由。二是惊险,“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还要用蛋壳做“灯笼”呢!
如:蛋黄蛋白吃光了,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为什么好玩?好看。那如果仅仅是因为好看,那老师觉得这段文字不够简练,我把它作了改动,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一下用蛋壳做灯笼的滋味。
师:汪曾w写这篇文章已经69岁高龄,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却能品出什么味?
板书:趣味
4、材料介入: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5、其实汪曾祺在家乡只呆了短短的十九年,成年后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北京,但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的家乡,他家乡的鸭蛋。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学生朗读2、3段)
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DD红油就冒出来了。”zhizi造型词的朗读指导
师:“吱DD”读出声音的延长,“冒”改为“流”如何?“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红油的香味。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哦”是叹词,有惊叹的语气。“哦”还对应了前面的哪个词?读出惊叹羡慕的语气,还有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
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师:这几个副词,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有独钟。
6、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了作者作为高邮人浓浓的自豪感。只是自豪于鸭蛋吗?还有什么让他自豪?那么在作者钟爱的鸭蛋中你还能品出什么味道来吗?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从这小小鸭蛋中我们又品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板书:乡味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了高邮端午的风俗,在小小的鸭蛋中尝出了趣味、乡味。
这也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8、材料: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
的滋味。---------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板书:生活滋味
师:同学们,汪曾祺为什么能在这小小的鸭蛋中尝出这么多的味道呢?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
篇4:《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从去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是哪三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清明,中秋。
师:端午,清明,中秋。马上就要来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五月初五。
师:农历五月初五,下周四,然后想一下,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生1:包粽子。
师:你包过吗?
生1;包过。
生2:在家门口插东西。
师:在家门口插菖蒲,艾草。
生3:喝端午茶。
师:喝端午茶,据说喝了这个茶会怎么样?
生3:过端午节就要喝一杯。
师:妈妈或奶奶有没有告诉你这个茶喝了会怎么样,有什么功效。
生3:不知道。
师:清凉,解毒,还有什么?
生4:吃大蒜,鸭蛋。
师:没了吗?我们的端午风俗就没了。
生5:挂香包。
师:你挂过吗?
生5:挂过。
师:哪来的?
生5:买来的。
生6:喝雄黄酒。
师:喝过吗?谁喝过,你家有喝雄黄酒的习惯吗?
生6:没。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村里有的人家喝
(以上为第一环节,导入部分,在本部分可让学生快速说,教师不做任何对话和点评,这样或许更好,为以后节约了时间)
二、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师:村里有的人家会这么做,注意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于是呢,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被我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去看一下他的家乡有哪些端午的风俗,书本翻开,好,快速把课本浏览一遍。
生默读课文
师:第一段看完了吗?书本盖上。汪曾祺的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生1:喝雄黄酒,放黄烟子
生2:挂香角
生3:贴五毒。
生4:在孩子头上写王字。
生5:贴符,吃十二红。
师:记得有几道红的菜吗?
生:三道,油爆虾,红苋菜,鸭蛋。
师:其它的“我”已不记得了,还有我们没说的吗?
生:写一笔虎,系百索子。
师:数了一下有几样,一共有七种,显然汪曾祺笔下的端午的习俗比我们丰富的多。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
生:吃鸭蛋。
师:为什么最难忘?书本翻开,前面读到哪,接下去往下读,然后读的时候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你可以边读边在边上写写,画一画,点一点、、、、、、课文读完了就举手。
生默读课文
三、品读端午鸭蛋中的自豪和童趣
师:一遍读完了没,好,抬头,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生:这是一只令人难忘的鸭蛋。
师:为什么难忘?
生1:因为有童年的乐趣。(其实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对童年乐趣的品读,先品乐趣,再品自豪也未为不可,此时的老师,即本人,实在有点死板)
生2:为家乡自豪
师:我的家乡的鸭蛋很有名,是不是,这是一个让人充满自豪的鸭蛋,还有谁读出自豪了,哪些人读出自豪了,举手,放下,看来不少啊。我们来看一下,自豪,这是一只让人自豪的鸭蛋,你从哪些语言中读出了自豪呢?把它找出来。
生:不过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实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从“完全”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完全”这词说明什么?
生:说明其它地方的鸭蛋是比不上的。
师: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
生: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学生朗读的语气比较到位)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味道没?
生:听出骄傲和自豪。
师: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1:有对北京咸鸭蛋蔑视的感觉。
生2:读出自豪的感觉
师:既有对别处鸭蛋的渺视,又有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再读一遍,读。
生读,语气到位
师:好,这句话里面有对别处鸭蛋的轻视,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还有哪些句子读出了自豪?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等下,就这一句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肃然起敬。
师:,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你觉得肃然起敬的是什么?
生:鸭蛋
师:是不是我汪曾祺这个人啊!
生:不是。
师:那肃然起敬是什么?
生:鸭蛋。
师:对啊,他肃然起敬的是鸭蛋,不是汪曾祺本人啊,而是家乡的鸭蛋,哎呀,我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读一遍,读。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最后一句,如果你是那个客人,你问我,那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1: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1: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我没感觉到太多的肃然起敬,再来一遍。
生2: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2: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学生朗读语气比较到位)
师:噢,太好了。还有吗?表现“我”的自豪。
生: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太喜欢,他的〈〈食谱〉〉好些都是听来,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看到咸鸭蛋我会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你哪里感受到自豪?
生:他说不喜欢袁子才,但他看到后却很亲切。
师:他亲切什么?
生:咸鸭蛋。
师:亲切的是咸鸭蛋,因为他这个人我虽然不喜欢,但他宣传了我家乡的鸭蛋,从这一点上不至于对他很反感,还有吗?
生:高邮还可以出双黄蛋,别处的鸭蛋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的出。
师: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
师:这句还可以读下去。
生:黄蛋的味道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师:这句话有味道吗?还不就是个鸭蛋吗?但在作者心目中,是不是就是一个鸭蛋吗?
生:?
师:把这句话琢磨一下,读一遍,你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来。
生读
师: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生:自豪
师:但是从字面意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蛋其实是很普通的。既要表面是普通贬低的,但是暗地里又是自豪的,再读一遍。
生读
师:其实他就不是普通的鸭蛋,它是我家乡的鸭蛋。
(以上两处语言的品读,有一个失误,就是只是做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却没有再从内容回到形式,如果再引导学生把这两处语言的表达与普通的语言表达作一个对比,那么学生对汪曾祺的语言幽默、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有个更具体的感知)
师:还有表现自豪的句子吗?
生:上海卖腌腊的店户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表明高邮鸭蛋。
师:如果这个鸭蛋放在我们遂昌做广告。你觉得这个广告会怎么写?
生:高邮咸鸭蛋。
师:如果我是商户,我还会加两个字,什么字?
生:正宗。
师:哎,对,我还会加上“正宗”两个字,他们的特别表明就相当与我们特别表明的正宗
师:无论怎么变迁,我的家乡的鸭蛋总是最好的。我们现在说来说去总是说家乡的鸭蛋,有没有注意到,我没说端午的鸭蛋,而是家乡的鸭蛋,充满了一种自豪感,这做自豪源于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师:我对家乡的热爱,虽然我离开家乡多年,但我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变的。家乡的鸭蛋给我自豪感,源于我对家乡的热爱,那干脆把题目改了算了,叫“家乡的鸭蛋”,行不行?
生:不行。
师:诉我理由,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我不能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呢?根据全文内容好好读。
生:端午的鸭蛋比平常鸭蛋更特别
师:特别?
生:孩子们把挂鸭蛋络子,吃蛋很小心,不蛋壳弄破。
师:特别,特别在哪里?其实它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快乐。这个快乐基本在什么时候?
生:端午的时候。
(此处对课文标题能不能改,是课堂上临时想出来的,好像到了这里,这个问题就油然而生,可惜的是因备课时没想到这个点上,因此对此关键点的把握就不够,没有给够学生思考的时间,自己也有点走过场的感觉了,其实如果稍加引导,这个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的。但是此时却略显勉强)
师:,看来这个是不能改了。汪曾祺这么说他的作品。他说,作家是要不断拿出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这一方面。我自己觉得自己的作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的作品是忧伤的。第二类给我一种内在的快乐,第三类是对命运无可而
那你觉得我们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
生:第二类。
师:内在的快乐,你读出哪些快乐,全文去找。在你找到的快乐做标记。你找到了哪些快乐,认真仔细去发现,带着童心去发现孩子们的快乐,带着你的思想和别人去讨论。一个是我觉得快乐,第二个是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觉得很快乐,允许讨论,把机会用起来,
生默读课文做点评
师:差不多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食用一般都是用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怎么没听出味道很好的样头,你是不是朗读不够了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等下,我们读这句话,听的时候,脑子里有想象。你想到的是什么?调动各种感觉,你在这里可以调哪些感觉?
生:嗅觉,听觉、味觉。
师:啊。首先是‘吱’的一声。
生:听觉。
师:后是什么?
生:视觉。
师:后是视觉,最后归结到味觉,我们还没有吃呢?对不对,但是我们这些感觉综合在一起,我觉得已经尝到这个味道了,把这句话读一遍,记住要调动各种器官。我读前面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
生读
师:没感觉好吃的味道
生再读
师:这里我不用“冒”出来,我用红油就“流”出来了,为什么要用“冒”啊?
生:“冒”字更加贴切。因为流字好像很久以前就出来了,而冒是突然迸出来了,给我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此处的讨论教师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字“扎”,这个动作很重要,有一种动作的快感,同时又为下文用“冒”字作铺垫,且下文的“冒”与“流”的对比也与“扎”有关)
生:为这个鸭蛋和别的不一样。“冒”字有溢出来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比别的地方更好吃。
师;仅仅是好吃吗?书上有没有写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生:蛋白柔嫩,质细而油多的。
师:“冒”体现了什么特点
生:油多的特点
师:这个流字也体现油很多啊。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觉“冒”更充满了童真
师:你觉得这个冒和流在字上有没有区别。
生:有。
师:区别在哪里?
生:我觉得冒字更饱满些
师:冒的油比流的油更饱满,坐下。
生:我觉得流的话油都在外面,冒的话,油都在里面。
师:好,
生:流都是往下流的,冒是往上冒。表现了油比较多以些
师:你把这两个字的动词的特征讲出来了。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流比较平和,而冒是突然的感觉。
师:坐下,前面蓝晓静还说到一个词,这个冒字让人感到童真,你们听到了没有,还有一种童年天真的感觉,来把这句话在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个冒字没突出来,再读一遍,预备读。
生读
师:其实这个‘冒’字还带点惊喜,还要讲出油多,再来一遍。
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这是一种快乐,还有吗?
生: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我们两个去挑鸭蛋,我挑了一个蠢的,你挑了一个绣气。我们两个走在街上你会怎么讲,用语言表示出来,用第一人称。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好看多了。
师:我没听出有什么自豪感啊!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的好看多了。
师:还有谁来说,我们两个同时挑了一个鸭蛋,我左看,右看,越看越漂亮了。
生:你的鸭蛋真蠢啊!
师:好伤心啊!难过的要掉眼泪了,这体现了孩子的什么啊!
生:天真童趣。
(在教师和学生的情景对话时,忘记了引导学生应该对“蠢”和“秀气”的形象作具体的描述)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前面一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后面他怎么回答?
生:有。
师:这个字,字里面充满了什么,我就问你,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你是孩子,我是大人,我总觉得这鸭蛋没什么可挑的呢?是不是,看起来都一样。现在我是大人,问你了,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别在那里翻来翻去了,回答我。来,大家回答我。
生:有。
师:你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孩子对鸭蛋的了解。
师:内心有一种自豪,你看我对鸭蛋多了解,你们这些人多无知。还不知道鸭蛋可挑的,挑鸭蛋还是要有学问的,小孩子这种心理,把这个字要读出来,我来读一遍。鸭蛋有什么可挑的。
生:有。
师:把你们内心的那种自豪感读出来,快乐,充满了快乐。还有快乐吗?来。
生: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蛋壳里,在空头的地方糊上一层薄膜,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
师:这里有什么快乐,做了一个鸭蛋灯,这个事情你们干过吗?
生:没有。
师:太遗憾了。我干过,我小时候干过,我把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然后拧上盖子,拿着瓶子到处炫耀,你们看我做的这个灯多漂亮啊!是不是呢?
生:这里都享受成果的快乐。
师:享受成果的快乐。
生:因为这个鸭蛋灯是他很小心做出来的。
师:这是他小心做出来的,简直可以跟艺术媲美,那你看一下,小小的一只鸭蛋,最开始我们挂在一个络子里面起先是一个装饰物,然后可以吃,吃完了还可以玩,你看,既是装饰物又是食品,又是玩具,小小的一只鸭蛋,包含了孩子多少的天真乐趣。这种快乐还有吗?
生: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这里读出了作者对自己的这种发明感觉很伟大,有一种自豪感
师:你觉得自己的发明很伟大,表现出孩子想象的快乐,还有吗?
生:写黄烟虎字,说明他写了很多遍,不厌其烦
师:既是枯燥,我仍然不厌其烦的要练,一定要把这个字练好,还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你看我能写,你不能写,还有吗?
生:系百索丝线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快乐。
生:我觉的这是小孩子。。。。。
师:我觉得估计女同学比较喜欢,男同学可能不太喜欢。
(其实备课的时候准备了课堂小节,本课的构思就是:从“民风民俗”到“童真童趣”,最后到“爱乡思乡”可是因为之前考虑到不想提到了乡愁,再考虑到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于是就把这个小节也扔了,但是后来从听课领导的反馈来看,扔的有点可惜了)
四、扩展阅读与写作练习
师:好,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小小的一个鸭蛋。汪曾祺品味出了许多的快乐,其实在人生活中,汪曾淇不仅从鸭蛋中品味出了快乐,他还从螺丝里品味出了快乐,来看一下这张《清明节》选段,他从端午的鸭蛋找出了快乐,同样也能在清明节里的螺丝里找到了快乐,这里有哪些快乐。
生:玩螺丝弹弓
师:有弹螺丝弓的快乐,首先是什么。
生:吃螺丝的快乐。
师:看了课文以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觉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的人,以发现快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
师:这句话你们听懂了没,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用快乐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你们都知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现在想想看,我的童年当中有哪些被我忽略掉的快乐。拿出笔和纸,把你童年的快乐写一写,就写一个片段。写完以后,我们分享一下,就类似的于这样一个片段。
(4分钟后,下课铃响)好,时间关系,这个我们就做为课后作业,
结束语: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源于他有一颗童心,今天我们能够理解饿感受他的快乐,也源于我们的童心。那么今后就让我们带着童心去咂摸生活的滋味。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篇5:《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生预习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法与学法思路: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兴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学法:搜索整合――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人…… 幻灯一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l自然段), 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幻灯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幻灯三 一、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二、词语解释(穿插在课时间,有选择的讲授) 端午: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端,开始;午,午日。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红笔。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硝药:硝石做的火药。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称赞。 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以,连词,来。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 薄罗:薄的丝织品。篇6: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明白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这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资料?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能够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能够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能够带壳切开吃”“能够用筷子挖着吃”“竟然能够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明白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篇7: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完美追求。
【潜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资料,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透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能够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样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这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状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修改、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资料,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个性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期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个性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个性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能够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此刻少说也有2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能够带壳切开吃”“能够用筷子挖着吃”“能够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能够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搞笑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搞笑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留意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资料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貌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能够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以前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貌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能够”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齐,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篇8: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完美追求。
【潜力】: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透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难点】: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明白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课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入: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说纪念替父报仇的爱国诗人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最后感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修改、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能够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说鸭蛋,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
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二、词语解释(穿插在课时间,有选取的讲授)
端午:端,开始;午,午日。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能够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朱笔:红笔。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硝药:硝石做的药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貌。起敬:产生敬佩的情绪。
以前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此刻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称赞。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以,连词,来。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此刻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薄罗:薄的丝织品。
端午的风俗
(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齐来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第二课时
温习上节资料,引入
一、(略讲)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
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搞笑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搞笑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貌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留意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齐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二、(课后练习题二)
汪曾祺是一位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以前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务必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貌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能够”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齐读)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齐,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此刻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之后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个性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那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3、搜集、摘录一些文学作品、诗歌、民谣中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联系我们这天所学的“语言特色”知识简要的分析这些句子的表现力。
我们务必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篇9: 端午的鸭蛋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透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必须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就应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明白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应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状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潜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透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透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
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潜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潜力。
(2)谈谈你还明白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能够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能够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潜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以前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但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能够。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以前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能够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能够。”,“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十分生动亲切。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能够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个性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述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用心性,又培养学生朗读潜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此刻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
,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应对江陵端午祭十分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到达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潜力、归纳复述知识潜力、诵读潜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潜力、分析鉴别潜力都得到必须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透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潜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篇10: 端午的鸭蛋教案
1.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介于课文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文章本身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仿写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学会自己动手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
3)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是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搞笑生动。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资料搜集: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粽包节等。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和大端阳之分(五月十五)。
2)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另也有说是纪念替父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就有段无避恶去毒的礼俗。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驱除蛇蝎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小儿挂香袋、系五彩丝;赛龙舟;吃咸鸭蛋,吃粽子等。都取避邪之意。
案例分析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资料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用心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在涉及本案例时,我就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因此以次作为导入,介绍相关的民风民俗,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主角。
教案的设计也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落实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教师范读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度,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以读为主,教师讲解的相对少一点,让学生感知风情浓郁的民俗画面。
篇11: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潜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透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能够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能够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透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到达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料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潜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潜力。
意图:问题一能够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潜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透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资料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资料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能够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透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资料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能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能够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以前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但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能够。”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以前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能够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能够。”,“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十分生动亲切。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能够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个性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述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用心性,又培养学生朗读潜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透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此刻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应对江陵端午祭十分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到达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篇12:《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篇13:《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ei2) 苋菜(xian4) 籍贯(i2) 硝药(xia1)、腌腊(an1) 络子(la4) 大襟(in1) 车胤(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 端午的鸭蛋教案
★ 端午的鸭蛋的散文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