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时间:2022-11-25 21:37:12 作者:脆弱蛋挞吃烧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脆弱蛋挞吃烧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从去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是哪三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清明,中秋。

师:端午,清明,中秋。马上就要来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五月初五。

师:农历五月初五,下周四,然后想一下,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生1:包粽子。

师:你包过吗?

生1;包过。

生2:在家门口插东西。

师:在家门口插菖蒲,艾草。

生3:喝端午茶。

师:喝端午茶,据说喝了这个茶会怎么样?

生3:过端午节就要喝一杯。

师:妈妈或奶奶有没有告诉你这个茶喝了会怎么样,有什么功效。

生3:不知道。

师:清凉,解毒,还有什么?

生4:吃大蒜,鸭蛋。

师:没了吗?我们的端午风俗就没了。

生5:挂香包。

师:你挂过吗?

生5:挂过。

师:哪来的?

生5:买来的。

生6:喝雄黄酒。

师:喝过吗?谁喝过,你家有喝雄黄酒的习惯吗?

生6:没。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村里有的人家喝

(以上为第一环节,导入部分,在本部分可让学生快速说,教师不做任何对话和点评,这样或许更好,为以后节约了时间)

二、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师:村里有的人家会这么做,注意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于是呢,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被我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去看一下他的家乡有哪些端午的风俗,书本翻开,好,快速把课本浏览一遍。

生默读课文

师:第一段看完了吗?书本盖上。汪曾祺的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生1:喝雄黄酒,放黄烟子

生2:挂香角

生3:贴五毒。

生4:在孩子头上写王字。

生5:贴符,吃十二红。

师:记得有几道红的菜吗?

生:三道,油爆虾,红苋菜,鸭蛋。

师:其它的“我”已不记得了,还有我们没说的吗?

生:写一笔虎,系百索子。

师:数了一下有几样,一共有七种,显然汪曾祺笔下的端午的习俗比我们丰富的多。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

生:吃鸭蛋。

师:为什么最难忘?书本翻开,前面读到哪,接下去往下读,然后读的时候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你可以边读边在边上写写,画一画,点一点、、、、、、课文读完了就举手。

生默读课文

三、品读端午鸭蛋中的自豪和童趣

师:一遍读完了没,好,抬头,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生:这是一只令人难忘的鸭蛋。

师:为什么难忘?

生1:因为有童年的乐趣。(其实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对童年乐趣的品读,先品乐趣,再品自豪也未为不可,此时的老师,即本人,实在有点死板)

生2:为家乡自豪

师:我的家乡的鸭蛋很有名,是不是,这是一个让人充满自豪的鸭蛋,还有谁读出自豪了,哪些人读出自豪了,举手,放下,看来不少啊。我们来看一下,自豪,这是一只让人自豪的鸭蛋,你从哪些语言中读出了自豪呢?把它找出来。

生:不过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实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从“完全”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完全”这词说明什么?

生:说明其它地方的鸭蛋是比不上的。

师: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

生: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学生朗读的语气比较到位)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味道没?

生:听出骄傲和自豪。

师: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1:有对北京咸鸭蛋蔑视的感觉。

生2:读出自豪的感觉

师:既有对别处鸭蛋的渺视,又有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再读一遍,读。

生读,语气到位

师:好,这句话里面有对别处鸭蛋的轻视,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还有哪些句子读出了自豪?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等下,就这一句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肃然起敬。

师:,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你觉得肃然起敬的是什么?

生:鸭蛋

师:是不是我汪曾祺这个人啊!

生:不是。

师:那肃然起敬是什么?

生:鸭蛋。

师:对啊,他肃然起敬的是鸭蛋,不是汪曾祺本人啊,而是家乡的鸭蛋,哎呀,我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读一遍,读。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最后一句,如果你是那个客人,你问我,那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1: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1: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我没感觉到太多的肃然起敬,再来一遍。

生2: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2: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学生朗读语气比较到位)

师:噢,太好了。还有吗?表现“我”的自豪。

生: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太喜欢,他的〈〈食谱〉〉好些都是听来,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看到咸鸭蛋我会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你哪里感受到自豪?

生:他说不喜欢袁子才,但他看到后却很亲切。

师:他亲切什么?

生:咸鸭蛋。

师:亲切的是咸鸭蛋,因为他这个人我虽然不喜欢,但他宣传了我家乡的鸭蛋,从这一点上不至于对他很反感,还有吗?

生:高邮还可以出双黄蛋,别处的鸭蛋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的出。

师: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

师:这句还可以读下去。

生:黄蛋的味道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师:这句话有味道吗?还不就是个鸭蛋吗?但在作者心目中,是不是就是一个鸭蛋吗?

生:?

师:把这句话琢磨一下,读一遍,你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来。

生读

师: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生:自豪

师:但是从字面意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蛋其实是很普通的。既要表面是普通贬低的,但是暗地里又是自豪的,再读一遍。

生读

师:其实他就不是普通的鸭蛋,它是我家乡的鸭蛋。

(以上两处语言的品读,有一个失误,就是只是做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却没有再从内容回到形式,如果再引导学生把这两处语言的表达与普通的语言表达作一个对比,那么学生对汪曾祺的语言幽默、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有个更具体的感知)

师:还有表现自豪的句子吗?

生:上海卖腌腊的店户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表明高邮鸭蛋。

师:如果这个鸭蛋放在我们遂昌做广告。你觉得这个广告会怎么写?

生:高邮咸鸭蛋。

师:如果我是商户,我还会加两个字,什么字?

生:正宗。

师:哎,对,我还会加上“正宗”两个字,他们的特别表明就相当与我们特别表明的正宗

师:无论怎么变迁,我的家乡的鸭蛋总是最好的。我们现在说来说去总是说家乡的鸭蛋,有没有注意到,我没说端午的鸭蛋,而是家乡的鸭蛋,充满了一种自豪感,这做自豪源于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师:我对家乡的热爱,虽然我离开家乡多年,但我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变的。家乡的鸭蛋给我自豪感,源于我对家乡的热爱,那干脆把题目改了算了,叫“家乡的鸭蛋”,行不行?

生:不行。

师:诉我理由,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我不能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呢?根据全文内容好好读。

生:端午的鸭蛋比平常鸭蛋更特别

师:特别?

生:孩子们把挂鸭蛋络子,吃蛋很小心,不蛋壳弄破。

师:特别,特别在哪里?其实它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快乐。这个快乐基本在什么时候?

生:端午的时候。

(此处对课文标题能不能改,是课堂上临时想出来的,好像到了这里,这个问题就油然而生,可惜的是因备课时没想到这个点上,因此对此关键点的把握就不够,没有给够学生思考的时间,自己也有点走过场的感觉了,其实如果稍加引导,这个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的。但是此时却略显勉强)

师:,看来这个是不能改了。汪曾祺这么说他的作品。他说,作家是要不断拿出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这一方面。我自己觉得自己的作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的作品是忧伤的。第二类给我一种内在的快乐,第三类是对命运无可而

那你觉得我们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

生:第二类。

师:内在的快乐,你读出哪些快乐,全文去找。在你找到的快乐做标记。你找到了哪些快乐,认真仔细去发现,带着童心去发现孩子们的快乐,带着你的思想和别人去讨论。一个是我觉得快乐,第二个是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觉得很快乐,允许讨论,把机会用起来,

生默读课文做点评

师:差不多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食用一般都是用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怎么没听出味道很好的样头,你是不是朗读不够了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等下,我们读这句话,听的时候,脑子里有想象。你想到的是什么?调动各种感觉,你在这里可以调哪些感觉?

生:嗅觉,听觉、味觉。

师:啊。首先是‘吱’的一声。

生:听觉。

师:后是什么?

生:视觉。

师:后是视觉,最后归结到味觉,我们还没有吃呢?对不对,但是我们这些感觉综合在一起,我觉得已经尝到这个味道了,把这句话读一遍,记住要调动各种器官。我读前面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

生读

师:没感觉好吃的味道

生再读

师:这里我不用“冒”出来,我用红油就“流”出来了,为什么要用“冒”啊?

生:“冒”字更加贴切。因为流字好像很久以前就出来了,而冒是突然迸出来了,给我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此处的讨论教师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字“扎”,这个动作很重要,有一种动作的快感,同时又为下文用“冒”字作铺垫,且下文的“冒”与“流”的对比也与“扎”有关)

生:为这个鸭蛋和别的不一样。“冒”字有溢出来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比别的地方更好吃。

师;仅仅是好吃吗?书上有没有写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生:蛋白柔嫩,质细而油多的。

师:“冒”体现了什么特点

生:油多的特点

师:这个流字也体现油很多啊。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觉“冒”更充满了童真

师:你觉得这个冒和流在字上有没有区别。

生:有。

师:区别在哪里?

生:我觉得冒字更饱满些

师:冒的油比流的油更饱满,坐下。

生:我觉得流的话油都在外面,冒的话,油都在里面。

师:好,

生:流都是往下流的,冒是往上冒。表现了油比较多以些

师:你把这两个字的动词的特征讲出来了。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流比较平和,而冒是突然的感觉。

师:坐下,前面蓝晓静还说到一个词,这个冒字让人感到童真,你们听到了没有,还有一种童年天真的感觉,来把这句话在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个冒字没突出来,再读一遍,预备读。

生读

师:其实这个‘冒’字还带点惊喜,还要讲出油多,再来一遍。

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这是一种快乐,还有吗?

生: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我们两个去挑鸭蛋,我挑了一个蠢的,你挑了一个绣气。我们两个走在街上你会怎么讲,用语言表示出来,用第一人称。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好看多了。

师:我没听出有什么自豪感啊!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的好看多了。

师:还有谁来说,我们两个同时挑了一个鸭蛋,我左看,右看,越看越漂亮了。

生:你的鸭蛋真蠢啊!

师:好伤心啊!难过的要掉眼泪了,这体现了孩子的什么啊!

生:天真童趣。

(在教师和学生的情景对话时,忘记了引导学生应该对“蠢”和“秀气”的形象作具体的描述)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前面一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后面他怎么回答?

生:有。

师:这个字,字里面充满了什么,我就问你,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你是孩子,我是大人,我总觉得这鸭蛋没什么可挑的呢?是不是,看起来都一样。现在我是大人,问你了,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别在那里翻来翻去了,回答我。来,大家回答我。

生:有。

师:你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孩子对鸭蛋的了解。

师:内心有一种自豪,你看我对鸭蛋多了解,你们这些人多无知。还不知道鸭蛋可挑的,挑鸭蛋还是要有学问的,小孩子这种心理,把这个字要读出来,我来读一遍。鸭蛋有什么可挑的。

生:有。

师:把你们内心的那种自豪感读出来,快乐,充满了快乐。还有快乐吗?来。

生: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蛋壳里,在空头的地方糊上一层薄膜,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

师:这里有什么快乐,做了一个鸭蛋灯,这个事情你们干过吗?

生:没有。

师:太遗憾了。我干过,我小时候干过,我把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然后拧上盖子,拿着瓶子到处炫耀,你们看我做的这个灯多漂亮啊!是不是呢?

生:这里都享受成果的快乐。

师:享受成果的快乐。

生:因为这个鸭蛋灯是他很小心做出来的。

师:这是他小心做出来的,简直可以跟艺术媲美,那你看一下,小小的一只鸭蛋,最开始我们挂在一个络子里面起先是一个装饰物,然后可以吃,吃完了还可以玩,你看,既是装饰物又是食品,又是玩具,小小的一只鸭蛋,包含了孩子多少的天真乐趣。这种快乐还有吗?

生: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这里读出了作者对自己的这种发明感觉很伟大,有一种自豪感

师:你觉得自己的发明很伟大,表现出孩子想象的快乐,还有吗?

生:写黄烟虎字,说明他写了很多遍,不厌其烦

师:既是枯燥,我仍然不厌其烦的要练,一定要把这个字练好,还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你看我能写,你不能写,还有吗?

生:系百索丝线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快乐。

生:我觉的这是小孩子。。。。。

师:我觉得估计女同学比较喜欢,男同学可能不太喜欢。

(其实备课的时候准备了课堂小节,本课的构思就是:从“民风民俗”到“童真童趣”,最后到“爱乡思乡”可是因为之前考虑到不想提到了乡愁,再考虑到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于是就把这个小节也扔了,但是后来从听课领导的反馈来看,扔的有点可惜了)

四、扩展阅读与写作练习

师:好,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小小的一个鸭蛋。汪曾祺品味出了许多的快乐,其实在人生活中,汪曾淇不仅从鸭蛋中品味出了快乐,他还从螺丝里品味出了快乐,来看一下这张《清明节》选段,他从端午的鸭蛋找出了快乐,同样也能在清明节里的螺丝里找到了快乐,这里有哪些快乐。

生:玩螺丝弹弓

师:有弹螺丝弓的快乐,首先是什么。

生:吃螺丝的快乐。

师:看了课文以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觉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的人,以发现快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

师:这句话你们听懂了没,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用快乐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你们都知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现在想想看,我的童年当中有哪些被我忽略掉的快乐。拿出笔和纸,把你童年的快乐写一写,就写一个片段。写完以后,我们分享一下,就类似的于这样一个片段。

(4分钟后,下课铃响)好,时间关系,这个我们就做为课后作业,

结束语: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源于他有一颗童心,今天我们能够理解饿感受他的快乐,也源于我们的童心。那么今后就让我们带着童心去咂摸生活的滋味。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篇2:初中语文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观看了不少抗震救灾的场面,大家感同身受,也纷纷为他们慷慨解囊。可能有人会感叹:生命原来如此的脆弱。但是,我希望大家更应该体会到:每天可以观赏白云蓝天,欣赏红花绿草,品尝美味佳肴,我们…活着真好,特别是在节假日,我们会觉得更加轻松愉快!作家汪曾祺先生就很喜欢端午节,尤其怀恋端午的鸭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对于端午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我比较赞成这一种:(媒体显示)

端午的来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作为宜昌人,我们自豪地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那么你知道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吃鸡蛋或鸭蛋……)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请郭星辰同学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1、课文中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2、回答郭星辰、邓雨霏、曾琦、陈小雨同学的问题:文章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的鸭蛋,而用那么多笔墨写当地的习俗。

师:谁回答第一个问题,要尽可能的准确。

向海波: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画虎字、吃十二红。

梅帆:“画虎字”应属于“放黄烟子”,因为书上说了“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师:梅帆同学说得很对, 那么这些风俗与端午的鸭蛋有何作用呢?

鲁英琦:通过预习,我认为本文不仅在写端午的鸭蛋,更多的是表达对儿时的怀念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因此写这些风俗并不奇怪。

王莹莹: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背景,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

师:两位同学回答太好了,把两位说的综合起来就更好。下面请张一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806班胡晗韵、周可然同学提的问题:为何要写别人对我肃然起敬;思考龚倩倩同学提的问题“为何作者提袁子才的《腌蛋》?

黄丹青:写别人对我肃然起敬体现作者的自豪!

伏小毅:我认为主要是体现高邮鸭蛋很闻名!

师:我认为伏小毅同学说的很有道理。那谁能回答为何作者提袁子才的《腌蛋》?

何旭:作者觉得袁子才的《腌蛋》很亲切。

刘明辉:亲切是表面的,根本原因是证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并不是我(作者)吹牛的。(掌声响起来了)

师:对,刘明辉同学太有见解,佩服佩服啊!下面请杜行健同学读第三段。思考806班梅源同学的一个问题:“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能否去掉。

蔡锐霖:我觉得这一句很形象。

师:是很形象,不过你这个答案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梅令天:我认为“扎”字有动感,“吱”是象声词,写出了声音,红油的红写出了颜色,可谓绘声绘色。(掌声雷动)

师:后生可畏啊!梅令天同学的回答太精彩了。请问文中“这叫什么咸鸭蛋啊。”到底应怎样读?

(吕佳威、谭历行、刘明辉、梅令天、杨超分别读了一遍)

师;谁读得好,好在何处?

[初中语文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篇3:《端午的鸭蛋》语文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保守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保守文化。

三、教学方法

文献法 朗读法 延伸拓展法

优秀教案:

导课: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风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从这首诗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端午、屈原)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一、要想好好品味一篇文章,必先扫清字词障碍。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自身的预习效果吧,(多媒体显示:字词预习效果检测)

师: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请学生读。)

二、我以我笔写我心。像汪老先生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笔下端午的鸭蛋肯定是充溢灵性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饱含深情,读出风味)请大家充沛展现你们的默契与发明性,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小组合作朗读。请抓紧时间交流,我们稍后进行展示。(三组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我相信一番品味之后,你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现在就让我们真正走近《端午的鸭蛋》。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

1、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

明确:列举七种风俗。分析总分结构。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肯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想。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只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一个女生先读,声音过于优美。又有一个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生:喜爱北京的鸭蛋,由衷喜爱家乡。)

4、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溢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四、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

师:小小的鸭蛋充溢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由,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见解。

(生:纷纷推荐自身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 (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师: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媒体显示赞诗:一代大师汪曾祺,方言俗语也入文。平淡有味写心意,幽默风趣抒真情。全体学生齐读)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保守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假如我们对自身的家乡、自身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身保守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保守在我们手中失传。最后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媒体显示:中华文化传承,承传民族精魂。请学生齐读)

向学生表示感谢,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语文课堂实录]

篇4: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文章结构是他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随意,语言文白夹杂、或雅或俚、自然生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本设计希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风俗。

2、品味语言,体会其平淡有味的情致风格。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儿时趣事的怀恋之意。

4、从汪曾琪身上体悟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找一个有关端午节的童歌谣,你们有兴趣看看吗?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一下都出现了哪些端午风俗?

(包粽子、挂艾叶、桃枝插大门、手腕系百索子。)

端午节虽然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各地的风俗也略有不同。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就写了一篇有关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文章。(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感知、探究

1、他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板书:风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8种风俗)

2、挂鸭蛋络子都有那些玩法?

挑鸭蛋、吃鸭蛋、络子当饰物、在鸭蛋壳中装萤火虫

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挑个鸭蛋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能挑到淡青壳、秀气的鸭蛋小孩的心情怎样?既然能让自己开心,虽然费点时间,那也值得了。

如: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师:挑过来就是为了吃吗?要装在络子里当饰物。络子什么样?字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络子谁做的?为什么用彩色丝线?更漂亮、更美。因为它还要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当作饰物。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以前服装的样式跟我们现在有所不同。其实挂鸭蛋络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平安幸福的寓意。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就这三个动作琢磨起来就有如此的趣味。

如:吃鸭蛋一是解了谗,“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饿了就吃,很自由。二是惊险,“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还要用蛋壳做“灯笼”呢!

如:蛋黄蛋白吃光了,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为什么好玩?好看。那如果仅仅是因为好看,那老师觉得这段文字不够简练,我把它作了改动,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一下用蛋壳做灯笼的滋味。

师:汪曾w写这篇文章已经69岁高龄,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却能品出什么味?

板书:趣味

4、材料介入: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5、其实汪曾祺在家乡只呆了短短的十九年,成年后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北京,但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的家乡,他家乡的鸭蛋。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学生朗读2、3段)

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DD红油就冒出来了。”zhizi造型词的朗读指导

师:“吱DD”读出声音的延长,“冒”改为“流”如何?“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红油的香味。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哦”是叹词,有惊叹的语气。“哦”还对应了前面的哪个词?读出惊叹羡慕的语气,还有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

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师:这几个副词,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有独钟。

6、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了作者作为高邮人浓浓的自豪感。只是自豪于鸭蛋吗?还有什么让他自豪?那么在作者钟爱的鸭蛋中你还能品出什么味道来吗?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从这小小鸭蛋中我们又品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板书:乡味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了高邮端午的风俗,在小小的鸭蛋中尝出了趣味、乡味。

这也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8、材料: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

的滋味。---------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板书:生活滋味

师:同学们,汪曾祺为什么能在这小小的鸭蛋中尝出这么多的味道呢?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

篇5:《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篇6: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端午的鸭蛋》语文课堂实录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的散文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语文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

端午的鸭蛋获奖教案

课文《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