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毫升》教案

时间:2023-01-11 03:49:32 作者:比格犬送福气中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比格犬送福气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认识毫升》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认识毫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认识毫升》教案

《认识毫升》教案

《认识毫升》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八册第15到17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 1升=1000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2、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1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教学难点:对较小容器容量的估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带有“ml”或“毫升”单位的容器。各小组分别准备:水盆,50ml的量筒,500ml的量筒,1毫升的针筒,滴管,装水的`小量杯,装有一升水的自制1升量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一个小汤碗,一个上下粗细接近的玻璃杯。一块小黑板,画上7个小量筒。教师准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200ml左右的茶杯,10ml的小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 1、提问: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单位“升”,谁能说说“升”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液体的多少?容器的容量 2、比较引出 “毫升” 指装有一升水的量杯问;一升水,这个量杯的容量与1升比,正好是一升,还是少,还是多? 分别出示200ml左右的茶杯和10ml的小杯问:这两个容器的容量跟1升比呢? 如果把这两个容器内装满液体,这些液体的多少与1升比呢? 谈话:尤其是这个小杯里的液体比1升少得多,这时如果还用 “升”作单位,升前面的数字会太小,记录起来会很不方便。那么用什么单位会更合适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毫升”。(mL或ml) 二、观察实验,体验毫升的概念     1、感知1毫升。       (1)认识1ml的针筒,抽1ml的水观察       (2)1ml的水注入滴管,数一数有几滴。      先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注入滴管时要先排出空气,数时捏橡皮管要满一点)      每小组实验两次。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1ml的水大约是15滴左右。       (3)介绍:边长都是1cm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ml.       (4)抽1ml的水放入手心中观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说说有什么感受。 小结:1ml很少,毫升一般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5)进行爱惜水的思想教育 2、认识几十、几百毫升

篇2:《认识升和毫升》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

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篇3: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今天是在学生学习容量和升的基础上来学习毫升,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容量都是用毫升作单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知道升与毫升的进率,并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计的能力。 1、生活引入,唤醒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容量,发现这些物体的容量都用毫升作单位,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升作单位,从而初步认识在计量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 2、观察实验,体验1毫升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知道毫升是一个较小的`容量单位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升有多少,并及时出示1毫升水,让学生在观察中修正自己在头脑中1毫升的表象。为了在头脑中形成对1毫升的清晰的表象。组织学生数一数1毫升约有多少滴水,放在手中,看一看1毫升水有多少,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 3、猜测验证,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 对于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而是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1升可以倒5杯)应用简单的推理去估测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量杯去验证1升=1000毫升。从直观的操作中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

篇4:《认识毫升》教案设计

《认识毫升》教案设计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其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第4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第2、5题

课后完成,下节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五、课堂小结

篇5: 《认识毫升》教后反思

《认识毫升》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毫升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的。事实上,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关于毫升也说了一些,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这节课感觉一点也不像新课。只是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稍稍化了一些时间。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用量筒做了实验,但看得不太清楚,我就让学生观察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再把容器里的水倒入量筒,使学生认识到小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毫升,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数数有几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对1毫升到底有多少形成进一步的表象。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了一定的依据。

篇6:认识毫升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在实验中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毫升”的观念,我抓住了学生好玩的天性,将1毫升的水滴在每一组一名学生的手中,看一看、记一记1毫升有多少,并说说感觉;然后让每组学生在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观察以后,说说给你的感觉;而让学生感知100毫升时,我采用让学生喝100毫升饮料的方式,说说可以用几口喝完,算一算,每一口可以喝多少毫升等,学生逐步体验,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学习难点的突破。

篇7: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升的了解却很少。我是围绕以下几点反思我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问题引入,书上的一个情境,通过对不同的容器的观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两个茶杯如何判断,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从而突出了要用统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较,进而引出了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揭示课题。从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来滴。猜一猜老师手里水杯的容量,并进行验证。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万毫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学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单位,于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后,用4个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装满1升水的容器,通过实验,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学生动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没有直接利用课件省事,但动手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的感觉完全不同,每一次的活动,可能都会让学生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比如,用滴管测量1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家一起对着老师的手认真的数,通过实验得到的答案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通过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篇8: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升和毫升,因为有了各位打的底,所以上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不过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煤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告诉他们了也还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所以只是笼统地让他们说了大约的容量。

另外一个是想想做做的第1、2题,蛮有趣的实验,结果却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也让我大失所望,有些学生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大而那个杯子的容量小。

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语言。因为想想做做第1、2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杯子,我让他们给杯子编个号。结果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胖杯子,长杯子,矮杯子,这样交流起来听的学生也明白他们说的是哪一个,比给杯子编号要好许多。

还有一个地方,是给1升的水称重量,连容器称是1200克,一报出这个数字,我心中就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发觉这中间的问题。结果立即有4、5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应该要去掉这个容器的重量。嗯,总算还有一些学生懂得动脑。

篇9:《认识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识毫升这一课,感觉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容器不到一升,从而产生认识毫升的愿望。然后出示量筒,指导学生认识筒身上的刻度。我们学校也是只有 25毫升的量筒,因为有了各位老师之前的`经验,我着重指导了一下,让学生明白,这量筒上是2格一毫升。接下去先给学生5毫升水,再让学生加一毫升水,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不太熟练,结果有几个组的数据相差很大。有最多的一组是20滴,最少的一组是8滴,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测到10毫升左右。至于毫升与塔尖的关系,在前几课中就已经做了潜藏。所以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

练习时,因为学生带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所以做起来学生兴趣很浓,许多的数据也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这种课上起来其实很舒服,只是准备工作要花很长时间。

在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操作并不规范,把兴趣放在了操作上,反而忽略的数学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篇10:认识升和毫升的数学说课稿

认识升和毫升的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量部分的内容,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二、学情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与“升和毫升”有关的事物,如早餐喝的牛奶、服用的液体药、饮用的矿泉水、各种饮料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这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玩水”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五、说教法

依据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六、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参与教学活动。

七、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量杯(量筒)、大、小玻璃杯、玻璃瓶,以及水盆、水、饮料等。

八、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如下四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本节课由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出示两个玻璃杯(一个又高又细,一个又矮又粗)通过比较引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猜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此环节我设置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玩一玩,了解容量的概念。

1、对学生提出的猜测通过“玩水”的实验活动进行验证。这个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判断的。学生的实验过程可能有多种方法,比如:把甲杯子装满水,倒入乙杯子里,甲杯水如果剩下,就说明甲杯装水多,乙杯装水少,如果乙杯不满,就说明甲杯装水少,乙杯装水多;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盛哪个杯子水的水面高,就说明哪个杯子装水多。除了这两种方法外,学生如果有其他办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容量的概念,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两个杯子装水同样多,就说它们的容量相等。

活动二、量一量,认识容量单位。

1、教师拿出两个高度一样,装的饮料高度不一样,但粗细不同的瓶子,提出“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怎样比较。

有了前面玩水的经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把饮料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的做法。在这种思维的启发下,学生还可能说出把饮料倒进更小的杯子里,哪瓶饮料倒的杯数多,哪瓶的饮料就多。教师可以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提问“要想知道多的比少的多多少怎么办?”自然引入测量容量的工具“量杯和量筒”。

2、认识量杯和量筒。学生观察量杯和量筒,发现其特点是都有刻度,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不均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在量杯上同样每格代表25毫升,宽度却逐渐减小,为接下来的读数做准备。在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后指出: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作单位,认识“升”、“毫升”及对应字母,说一说在哪见过升或毫升。

3、用量杯或量筒测量两个瓶里的饮料的多少。教师操作,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读出饮料液面所在的刻度并把读出的数写在黑板上。读刻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可以让读对的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实现学生教学生。要想准确读出液面所在的刻度,首先要弄清每个刻度代表的数量,实现学生教学生。为减少读数时的误差,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量杯中容量的正确方法,即视线要与量杯的液面保持水平。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精心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内容:

1、看图填空;通过观察填出三个量杯中各有多少毫升水。

这个练习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完成填空,继续巩固正确读刻度的方法。

2、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先估计杯子的容量,再实际测量。

先分组进行,再小组合作完成,既可以强化学生对容量概念的理解,又为学生提供估计的测量的机会,丰富课程的资源。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同样多?这个练习是比较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这几道有层次的练习,力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提高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读刻度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此时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及时评价。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进而让学生调查家中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这样又把学习延伸到生活实际,了解升和毫升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巩固和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我多处运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九、板书设计: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突出重点,清晰易记。

篇11:《认识升和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升和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升和毫升,因为有了各位打的底,所以上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不过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煤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告诉他们了也还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所以只是笼统地让他们说了大约的容量。

另外一个是想想做做的第1、2题,蛮有趣的实验,结果却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也让我大失所望,有些学生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大而那个杯子的容量小。

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语言。因为想想做做第1、2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杯子,我让他们给杯子编个号。结果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胖杯子,长杯子,矮杯子,这样交流起来听的学生也明白他们说的是哪一个,比给杯子编号要好许多。

还有一个地方,是给1升的水称重量,连容器称是1200克,一报出这个数字,我心中就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发觉这中间的问题。结果立即有4、5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应该要去掉这个容器的重量。嗯,总算还有一些学生懂得动脑。

篇12:数学四下《认识毫升》教学心得

数学四下《认识毫升》教学心得苏教版

1、量筒、量杯、量“管”

今天上课拿出一个量筒,由于学生第一次见到量筒,所以

我问他们:有人知道这个叫什么?

生1:量杯。

师:不对。这个才叫量杯(我拿出一个量杯),

生2:“量管”一个学生大声叫到。

师:这叫”量筒”。我一看他们不知道,就自己说了。

生3:这么细小就叫“筒”,我也觉得叫“管”比较合适。

师:哎,好像有点道理!

课后查过资料:筒: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邮~。笔~。

管:圆而细长中空的东西:~道。~线。~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量海水,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中窥豹。气~。血~。针~。双~齐下。

确实从意义上讲“管”比“筒”小。

“为什么叫量筒,不叫量管呢?”不甘心,有查资料才知道,原来真有量管,类似于滴管上标有数据那样的才叫量管,呵呵,孤陋寡闻!

2、“1毫升水捧在手心”感觉1毫升有多少。我找了一个手比较小的女生,把1毫升水倒在她手心,小姑娘小心翼翼的鞠在手心,想捧着一颗易碎的蓝水晶,其他同学都拥挤到她面前,“1毫升水好少啊!”“1毫升水都可以捧在手心里”,眼睛里充满了惊喜!

3、P16页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每一幅图边上都有一个放大的数据。第(1)幅图,一生说:“针管里有5毫升水。”大家都这么认为,因为我们都是只看了放大的数据。3班有一个学生说“不对,针管里有0毫升药水。”“为什么?”“针管的那个拔的东西在最下面。”哦,我仔细一看真的是这样,孩子真是细心,我想编者肯定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表扬他细心,然后我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说?”“针管的容量是5毫升。

4、“ML”

让有些学生在自己带的饮料瓶、水杯上找找看上面标的'容量,有两三格学生的杯子上毫升用“ML”表示的,呵呵,学生评价“假冒伪劣”,呵呵,师评:“千万不要学没文化的产家啊!”学生爆笑,在笑声中,我相信学生一定记住毫升的字母表示方法了

篇13:小学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

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5~17页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1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1) 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一是情境中的两个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茶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下的想像与判断。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容易体会到杯子容量的本质含义。二是要给学生较多时间去领悟茄子卡通说的那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

(2) 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解决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能盛的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把概念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壶体上刻了花;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壶体上没有花。第三步通过倒水验证猜想。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或是红把手水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水壶后还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水壶里后尚未盛满。倒水验证猜想这种方法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并让他们动手倒一倒。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因为红把手水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1、2题,在一个杯子里盛满水,往别的杯子里倒,继续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义。

(3) 例题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需要统一的单位来计量容器的容量。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第二步观察教材里的插图,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体会只有使用确定的杯子才能准确地表达水壶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2 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了两道例题,都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1) 引出单位。第11页例题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饮料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升或L。第15页例题呈现了瓶装的洗洁剂、饮料、牛奶的图片,也在图片的旁边标注了毫升或mL。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体会这两个单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教学这两段内容时,要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瓶里装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为单位,为什么两道例题使用的单位不同。从而自觉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多,可以用升作单位;如果液体比较少,则用毫升作单位。

(2) 感受1个单位有多少。学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之后,希望知道1升、1毫升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第11页例题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了1升有多少。二是在实验中能带出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这个实验中,正方体容器是制作或选择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来的。第15页例题先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接着做滴管滴水实验,通过十多滴形象描述1毫升有多少。

设计的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实验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知道什么。

除了这两个实验,教材还设计了许多能体会升和毫升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第14页第1题和第16页第2题,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从而加深对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14页第3题称1升水有多重,联系重量体会容量。第17页第5题数数100毫升饮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了毫升。

(3) 教学进率。第16页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习题。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250、500毫升水,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1000毫升这个关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巩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认识。第四,想想做做第4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3 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升和毫升。

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材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

(1) 留心观察、采集数据。第12页第3题看图说说热水器、电饭锅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页第1题看图说说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药水,第19页第7题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单位的瓶装物品。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单位有很广的应用,而且丰富了生活常识。

(2) 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第14页第2题为高压锅、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选择合适的数据,第18页第2题为金鱼缸、饮料瓶、铁锅、汤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单位,第19页第5题为盛放2升水选择合适的容器,第12页第4题估计四个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还是小,第14页第1题估计三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学生进行这些选择和估计时,凭借已经建立的升与毫升的概念,联系与这些常用物品有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加强对各个容量单位的感受。

(3) 制作并使用简易的量器。第13页例题制作以升为单位的量器,第19页第6题制作以毫升为单位的量器。这些制作取材容易,只要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矿泉水瓶或玻璃瓶。制作也不困难,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制作时体会1升水、1/2升水、1/4升水、3/4升水以及10毫升、20毫升100毫升水各有多少。

制成以后就能用来测量各种容器里大约有多少水,学生肯定很感兴趣。这些制作与测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实践活动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数学内容是: 怎样在几个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怎样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至于敲敲听听、比较声音和编编唱唱、敲出一首乐曲都是为了激发兴趣。教学时要突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想办法进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计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要防止只顾玩而忽略数学内容的现象。

篇14: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

教(学)具准备:

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m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等;问几位在医院工作的家长,利用职务便利,弄来了若干个10毫升和20毫升的针筒;从网上寻找有关容量单位的历史、图片、资料等。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买了多次1升康师傅冰红茶,供试教和正式上课用,(至今办公室里还有)。我还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问题引入,书上的一个情境,通过对不同的容器的观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两个茶杯如何判断,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从而突出了要用统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较,进而引出了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揭示课题。从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来滴。接着,我安排了学生体验活动,用针筒分别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观察它们在水杯中的位置,并说出感受。猜一猜老师手里水杯的容量,并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兴趣未了时,分组合作开展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万毫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学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单位,于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后,用4个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装满1升水的容器,通过实验,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人文课堂,魅力无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在课中,我将人体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容量单位的发展史,学生认识了古代的量器,斛、斗等。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和方法。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 观 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黄冈》第一课

3、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 风平浪静 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声)

(天下奇观) (近) 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 (形)

潮来后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品味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四、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认识毫升》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认识教案

《认识公顷》教案

《认识猫》教案

《认识PowerPoint》教案

《认识千米》教案

认识路线教案

认识中秋节教案

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毫升》教案(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认识毫升》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