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

时间:2023-02-13 03:52:38 作者:烦恼斗士阿马拉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烦恼斗士阿马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

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明确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指导:

一、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采用“比较法”。通过几组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以及发生时的现象等。以物质有没有变化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两类形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三、教学准备

酒精喷灯、坩埚钳、烧杯、镊子、滴管、酚酞试液、石灰石、火柴、蒸馏水、石棉网、镁条;每组(2人一组)准备:蜡烛、小手电筒、条形磁铁、铁钉、生锈的铁钉、细铁丝、小剪刀、冰块、试管、澄清石灰水、细玻璃管。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和物质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篇2:物理知识科普

物理知识科普

物理介绍【1】

物理方法 -物理 物理的定义

物理学简称物理。

欧洲“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为“自然哲学”。

综述

物理学(英语:Physics)是一种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在时空中物质的运动,和所有相关概念,包括能量和作用力。

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了要明白宇宙的行为。

物理学是最古老的学术之一。

在过去两千年,物理学与哲学,化学等等经常被混淆在一起,相提并论。

直到十六世纪科学革命之后,才单独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现在,物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物理理论通常是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定律。

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靠着反复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学的影响深远,这是因为物理学的突破时常会造成新科技的出现,物理学的新点子很容易会引起其它学术领域产生共鸣。

例如,在电磁学的进展,直接地导致像电视,电脑,家用电器等等新产品,大幅度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核裂变的成功,使得核能发电不再是梦想。

坐过山车,理解物理知识【2】

我们都去过游乐园,对过山车并不陌生。

大部分过山车的每个车厢可容纳2人、4人或6人、8人,这些车厢利用勾子相互连结起来,就像火车一样,按照蜿蜒的轨道行驶。

由于蜿蜒的轨道,那种惊险、刺激也让很多人为之兴奋、着迷。

其实,乘坐过山车不仅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冒险、刺激的感觉,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上的很多原理。

在过山车开始启动后,把一节节小车厢推到最高点靠的是一个机械装置提供的动力,但第一次下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机械装置提供动力了。

也许你会很好奇,那一节节小车厢是靠什么来进行下面的运转呢?实际上,推动一节节小车厢的动力是引力势能,即引力势能和动能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讲,到底是怎么转化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引力势能?引力势能通俗来讲就是物体所处的位置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拥有的能量。

那么一开始过山车靠着机械装置提供的动力一点点升高,与此同时,过山车的引力势能也在一点点增加,当过山车处于最高点时,引力势能也便达到了最大值。

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由于高度的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引力势能是不断减少的。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转化或者转移的过程中,其总能量是不变的。

在这里,减少的引力势能是转化为动能了。

而这个动能便是推动过山车继续运行的动力。

那减少的势能是全部转化为动能了吗?实际上不是的, 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是有摩擦的,摩擦会产生热量,而热能便会损耗一部分动能和势能。

这样一来,转化的动能不能推动过山车达到之前的高度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山车后面的坡度都比最开始的坡度小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过山车带给我们的刺激是怎么一回事,体现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坐过山车最刺激的车厢在最后面。

因为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所以最后面一节车厢达到和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都比最前面的车厢要快。

这样一来,乘客便会有一种被甩出去的感觉。

如果尾部车厢的车轮没有很牢固地扣在轨道上,那么很有可能发生事故,即在最后的车厢达到或者通过最高点时就可能脱轨被甩出去。

因此,想要更加刺激就坐在过山车最后面。

为什么说最前面的车厢就不是这种情况了呢?因为它的质量中心在它后面,短时间内,它虽然是在下降,但是它要等质量中心越过高点才能被引力推动。

篇3:物理课件

物理课件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

A.甲图亮 B.乙图亮 C.同样亮 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探究活动

【课题】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

【活动方式】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低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220V 40W”白炽灯泡一只.

(1)提出问题

(2)教师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学生操作.

(3)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与灯泡相应的亮度变化.

(4)讨论,分析.

篇4:科普物理小知识

科普物理小知识

会发生地震的原因

地震,又地动。地震是对人类社会乃至大自然影响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那么,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

民间传说:古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常常借助于神的力量。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大地的底下有一条鳄鱼,当它眨眼的时候就会发生地动。

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地震的神就是海神普舍顿。

这些当然都是无稽之谈,荒诞不经。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相信这样的说法,那么地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地震成因的不同,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种类型: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植物能够预测地震

大地震之前,往往有不少动物会出现异常反应,对地震作出预报。那么,植物能不能预报。

我国地震学家在调查地震前植物的变化时,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情况。例如,在地震前,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山芋藤也会一反常态突然开花;竹子突然开花,大面积死亡等。这些异常现象往往预示着地震即将发生。

合欢树能震前两天作出反应,感觉到地震,并在出现异常大的电流;余震期间,电流的活动也相应地逐渐减少。

霜的形成

霜是水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是一种寒冷的时候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为什么天空呈现不同的颜色

大自然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到我们接触到的固体的颜色,但是对于流动的云和变幻莫测的天空,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也呈现这么多变化呢?

天空中色彩各异的颜色是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阳光在大气层中的散射所引起的。我们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如果天空是十分纯净的,没有大气和其它微粒的散射作用,那么,除了能看见太阳、月亮、星星以外,整个天空背景将是一片黑暗。

大气对不同色光的散射作用并不是“机会均等”的,在相同的非均匀媒质中,光的波长越短,散射就越强。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要比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的散射能力强10万倍;另一方面,散射强度与媒质中质点的大小有关,质点越小,越有利于短波光线的散射,而不利于长波光线的散射。

在晴朗的天气中,大气比较纯净,大气分子是极细小的质点,有利于短波光线的散射,所以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极易通过大气散射开来,散布在整个天空背景上,由于人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以天空看起来就成了蔚蓝色。

为什么红海的颜色是红的

红海位于亚洲与非洲之间,海水不仅清澈透明,而且水温较高,很适合游泳、洗浴。所以,红海历来为世界上最美的海滨休闲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在这里旅游度假。不过,红海最吸引人的地方,却是它常呈现为红色的海水。

红海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蒸发强烈,这使红海的海水含盐量大,水温高。这些条件,正适合蓝绿藻类在这里大量繁殖生长。其实,蓝绿藻类的颜色并非蓝绿色,而是红色。在海水中出现大量的红颜色藻类,海水自然就被映照成红色了。

其次,来自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红色沙尘暴经常侵袭红海上空。当狂风卷起一阵阵红色沙尘,散布在红海上空时,天空便被染成一片红色。加上红海中被大风掀起的红色海浪,天空、海水,还有海岸边的红色岩壁,所有的一切都映现出红色,从而形成了美丽奇特的红海景色。

篇5:高一下物理课件

高一下物理课件

高一下物理课件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最高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最高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最高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课堂小结

六、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篇6:九年级物理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就在下面,本课件主要是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既然能量是守恒的,那地球上的能量就不会减少了,为什么还需要节约能源?看看下面的课件,学习之后希望你可以找到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篇7:八年级物理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物理教案-测量。

(2)随堂学生实验:

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

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

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

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

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

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回声

(1)回声: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

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

v=340m/s ; t=1.5s

求:

S

解:

s=vt1=340m/s×1/2×1.5s=255m

答:

三、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测量》。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

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

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

s=1/2s总=1/2vt。

五、教后札记:

篇8:太阳能物理课件

太阳能物理课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2.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二)教具有关挂图、录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

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能.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五节太阳能

(1)太阳能的优点

①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同学们想想,太阳能有什么优点呢?

板书:(一)太阳能的优点

学生:太阳能非常巨大,从前面表中可见,太阳能向周围空间辐射的总功率达3.8×1026瓦.

板书:1.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说得很好,太阳能十分巨大.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吗?(通过查看课本答:l.7×1017瓦)

教师: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有多少?(学生上黑板计算:

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师: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阳能供应时间长久.

那么太阳能会不会用完呢?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6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阳能的第2个优点是:

板书:2.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

③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教师:我们到哪里去取太阳能?怎样获取呢?(只要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阳能,不用专门去寻找;只要用东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开采)

教师:很好,所以太阳能的第3个优点是:

板书:3.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无需挖掘开采和运输

④使用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太阳能是最干净的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给我们带来污染.所以,太阳能的第4个优点是:

板书:4.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2)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条途径 教师先请同学议论:如何利用太阳能?然后总结. 板书:(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1.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以供利用(讲解:例如用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来做饭、烧水等等,也可用集热器把水加热,产生水蒸气,再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叫太阳能热电站.)

2.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讲解:例如用硅光电池——也叫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很广泛,像人造卫星上的'电源、太阳能汽车上的电源,小型电视机、计算器上的电源,城市道路路灯的电源等等都可用太阳能电池,我国还用太阳能电池做航标灯的电源,铁路信号灯的电源等等)

(3)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教师:既然太阳能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不大量推广、大范围应用呢?目前还有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三)广泛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1.太阳能虽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讲解:经计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的太阳能只有几百瓦,所以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必须设置庞大的收集和转换能量的系统,目前造价还太高,影响推广.

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气候、季节等原因,太阳能的功率变化大,不稳定,给正常连续地使用造成困难

3.目前太阳能转换器的效率不高(讲解:光热转换的效率为50~60%,而光电转换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还要下大力气研制高转换效率的材料)

篇9:物理初三课件

物理初三课件

物理初三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1只,

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功率P=W/t P=UI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进行新课:

1、探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学生分析P=UI

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功率P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5)实验结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如何连接电路,从课后操作看来似乎还有较大问题,必要进行示范。

2、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复习。

篇10:初三物理课件

初三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按照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与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 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 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 = 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 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 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 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 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 = (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 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 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 (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 = UI = 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 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 = I额 = P额/ U额 = 3瓦/6伏 = 0。5安。

∴R = (U — U额)/I = (9伏 — 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篇11:八年级物理课件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课件

物理初三课件

九年级物理课件

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初三物理电动机课件

高一物理加速度课件

小学生科普小论文

初中物理组家长会课件

初三物理压强复习课件

小学生科普征文的范文400字

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整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生物理科普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