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时间:2023-02-28 03:59:59 作者:饭饭啊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饭饭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知识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知识系统总结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的递变,第二部分是关于臭氧的初步知识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及生存条件的意识,第三部分为过氧化氢知识,要求为简单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 :P129一、三、1与2,思考。

课后小结:

篇2:第一节 氧族元素

 一、考点:

1.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的多步反应的计算;

4.了解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5.掌握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知识结构: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

元素名称和符号

氧(O)

硫(S)

硒(Se)

碲(Te)

原子

结构

原子序数

8

16

34

52

结构示意图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电子式

· ∶

· ∶

· ∶

· ∶

主要化合价

-2

-2,+4,+6

-2,+4,+6

-2,+4,+6

相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6个电子

不同点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

理性

颜色和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淡黄固体

灰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密度

熔点(℃)

沸点(℃)

水、有机溶济溶解度

化学反

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反应较难

多数不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易与H2、C、P、S等反应

能与H2、C、O2反应

反应难

一般不反应

与化合物应

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能与氧化性酸、强碱反应

反应少

反应很少

一、硫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1、  游离态——自然界存在于火山喷口、地壳岩层。人类在远古时代发现并使用硫。

存在

化合态——存在形式有:FeS2(非盐)、CuFeS2(复盐)、石膏、芒硝、煤和石油

中含少量硫——污染大气物主要来源。

2、物理性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开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不同温度硫分子含硫原子数不同、常温是S8、高温蒸气主要是S2。常温为淡黄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Na2O2、AgBr、黄铁矿、T、N、T等)。

注意: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

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

3、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Na+S——Na2Sx)

                   Al+S   △  Al2­S2(制取Al2S3的唯一途径)

                   Fe+S    △   FeS(黑色)

思考:①21g铁粉跟8g硫粉混合加热,冷却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盐酸,在标准状况下可得气体多少升?

(据Fe~FeS~H2S↑可知,不论谁过量,有1molFe,必须生成1mol气体,则所得气

Fe~H2↑

体体积为: )

②若为21g硫粉和8g铁粉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

 (解:Fe + S    △   FeS

56g  32g

8g   21g

则硫过量,但由于在空气中加热,过量的硫与O2反应生成了SO2气体,因此,所得固体只能为FeS。其质量为: )

2Cu + S  △   Cu2S(黑色)

思考:①进行该实验时,将硫固体加热熔化至变成蒸气,再将光亮的铜丝放入硫蒸气中发生反应。实验时间较长,能否改成将铜丝加热后插入硫粉中?

(不能,若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Cu+O2  △  CuO(黑色),铜转化为氧化铜,反应将不再发生)

②对铜,铁与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硫与Cl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理由是什么?

(氯气更强,因为S只将铜,铁氧化到低价,而氯气则将它们氧化到高价)

(2)与非金属的反应   S+O2  点燃  SO2

思考:已知2SO2+O2     2SO3+Q(Q>0)反应温度对SO3的产率影响更大。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均能产生少量SO3,问在空气中或纯氧中燃烧哪个产生更多的SO3?为什么?

(空气中。因为纯氧中燃烧,尽管O2浓度大,但产生的热量更多,而在空气中燃烧,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分散到空气中)

     S+H2        H2S(说明硫化氢不稳定)

(3)与化合物的反应

S+6HNO3(浓)  △     H2SO4+6NO2↑+2H2O

S+2H2SO4(浓)  △   2SO2↑+2H2O

S+NaOH   △  Na2S+Na2SO3+H2O

思考: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实验室为何常用热Ca (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因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

S + Na2S =Na2Sx

S + Na2SO3­   △   Na2S2O3

例1、硫与热强碱溶液可生成S2-和SO32-;生成物继续与硫作用得Sz2-和S2O32-。过滤后除去过量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后,再适入足量的SO2,SO2与Sz2-也完全转化为S2O32-。问:

(1)S+SO2+OH-完全转化为S2O3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molS最终转化为Na2S2O3,需SO2、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

(3)若amolS最终转化为Na2Sz耗原热碱溶液6molNaOH,则Na2Sx中x值为

_________。

   解析:3S+6OH‑    △  2S2-+SO32-+3H2O  …………①

         S2-+(x+1)S       Sx2-        ………………②

SO32-+S   △      S2O32-    ……………………③

由①②③迭加得:(2x+2)S+6OH- =2Sx2-+S2O32-+3H2O …………④

SO2+Sx2-+OH-——S2O32-+H2O   ………………⑤

由④⑤迭加得:S+SO2+2OH-=S2O32-+H2O …………………………⑥

答:第(1)问时,实质不必要这么繁的过程,因Sx2-、SO32-均为中间产物,只要抓住反应物为S和SO2及OH-,生成物为S2O32-和水即可得反应⑥。

由⑥式可知每有1mol硫需1molSO2和2molOH-,则SO2和OH-分别为a、2amol。

(2)由④式可知      x=

例2、工业上将硫黄混入Na2SO3溶液中共热至沸可制取Na2S2O3。制备Na2S2O3的另一种方法是把SO2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黄色沉淀,其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减少。当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时,反应完成: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2SO3+S    △  Na2S2O3

(2)原料中Na2CO3、Na2S、SO2的物质的量比最佳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O2过量,则又会有黄色沉淀出现,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H­­2SO3是中强酸,其酸性比H3PO4还要强。则

(1)①SO2+H2O+Na2S=Na2SO­3+H2S

②SO2+Na2CO3=Na2CO3+CO2

③SO2+2H2S=3S↓+2H2O

(2)要求三种物质的最佳配比,必须牢牢抓住关键的反应式④,其反应物为S和

Na2SO3,S由反应③生成,Na2SO3由反应①②形成,由反应③可知每生成3molS需2molH2S和1molSO2,则反应④可改为3Na2SO­3+3S=3Na2S2O3,而生成2molH2S则需2molNa2S和2molSO2,同时生成2mol Na2SO3,现还差1mol Na2SO3,由反应②提供。则Na2CO3、Na2S、S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4。

(3)若SO2过量,又生成3H2SO3,H2SO3+S2O32- H2S2O3+SO32-,H2S2O3极不稳定,H2S2O3→H2­O+S+SO2,SO2与SO32-又能继续转化为HSO3-,因此,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H­2O+S2O32-=S↓+2HSO3-

       2e      10e

   S + 3C +2KNO3­   点燃    K­2S+N2↑+3CO2(黑火药爆炸)

橡胶的硫化(化学变化,将橡胶从线型结构转化为体型网状结构,增强橡胶的强度和弹性)

篇3:第一节 氧族元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一、考点:

1.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的多步反应的计算;

4.了解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5.掌握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知识结构: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

元素名称和符号

氧(O)

硫(S)

硒(Se)

碲(Te)

原子

结构

原子序数

8

16

34

52

结构示意图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电子式

·

·

·

·

主要化合价

-2

-2,+4,+6

-2,+4,+6

-2,+4,+6

相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6个电子

不同点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

理性

颜色和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淡黄固体

灰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密度

熔点(℃)

沸点(℃)

水、有机溶济溶解度

化学反

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反应较难

多数不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易与H2、C、P、S等反应

能与H2、C、O2反应

反应难

一般不反应

与化合物应

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能与氧化性酸、强碱反应

反应少

反应很少

一、硫

<?xml:namespace prefix = w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1、  游离态——自然界存在于火山喷口、地壳岩层。人类在远古时代发现并使用硫。

存在

化合态——存在形式有:FeS2(非盐)、CuFeS2(复盐)、石膏、芒硝、煤和石油

中含少量硫——污染大气物主要来源。

2、物理性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开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不同温度硫分子含硫原子数不同、常温是S8、高温蒸气主要是S2。常温为淡黄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Na2O2、AgBr、黄铁矿、T、N、T等)。

注意: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

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

3、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Na+S——Na2Sx)

                   Al+S   △  Al2­S2(制取Al2S3的唯一途径)

                   Fe+S    △   FeS(黑色)

思考:①21g铁粉跟8g硫粉混合加热,冷却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盐酸,在标准状况下可得气体多少升?

(据Fe~FeS~H2S↑可知,不论谁过量,有1molFe,必须生成1mol气体,则所得气

Fe~H2↑

体体积为:

②若为21g硫粉和8g铁粉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

 (解:Fe + S    △   FeS

56g  32g

8g   21g

则硫过量,但由于在空气中加热,过量的硫与O2反应生成了SO2气体,因此,所得固体只能为FeS。其质量为:

2Cu + S  △   Cu2S(黑色)

思考:①进行该实验时,将硫固体加热熔化至变成蒸气,再将光亮的铜丝放入硫蒸气中发生反应。实验时间较长,能否改成将铜丝加热后插入硫粉中?

(不能,若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Cu+O2  △  CuO(黑色),铜转化为氧化铜,反应将不再发生)

②对铜,铁与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硫与Cl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理由是什么?

(氯气更强,因为S只将铜,铁氧化到低价,而氯气则将它们氧化到高价)

(2)与非金属的反应   S+O2  点燃  SO2

思考:已知2SO2+O2     2SO3+Q(Q>0)反应温度对SO3的产率影响更大。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均能产生少量SO3,问在空气中或纯氧中燃烧哪个产生更多的SO3?为什么?

(空气中。因为纯氧中燃烧,尽管O2浓度大,但产生的热量更多,而在空气中燃烧,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分散到空气中)

     S+H2        H2S(说明硫化氢不稳定)

(3)与化合物的反应

S+6HNO3(浓)  △     H2SO4+6NO2↑+2H2O

S+2H2SO4(浓)  △   2SO2↑+2H2O

S+NaOH   △  Na2S+Na2SO3+H2O

思考: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实验室为何常用热Ca (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因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

S + Na2S = Na2Sx

S + Na2SO3­   △   Na2S2O3

例1、硫与热强碱溶液可生成S2-和SO32-;生成物继续与硫作用得Sz2-和S2O32-。过滤后除去过量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后,再适入足量的SO2,SO2与Sz2-也完全转化为S2O32-。问:

(1)S+SO2+OH-完全转化为S2O3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molS最终转化为Na2S2O3,需SO2、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

(3)若amolS最终转化为Na2Sz耗原热碱溶液6molNaOH,则Na2Sx中x值为

_________。

   解析:3S+6OH‑    △  2S2-+SO32-+3H2O  …………①

         S2-+(x+1)S       Sx2-        ………………②

SO32-+S   △      S2O32-    ……………………③

由①②③迭加得:(2x+2)S+6OH- = 2Sx2-+S2O32-+3H2O …………④

SO2+Sx2-+OH-——S2O32-+H2O   ………………⑤

由④⑤迭加得:S+SO2+2OH-=S2O32-+H2O …………………………⑥

答:第(1)问时,实质不必要这么繁的过程,因Sx2-、SO32-均为中间产物,只要抓住反应物为S和SO2及OH-,生成物为S2O32-和水即可得反应⑥。

由⑥式可知每有1mol硫需1molSO2和2molOH-,则SO2和OH-分别为a、2amol。

(2)由④式可知     x=

例2、工业上将硫黄混入Na2SO3溶液中共热至沸可制取Na2S2O3。制备Na2S2O3的另一种方法是把SO2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黄色沉淀,其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减少。当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时,反应完成: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2SO3+S    △  Na2S2O3

(2)原料中Na2CO3、Na2S、SO2的物质的量比最佳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O2过量,则又会有黄色沉淀出现,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H­­2SO3是中强酸,其酸性比H3PO4还要强。则

(1)①SO2+H2O+Na2S= Na2SO­3+H2S

②SO2+Na2CO3= Na2CO3+CO2

③SO2+2H2S= 3S↓+2H2O

(2)要求三种物质的最佳配比,必须牢牢抓住关键的反应式④,其反应物为S和

Na2SO3,S由反应③生成,Na2SO3由反应①②形成,由反应③可知每生成3molS需2molH2S和1molSO2,则反应④可改为3Na2SO­3+3S=3Na2S2O3,而生成2molH2S则需2molNa2S和2molSO2,同时生成2mol Na2SO3,现还差1mol Na2SO3,由反应②提供。则Na2CO3、Na2S、S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4。

(3)若SO2过量,又生成3H2SO3,H2SO3+S2O32-H2S2O3+SO32-,H2S2O3极不稳定,H2S2O3→H2­O+S+SO2,SO2与SO32-又能继续转化为HSO3-,因此,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H­2O+S2O32-=S↓+2HSO3-

       2e      10e

   S + 3C +2KNO3­   点燃    K­2S+N2↑+3CO2(黑火药爆炸)

橡胶的硫化(化学变化,将橡胶从线型结构转化为体型网状结构,增强橡胶的强度和弹性)

篇4:氧族元素

教学目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知识目标:

1.  记住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  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  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请学生观看P125图片,联系生活中的化学谈谈有何感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

今天,我们在学习了IA、VIIA及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族主族元素,即以氧为首的。

【板书】  第一节

一.

请一同学到黑板默写的元素符号。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板书]1。原子结构

元素

O

S

Se

Te

Po

名称

主族

周期

原子半

径变化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金属性

非金属性

结构决定性质,请同学们阅读P126表6-1归纳出的单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听录音,讨论)

(1)               做为氧族的首领——氧,已被大家熟知了,若想了解排行第二的硫,请你打开书中彩页:火山喷口处的硫。

(2)               我是硒,氧族第三位主人,早在18就被发现了,我在常温下为固体,虽然脸色发灰,可用途不少。其一,半导体材料少不了我,制造彩电、太阳能电池,光电管,甚至制造导弹也请我帮忙。其二,人类更是缺我不成,你每天必须摄入0。05mg硒,人缺硒时,易患大骨节病、胃癌等;但你可不要贪婪,过量摄取硒会使人中毒,导致头发脱落,双止失明,甚至死亡。我愿做你的好朋友。

(3)               我是的第四位主人——碲,比硒发现得还早,1782年就被人所识。我貌似金属,银白色的脸膛,虽然没有把我列入金属之列,却有金属之性质,能导电,主要用于冶金工业,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和热电元件等,还用于橡胶工业中,可不要小瞧我呀。

(4)               我是氧族第五位主人——钋,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却具有放射性,是在18被居里夫妇历尽艰辛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到的。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与铍混合可作中子源。

根据图6-1和表6-1分析:

1.  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等是如何变化的?

2.  各元素单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是怎样变化的?

3.  从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

讨  论

 

【板书】2。单质的物理性质

单质

O2

S

Se

Te

颜色

状态

密度的

变化

熔、沸点

变化

H2R热稳定性中的几点具体情况是;O2与H2易发生爆炸,H2O在高温下也难分解;S、Se与H2只有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够化合,H2S、H2Se受热易分解;Te通常不能与H2直接化合,H2Te只能通过其他反应间接制得,H2Te很不稳定。

3.  的化合物

氢化物的化学的

化学式及稳定性

常见氧化物

的化学式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化学式及酸性强弱

金属性

第VIA元素与同周期第VIIA族元素相比,原子结构、位置、性质上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以S、Cl为例)

讨  论

 

代表

S

Cl

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周期表的位置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及其酸性

与Fe反应

与Cu反应

作业 :P129 二          P130 四(1和2)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回忆碳元素有几种单质,引出氧元素也不只一种单质。

【板书】二 臭氧

介绍臭氧的组成,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注意:①两“同”:同种元素,同种类型(单质);

②三“不同”:不同结构,不同物质,不同性质。

介绍几种同素异形体:

①     碳元素: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60)等;

②     硫元素:S2、S4等;

③     磷元素:白磷、红磷等。

2、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的比较

概念

研究对象

性质关系

实例

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与臭氧,

金刚石与石墨

同位素

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11H、21H、31H,

35Cl、37Cl。

学生阅读,比较氧气和臭氧。

物质名称

臭氧

氧气

通常状态

气味

熔点比较

沸点比较

颜色

标况密度比较

溶解性比较

主要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自然存在

相互转化

思考:1。如何评价臭氧的“功”和“过”?

2.“臭氧洞”就是臭氧层局部中的臭氧明显减少的现象,列举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

【板书】三、过氧化氢

请同学举出医疗上使用双氧水的例子。

H2O2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它有什么性质呢?

【板书】1。过氧化氢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2.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

请同学们写出过氧化氢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注意与过氧化钠比较)

分析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推测它的化学性质。

3.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①     弱酸性:Na2O2 + 2HCl =H2O2 + 2NaCl(强酸制弱酸)

②     氧化性:(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③     还原性:(氧化产物为O2   )

④     不稳定性:

有资料显示,纯的过氧化氢相当稳定,H2O2的质量分数为90%的浓双氧水在500C时每小时仅有0。001%的H2O2分解。光照、加热及一些重金属离子都能加速它的分解。

注意:①过氧化氢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中又以氧化性为主。

②过氧化氢遇到强氧化剂时显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遇到强还原剂时,发生还原反应。

③过氧化氢在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时,其本身都不给反应环境造成杂质。因此,过氧化氢是某些物质制备和除杂质时较为理想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请同学们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归纳出过氧化氢的主要用途。

【板书】4.过氧化氢的用途。

作业 :P129 一,P130 三、四(3)

第三课时

补充硫化氢

阅读课本P128,归纳硫化氢的物质性质。

【板书】四、硫化氢

1.  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有毒。

请同学写出硫化氢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判断硫化氢是否有极性,指出硫化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2.  硫化氢的分子结构:

为极性分子。

3.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硫化氢在较高温度时,分解成氢气和硫。请写出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比较硫化氢与水的稳定性,从而比较氧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实验]从贮气瓶中取硫化氢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点燃

(2)可燃性:

点燃

2H2S + 3O2        2SO2  + 2H2O  (完全燃烧)

2H2S  + O2       2S  + 2H2O     (不完全燃烧)

注意:n(H2S)/n(O2)=a

完全燃烧时,a =2/3,产物为SO2,不完全燃烧时,a =2,产物为S,当2/3〈a〈2时,产物为S和SO2。

在硫化氢的可燃性中,也表现了其具有还原性。

(3)还原性:

硫化氢中的硫显-2价,它为硫的最低价,又硫元素的非金属性不是很强,硫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太大,故硫化氢的还原性较强。硫化氢的还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H2S + Cl2 =S  + 2HCl

2H2S + SO2 =3S  + 2H2O

H2S + 2FeCl3  =S  + 2FeCl2  + 2HCl

讨论:比较H2O、H2S、H2Se、H2Te的还原性,比较P、S、Se、Te的非金属性。

 

4.  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装置:启普发生器(与H2、CO2相似)

原理:FeS + 2HCl =FeCl2 + H2S          FeS + H2SO4 =FeSO4 + H2S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硝酸铅试纸

除杂质:  吸HCl:     饱和NaHS溶液

吸水:CaCl2固体或五氧化二磷固体

尾气吸收:用NaOH溶液

补充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可参考)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易溶于水或水解        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酸        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酸

5.  氢硫酸

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

(1)弱酸性

①     弱:不完全电离,分步电离:

②     二元弱酸:

H2S      HS-  + H+            HS-       S2-  +  H+

【思考题】H2S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有反应的描述实验现象。

①石蕊试液   ②Br2水   ③Fe2(SO4)3溶液  ④CuCl2溶液   ⑤FeSO4溶液   ⑥Na2S溶液   ⑦NaClO溶液   ⑧KMnO4酸性溶液  ⑨浓硫酸     ⑩Pb(CH3COO)2溶液

篇5:氧族元素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2.掌握性质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掌握与卤族元素相似性、差异性及其原因。(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氧族与卤族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  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2.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   质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难点   与卤族元素性质的比较。3.疑点  (1)同一族元素无氧酸与含氧酸强弱变化规律为何不同?(2)“元素的非金属就是氧化性,氧化性就是非金属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画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其相同点、不同点,并预测其它性质。2.阅读课本第126页表6-1,并对的性质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五、教学步骤  [引入]和氧元素一样和硫、硒、碲、钋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得2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统称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族中的各位成员,它们在结构以及性质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板书]第六节一、的原子结构[板书]元素名称:氧硫 硒碲元素符号:       OS SeTe核电荷数:       816  3452原子结构示意图:[设问]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回答]1、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 6个电子2、不同点:1)核电荷数不同; 2)电子层数不同;3)原子半径不同。[设问]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的哪些方面决定?[回答]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和原子半径决定。[设问]最外层电子和原子半径怎样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回答]最外层电子越多,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原子半径越小,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设问]从结构的相同与不同,预测其化学性质有何相似与差异?[回答]相似:原子最外层都有 6个电子,易得 2个电子而表现氧化性。差异:从O→Te,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因而氧化性依次减弱。[总结并板书]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表现氧化性。2.原子结构不同点:1)核电荷依次增大。2)电子层数依次增多。3)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氧化性依次减弱。[过渡]下面我们讨论单质的物理性质。[板书]二、单质的物理性质。[指导阅读]课本第126页,表6-1,由学生对物理性质进行归纳总结。[板书]单质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单质:O2         S Se Te颜色:无色 淡黄色 灰色 银白色状态:由气→固密度:由小→大熔沸点:由弱→强[设问]单质物理质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何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什么规律。[回答]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单质的颜色由浅到深,密度、熔沸点都逐渐升高,从而体现了自然界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过渡]前面我们从原构结构的相同与不同预测出它们的化学性质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首先讨论相似性。[板书]三、单质的化学性质1.相似性:[思考]硫有哪些化学性质?[回答]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可与氢气化合,有可燃性。[板书](1)与大多数金属反应。(2)均能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H2R)。(3)均能在氧气中燃烧。(4)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为酸。SO2—H2SO3 SO3—H2SO4SeO2—H2SeO3 SeO3—H2SeO4TeO2—H2eO3 TeO3—H2eO4RO2—H2RO3 RO3—H2RO4(5)都具有非金属性。[过渡]原子结构的不同和递变决定了单质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和递变性。[板书]2.递变性(从O→Te)[指导阅读]第126页,表6-1,“氢化物”一栏[讨论]怎样判断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弱?[回答]可通过反应条件和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弱,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讲述]由课本127页可看出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由易到难,所以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应由强到弱。[板书](1)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讨论]氢化物的还原性如何变化?[回答]氢化物(H2R)中,-2价R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因而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板书](2)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讨论]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有何变化规律?[分析]影响酸性大小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反映在与H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对它的束缚力的强弱上,对H原子的束缚力越弱,释放H+就越容易,因而酸性就越强。氢化物中原子间结合方式可用下式表示:H-R,随着R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小,对H原子的束缚力逐渐减弱,释放H+的能力逐渐增强,因而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板书](3)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讨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如何变化呢?[分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表示为H2RO4,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可用下式表示:H-O-R,可见含氧酸的强弱应主要取决于O原子对H原束缚力的强弱。随着R原子半径依次增大,R对O原子的束缚力依次减为,使得O原子对H原子的束缚力依次增强,释放H+程度由易到难,因而H2RO4的酸性依次减弱。所以同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的酸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如:H2SO4>H2SeO4>H2TeO4;H2SO3>H2SeO3>H2TeO3。[板书](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5)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设问]可通过哪两个反应事实来说明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回答]1)S+O2    SO22)2H2S+O2    2S+2H2O[过渡]和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板书]四、与相应的卤族元素的比较[讲述]以硫、氯两种元素为例,首先对它们的原子结构进行比较。[板书]一、原子结构的比较[提问]画出硫元素和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问]二者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回答]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追问]它们的原子半径相同吗?为什么?[回答]原子半径除受电子层数影响外,还受核电荷数影响,核电荷数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大,则其半径越小。因硫的核电荷数比氯小,所以硫的原子半径比氯大。[总结并板书]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1)电子层数相同。2)最外层电子较多,均易得电子表现氧化性。2.原结构的不同点:1)核电荷数:氧族<卤族。2)原子半径:氧族>卤族。3)最外层电子数:氧族<卤族。4)得电子能力:氧族<卤族。5)氧化性:氧族<卤族。[过渡]卤族与氧族结构的相似与不同也必然决定它们性质上的相似与不同,下面比较它们的化学性质。[板书]二.化学性质的比较[提问]二者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回答并板书]1、相似性1)都与绝大多数金属化合。2)都能形成气态氢化物。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酸。4)均具有非金属性。[提问]二者有哪些不同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二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有何不同?[回答]H2与Cl2经点燃生成HCl,而S与H2必须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可生成H2S,生成的H2S在300℃时又发生分解,所以HCl稳定性强于H2S。[板书]2、差异性 1)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氧族(H2R)<卤族(HR)[提问]本例说明二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有何不同?[回答]H2SO4是强酸,而HClO4是最强酸(含氧酸中)。所以HClO4强于H2SO4[板书]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合物酸性:氧族(H2RO4)<卤族(HRO4)。3)非金属性:氧族<卤族[讨论]怎样从反应事实上证明氟的非金属性强于氧?[回答]2F2+2H2O==4HF+O2↑[讨论]怎样从反应事实上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回答]H2S+Cl2==2HCl+S[板书]课堂练习1.对氧、硫、硒、碲四种元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B.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大D. 由于核电荷数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引力也依次增大2.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A.硒可以跟钠组成化合物Na2Se   B.硒化氢的水溶液呈强酸性C.亚硒酸是一种中强酸    D.硒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硒3.下列氢化物的还原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A)。A.H2Se>H2S>HI>HBr>HCl   B.H2S>H2Se>HI>HBr> HClC.HI>HBr> HCl>H2S>H2Se   D.H2Se>H2S>HCl>HBr>HI4.钋是原子序数最大的,推测钋及钋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D)。A.钋是能导电的固体   B.钋的氧化物的水化物至少有两种C.钋与氢气不能直接化合   D.钋的氢化物很稳定

篇6: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2.掌握氧族元素性质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掌握氧族元素与卤族元素相似性、差异性及其原因。(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氧族与卤族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  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2.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   氧族元素质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难点   氧族元素与卤族元素性质的比较。3.疑点  (1)同一族元素无氧酸与含氧酸强弱变化规律为何不同?(2)“元素的非金属就是氧化性,氧化性就是非金属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画出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其相同点、不同点,并预测其它性质。2.阅读课本第126页表6-1,并对氧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五、教学步骤 [引入]和氧元素一样和硫、硒、碲、钋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得2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统称为氧族元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族中的各位成员,它们在结构以及性质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板书]第六节氧族元素一、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板书]元素名称:氧 硫硒 碲元素符号:       O SSe Te核电荷数:       8 16  34 52原子结构示意图:[设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回答]1、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 6个电子2、不同点:1)核电荷数不同; 2)电子层数不同;3)原子半径不同。[设问]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的哪些方面决定?[回答]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和原子半径决定。[设问]最外层电子和原子半径怎样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回答]最外层电子越多,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原子半径越小,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设问]从氧族元素结构的相同与不同,预测其化学性质有何相似与差异?[回答]相似:原子最外层都有 6个电子,易得 2个电子而表现氧化性。差异:从O→Te,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因而氧化性依次减弱。[总结并板书]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表现氧化性。2.原子结构不同点:1)核电荷依次增大。2)电子层数依次增多。3)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氧化性依次减弱。[过渡]下面我们讨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板书]二、单质的物理性质。[指导阅读]课本第126页,表6-1,由学生对物理性质进行归纳总结。[板书]单质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单质:O2         S Se Te颜色:无色 淡黄色 灰色 银白色状态:由气→固密度:由小→大熔沸点:由弱→强[设问]单质物理质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何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什么规律。[回答]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单质的颜色由浅到深,密度、熔沸点都逐渐升高,从而体现了自然界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过渡]前面我们从氧族元素原构结构的相同与不同预测出它们的化学性质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首先讨论相似性。[板书]三、单质的化学性质1.相似性:[思考]硫有哪些化学性质?[回答]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可与氢气化合,有可燃性。[板书](1)与大多数金属反应。(2)均能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H2R)。(3)均能在氧气中燃烧。(4)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为酸。SO2—H2SO3 SO3—H2SO4SeO2—H2SeO3SeO3—H2SeO4TeO2—H2eO3TeO3—H2eO4RO2—H2RO3 RO3—H2RO4(5)都具有非金属性。[过渡]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和递变决定了单质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和递变性。[板书]2.递变性(从O→Te)[指导阅读]第126页,表6-1,“氢化物”一栏[讨论]怎样判断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弱?[回答]可通过反应条件和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弱,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讲述]由课本127页可看出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由易到难,所以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应由强到弱。[板书](1)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讨论]氢化物的还原性如何变化?[回答]氢化物(H2R)中,-2价R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因而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板书](2)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讨论]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有何变化规律?[分析]影响酸性大小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反映在与H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对它的束缚力的强弱上,对H原子的束缚力越弱,释放H+就越容易,因而酸性就越强。氢化物中原子间结合方式可用下式表示:H-R,随着R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小,对H原子的束缚力逐渐减弱,释放H+的能力逐渐增强,因而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板书](3)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讨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如何变化呢?[分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表示为H2RO4,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可用下式表示:H-O-R,可见含氧酸的强弱应主要取决于O原子对H原束缚力的强弱。随着R原子半径依次增大,R对O原子的`束缚力依次减为,使得O原子对H原子的束缚力依次增强,释放H+程度由易到难,因而H2RO4的酸性依次减弱。所以同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的酸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如:H2SO4>H2SeO4>H2TeO4;H2SO3>H2SeO3>H2TeO3。[板书](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5)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设问]可通过哪两个反应事实来说明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回答]1)S+O2    SO22)2H2S+O2    2S+2H2O[过渡]氧族元素和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板书]四、氧族元素与相应的卤族元素的比较[讲述]以硫、氯两种元素为例,首先对它们的原子结构进行比较。[板书]一、原子结构的比较[提问]画出硫元素和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问]二者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回答]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追问]它们的原子半径相同吗?为什么?[回答]原子半径除受电子层数影响外,还受核电荷数影响,核电荷数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大,则其半径越小。因硫的核电荷数比氯小,所以硫的原子半径比氯大。[总结并板书]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1)电子层数相同。2)最外层电子较多,均易得电子表现氧化性。2.原结构的不同点:1)核电荷数:氧族<卤族。2)原子半径:氧族>卤族。3)最外层电子数:氧族<卤族。4)得电子能力:氧族<卤族。5)氧化性:氧族<卤族。[过渡]卤族与氧族结构的相似与不同也必然决定它们性质上的相似与不同,下面比较它们的化学性质。[板书]二.化学性质的比较[提问]二者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回答并板书]1、相似性1)都与绝大多数金属化合。2)都能形成气态氢化物。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酸。4)均具有非金属性。[提问]二者有哪些不同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二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有何不同?[回答]H2与Cl2经点燃生成HCl,而S与H2必须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可生成H2S,生成的H2S在300℃时又发生分解,所以HCl稳定性强于H2S。[板书]2、差异性 1)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氧族(H2R)<卤族(HR)[提问]本例说明二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有何不同?[回答]H2SO4是强酸,而HClO4是最强酸(含氧酸中)。所以HClO4强于H2SO4[板书]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合物酸性:氧族(H2RO4)<卤族(HRO4)。3)非金属性:氧族<卤族[讨论]怎样从反应事实上证明氟的非金属性强于氧?[回答]2F2+2H2O==4HF+O2↑[讨论]怎样从反应事实上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回答]H2S+Cl2==2HCl+S[板书]课堂练习1.对氧、硫、硒、碲四种元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B.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大D. 由于核电荷数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引力也依次增大2.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A.硒可以跟钠组成化合物Na2Se   B.硒化氢的水溶液呈强酸性C.亚硒酸是一种中强酸    D.硒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硒3.下列氢化物的还原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A)。A.H2Se>H2S>HI>HBr>HCl   B.H2S>H2Se>HI>HBr> HClC.HI>HBr> HCl>H2S>H2Se   D.H2Se>H2S>HCl>HBr>HI4.钋是原子序数最大的氧族元素,推测钋及钋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D)。A.钋是能导电的固体   B.钋的氧化物的水化物至少有两种C.钋与氢气不能直接化合   D.钋的氢化物很稳定

篇7: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 铁的性质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 铁的性质

第六章    铁

第一节               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推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新课题。

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⑤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发展的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6―1)――(实验6―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对比、启发、归纳。

教学过程 :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金属是一类很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金属?都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出来。

金属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我知道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我见过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讲解〕很好。同学们平时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都挺强的。你们生在三明、长在三明,三明有个大型钢铁企业DD三钢,想必大家对“铁”这种金属了解的比较多,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是大家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铁”的世界,让我们对“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当你想了解“铁”更多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哪些性质呢?

[多媒体展示]:

1、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钢铁的冶炼

3、(小知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DD铁元素”

[活动元一]:探究活动方案--铁、铝、铜等金属物性的探究

〔活动与探究〕:桌上有铁片、铝片、铜片,进行下列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并跟同学们交流。

①用细砂纸打磨上述金属片,再用滤纸擦试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光泽,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②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加热它的另一端,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③用电池和小电珠试试它能不能导电。

④试试它能不能被磁铁吸引。

探究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铁的实验现象

铝的实验现象

铜的实验现象

(1)

(2)

(3)

(4)

归纳铁及其它金属的物理性质

具有金属光泽、机械强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导热性好。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应用都是由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的。请同学们根据金属的上述五大特性,将你知道的体现金属性质的应用实例(最好以铁为主)列举一、二。

[多媒体展示]一.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有廷性、展性、具有导电、导热性。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铁线,仿佛这根铁线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辛酸与无耐……,原本具有金属光泽的“铁”(铮铮铁汉)怎么会变成这样一幅“丑陋”的面孔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斑斑锈迹的由来吗?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它锈蚀的过程?你们能够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助它恢复“庐山真面目”,还它一个清白吗?你们有什么办法不再让它锈迹斑斑、光彩永驻?你们又能用什么知识解释铁生锈的这一现象呢?它体现了“铁”的什么性质?(学生思考、讨论)

[活动元二]:在修正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展示老师设计的“钢铁锈蚀”实验探究的方案,并布置学生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上述探究实验。

篇8:化学教案-硅 碳族元素

硅・碳族元素

第一节 碳族元素

第二节 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硅酸盐工业简述

第一节碳族元素

一。教学目的要求

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一些重要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学重点

碳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名称:碳    C  硅 Si 锗 Ge 锡 Sn 铅 Pb

位于易失电子和易得电子的主族元素中间,容易生成共价化合物。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4个,据此可以推测化合价最高正价+4,有时也显正二   价。

最高正价氧化物为RO2,水化物分子式为H2RO3或R(OH)2,气态氧化物分子式为RH4,其稳定性随原子的增加而减小,第四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氮、氧、卤素的弱,锗的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锡、铅为金属。

在本族中,C、Si  、Ge、Sn以+4价为主, Pb以+2为主,除H2CO3和H2SiO3显酸性外, Ge、Sn、Pb的二价和四价氢氧化物都显二性。

R(OH)2以碱性为主,R(OH)2以酸性为主。

第二节  硅及其重要化合价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

1・认识硅和SiO2的结构性质用途。

2・了解原硅酸、硅酸的组成和性质。

初步了解几种硅酸盐的组成和用途。

二、教学重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P100~104

提问:

1・为什么硅和金刚石的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为什么晶体硅在硬度、熔沸点方面都不如金刚石?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讲]一、硅

(一)硅和金刚石都属于原子晶体,但是它们的.硬度和熔沸点又不同。

投影: 键能 熔点 沸点 硬度

金刚石 C-C 83千卡/摩尔 3350℃ 4828℃ 10

晶体硅 Si-Si43千卡/摩尔 1410℃ 2355℃ 7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金刚石比晶体硅的键能大,因此金刚石的熔沸点比晶体硅的熔沸点高,金刚石的硬度比晶体硅的硬度大。

(二)化学性质

1。碳、硅能和氧气反应

C+O2=CO2

Si+O2=SiO2

2。硅和强碱反应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碳和硅反应生成碳化硅SiC

SiC是原子晶体,硬度大。

(三)纯硅的制取

SiO2+2C=Si+2CO2↑

粗硅

Si+2Cl2=SiCl4 四氯化硅

SiCl4+2H2=Si+4HCl

二、二氧化硅

(一)打出下列投影,得到结论:

(二)化学性质:

1。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CaO=CaSiO3

2。和碱反应

SiO2+2NaOH=NaSiO3+H2O

3。和HF反应

SiO2+4HF=SiF4↑+2H2O 玻璃绘图

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石灰石中混有石英?

如何除去石灰石中的石英?

三、硅酸、硅酸盐

1。硅酸不能直接制取

Na2SiO3+2HCl=H4SiO4↓+2NaCl

H4SiO4=H2SiO3+H2O

弱酸,酸性小于碳酸

2。硅酸盐

Na2SiO3 水玻璃 无色粘稠的液体

介绍用氧化物形式表示硅酸盐的方法

硅酸钠:Na2SiO3 (Na2O・SiO2)

镁橄榄石:Mg2SiO4(2MgO・SiO2)

高岭石:Al2(SiO5)・(OH)4

(Al2O3・2SiO2・2H2O)

第三节、硅酸盐工业简述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生产水泥、玻璃的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

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制造普通玻璃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

指导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水泥

1〉普通水泥的主要原料

石灰石 CaCO3

粘土 Al2O3・2SiO2・2H2O

2〉生产过程:

先磨,后烧,再磨(二磨一烧)

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3〉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

3CaO・SiO2 2CaO・SiO2 3CaO・Al2O3

2。玻璃

1〉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

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

硅石(SiO2)

2〉主要反应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3〉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

Na2SiO3  CaSiO3   SiO2

几种常见玻璃的组成、用途和有色玻璃的形成。

加金属氧化物   Ca2O3 呈蓝白色

Ca2O   呈红色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硅

结构

分子晶体190千卡/mol

原子晶体88千卡/mol

色态

无色

白色

物理

熔点

-57℃

1723℃

性质

沸点

-79℃ 升华

2230℃

硬度

0

8

溶解性

微溶

难溶

篇9:氮族元素教案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能力培养:

通过及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想情感:

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从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科学方法:

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转化,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利用元素周期律认识物质间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附:课堂练习答案:(1)3 氮(N)磷(P)砷(As)2 锑(Sb)铋(Bi)(2)分子,金属

随堂检测答案:(1)(B)(2)(C)、(D)(3)(B)、(C)(4)P、N、As、Sb、Bi(5)(B)

篇10:氧族元素第一课时

课题: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课件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课件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氧化物有 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 比 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 + 2h2o=4hf + o2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

o、s、se、te、po

1.结构特点

(1)相似性:最外层6个电子

(2)递变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单质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变大,导电性逐渐增强。

3.对比氧族元素与同周期的卤素的性质,以硫、氯为例。

教案点评:

在氧族元素的五种元素中,氧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本节从旧知识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于课件及动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出发来研究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教学较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氧族元素一章安排在刚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1: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71.aspx

篇12:氧族元素的说课稿

氧族元素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篇13: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

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氧化物有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比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

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 + 2H2O=4HF + O2

篇14:化学教案-第一册第四章《卤族元素》第一节《氯气》第二课时——氯气的制法

第一节 氯气

第 二 课 时

探究问题框架:

1、氯气的性质:

氯气能与碱反应吗?生成了什么?

2、氯气的制取: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如何选用仪器和组装仪器成发生装置:

(2)收集到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

(3)如何除去制取氯气的尾气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讲评】上节课布置的探究性问题

1、工业上制盐酸还采用点燃的方法还是采用混合光照的反应条件进行?为什么?

2、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请列出事实根据加以证明。

3、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4、如何保存氯水?为什么?

【倾听理解】

1、必须采用点燃的条件,因为爆炸难以控制,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加以利用。

2、不是,因为氯气呈黄绿色。说明还有氯分子存在。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

3、由于部分发生反应,所以在氯水中有Cl2、HClO、Cl-、H+。

4、保存在棕色瓶中,因为次氯酸见光分解

【复习引入】研究一种非金属单质,研究它跟一些金属的反应、与某些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和与H2的反应、还有与水的反应。

今天我们研究氯气水与碱的反应。

【倾听理解】

【演示实验】向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观察现象

【设疑】这是为什么黄绿色气体会消失呢?

【过渡】氯气与另一个碱――氢氧化钙反应即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请阅读课本相关部分。

【总结】

(1)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氯酸,故次氯酸盐也可用来漂白、杀菌。

(2)由于起漂白、消毒杀菌作用的是HClO,所以往往也可以加入盐酸,以增强漂白、消毒杀菌的作用

Ca(ClO)2+2HCl=CaCl2+2H ClO

【观察】黄绿色气体消失、酚酞的红色褪色

【探究】NaOH与氯水中的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盐,消耗了氯水中的次氯酸和盐酸,使得Cl2与H2O的反应趋于完全,NaOH的量足够,即可使溶液颜色变为无色,上部气体也变为无色。

Cl2+2NaOH=NaCl+NaClO+H2O

【阅读归纳】

①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②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过渡】如何制取氯气呢?

【板书】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设疑】现在,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已知:制取氯气的原理是: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我们如何选择发生气体的仪器然后装配成一套气体发生器呢?

(注:桌面上摆有烧杯、试管、烧瓶、若干橡皮塞、导管、酒精灯、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以及夹持仪器等仪器、浓盐酸、二氧化锰)

【讲解、组装仪器】氯气的发生装置:装配该装置应该从下而上,

【强调】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实验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回答】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探究】

1、不能用长颈漏斗因为长颈漏斗会漏气,该反应不象启普发生器那样可以随关随停,随用随开。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反应需要加热所以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2、不能选用烧杯(不容易收集气体),可以选用试管和烧瓶作为反应容器,烧瓶的容量大,试管容量小但比较方便。

3、由于反应要加热,所以要选择酒精灯、铁圈、石棉网。

4、分液漏斗可以随时向烧瓶中添加液体,可以 控制反应的进程。

5、需要两个孔的橡皮塞。

【理解记忆】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

【设疑】我们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并且可以溶于水。那么如何收集该气体呢?

【演示】装配收集装置和尾气发生装置,制取一瓶氯气。

【探究】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瓶口用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有毒要有尾气吸收装置。

【观察】

【设疑】如何收集到一瓶干燥纯净的氯气?由于氯气有毒,必须把多余的氯气吸收以免污染空气。如果需要什么仪器,请提出来。

【引导】2、Cl2中可能含有的什么杂质,为什么?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也由于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也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但这样收集的氯气不干燥。

【提供仪器】氯气发生器,分别装有饱和食盐水、浓硫酸的洗气瓶、装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

【设疑】现请同学信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连结,以制取

【演示实验】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探究】2、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3、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需要导管洗气瓶

4、用瓶口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集气瓶)

5、NaOH溶液,需要烧杯

【理解】

【思考】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与碱的反应。

【课后探究】

1、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

2、漂白粉露置于空气中是否会变质?会变成什么?如何保存。

3.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尾气?

篇15:高一化学《氧族元素》教案与化学中的对比与联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P129一、三、1与2,思考。

课后小结:

篇16:高一化学《氧族元素》教案与化学中的对比与联想

一、对比法

应用“对比”法进行复习,可以明确概念的本质,区分容易混淆的问题,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

1.基本概念、理论的对比

如复习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元素和原子、氧化和还原、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等,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各自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2.元素性质比较

如比较三种酸(Hcl、H2SO4、HNO3)、二种碱(NaOH、Ca(0H)2、C02、和CO、碳的几种单质、H2和O2、空气和水等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观察异同。

3.计算对比

通过对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进行对比,可区分理解二个概念的含义,找出二者的联系。

4.实验对比

如将H2、02、CO2的制取和收集方法对照比较,掌握它们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的特点,所用药品、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归纳出三种气体制备的共同模式(原料→原理→装置→操作→检验方法→注意事项)和收集气体的方法。

二、所谓“联想”就是通过某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

一般有下列几种。

1.抓住事物特征去联想

如氧化----还原反应,抓住得氧、失氧这一特征,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抓住有无新物质生成去区分。

2.从实验意境去联想

如复习H2(或C或CO)还原CuO时,联想到老师当时的语言动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生成物等。这样记住了H2、C、CO三种不同还原剂还原CuO的反应了。

3.如由 H2的用途,可填充探空气球、冶炼金属、制盐酸等联想到H2的性质,如密度小,具有还原性,能与氧气反应等。

4.网络联想法

如根据金属、非金属的性质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向形成知识网络图。纵向联想,掌握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的转变关系;横向联想,掌握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金属和盐的变化关系。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 铁的性质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卤族元素复习教案

第一册第六章 铁第一节 铁的性质

碳族元素(第二课时)

第六章第一节花的结构和花序习题

化学教案-第五单元 硫酸工业 第一节 接触法制硫酸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范文

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合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