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奥特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 第1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第2篇:高中生物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3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说课稿第4篇:DNA是生物遗传物质教案设计第5篇:DNA是生物遗传物质教案设计第6篇: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评课稿第7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第8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第9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第10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第11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12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第13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14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15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16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篇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
一 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蛋白质呢 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 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 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 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蔺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5S蛋白质外壳 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 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 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六 教后体会 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 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 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篇2:高中生物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四、说教法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略)●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
篇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篇4:DNA是生物遗传物质教案设计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
计思路和原理,正确把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含义。教学重点: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答式和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我们上一节课谈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结尾,我们提到,那个实验并没有使人们普遍接受“DNA是遗传物质”。而是等到Hershey和Chase(同时板书)做了另一个经典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时板书)——之后,这一事实才被最终接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实验。
二、(教师)在介绍实验过程前的工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实验的两个主角——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教师)大肠杆菌(板书),我们是否听说过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呢,是否有细胞结构?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学生)生活在人体大肠中的一种细菌,应该是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教师)你认为它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类型应该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学生)应该是异养的。因为它生活在人的大肠中。
2.(教师)那么病毒呢?病毒是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学生)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这里学生可能会答错,教师则发问提示:病毒是细胞生命吗?)
(教师)病毒不仅没有细胞结构,而且不能自己产生能量和ATP,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绝对寄生的生命,并且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会表现为生命;一旦离开活细胞,不仅不能繁殖,而且很快就会死亡。按照其宿主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外壳
毒和细菌病毒。其中,噬菌体就是细
菌病毒,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蛋白质
一种病毒。T2噬菌体(板书)则是可
以侵染大肠杆菌的一种噬菌体,其尾丝
结构如图(板书画图,同时对之进行说明)
三、介绍实验过程
(教师)该实验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或叫同位素示踪法。我记得我们以前好象用过这种方法,在哪儿呢?
(学生)在光合作用鉴定水的来源是来自于HO2还是CO2。
(教师)我们这儿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学生)鉴定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教师)那么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大多含S。
(教师)那么我们用什么元素对这两种物质进行标记呢?为什么?
(学生)用P标记DNA,用S标记蛋白质。因为DNA含P但不含S,而蛋白3235
质含有S却不含P。
(教师)那我们是否可以直接把它们分别注射到噬菌体体内呢?为什么?(学生)不能。噬菌体太小了。
(教师)那么,我们用如下方法来给它们作标记。(边说边板书画图如下①②)配制这两种培养基之后,分别在上面接种大肠杆菌。(发问)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两组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分别被P和S标记上了。因为它是异养3235
的,必须从培养基中获取物质。
(教师)是的。(同时板书画图③)但我是不是说错了?不是要标记噬菌体吗?怎么去标记大肠杆菌了?
(学生)没错。因为噬菌体必须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上。所以,要首先标记细菌,然后才能去标记噬菌体。(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答出,教师提示性发问: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怎样?)
(教师)对。所以,接下来我们用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这两组已经作上标记的大肠杆菌。(同时板书画图④)结果会怎样?
(学生)子代噬菌体分别被P和S标记上了。
(教师)以上4步就是给噬菌体作标记的过程。(同时板书画图⑤)
(教师)然后我们用这些噬菌体去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同时板书画图⑥⑦)之3235后,我们要用离心的分离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密度大的沉到下层,密度小的浮在上清夜中。那么,我们进行离心后(同时板书画图⑧)大肠杆菌和没有进入细菌的噬菌体,何者在上?何者位于沉淀中?为什么?
(学生)大肠杆菌在沉淀中,因为它有细胞结构,密度较大。
(教师)那么,进行分离后,我们选择什么指标观察,以鉴定噬菌体的哪种物质进入了细菌?
(学生)放射性。因为用了放射性元素。
(教师)你们思考一下可能的结果(同时板书预期结果及A、B、A′、B′如⑨,然后提问)
(教师)(预计学生完全可以回答出正确的可能的结果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填空“有”或“无”。然后请学生分析结果。(教师此时可以进行适当提示)
(学生)若为A,则意味着DNA未进入细菌,当然应该不会是遗传物质;若为B,则意味着DNA进入了细菌,就可能是遗传物质。类似地若为A′,则意味着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当然应该不会是遗传物质;若为B′,则意味着蛋白质进入了细菌,就可能是遗传物质。
(教师)请同学将A、B与A′、B′进行组合,分析全部可能的结果和结论。
预期结果(有无放射性)⑨⑩32P标记的大肠杆菌AB
获得P标记的上清夜有无
噬菌体侵染⑥沉淀无有
离心⑧
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3232P培养基①
用噬菌体侵染④
接种大肠杆菌③
⑤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获得35
S标记的A′B′
噬菌体侵染⑦
上清夜有无
沉淀无有
离心⑧
35S培养基②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
(学生)①A+B′:表明DNA没有进入细胞而蛋白质进入了,因此蛋白质可能是遗传物质而DNA不是;②B+A′:表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而DNA进入了,因此DNA可能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③B+B′:表明DNA和蛋白质均进入细胞,因此此种方法还无法判断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需要另外设计实验。
(可能还会有学生答出A+A′,则:教师)那么这种情况会否发生呢?若是这样,噬菌体怎么遗传呢?
(教师,待学生稍作理解)该实验的实际结果如何?说明什么?
(学生看书)是②B+A′。表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而DNA进入了,因此DNA可能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教师)但是这样有无缺陷呢?水也会进入细菌,但是否也是遗传物质呢?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检测看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有无放射性(板书画图⑩)。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DNA标记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而标记蛋白质的没有。
(教师)对,这就最终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四、解释实验结果
(教师)事实上,若干年以后,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我们已经知道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详细过程。原来,它首先是附着于细菌表面,而后将其
DNA注射进细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DNA进去后,一方面进行复制,另一方面利用细菌指导合成病毒自己的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子代噬菌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实验会出现上述的结果。
五、总结结论和说明
(教师)但后来,人们发现某些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并且通过实验证明它们的遗传物质就是RNA。因此,我们将生物的遗传物质归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时大字板书)。
(教师)对这句话,应该正确理解。这里的“主要”指的是生物的种类,即“绝大多数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但不排除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其他物质如RNA。而不是说,某种生物,其主要遗传物质是DNA,RNA则是它的次要遗传物质。”实际上,只有在DNA不存在时,RNA才会作为遗传物质。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会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呢?为什么?
(学生)病毒,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并且只有一种核酸。而细胞里头,既有DNA又有RNA。所以,细胞生命的遗传物质就是DNA,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才是RNA。
(教师总结)完全正确。我们这两节课,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我们下去要继续领会它们的设计思路,并且完整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个结论。下课。
课后反思
对该实验的介绍,是从的春季才改编为现在的形式的。这样改,我认为更符合科学史的本来面目,也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原来的教材,实质上是演绎性质的,确实非常系统、严密,但缺点是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正如我课堂上说到的,“是在若干年以后人们才研究清楚的”,而不是实验本身。记得前些年教学时,就有学生问:“老师,既然已经知道噬菌体只有DNA进入了细菌而蛋白质没有进去,不就可以说明其遗传物质只能是DNA而不可能是蛋白质了吗?那这个实验还有必要吗?”当时,我只能告诉他:“教材中的介绍是之后才知道的,当时的实验显然不可能如此设计。但当时这个实验确实让人们信服了DNA是遗传物质。”现在,教材作了如此改动,我们讲起来应该说是更顺手了,但在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上,我们也必须相应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教材编纂者的初衷。当然,对原教材中的有益之处,仍要采用,因此,我在介绍完实验之后,用几句话对此简要说明了一下。从效果看,这样设计是成功的。既适应了新教材的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鉴于学生知识面限制,我认为对“噬菌体”、“离心”等进行简要介绍,也是必需的,否则,学生不可能理解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从而也不可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篇5:DNA是生物遗传物质教案设计
自然界为什么选择DNA作为遗传物质?
当上遗传物质需要什么”真功夫”?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得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DNA的结构
DNA含脱氧核糖,有利于使分子结构更加稳定。在碱性环境下,RNA分子中核糖的2号碳上的-OH会失一个氢原子而裸露出电子,这个电子对会攻击RNA链上邻近的磷酸二酯键,使得磷酸二酯键断裂,导致RNA分子断裂;而DNA分子脱氧核糖的2号碳上没有游离的-OH,不会经由碱的作用而产生相同的反应,不会形成2,3-环形磷酸盐的中间产物,因此,RNA分子一般较DNA分子短,且不如DNA分子稳定
DNA分子中书写遗传信息的碱基是A、T、C、G,为什么不用U。比较三种嘧啶分子的结构可以看出,C和U的结构很相近,C与T差异较大。DNA以T代U,其生物学意义十分重大。碱基C在某种条件下容易氧化脱氨基而成U;如果DNA本来就有U,那么新变过来的U和原有的U就无法区别,这样会把遗传信息搞乱。DNA无U有T,新变过来的U一看就是“不速之客”,可以马上清除,保持原有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2.DNA分子大而稳定,适于储存大量信息
假若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的一条链由n个核苷酸组成,则组成的重复排列种数:N=4?(若n=1000,则N=10602,远大于人类已经知道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数的总和1073)。这说明DNA分子能够储存极其大量的信息。实际上生物只利用了这些可能排列种数中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排列方式成为没有功能的基因。在这些没有功能的基因中,仍然有极其大量的有利于突变的排列方式存在。可见,基因通过突变而产生新的排列方式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通过基因的突变,为生物
进化和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属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3.DNA的介电常数是已知的介电常数最大的物质,且具有高度量子简并的特征控制论指出,许多储存信息的方法具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物理要素,它们似乎都是振动方式很多且频率相同的高度量子简并性的系统。许多储存信息和能量的物质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这种物质在微小扰动时就能产生显著而稳定的结果,即出现量子简并性。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就具有这种高度量子简并的特征。DNA的介电常数高达120000以上,是已知的介电常数最大的物质,可见大自然选择DNA作为遗传物质并非偶然。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的'许多问题都与量子简并性物质有关。
4.DNA分子为共轭双键体系
DNA的组成部分----------嘌呤和嘧啶基团中都具有共轭双键,它们都有自己的非偶电子。这些非偶电子不受任何个别原子的束缚,为整个分子的共轭系统所共有,电子的激发能也属于整个共轭系统。DNA在复制和转录过程中作为模板而传递信息。由于DNA分子为共轭双键体系,对于实现重叠转移、共振转移、电荷络合物转移、半导性能带的电子转移等各式各样电子激发能的转移十分有利。
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很多特殊的性能,除了顺磁性和导电性之外,还表现出催化活性和耐热性。DNA在复制过程中的模板自身催化活性,以及在转录过程中对mRNA合成的异已催化活性都是共轭体系催化活性的表现。
DNA在介质分子的热运动中得到保护,使遗传特性相对稳定,这是共轭体系耐热性的表现。若具有遗传特性的物质一直保持在37°左右的恒温条件下,几千年来的分子热运动未能破坏它的有序结构。这说明,外界因素要引起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必须越过一量子化了的很高能垒,即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被一个“能障”保护着。
DNA的性质
之所以能够作为遗传信息储存库,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化学稳定性。在没有酶催化的情况下,DNA的化学变化非常缓慢。
癌变细胞
信息稳定的长期储存对细胞来说特别重要,细胞对遗传信息改变具有低耐受性。稍微改变DNA结构就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后果。
为什么RNA不能作为遗传物质呢?
1.RNA分子量小,只有病毒,基因组小,遗传信息少,可以直接用RNA。
2.RNA不可以完成自我复制。
3.RNA多数是单链,结构不稳定。
蛋白质能不能翻身当上遗传主宰者呢?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约有20种。由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可以组成无数种蛋白质,具有储存大量信息的潜力。蛋白质(特别是酶)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但是蛋白质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而且它在染色体中的含量往往是不固定的,分子结构也不稳定;它也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
篇6: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评课稿
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评课稿
今天,杨老师执教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校内公开课,课讲得很好,学生收益颇丰,是一节成功的先行课、公开课。
总体上有这个几个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最近正在教研室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因此在听课时也重点关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感觉有以下几个优点。
(1)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合理的,即先进行结合课本和导学案进行自学,发现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也不一定是场面上轰轰烈烈的小组整体合作,而是运动同桌相互学习、小组学习、组长讲解等多种方式,做到因材(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施教;然后学生随机的进行展示和质疑,我认为随机和质疑的环节是尤为重要的,随机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说明了平日教学的小组合作力度,质疑强调了课堂生成的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展示和教师的点拨是亮点所在。教师不仅仅参与到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而且在学生汇总问题、展示结果的时候,教师也给予了有效的引导,参与其中的点评和提升当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时候,谈到了用32P标记的一组在上清液中也存在着少许的放射性,一位同学提出了保温时间太短,噬菌体的DNA没有来得及侵入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另外一位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噬菌体被释放出来,那么放射性应该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针对这个问题,两位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师的处理很是灵活,有点坐山观虎斗,坐守渔翁之利的想法。这是非常巧妙的,我想教师在此时可以更进一步的激发“矛盾”,让三国或者多国鼎立,转嫁矛盾,借刀杀人,这样,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教师的评价
鉴于杨老师的温柔性格,教师评价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在课堂上先后出现了五六次的“非常好”的字眼,我想在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内心即便不是很激动,也应该是很舒坦的,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这节课的表现来看,杨老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也做的非常好。对于学生出现的小错误,杨老师的批评也是温柔的——例如在让学生回答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德尔实验结论时,学生照本宣科,杨老师来了一句“照着课本念得,啊”,拖着稍长的调,预期中带着询问(虽然已经知道是照着书念得)和一点点的质疑与批评,我想这样的简短评价比“不准照着书念”的祈使命令要好得多,更容易接受和改善。
3、德育教育
这一部分涉及的`科学史是比较多的,也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所以贯穿科学史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说出的思路与艾弗里的思路是一致的时候,杨老师非常肯定,“你们的想法跟艾弗里的想法是一样的,你们离诺贝尔奖也不远了!”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评价。(我认为,为了提高课堂的兴趣性,可以借鉴赵本上小品中的一句话——“艾弗里也是这么想地”)。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体现在处理事情的态度上,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采用了单一变量的思路,但是艾弗里的实验更靠前,取得了先机,因此获得了科学大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如此,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了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努力进步。当然我们也应该肯定后者的质疑精神,他进一步更科学的明确了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学科结合之滥竽充数
采用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引出了艾弗里的实验,强调了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亲切、自然、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5、教学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
本节课的内容难点在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杨老师采用了较长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的教学方法和视频演示、总结步骤等等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扎实的。
几个小小的建议:
1、本部分内容的图示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识图、析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
2、课堂容量很大,先后用了45分钟的时间,注意授课时间的把握,在普通班的教学中,可以将内容适当分割。
篇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
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进的方面。
篇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包括三个实验,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对于基础较弱的文科生来说需要两个课时才能讲完。在第一课时,我为学生们印发了学案,且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来说一说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由一则新闻,山东无出生证明也可凭亲子鉴定落户来引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样就可引出所讲内容。再由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DNA引出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重温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为体内转化和体外转化实验。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两个实验中分别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导学案相应部分并用投影展示,相互纠正发现不足,得到正确答案和结论,最后做好总结并完成课堂习题。
这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一些瑕疵,先来说一说本课的优点。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比较新颖,整体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设计学生活动较多,且有小组成果展示,注重以学生为本。
二、准备充足,精心准备导学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并且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学制作精美,简洁却也富有美感。
三、合理的将多媒体、投影展示台以及板书三者结合起来,使整节课能够更加完整的呈现。
四、语言简练、语调富有变化,教态大方得体等。
教师的建议也是十分正中要害,让我听完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要有教师合适的指引,敲到好处的指引会使学生的讨论更加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问时,教师要对问题的难度有合理的认知,哪些学生会,哪些学生不会,提问时先提问一个不会的学生,看他是哪里不会,这样更能暴露大多数学生的问题。然后再找一个会的学生说出他的思路,教师做好总结、答疑。
三、做课堂练习时,尽量避免齐声回答,齐声回答时往往有学生浑水摸鱼。要单个点将,并且学生回答后,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对选项进行分析后再给出答案。因为学生往往对一些迷惑性的选项认知不清楚,不给答案而让学生分析更易暴露问题。
听课老师的建议都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我十分感谢老师所给的意见,也乐意运用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作出改进,期待自己的成长,也期待下一次听课!
篇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
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进的方面。
篇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随着疫情形式更加的严峻,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这学期对于社会,对于家长,对于老师,甚至对于学生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过网络授课经验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对于今天的网络授课,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反思如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已经学完了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清楚了染色体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而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从而提出问题,到底谁才是遗传物质,教材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先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动图和视频介绍科学家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学法上,让学生去发现,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以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但在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由于上网课的课堂时间较短,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完全投入课堂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思考成熟。
2、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肺炎双球菌实验,以及网络延迟,担心学生们不能及时反馈问题,所以在教学上我语言组织稍显嗦,从而浪费了部分时间。
3、在学科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教育,情感教育,不能单独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才能接受,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总结科学精神,这样课堂不会枯燥。
4、由于是网络教学,板书的书写不够工整,该写在黑板上的重点知识没有凸显出来,课件中应该展示出来。
最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下,我意识到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以及我自身的不足,从而应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丰富自我,完善课堂中的细节,不断学习和总结,尽最大的努力将最好的展示给学生。
篇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问题探讨”部分指出当时科学界争论的问题: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后续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在讲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教材通过图片加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很快理解这个实验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证明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会,关键是将它们区分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为后续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知道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标:会通过实验探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设疑法、合作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引言:学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后,我们想一下,亲代把什么传递给子代呢?大家都知道:亲代把染色体遗传给了后代,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两个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都可作为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20世纪代,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涵遗传信息。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与发现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们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认为DNA也有可能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到底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呢?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验。
(一)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Q1:对比1、2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Q2:针对第4组小鼠死亡,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推断?
Q3: 与第3组实验比较,第4 组多注射了什么物质?
Q4:活的R型菌在第4组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Q5:活R型细菌为什么会转变成活S型细菌?
经过这些问题的循循善诱,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该实验。
学生:格里菲思的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引导分析:无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转化了。不但这一代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了,还发现在死亡的小鼠体内所繁殖的后代也是有毒的,为什么会转化呢?这种转化为什么还能遗传呢?原因就是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接触时,S型菌体内必然有一种物质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转化→转化因子。
3、实验结果:S型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请思考: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由这个思考题引出:
(一)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944,美,艾弗里――对S型菌进行了研究,把S型菌体内的物质提取出来,进行分离鉴定后,把它们分成了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Q1: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Q2: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Q3:该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提取S型活细菌体内的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转化而来的S型菌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简单一点讲就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学生: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教师引导:但遗憾的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怎样才能将蛋白质与DNA彻底分开呢?
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一种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验。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赫尔希、蔡斯)
1、细菌(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体等)
2、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质→C、H、O、N、S )
现在我们对T2噬菌体已经有所了解,那请同学们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看赫尔希、蔡斯具体是怎么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的,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
Q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进行实验呢?科学家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什么?为什么这样标记?
Q4:用C、H、O、N等元素标记,行不行?
学生:T2噬菌体结构组成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分两组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由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中,这样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不行。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这些元素标记,无法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实验过程:
亲代噬菌体
侵染后细菌内
子代噬菌体
结论
1、35S(蛋白质)
无35S
无35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进入细菌内,并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把这两组实验的结果综合起来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4、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内有DNA,但还有一些病毒内没有DNA,仅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RNA→(侵染)烟草感染病毒
蛋白质→烟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结论:在少数没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共同总结: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时DNA就充当了遗传物质;只有在没有DNA,只有RNA情况,RNA才充当遗传物质。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细菌
2.T2噬菌体
3.实验过程
4.结果表明
篇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① 本节结构明确,三个实验及相关实验一步步推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三个实验其实是环环相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步深入完善,得到严谨的结论。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巧妙之处,比如:
体外转化实验,首先是生物的选择很巧妙,把肺炎双球菌的种类与小白鼠的死活相对应,其中的第四个实验两种菌的组合,更是很巧妙地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第二个实验的前三个实验已经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另外加了DNA酶的实验使得实验结论更加完整严谨;
第三个实验标记噬菌体的过程是最不易想到的.地方,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设计思路,并指出其中的困难所在,让学生自主动脑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理解课本上的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
② 由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分类导入,解释本节课标题,再一起学习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而且要在每个实验得到结论自后都回馈一下标题,利于学生构建本节的知识结构;
③ 注意一些关键点的强调:比如对标题中“主要的“噬菌体∈病毒”、“加热能使细菌失活但DNA分子仍有转化能力”、“RNA作为遗传物质同样也有实验验证”等,在合适的时候告知学生,有助于其突破重难点。
另外,与本节相关的一个小知识点,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和致病性关系的问题,上课为学生解答时比较模糊,查阅如下:
荚膜就其主要成分来讲,大多是多糖,少数是多肽,也有个别的不是,一般来说是无毒的。但是它对于细菌的生存有很大帮助: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寄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
④抗干燥作用: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可帮助细菌抵抗干燥对生存的威胁。
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例如可以引起人类肺炎的肺炎双球菌,分R型和S型,R型无荚膜,S型有荚膜,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轻松的将无荚膜的R型菌消灭,而对于S型则较为困难,而患肺炎。小鼠感染S型菌后会患败血症死亡。
人或鼠的免疫系统对于外来的病菌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这两种菌的主要区别仅仅在有无荚膜,但是并非荚膜有毒,而是,荚膜增加了细菌的生存能力,使其动物免疫系统的抗性增强,导致动物患病。
篇1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问题探讨”部分指出当时科学界争论的问题: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后续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在讲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教材通过图片加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很快理解这个实验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证明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会,关键是将它们区分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为后续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知道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标:会通过实验探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设疑法、合作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引言:学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后,我们想一下,亲代把什么传递给子代呢?大家都知道:亲代把染色体遗传给了后代,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两个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都可作为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篇1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细菌
2.T2噬菌体
3.实验过程
4.结果表明
篇1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较完整,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做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悦,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不足之处是但此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需要一定时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上课时,还得慢讲细讲,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时间。
篇1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涵遗传信息。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与发现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们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认为DNA也有可能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到底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呢?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验。
(一)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Q1:对比1、2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Q2:针对第4组小鼠死亡,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推断?
Q3: 与第3组实验比较,第4 组多注射了什么物质?
Q4:活的R型菌在第4组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Q5:活R型细菌为什么会转变成活S型细菌?
经过这些问题的循循善诱,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该实验。
学生:格里菲思的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引导分析:无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转化了。不但这一代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了,还发现在死亡的小鼠体内所繁殖的后代也是有毒的,为什么会转化呢?这种转化为什么还能遗传呢?原因就是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接触时,S型菌体内必然有一种物质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转化→转化因子。
3、实验结果:S型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请思考: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由这个思考题引出:
(一)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944,美,艾弗里——对S型菌进行了研究,把S型菌体内的物质提取出来,进行分离鉴定后,把它们分成了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Q1: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Q2: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Q3:该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提取S型活细菌体内的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转化而来的S型菌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简单一点讲就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学生: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教师引导:但遗憾的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怎样才能将蛋白质与DNA彻底分开呢?
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一种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验。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赫尔希、蔡斯)
1、细菌(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体等)
2、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质→C、H、O、N、S )
现在我们对T2噬菌体已经有所了解,那请同学们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看赫尔希、蔡斯具体是怎么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的,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
Q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进行实验呢?科学家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什么?为什么这样标记?
Q4:用C、H、O、N等元素标记,行不行?
学生:T2噬菌体结构组成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分两组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由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中,这样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不行。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这些元素标记,无法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实验过程:
亲代噬菌体
侵染后细菌内
子代噬菌体
结论
1、35S(蛋白质)
无35S
无35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进入细菌内,并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把这两组实验的结果综合起来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4、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内有DNA,但还有一些病毒内没有DNA,仅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RNA→(侵染)烟草感染病毒
蛋白质→烟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结论:在少数没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共同总结: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时DNA就充当了遗传物质;只有在没有DNA,只有RNA情况,RNA才充当遗传物质。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 DNA purification and gene typing:Bas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推荐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