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遗忘号飞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怎么写,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怎么写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怎么写
第3节 DNA的复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学习重点:
知识: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能力: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情感:1.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自学等级
学习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DNA分子复制是指以_______ 为模板,以 为原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___ _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 __。
3.过程:边解旋边进行复制。
①解旋:在___ _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以解开的___ _为模板,按 原则合成子链。
③每一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形成两个新DNA分子。
4.特点: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保留了_______ _。
5.条件:①___ _ ②__ __ ③__ __ ④__ __
6.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7.基础:
① 为复制提供精确模板。
② 能保证复制准确进行。
8.意义:使遗传信息从 传递给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 。
三.合作探究:
1.DNA分子的复制的基本过程。
2.关于碱基互补配对的相关特点。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1.假设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含水量有15N的DNA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 )
A.0 B.25% C.50% D.100%
2.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含有碱基700对,其中一条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
A.300个 B.400个 C.750个 C.600个
3.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
A.核糖体 B.染色体 C.细胞核 D.线粒体
4.下列有关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在复制过程中,复制和解旋是同时进行的
C.解旋后以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D.两条新的子链通过氢键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5.DNA分子在细胞的自我复制发生在 ( )
A.在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某DNA分子经过3次复制后,所得到的第4代DAN分子中,含有第1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有 ( )
A.1条 B.2条 C.4条 D.8条
7.某DNA分子经过DNA解旋酶处理后,得到的产物是 ( )
A.脱氧核苷酸长链 B.DNA双链 C.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 D.无法确定
8.一个具有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双链DNA噬菌体侵染细菌,若引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具有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占总数的 ( )
A.1/2n B.1/n C.2/n D.1/2
9.将32P标记的DNA分子放在32P的培养基上培养, 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 DNA中,含32P的DNA占总数是 ( )
A.1/16 B.l/8 C.1/4 D.1/2
10.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
A.G与C B.A与C C.G与A D.G与T
11.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 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12.DNA分子是边________边复制的.首先在________的作用下将________键打断,把两条扭成________的双链解开,这就是_______ _。经过复制,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________,以后随着细胞有丝分裂中________的分开,分配到________中去.子女像父母,就是由于父母把自己的________复制出一份传给子女的缘故.
C G 13.左图为DNA的复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 T A (1)DNA的复制发生在______ ________期;
T A (2)②的过程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G (3)指出③中的子链______________ __;
A T
(4)过程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C G
T A (5)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② T A
C G 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________特点。
A T
C G C G
T A T A
③ T A T A
C G C G
A T A T
Ⅰ Ⅱ Ⅲ Ⅳ
(6)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基,连续分裂4次.问:含14N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
(7)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40个,则复制过程中将需要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篇2: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2020
一、教材分析
DNA复制是生物遗传信息得以世代相传和延续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的基础。本节内容在编排上先讲述科学家对DNA复制的推测,然后介绍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本节是进行探究学习很好的一课,引导学生对该过程的演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DNA的结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理解,而DNA的复制过程是一个微观而复杂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或视频动画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
1、设置问题情境,引人课题。以9.11事件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PCR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人体内的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
2、分析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引导学生对康贝格、梅赛尔一斯特尔等人的经典实验进行层层设疑,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设计,得出结论。
3、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具体过程。
五、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引人课题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夺去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两幢大楼轰然倒塌,死伤者数以千计,从废墟中清理出的尸体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如何来确定罹难者的身份呢?警方利用PCR技术获得了罹难者大量的DNA系列。通过与失踪人员的亲人进行DNA检测鉴定和认定。
提出问题:从案例可知PCR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
PCR工作的原理是DNA复制,是一种体外人工复制,那么,在生物体内,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从而进人本节的学习。
2、对DNA复制的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康贝格的实验,了解DNA复制的一般条件。
资料1: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在试管中,将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人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
结果:在试管中4种脱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问:在资料1中,为什么要加人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
资料2:康贝格在上述试管中加人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DNA的含量。
结果:试管中的DNA的含量增加。
提问:1、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篇3: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202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拉链和DNA复制的比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媒体课件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实物展台
展示学生推导的DNA半保留和全保留复制的结果及相应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问题探讨】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模型,并按模型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回答,事实是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手工雕刻的)。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教师】DNA既能作为遗传物质,就必须具有精确的自我复制能力,那它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二)讲授新课
1、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2,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进而总结出“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讲述】在复制过程中,原来双螺旋的两条链并没有被破坏,它们分成单独的链,每一条旧链作为模板再合成一条新链,这样在新合成的两个双螺旋分子中,一条链是旧的而另外一条链是新的,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2、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讲述】我们知道,当假说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应用到DNA分子复制的研究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讲述】大家阅读课文P53,结合图3-12,利用物理、化学知识体会科学家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步骤、结果、结论及它的巧妙之处。
强调: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3、DNA复制的过程
【学生思考】: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③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教师】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以下知识:
1.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4.条件:⑴模板:两条母链
⑵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⑶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5.过程: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6.特点:①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②是一种半保留式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子链)则是新合成的。)
7.“准确”复制的原因: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大全2020
篇4: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2020
1、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DNA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同学们明白不论哪种假说只有在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3、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授]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一张图片(幻灯)
[提问] 那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呢?
[回答] 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提问] 那接下来我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幻灯)如何将此会徽复制成两个一样的印章?
[回答] 首先选一块相同的原料,请最好的雕刻师傅进行雕刻等等方案。
[讲授]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就与复制有关.来看一下题目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板书] 第三节 DNA的复制
(2)讲授新课
[讲授] 通过上两节课有关DNA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DNA的分子结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DNA的分子结构。
[幻灯] 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也就是具有规则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G与()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
[回答] 双螺旋 ;T; G; 氢键
[讲授]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不仅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能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那DNA是怎样复制的呢?它的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考虑DNA是怎么进行复制的呢?即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幻灯)
[板书]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讲授] 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阅读一下书上第52页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这段内容,这段内容主要是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这一概念。
[提问] 通过刚刚的阅读,谁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
[回答] 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甘酸依据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讲授] 其实“半保留复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种对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对于的DNA的复制机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假说。另一种关于DNA复制方式较普遍的假说是“全保留复制“,既复制时DNA的两条母链会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之后两条母链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幻灯)
现在知道了DNA复制方式的两种假说,那DNA究竟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我们该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分析判断呢?刚刚_同学已经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我也给出了大家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 那这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会保留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而全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都是新合成的。
[讲授] 根据这点我们只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复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还是全保留的。科学家在1958年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一个实验检验了DNA的复制方式,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幻灯)
[讲授] 科学家将先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进行培养,让其繁殖几代,提取此时大肠杆菌的DNA,接着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于细胞分裂一次时提取大肠杆菌的DNA,于细胞分裂两次时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将在这三个不同时期提取到的DNA进行离心,记录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提问] 大家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可以想到为什么科学家要用15N和14N标记的两种不同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吗?
[回答] 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会用到N元素进行的复制,从而15N,14N被标记到链上,而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在DNA离心时导致沉降系数不同,使得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断出DNA的复制方式。
[讲授] 我们来看一下经离心后DNA带在试管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比较三个试管中带的分布情况,第一次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靠近试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中间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离心后有两条DNA带,一条分布在离试管底部最远的位置,一条位于试管的中间位置。
[提问]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三条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从DNA带的分布情况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全保留复制?
[回答] 如果是以全保留进行复制的话就试管里只会有上下两条带,不会出现中间带。
[讲授] 来看下大肠杆菌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先在15N标记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合成的都是15N标记的双链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离心后的DNA带最靠近试管的底部;后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复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着再复制一次时新合成了两条DNA链都没有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离试管底部最远.
其实这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板书] 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讲授] 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的,下面来学习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在学习之前,先请大家阅读一下书上就第54页的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板书] 三、DNA复制的过程
[幻灯] DNA复制的概念?
[回答]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提问] 那DNA复制的实质是什么呢?
篇5: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2020
【教材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在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一是使学生理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机制;二是使学生理解对DNA分子复制的具体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DNA复制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复制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重点】
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
DNA复制的过程。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教学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的概念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DNA复制的时期
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复制的场所
真核生物:细胞核(主要)、叶绿体、线粒体。
4.DNA复制的过程
学生阅读课文P54,看图3-13,银幕上也出现动态的DNA分子复制过程图解,待学生看懂图后,回答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③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强调:
复制的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复制一次可以形成两条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必需条件
总结:
DNA复制时必需条件是亲代DNA的两条母链提供准确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能量(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6.DNA复制的特点
讲述:
篇6: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2020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和方式。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及过程
难点:DNA分子复制方式;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课件演示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结束的咱们学校第一届校运动会,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那大家还记得这幅图片吗?
展示图片:校运动会会徽
因为需要,现在还要几张跟这相同的图片,如何快速获得?(学生:复印)
对,复印,也可以叫复制。对于复制,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到。那么,在生物体中有没有这种过程呢?引入今天课题。
进行新课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提到过DNA的复制,那么关于DNA的复制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
学生: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在细胞核中进行
教师:那么DNA究竟是如何进行自我复制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DNA的复制方式。
对DNA复制的推测
教师:DNA有两条链,当时科学家猜想可能有以下两种复制方式: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投影图解这两种DNA复制方式。
教师:科学家认为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并设计了实验证明。
思考:实验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能够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2-P53页,结合图3-12了解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思考问题:
实验方法是?用哪种元素进行标记?
如何将碱基组成相同但质量不同的DNA区分开?
如何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
学生:(1)同位素标记法 N
(2)密度梯度离心法
(3)根据试管中DNA所在的位置
教师:投影实验过程,并进行讲解。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下面就来学习一下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4页,结合图3-1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实质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篇7: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2020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简析: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二册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以及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关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知道了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以及前面所讲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些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且,本节内容是遗传变异这一章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以后的生物知识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生物的变异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DNA分子的结构以及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组成,DNA分子的复制特点
理解:(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探讨,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中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图解,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它们聚合形成多核苷酸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以及DNA复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的碱基组成,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的相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DNA的碱基组成以及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才能理解和掌握基因的表达、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因为这些内容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接下来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演示—归纳”教学模式,讨论法、比较法、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1.演示法: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展示DNA复制过程的动画,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和总结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对DNA复制的特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4.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五、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2、讲授新课:(30分钟)
篇8:2020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因此,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内容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全一册必修本第五章第一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具体内容有: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前后联系
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基因突变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Kornberg的试验以及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模拟DNA的复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直观、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教师把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铺设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强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过程,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提出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用3DSMAX制作的DNA复制过程的三维动画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实物展台
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制的DNA模型
展示学生模拟探索的DNA复制的过程
自制DNA模型
利用四种彩色塑料夹子、丝带制作(方法见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设计
流程图
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活动设计
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并提问:
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
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出DNA复制的课题。 思考回答:
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的碱基组成。碱基有四种,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DNA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学生已有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知识是学习DNA复制的基础,同时利用DNA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过程。
引导回忆
发现问题 关于DNA复制,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以次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发现新的问题。 思考回答
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由于DNA主要存在与细胞核内,因此,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发现问题
关于DNA怎样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复制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特点?等等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解疑心理,教师此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紧扣主题的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自主探索
提出假设
篇9:2020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3章第3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后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DNA复制方式的发现虽是选学内容,但对学生学会科学探究以及科学的思考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分析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因此学生们学习时会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应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一定的量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推测;
(2)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3)掌握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及复制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DNA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利用导学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把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附后)
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陈佩斯和其父亲陈强的漫画引入,为什么孩子与父亲在很多形状上相似?
学生自然答:父亲把自己的遗传物质传给了孩子。
再问:父母的遗传物质消失吗?
生答:没有。
引导,怎么才能保证父亲与儿子多都有?
生答:复制一份
那么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复制的结果子代和亲代的一摸一样吗?我们通过这本节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出示导学案,了解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对DNA复制方式的推测
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
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展示学生的自学结果。
篇10:2020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复制”又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
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的学会科学的探究,科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对DNA复制的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观察DNA复制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五板书: 第三节 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两种推测
二、DNA复制方式的探究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学过程:
程 序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发现问题 利用DNA指纹技术,请同学们根据犯罪现场提取的血液样品的DNA和怀疑对象的DNA进行比对,判断哪一位怀疑对象是罪犯。且引入新课DNA的复制。 思考回答:
1号怀疑对象是罪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复习旧知
展示课件并提问:
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
思考回答:
相关资源
2020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范文
篇11: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反思案例
《DNA的复制》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复制”。“DNA复制的方式”并不是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探 究DNA复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直接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教师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 乐趣。同时,教师借助精心整合的多媒体素材,诱导学生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一方面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特点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生物基础 知识与经典实验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课反思点主要有:
1:“问”是所有科学探究的源头,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 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本课笔者对科学史资料进行充分挖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针对性问题,以问诱思,让学生 充分体悟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本 人也作为一个合作者,师生一起兴趣盎然,共同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本节课较圆满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能很好体现,期间,教师的主导 地位不仅没弱化,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积极的参与下反加强了。
2:本节课遗憾之处,由于知识积累不足、生物科学素养较低,学生对科学史 中用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往往感觉陌生,尽管老师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创设,但部分学生仍有力不从心之感。一些问题学生未能充分思考,学生讨论不充 分,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同伴合作学习有些背离。另外,一些问题的设计仍需进一步推敲,合理调整跨度,务求使学生的思考更有价值更有效。
3: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说,本节课多媒体较好发挥出它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很好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DNA复制过程”。但本节课多媒体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仍不太理想,主要表现为:整合点定位不够准确,整合仍欠深度。
篇12: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反思案例
新课改把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如果教师以知识讲授为核心直接讲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学生虽然可以较快的掌握结论,但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且失去了自主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基础知识与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教学过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得出结论:DNA的确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同时还能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篇13: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反思案例
在“探究DNA复制方式”这部分教学内容处理上,我设计成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直接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教师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我借助多媒体素材,一方面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特点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对DNA复制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课反思点主要有:
1、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本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针对性问题,以问诱思,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上课过程中本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使学生思考不够,讨论不充分,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很好体现,所以导致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不够。
2、本节课遗憾之处,教师在“预设”与“生成”上,处理不当。尽管老师的问题精心设计,但是只预设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答案忽视,进一步减弱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3、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说,本节课多媒体较好发挥出它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很好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DNA复制过程”。
看过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反思案例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物老师教学反思
★ 高中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怎么写(锦集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