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六十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平面镜成像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平面镜成像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平面镜成像
目标:<?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篇2: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认知目标 1.理解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作图法
重 点
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应用
课后记录
篇3: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来源:学科网]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组讨论】
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
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 像 .
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点拨】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
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跟踪训练】
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 3 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小组讨论】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
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liuxue86.com
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
【教师点拨】
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
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
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
【自主预习】
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
(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
(2)潜望镜;
(3)太阳能电站;
(4)照镜子.
【小组讨论】
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
【教师点拨】
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解:
学习指导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球面镜包括凹面镜和凸面镜;
2.请举出一例说明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
3.请举出一例说明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小组讨论】
1.在暗室中(或在晚上),观察平行光线分别射向凸面镜、凹面镜后的情况.
解:平行光线射向凸面镜后,光线散开;射向凹面镜后,光线会聚.
2.观看金属制饭勺的两面,体会球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凹面镜可成多种像,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教师点拨】
1.球面镜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非常微小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整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可以根据球面镜实物来了解球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跟踪训练】
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会聚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所示.
篇4: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3、情感目标
①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物、镜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③通过铜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
施教策略: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
课后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课后习题
1、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2、验证平面镜成像与距离有无关系及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3、思考题:某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钟上显示的时间是3:15,其实际时间是多少?做一做,并思考为什么?
4、探究活动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板书
平面镜
一、平面镜:表面平的镜子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1、成虚象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五 、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能够成像
2、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篇5:平面镜成像的教案
【三维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让学生回答。
篇6:平面镜成像的教案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认识平面镜让学生结合P51的图3-26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
2、活动1:镜前观像结合P52的图3-27,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
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
2)进行实验:按P53的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结合P54的图3-31,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三)各种面镜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得不够细致,考虑得不够全面,导致操作过程及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另,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
篇7: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篇8: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篇9:平面镜成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反思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平面镜成像原理以及平面镜成像应用。重点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左右相反)、等大、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虚像。上课结构安排基本合理,视频引入---生活感受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如果有条件真的可以让学生拿镜子感受)---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本节课按照自己的进度最多只能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不能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以及较难的题平面镜改变光路。所以我觉得本节课需要至少两节课才能讲完全部内容。本节课作业反馈来看,拉进度没有什么意义,学生无法完成,只有在上课中完成重点知识的.练习和回顾最好。感觉舒服的地方是边复习上节课知识,边教学生怎样应用知识,这样的感觉比纯粹的评讲题感觉舒服。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边举例边讲解很好,在讲解等大时,学生容易出错,主要是视角问题,我发现讲解后学生还是容易出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我感觉举例还不错:我让学生体会在教室看我和我到学校操场看我的区别,我本身大小不变,而看起来小了,这只是视角发生变化的缘故。
篇10:《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五)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平面镜,平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平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篇11: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中考物理知识点:平面镜成像
一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二成像特点:
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白纸(记录平面镜,物、像的位置)。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⑵操作:①在白纸上画一直线,把玻璃板竖直的放在直线上。
②把一只蜡烛放在板前,记录好位置。在玻璃板后移动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看上去也被点燃了),记好像的位置。
③把一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没有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成在光屏上。
虚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成在光屏上。
④移动前面蜡烛的位置,再做几次得到白纸上的信息。
⑤处理白纸上的信息,链接AA′,BB′,CC′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像距,物距填入表格。
物到镜面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像距。
⑶结论:由完全重合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由光屏上没有像得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由测得的物距和像距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综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正立,等大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
1. 探究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如图2-4,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实验现象和结论】(1)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物点和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注意】
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光又能透光,便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
刻度尺的作用: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
两根蜡烛大小必须完全相同的原因: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验证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方法: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如果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那么平面镜成虚像。
在选择玻璃板时,要选择比较薄的一个。目的:防止烛焰在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重做实验的目的:防止误差(最好是3~5次)。
在实验中找不到像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玻璃板位置放置不当)
2.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3.平面镜的作用:① 成像; ②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物点到对应像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是对称的。
5.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如图2-5,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我们认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图中S'处发出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但是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哪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实像能。
6. 凸面镜和凹面镜(见下图2-6)
凸面镜:用球面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的作用: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
凸面镜的应用: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的反光镜。
凹面镜:用球面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凹面镜。
凹面镜对光的作用: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
凹面镜的应用: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反射式望远镜。
凸面镜
凹面镜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
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
(1)如图2-7,过M点作平面镜的垂线,交平面镜于O点;
(2)在另一侧截取M'O=OM,M'点即为M的像点;
(3)仿照前两步,完成N点的像点,然后用虚线连接M'N'。
绘图之后要注意垂直、等距标记,还要注意虚像要画成虚线。
已知光源、平面镜和反射光线经过的点,作光路图的方法:
(1)如图2-8,先用上面提到的方法作出光源S的像点S'点;
(2)连接S'A,交平面镜于P,则PA为反射光线;
(3)连接SP,SP为入射光线。
绘图之后要注意垂直、等距标记和表示光路的箭头,还要注意哪一段画成实线,哪一段画成虚线。
该作法的原理: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
篇12: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
原理
光的反射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的对应点(S`),进入眼光的.光并非来自对应点(S`),所以把(S`)称为虚像。
解释
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镜面反射。镜子里的影像就叫平面镜成像,经常被缩写为镜像。
篇1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三.虚像
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篇14:平面镜成像练习题
平面镜成像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2)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 ,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4)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5)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6)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 现象
二、选择题:
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 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3) 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 ]
A.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 B.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检验仪表是否水平. D.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4) 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 ]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
5)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应为: [ ]
A.30 B.45 C.60 D.90.
6)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
A. 凹型镜面 B 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 D 乳白平面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1)12.5cm
(2)
(3)玻璃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测出像到镜面的距离.
(4)答:3.8105km 虚
(5)凸面镜 凹面镜 光路 潜望
(6)平面镜成像
2.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A
篇15: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 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
1.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本节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4.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5.交流评估 1.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平面镜。 小组交流并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 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2、活动:观察潜望镜。 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1.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篇16: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板书设计
篇17:平面镜成像的教案方案
平面镜成像的教案方案
预习目标:
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一、复习回顾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不透明的物质的界面时,会返回到原来传播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 ,在这种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 定律。
二、学生自学活动
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思考如下问题:
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77,边阅读边观察图4.3-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3)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4)观察4.3-2两只蜡烛到平面镜的位置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器材测量可以知道这个关系?
(5)图4.3-2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6)用直线把图4.3-3中的S与S1连接起来看一看这条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篇18: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篇19: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物、像、平面镜;
2.能正确选用实验器材并说出器材的作用;
3.能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与记录数据;
4.能全面表述平面镜成像特点;
5.能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相关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实验,经历确定虚像位置与比较像与物大小的过程,体验“等效替代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尝试用物理语言归纳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于交流,敢于表达,感受物理思维的巧妙并获得成就感;
2.在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并表述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等效替代法”实验思想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工具
薄玻璃、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某同学发现了如图1所示的现象:
图1这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到钟表真正指示的时间?
还有哪些表面能起到与镜子类似的作用?还见过其它类似的现象吗?
为什么从镜中看钟表、看字时会有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讲授
(一)基本概念
除了镜子,在物理学中把平静水面、玻璃表面这类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都叫平面镜。
镜前的真实物体称为“物”,你从镜中看到的“该物体”叫做“像”。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三幅图片中的物、平面镜、像。
以上的表面中,哪个与我们熟悉的镜子最接近?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按照日常照镜子的知识和经验,对比像的位置、大小跟和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在猜想之前,先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照镜子。对扮演“物”的同学下口令,“举左手、向后退、眨右眼等”等,扮演“像”的同学要配合进行表演,并说自己的具体动作,如举哪只手、眨哪只眼等。
2.将学生的不同猜想简要列在黑板上,标好序号。
3.哪个猜想对呢?要用实验来验证。首先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吗?
没错,与前面所学的小孔成像不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只能看到、接不到,如何比较它和原物的大小呢?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这要求替身物体与镜前物体必须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下面请大家用平面镜做实验吧(学生的玻璃板事先从实验盒中取出)。
选什么器材替代平面镜,能实现既可以成像,又能透过去看到成像的位置?
对,这是第二个等效替代!
4、演示:在旋转台上铺好白纸。把一个点燃的蜡烛放在镀膜玻璃板前,拿另外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的不同角度看上去它都和像重合,可比较大小;再把像的位置描出来,可测量距离。
要注意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要注意玻璃板所在位置只画一条线。
一次实验有偶然性,必须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再重复以上步骤。
5、下面请大家分组做实验,看现象、记数据,归纳结论。
(三)分析结论
6、归纳实验结论
请小组派代表归纳结论并说明依据。
还有其他结论吗?请看这个画好的平面镜,在其前方放一个磁扣代表物,我把另一个磁扣放在这里代表对应的像 ,对吗?
一言以蔽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最后不要忘了平面镜成虚像。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明成像大小与距离无关,成像大小应该由物体本身的大小决定。说明靠感觉判断问题通常是不可靠的。
(四)成像原理
为什么我们只有在镜子前方才能看到物体的像呢?
只有物体上某点S射出的光线进入人眼内,这点才能被看见。所以在镜子前方,人眼才能接收到来自物体的反射光线。
用PPT进行演示:
原来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决定的。
(五)学以致用
1、我们都知道“猴子捞月”的故事。水里的“月亮”是真实的吗?它是怎么形成的?
2、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8 m,井水水深5 m,则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3、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知道哪些地方有平面镜?学生没想到之处用PPT进行引导
4、归纳起来,平面镜的作用主要就是成像和改变光路
5、揭密:为什么镜子里的钟表指示的时间走样了?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镜成像,让我们一起梳理知识:
若你想了解凹面镜与凸面镜的作用,还可以自学书上的“科学世界”。
课后习题
1、经过探究问题探究可以总结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_____立的_____像;(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_(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_________。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________。
2、一身高1.65m的同学,站在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离镜2m,那么他在镜中的像高度是__________m,像距离平面镜________m,当他后退1m,像离他本人的距离是________m,像的高度__________。
3、东湖边的白塔距湖面高25m,湖水深5m,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是______像(填“实”或“虚”),它是由光的___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湖面_________m。
4、“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5、用手按住平面镜,指头到他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m,则此平面镜玻璃的厚度是________mm。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车头灯是用平面镜 B、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 C、太阳灶用的是凸面镜 D、牙科医生用来观察患者不是易看到的部位的镜是用凸面镜。
板书
第3节平面镜成像
一、基本概念:平面镜、物、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替代法
2、像与物: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三、平面镜应用:
1、改变光路
2、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