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

时间:2023-05-25 03:40:05 作者:Sombrerdansl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ombrerdans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篇1:《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终结以前,再次披挂战甲,重回战场凭吊,庄严埋葬自己的故事。抓住战象嘠羧的神态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

说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是在高年级阶段提出来的阅读要求,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长的,因此我这次努力做到的是对长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体现长文短教的尝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教材,我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1、继续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2、从课文的相关语句感受战象嘎羧的重情义的情怀;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重点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要求,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抓住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品析语言,体会课文的相关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战象的形象,指导感情朗读。

说教学特色

从整节课来看,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照顾到了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培养,课堂设计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两点:

1、在对三个场景学习的时候分别采取了自由读、老师范读、引读的不同类型的朗读指导方式,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互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学习。

2、三个场面的学习用一根情感线索作为红线把几个片段联系起来,基本遵循熟读之后把握文本深层含义,进而提炼中心、总结写作手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说教学过程

由于文本较长,我安排了两课时的内容,这次具体来谈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做到对课文的熟读以及字词等基础性任务的掌握,找出来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概括嘎羧在生命最后时光做了哪三件事。复述课文。

【设计思路】这样来安排,目的是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情节的充分把握,能够整体来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也为下节课进行语言品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真情导入

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在音乐的衬托下,回顾的背景、脉络,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

老师:(配乐)在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只有一头战象幸存下来了——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嘎羧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所做的三件事: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板书)然后通过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对战象品质的理解回答,总结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出示)

1、问题:速读课文思考,在战象最后做得三件事中,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学生速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动的一个场景进行学习讨论,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对三个场景的学习、探讨、交流:

场景一:重披战甲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战象嘠羧见到象鞍时“一下子安静下来”“吹去灰尘、摩挲”“ 泪光闪闪”(板书:摩挲、泪光)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体现对象鞍的重视和珍惜,分析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场景二:凭吊战场

1、在学生谈了自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之后,老师配范读。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此时你就是嘎羧,重新回到战场,你“凝望”(板书)的目光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范读文段: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进行表达训练。

2、引导学习一个关键的.词语,战象嘠羧的叫声“欧——”(板书:吼叫),因为这个叫声中包含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多角度的体验,充分的感受到嘠羧内心所不能言的那种情怀。(预设:二十六年来,它只能把的思念、伤心、孤独深深地压在心底,可是此时此刻再回战场,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叫是在诉说什么?是啊,这叫声表达了对战友的思念,这是在呼唤战友的英灵,在告诉战友我即将陪伴你们了,这更是和乡亲们最后的告别啊!)

3、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老师指导,感悟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的有关语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身身份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场景三:庄严归去

1、老师引导到这一个场面,重点通过对“挖”(板书)字的反复出现和一些动作细节的体会,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挖下去的,学生总结出来是他的对战友的思念,是他坚强的毅力,让学生感受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老师紧接着引读,读出来他的疲惫,他的坚强,他的思念,他的重情重义。

2、学习完三个场景,让学生理性的回顾总结,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战象嘠羧的“重情重义”的。(通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板书:动作、神态。)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把对人物形象的感性学习上升到对的理性学习上,总结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情感升华

1、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战象死去时候的庄严。老师接着进行引导写话练习。

老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走了,平静的走了,寨子从此也将恢复平静,可是我们的心却无法平静,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最深情的语言写下来吧。

学生写。学生练习展示——

老师总结:浴血卫国得幸存,垂暮不忘生时恩。岁月匆匆如流水,心似卵石沙中沉。这正是:山水依旧,我心依旧。与友长眠,英魂永存。

2、最后由作者的一句话,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升华,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层的思考。并推荐阅读沈石溪相关作品。

【设计思路】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篇2:《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凭吊战场,庄严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赞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1、选择令人感动的场景,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3、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聆听战象嘎羧的心声,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

4、拓展写话,为战象嘎羧题写碑文,倾诉自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讲述战象嘎羧的故事

以打字机的声音逐字出示字幕:“西双版纳曾经有过这样一头战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到了曾经浴血拼杀的战场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读后,教师质疑:“读了这样的文字,你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曾经”一词启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选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断。这一训练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娓娓道来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继续浸润在情意浓浓的学习环境中。

2、聆听心声,感悟战象嘎羧的情怀

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展开谈话:“学习课文就是与文中人物、动物、景物交流、谈话,在这里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嘎羧)使学生意识到战象嘎羧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适时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快速读文,看看哪拨动了你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划出真挚的情感线,用心听听战象嘎所在和你说什么呢?“这一问题,直接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断,重点词句来感悟战象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由感而读。教师或情感诱导,或方法指导,或鼓励肯定,保证学生的动态生成,“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

3、倾诉真情,体协战象嘎羧的碑文

再以打字机的声音逐子出示字幕:“西双版纳没有了那头叫嘎羧的战象但它那双凝望清波荡漾的眼神,和那只睁得老大的眼睛却久久令人回味,令人深思……“与课前的导入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近一步突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此时学生的情感之潮,奔涌而来,达到了“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状态,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村民们为了纪念战象嘎羧,为它立了一个墓碑,请你以村民的身份,为战象嘎羧写一段碑文。”

4、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

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篇3:《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教材简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役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光阴催它年老,知道本身大限已近,它重披当年的战鞍,握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宅兆,尊严地将本身安葬。课文以嘎羧举动为线索,语言精致逼真,局面生动动人,语言普通易懂,布局条理清楚,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课文近2000字,学生阅读时,对团体掌握文章内容,领会动物心田天下,感悟动物情绪有肯定的难度。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实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要求。

2、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3、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长文短教。

4、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写话,拓展阅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

2、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易错词纠正,易错字教学。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配乐朗读7、14、23自然段。

(4)嘎羧的死与其他大象的死有何不同?读课文11自然段。生汇报,体现嘎羧的忠诚,重情重义。

(5)嘎羧的样子。读22自然段。“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

(1)发现写作方法

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2)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布置作业(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2、回环课题,生读课题。

3、布置作业:

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段落阅读”(板块二)、“整体回顾”(板块三)的基础上,课内外结合,层层深入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后一头战象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诚光荣归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基础知识较扎实。二课时及时落实巩固了易错词,易错字。例如“横遭不幸”中“横”的读音,“日寇”的“寇”。从多音字,会意字两个角度去落实。还有教给学生长文短教的方法。抓主要事件,抓重点段落去品读感悟课文。课上给学生读文思考的机会。课上我还及时的抓写作方法,了解动物小说的特点,是通过神态,动作及动物的声音来学习课文。本节课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抓重点词体会嘎羧的情感,了解嘎羧的内心的感受。这节课结尾我落实学生写话的能力,并且尽量当堂完成汇报。

虽然,教学没有完美无缺的,遗憾之处有:对时间的掌握不敷适当。开课8分钟才进入读文学习,字词教学的时间有点长,导致讲堂气氛不敷融洽。其次,对嘎羧好汉形象的阐发回不到位,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多去咀嚼它英勇无敌,忠诚,怀旧,善良等特点。

盼望列位同仁们能提出名贵意见,配合发展。

篇4: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令人感动的情义世界――<最后一头战象>》。

说教学内容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终结以前,再次披挂战甲,重回战场凭吊,庄严埋葬自己的故事。文章抓住战象Q羧的神态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

说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是在高年级阶段提出来的阅读要求,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因此我这次努力做到的是对长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体现长文短教的尝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教材,我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1、继续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2、从课文的相关语句感受战象嘎羧的重情义的情怀;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重点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要求,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抓住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课文的相关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战象的形象,指导感情朗读。

说教学特色

从整节课来看,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照顾到了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培养,课堂设计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两点:

1、在对三个场景学习的时候分别采取了自由读、老师范读、引读的不同类型的朗读指导方式,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互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学习。

2、三个场面的学习用一根情感线索作为红线把几个片段联系起来,基本遵循熟读之后把握文本深层含义,进而提炼文章中心、总结写作手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说教学过程

由于文本较长,我安排了两课时的内容,这次具体来谈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做到对课文的熟读以及字词等基础性任务的掌握,找出来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概括嘎羧在生命最后时光做了哪三件事。复述课文。

【设计思路】这样来安排,目的是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情节的充分把握,能够整体来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也为下节课进行语言品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真情导入

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在音乐的衬托下,回顾文章的背景、脉络,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

老师:(配乐)在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只有一头战象幸存下来了――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嘎羧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所做的三件事: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出示课件)

1、问题:速读课文思考,在战象最后做得三件事中,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学生速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动的一个场景进行学习讨论,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对三个场景的学习、探讨、交流:

场景一:重披战甲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战象Q羧见到象鞍时“一下子安静下来”“吹去灰尘、摩挲”“ 泪光闪闪”(板书:摩挲、泪光)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体现对象鞍的重视和珍惜,分析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场景二:凭吊战场

1、在学生谈了自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之后,老师配课件范读。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此时你就是嘎羧,重新回到战场,你“凝望”(板书)的目光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范读文段: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进行表达训练。

2、引导学习一个关键的词语,战象Q羧的叫声“欧――”(板书:吼叫),因为这个叫声中包含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多角度的体验,充分的感受到Q羧内心所不能言的那种情怀。(预设:二十六年来,它只能把的思念、伤心、孤独深深地压在心底,可是此时此刻再回战场,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叫是在诉说什么?是啊,这叫声表达了对战友的思念,这是在呼唤战友的英灵,在告诉战友我即将陪伴你们了,这更是和乡亲们最后的告别啊!)

3、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老师指导,感悟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的有关语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身身份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场景三:庄严归去

1、老师引导到这一个场面,重点通过对“挖”(板书)字的反复出现和一些动作细节的体会,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挖下去的,学生总结出来是他的对战友的思念,是他坚强的毅力,让学生感受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老师紧接着引读,读出来他的疲惫,他的坚强,他的思念,他的重情重义。

2、学习完三个场景,让学生理性的回顾总结,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战象Q羧的“重情重义”的。(通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板书:动作、神态。)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把对人物形象的感性学习上升到对文章的理性学习上,总结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情感升华

1、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战象死去时候的庄严。老师接着进行引导写话练习。

老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走了,平静的走了,寨子从此也将恢复平静,可是我们的心却无法平静,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最深情的语言写下来吧。

学生写。学生练习展示――

老师总结:浴血卫国得幸存,垂暮不忘生时恩。岁月匆匆如流水,心似卵石沙中沉。这正是:山水依旧,我心依旧。与友长眠,英魂永存。

2、最后由作者的一句话,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升华,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层的思考。并推荐阅读沈石溪相关作品。

【设计思路】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篇5:《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

一、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思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白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二、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2、速读课文,了解课文。

3、了解课文大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交流感受深的.句子。

6、感情朗读课文。

三、特色

“放手”是我本节课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如在预习方面,让学生自己查找“战象”和沈石溪的资料,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也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养成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边读,边画,边批注,这样既解决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习惯的养成。

篇6:最后一头战象

东方欲晓,往日威武的从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跃而起的东升的旭日,在我的眼里凄凉的血色。半边天被血色染红,那,是战争的颜色,是硝烟的气息。

微风轻似梦,吹去花瓣片片落,轻吻我。

我迈着沉痛的步子,走向那骗我朝思暮想的地方,但是。只有在此刻,在我垂暮之际,我才能如愿以偿的来到这里。

我看到了!看到了!打洛江畔!打洛江畔!二十六年里,多少个日夜交替,多少个轮回春秋,我终于回到这片神圣的土地!这片承载着我辉煌历史的土地!这片我和同伴们并肩作战,浴血搏杀敌人的土地!这片血迹斑斑,让我心酸,让我流泪的土地!

微风轻似梦,吹去花瓣片片落,轻吻我。

啊!是那块礁石!龟形的!不会有错!当年,敌人连发的三颗子弹正飞向我时,藏远就是冲到这块龟形的礁石前,用自己的身躯把敌人打向我的子弹挡在了自己的胸前!鲜血!鲜血!他死了,礁石被他的血冲刷着,礁石附近的江水渐变。淡红,鲜红,墨红!啊,那是他的血!为我而流的血!我静静地望着死去的藏远,滚滚热泪一涌而下……那一刻,仿若时间停止,画面仿若定格。但也就在那一刻,我也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我的身子已经摇摇欲坠了,我也要向藏远一样倒下了。骑在我背上的战士哭喊着跌落在鲜红的江水里,血色的浪花溅起,我感到一股刺骨的疼痛——我脆生生的倒在了礁石上!礁石!礁石!我半闭着双眼,忍者撕裂般的疼痛,轻轻仰望着天空。残霞渲染着天空,鲜血渲染着江面……那块曾被我和藏远的鲜血冲刷过的礁石,此刻,似乎还斑驳着点点血迹的幻影,至今,还弥漫着硝烟的气息。我的心,被撕裂般拉扯着,拉扯着。

微风轻似梦,吹去花瓣片片落,轻吻我。

我的身体火辣辣的,像伤口被疯狂的泼上辣椒水。我想哭,哭得天昏地暗,然后再静静地悄然离去。全身的力量被凝聚,我撕心裂肺地吼着,欧——!欧——!

微风轻似梦,吹去花瓣片片落,轻吻我。

二十六年,我度日如年,从我披上战甲到我将入黄泉,就像一次海枯石烂,物换星移的过程。这就好像一场梦,我看见了战后的灵魂,我呼唤,他们听不见;现在,我来了,嘎羧来了!来陪伴你们了,我没有忘记你们,没有丢下你们,来陪伴你们了……

这个感伤的场景让我泪如雨下,是梦吗?二十六年,我,终于来了。

微风轻似梦,吹去花瓣片片落,轻吻我。

似梦非梦,粉白,粉红。花瓣一片片飘落。伴着落花,我上战场;伴着落花,我来凭吊战场,追忆当年;伴着落花,我要静静地里去了,要悄悄地和战友们重逢了;伴着落花,和平,在这卑微的世界中,来了吗?伴着落花……

篇7:最后一头战象公开课说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公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赞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由于这次教学大赛是借班上课,(歙县行知小学五(2)班),在上课前我花了二十分钟和学生进行沟通,并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虽然我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他们,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减少授课难度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1、创设良好的语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3、抓住文章重点段落, 聆听战象嘎羧的心声,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4。拓展写话,倾诉自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难点:通过阅读,教师讲解,让学生学会抓事件品细节的阅读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讲述战象嘎羧的故事课件展示:“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冠,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埋藏它们的尸体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它叫嘎羧,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自然引入课题,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尝试概括嘎羧临死前做了哪几件事这一训练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概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娓娓道来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继续浸润在情意浓浓的学习环境中2、聆听心声,感悟战象嘎羧的情怀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展开谈话:“学习课文就是与文中人物、动物、景物交流、谈话,在这里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嘎羧)使学生意识到战象嘎羧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适时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快速读文,看看哪些字词最能拨动了你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划出真挚的情感线,用心听听战象嘎所在和你说什么呢?“这一问题,直接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断,重点词句来感悟战象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由感而读教师或情感诱导,或方法指导,或鼓励肯定,保证学生的动态生成,“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3、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篇8:《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战友伞兵“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二、析学生

所教班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同学阅读课文已有一定的速度,有读书的良好的习惯,少数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强,思维较活跃,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

三、说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1、知识的传授点: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能通过课文中嘎羧的动作及神情变化,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

2、能力的培养点: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培养,本课重点加强对学生有语气、分角色读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思维教育的渗透点:体会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4、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5、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描写战象的动作及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内心世界及可贵品质。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若干张

五、说教学

本课时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读悟式”教学模式,以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为主要授课形式。以读为本,以互动讨论为经,以“感知课文——感受语言——感悟形象——升华感想”为纬,努力达到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的目的。

篇9:《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从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最后一头战象》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编者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小六阶段安排的“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的任务。

从学情分析,小六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好地开展对文章的探究。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文章中出现的生字。

2、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象嘎羧怀旧、善良、英勇、忠诚、坚强的高尚品质。

由于小六的学生还缺乏一些生活体验,因此,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战象嘎羧身上的优秀品质设定为我上课分析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以及战象的相关知识,。

2、学生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小说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学习战象嘎羧的品质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上述理念,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对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主要采用问题教学与引导启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所以必须实施长文短教。于是,我采用抓重点段落感受战象品质的方法。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关于战象的图片,之后对战象作以简单的介绍并播放战象作战的视频。如此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战象的英勇。

(二)介绍作家部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文的认知,进而产生对动物小说的兴趣,我重点介绍作者的代表作品并告知学生本文乃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并非杜撰,以此来打动学生并加深他们的情感。

(三)诵读课文部分

课前:初读、精读课文,要求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课文。

课上:略读、速读课文,整体概括课文内容,抓重点段落。

(四)赏析文章部分

由于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在执教本课时,我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而是采用了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住抓住关键词句,直奔重点语句进行教学。如此设计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然后有一个课堂检测,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本文的重难点是否能准确的理解并掌握。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主要是由课题和代表战象品质的词语组成的。

这样安排的好处:一是便于总结;二是便于学生加深印象。

2、作业是通过想象,为课文填写空白。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再次加深学生对战象嘎羧的情感。

篇10: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唆,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战友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肃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本文的搏斗是篇幅较长,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发人深省,因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 课文内容,掌握词语“摩挲,凝重.华贵,炯炯有神”等词语的意思。 培养快速读文的读书能力。

2.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感受文章饱含神情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3.在读文感悟中,体会战象嘎唆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体会:感受文章饱含神情的语言和体会战象善良,忠诚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写就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浏览读——说印象

本文篇幅长达23个自然节,在为可伊始让学生浏览文章,从整体入手了解嘎唆的性格特点,找到切入文章的突破口,同时训练学生连读的能力。

(二)快速读——重句子

文章层次清晰,其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我利用这种资源,抛开胡子.眉毛一起抓的传统学文方法。由重点好的呈现和感悟突出教学重点 决话了难合作铺垫。

三.品味读——谈感悟

文章的重点是体会嘎唆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力求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嘎唆的`人文光辉,我预设了自读,范读,同桌读,齐读导读句方法。同时学习作者描写具体的表达方法,突破难点。

四,选择读——促升华

这一环节的读,一方面让我再一次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即英雄垂落——手披战甲,战场凭吊,庄肃归去。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正确,说到,有感悟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情感的积 和升华。

五写体会—— 情感

课文 应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我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动手的机会,本环节根据时间随机调整。旨在让我有所学,有所悟积淀一种人文态度。

教学设计特点:

1.长文短讲,以点代面,在研读重点句子中提高主题。

篇11:《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刘咏梅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2、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同学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重点语句,感悟课文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注一注。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⑴ 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⑵ 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⑶ 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⑷ 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3、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课下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4、小练笔: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四、练习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有详有略的讲述,如,“再见象鞍”“凭吊战场”“葬在百象冢”三处就可以详细点,其他部分可以说得简要些。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课后反思】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我能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高段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公开课说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 学案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最后一头战象好词佳句

最后一头战象好词好句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550字

最后一头战象的教案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初中

最后一头战象听课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200字精选

《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最后一头战象》的说课稿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