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时间:2023-05-30 03:35:57 作者:孤独百合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孤独百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自己比较浅显的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         骆驼      得意      称赞    群山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              ) (              ) (               )

整理整理   (              ) (              ) (               )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五、课外拓展。

1、学习古诗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阅读《同步阅读》P66  《差别》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2:《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网友来稿)

许伟云

课 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 型:略读课文

总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解决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的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评价设计:

通过学生的自学实施学习目标1,在课堂上抽读检查达成度,预计达成度为90%。

利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读自悟与研读实施学习目标2,预计达成度为8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预设: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学习研讨: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集 骆驼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实施了学习目标1,又检验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激发探知欲。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这样的疑问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产生探寻的愿望。)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就实施并达成了学习目标2。)

三、课堂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作业设计:

1、我会漂亮的书写。还会选其中一个写句子。

召集 骆驼 密密麻麻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2、学习了《想别人没想到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网友来稿)]

篇3: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教学反思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第六册第三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它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一开头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才揭开奥秘。基于这点的考虑,我也在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只做“提纲挈领”的指导,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围绕“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这一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略读课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经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会随机肆应。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课堂上,我也力求能做到“一课一得”,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三个词语理解(换词)的小环节:1、连绵起伏——连绵不断;2、禁不住——情不自禁;3、用一个字夸夸小徒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也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篇4:《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策略】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方便适用。采用“故事连连看”的形式将课文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课件分为六个流程:故事激趣导入→自学提示及反馈→重难点探究→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创新事例拓展→读写迁移拓展。这个课件设计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适用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课件知识含量丰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篇5:《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6:《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7:《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和同桌交流一下。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收集有关创新的故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8:《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南城区中心小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 画骆驼头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9:《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深圳路小学 王华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 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 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 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 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 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 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课件出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2.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3.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另一只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0:《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创新思维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的题目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才能有新颖的思维。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小徒弟画的蕴意及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假如你是皇上,你觉得哪幅画画得最好呢?为什么?

2、导入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理解课文

1、出示默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一道什么考题?

(2)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2、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第一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2)第二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①大徒弟是怎么画的?要读出“多”,强调重读哪些字词,指导读。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②二徒弟是怎么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③出示小徒弟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三幅画,哪个徒弟画的最多?

4、当画师面对三幅画时,他是怎样的表现?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

⑴指名读。

⑵理解画师的话。(解释“若隐若现”)

6、现在你能明白画师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7、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8、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呢?(学过的课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篇11:《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篇12:《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体会出文中深刻的教育含义。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小徒弟为何被画师称赞。

教学难点:

体会画师说的话及文中深刻的教育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故事引入:从前有个人,他有三个儿子,一天他想考考他的三个儿子,就给每人一些钱,说:“谁能用些钱去买样东西,买来的东西能装满整个屋子。”于是他的三个儿子就带着钱上街去了。他们会买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买什么?大儿子买来一车沙子,二儿子买来一车稻草,小儿子买来一支蜡烛,把蜡烛点燃,火光照亮了整个屋子。他父亲连忙称赞小儿子说:“你是个爱动脑的孩子,能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题、齐读、质疑: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范读课前提示,学生划出问题。

4、出示小黑板: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再读理解:

1、小声读课文,找到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①指名说说大是怎么画的?大徒弟画的骆驼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谁愿意读一读?

②指名说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二徒弟画得比大徒弟更多,我们看看二徒弟是怎么想的?谁能读读二徒弟画画的句子?

③谁来说说小徒弟又是怎样画的?小徒弟画的骆驼多吗?

④结果是什么?你奇怪吗,为什么?

四、细读感悟:

1、小黑板出示画师说的话。

①自由读,想想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②小组内交流,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的原因是什么?

③相机解释:若隐若现,连绵不断

④你还认为小徒弟画的骆驼少吗?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了(数不尽)

2、小徒弟画得这么好,他是怎么想的?

3、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恍然大悟),那他们明白了什么?

五、总结拓展:

1、如果你也画骆驼,你会怎么画?

2、请同学们画“风”。

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动脑、创新)

大徒弟 又密又小

多 数得清

二徒弟 许多头

小徒弟 山、两只骆驼 “少 ” 数不尽

篇1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引导读课文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出示课本的插图。师:这三幅画,从数量上看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习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篇14: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好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现在我们也来读别人没读到的,说别人没说到的。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预习情况。谁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老师板书:考画得多)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同学们真棒,也能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画师考的结果怎样?课文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2、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这是为什么呢?请在文中用“——”划出答案。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师相机板书(密密麻麻、许许多多、一只……另一只)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怎么读?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出示三幅画)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师:这三幅画中,你认为哪一幅图画得妙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5、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出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出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板书:以少代多)

7、你能用一个字来夸夸小徒弟吗?(预设:好 妙 绝 棒 高 goodwell)

8、老师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能数得清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

1、其实,在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故事还有很多,请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链接短文)

阅读链接: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考试完毕,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他看到的画有:有的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踏行;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还有一位画家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如果你就是这位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

2、师小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

3、同学们,在同一件事情上,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得要看你有没有别想没想到的,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没有创新精神了。

5、说话练习: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6、小结:对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是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很精彩的回答。

7、总结道理:同学们,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作业。(选做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了别人没说到的,想了别人没想到的,也来做别人没做到的作业吧。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独特的思考,创新的精神吧。(出示作业)

1、把课文内容复述给家长听。

2、继续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密密麻麻

考画多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创新精神

小徒弟 一只……另一只 以少代多 (妙)

篇15: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 《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习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篇16: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17: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别人没有想到了,以少胜多的道理。

2:学会默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部分词语:连绵不断、恍然大悟

教学重点:

读好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理解为什么第三个徒弟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懂得想别人没有想到的道理,平时要多动脑,多思考。别出心裁。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数学题目,1()3、5()3,今天我们学习的语文也用上了大于号和小于号,只是与数学中是相反的,今天老师要天上少大于多。学了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

一:读导读部分

问:文章要求我们怎么去读这篇课文呢?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认为好的词语做上记号

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反馈

(1)词语反馈

(2)学生用完整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3)问题着手: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要想知道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我们还得去看看三个徒弟都是怎么画的。

(1)边读边划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

(2)反馈交流

三徒弟句子出示,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少,师板书:只、一只、另一只

再交流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句子,体会多。

为什么画那么多,结果却还是小徒弟赢了呢?

(3)理解连绵不断

五:读画师的句子,理解词语若隐若现,理解文章内涵

六、总结: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大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二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

回到开始的少大于多的意思。告诉孩子,有时候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你一个人,可能就胜过很多人。希望大家多动脑筋,多思考,别出心裁。

七、练习

抄写好词好句

改写句子: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该陈述句

想别人没想到范文

于《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的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别人眼中的我》教案

三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