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

时间:2023-10-04 03:36:13 作者:afeng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f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感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兴起的时间、标志等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认识规律、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运用历史史实,提高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能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增强。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师: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得到迅猛发展,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入本课学习。?

【自主学习感知新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美国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得到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能源:原子能、核能

4、特点:①、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5、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

【师生互动 理解新知】

1、图片:1945年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64年中国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

2、图片: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

3、图片: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美国人登月;中国人走向太空

4、图片:克隆技术

5、讨论: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

点拨:克隆技术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等研究中发挥作用,它既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世界各国应该制定法律来加强管理,严禁复制人类!

A.“克隆”是什么意思?(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科学家把人工诱导生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叫克隆。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

B.怎样对待克隆技术?(我国应当掌握克隆技术,也应当有所限制。因为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份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因此,我们应当制订法律或相应的规定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6、教师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7、列举材料,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材料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如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2年;而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五代.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为例:19世纪需要50年,一战前需要30年,二战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A.速度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术可运用到医学,电子计算机可用于工农业科研教育

国防建设等.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术→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计算机更新换代)

B.范围广——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材料三:20世纪初,科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70年代增长到

60%,80年代已达80%(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C.影响大——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

8、列举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可组织学生举例说明新科技对自己学习、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变,然后从微观转向宏观进行总结)

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材料一: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篇2: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生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学生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

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重难点

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法方面: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毕业班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创设了学生活动情景、历史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活”化教材,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媒体使用:

学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有些抽象的问题还不能分析,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家里有电脑并可以上网,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课: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恩格斯

材料二:这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 · · ·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九上教材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时间是什么?

2、〖温故知新〗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开始的时间、理论基础、主要标志和时代特征各是什么?

比较项目 开始时间 理论基础 主要标志 时代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牛顿力学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麦克斯韦电磁学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电气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涉及的领域、核心。

2、结合材料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通过阅读教材、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让学生阅读教材102—10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一目,思考并找出问题答案,要求5 分钟完成。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核心各是什么?(识记)

2、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和背景。

3、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1)、电子计算机:_______________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___________是全世界由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种数据的____________,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____________的社会。

(2)、生物工程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________科学。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此核心发展中,________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4、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识记)

5、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识记)

讲授新课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启发引导学生思路:看书第102页小字部分)

1.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从理论上说,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材料一: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1)(二战后,战时军事技术迅速转化为民用。(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2)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

材料三:19世纪,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个人的事业。二战后,国家拨出巨资,制定计划,组织全国力量联合攻关,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事业的国家间合作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如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3)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会保证

(4)、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除此之外,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

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问题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在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中,同学们比较熟悉而感受又最深的当首推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表现

(1)计算机技术

(2)生物工程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

〖概念释疑〗什么是克隆技术?这一技术对人类进步有哪些作用?

篇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三大技术;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生物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初步认识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了解知识经济出现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通过指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意识;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2、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用多媒体演示) 神舟5号和神舟6号发射和回收的实况录象资料,指出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在航空领域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问: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有哪些成果?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了哪些成果?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学习新课:

(多媒体显示本版块的学习目标)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三大技术的突破

1、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三大标志。

2、了解原子能的发展过程。(理论→军用→民用)

3、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方面的成就。

4、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时间、地点。

(师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将基本知识在书上勾画出来,并试着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巡视做指导。(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

1、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三大标志。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

2、了解原子能的发展过程。(理论→军用→民用)

(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加以说明:第一张: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及形象图;第二张: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第三张: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由此说明原子能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军用再到民用的过程)

3、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方面的成就。

(让学生根据教材找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时间,根据人类登上月球的图片指导学生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含义;展示我国神舟5号和神舟6号的图片,指出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根据“哥伦比亚”号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4、4、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时间、地点。

(了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

(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在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中,同学们比较熟悉而感受又最深的当首推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吧。

(多媒体显示第二版块的学习目标)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

1、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

2、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3、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反映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5、知道现代生物学开端的标志。

6、知道基因重组技术的成就和意义。

7、了解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意义。

(师生自主学习)

篇4: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情况,包括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归纳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通过了解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未来的科技生活,在未来,把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学习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工具

PT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导入新知

观看我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十号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的视频:这是我国的载人飞船神州十号首次开展太空授课活动。从“神一”到“神十”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那么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2、整体感知

本节课分成三部分学习:

一、科技造福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对应学习目标1)

二、科技改变现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对应学习目标2)

三、科技创造未来——科技发展对未来的影响(对应学习目标3)

3、解读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4、反馈导学案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针对导学案的批改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如优秀个人、优秀小组以及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做到在课堂上查漏补缺。

5、自主学习检测

要求: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四个小组派代表自由发言,向大家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的四个领域的科技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和核心等基础知识,导学案中预习案已经涉及,所以在这个部分不再重复检测。)

6、教师精讲点拨

一、科技造福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

过渡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四个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四个领域,去了解科技是如何造福人类的?

1、原子能

(1)人类原子能的诞生,是在1942年12月芝加哥大学建成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命名为芝加哥一号堆。开启了人类原子能时代。

(2)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4)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5)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6)我国最早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liuxue86.com

(7)核医学和核农业:核技术在医学上的运用是核医学,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核技术与农业的的结合就是核农学。图片上展示的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核射线选育出的“鲁棉一号”,以及花卉、水稻等新品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战争→和平)

2、航天技术

(1)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2)1961年,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员,苏联的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3)1969年,两名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在另外一个星球上留下足迹。(4)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5)介绍我国的“神一”、“神五”和“神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生物工程

师:(1)什么是生物工程?

生: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左图“多利羊”诞生于2月,它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3)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成年山羊体细胞克隆出两只“克隆羊。右图为克隆羊“阳阳”。

师:这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也是最具有争议的科技突破之一。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是否克隆人类也成了具有最争议的话题。你认为是否应该克隆人?

生:克隆技术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等研究中发挥作用,它既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如社会伦理问题等。世界各国应该制定法律来加强管理,严禁复制人类。

4、计算机

(1)1945年,美国制成第一台计算机。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重达30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大。(2)普通电子计算机→指尖上的计算机电路板→现代化的网络教室(3)我国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是中国首台在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中排名第一。它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它计算一天,相当于一台家用电脑计算8。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过渡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软件的层出不穷,电脑会不会有一天代替人脑呢?

课堂小擂台

正方:电脑有可能代替人脑。

反方:电脑不可能代替人脑。

过渡语: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负面效应。

负面效应

出示相关图片:(1)1945年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原子弹,夺去了22万人的生命;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至今已有7000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围绕该核反应堆31公里的禁区仍一片荒芜。(2)1月17日,一块美国雷神火箭推进器遗弃物,与中国6年前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相撞。

一块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卫星,卫星在瞬间被打穿或击毁。(3)11月20日,中国发现美国进口的大米含有未经中国政府批准的转基因成分。英国研究人员证实: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 天后,其肾、脾、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4)受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影响,青少年行凶杀人和自杀的案例不断见诸媒体。许多家长指责其为“电子罂粟”,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小结语:所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应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科技改变现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为例:19世纪需要50年,一战前需要30年,二战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1)速度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材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众多新技术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促进。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新材料和火箭技术是空间开发的基础,空间开发又服务于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也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等。

(2)范围广——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材料三: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3)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当代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目前已达90%以上。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材料二: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材料三: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欧洲有“尤里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等。

(3)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合作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我结合我国的国情设计一道探究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的科技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探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提示:从国家的角度和个人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小组书面展示答案→点评小组点评答案→其他同学补充质疑→教师讲解得出结论

结论:从国家角度:

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重视人才;

③鼓励知识创新……

从个人角度:

①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挑战;

②积极投身到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

三、科技创造未来——科技发展对未来的影响

1、科技畅想:

科技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未来社会描绘出你想象的蓝图(让学生针对未来的学校、教室、家庭、交通……进行描述发表观点,形成开放性的思维。)

2、播放视频:

播放《未来的一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科技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小结语:科技改变生活,生活由你们创造。只要同学门现在努力学习,在未来,一定能把自己的想象变成现实。

过渡语: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我们现在来一起回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科技革命。

课堂小结

结束语:如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强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小结

如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强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5: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催化剂”、标志各是什么?

A.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B.“催化剂”(社会保证):

①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发展,战后军事科技迅速转化为民用科技②相对论等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③科学技术社会化

C. 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社会。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

3.你认为对于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讨论后,教师归纳

A.“克隆”是什么意思?

克隆是英文 clone的音译,科学家把人工诱导生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叫克隆。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A.速度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为例:19世纪需要50年,一战前需要30年,二战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B.范围广——科技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术→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计算机更新换代。

C.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2.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技术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体力劳动者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增加了。

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欧洲有“尤里卡计划”外,还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等。

课后习题

面对科技高度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资源对环境的破坏,你认为在科技发展中注意什么问题?

篇6:关于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经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历史责任感,激励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科技革命博览会。

利用多媒体在短时间内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图片,包括火车、轮船、飞机、汽车、电灯泡、电话、电脑、人造卫星等,请学生说一说展示了哪些发明,这些发明分别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发现人类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许多发明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灯片:课题。

导入方式补充:

1.出示幻灯片:杨利伟。

提出问题:图中人物你认识吗?载人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导入,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概况 :出示幻灯片材料,介绍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技术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提出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起源于哪个国家?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你比较熟悉、体会较深的是哪些技术?

篇7:关于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经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并运用历史材料,概括和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观点,以及认识到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及特点;

2.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要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时间以及发明成果和以此相对应的理论基础,从而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继前两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又一次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板书课题)

教师演示多媒体,展示课题及本课要学的知识: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和作用?

【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师提问: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

其实刚才的那段话中,已经揭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大致时间和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

2.内容:

3.核心

多媒体展示:第一轮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4.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哪一个国家? 美国

5.什么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6.生物工程的核心是什么? 基因工程

7.,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的山羊在哪里诞生?中国

多媒体展示:第二轮

1.是谁改进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瓦特

2.是谁发明了火车?史蒂芬孙

3.是谁发明了轮船?富尔顿

4.谁被称为“汽车之父”,我们中国人根据他的姓氏的译音,译为“奔驰”? 卡尔、本茨

5.美国的一对兄弟通过研制、并试制飞机成功,他们是谁?莱特兄弟

多媒体展示: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学生抢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理论 牛顿力学 电磁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 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篇8: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反思

导入新课:

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进行了三次科技革命。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或强或弱的不同命运。

复习旧知:

历史回眸一: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

1、故事切入:展示1888年法国铁路公司为慈禧太后修筑铁路的故事,学生阅读,初步明确中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同时也在小组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航:

A、火车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为最早的火车提供动力的是什么?

B、除火车外,这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还有怎样的创新?

C、在科技人物风云榜上,你会选择谁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说明理由。

D、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如何?

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师适当点评与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①列强加紧对东方的侵略,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之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3、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词,学生进一步夯实相关知识。

历史回眸二:有人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

1、故事切入:展示1901年慈禧太后与汽车的故事,学生阅读,初步明确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2、问题导航:

A、汽车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为最早的`汽车提供动力的是什么?

B、除汽车外,这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还有怎样的创新?

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的电气时代中,你又会选择谁作为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简要说明理由。

D、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借助我们当今生活中来自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科技就在身边。

E、联系中国史,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要点归结: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3、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关键词,学生进一步夯实相关知识。

4、总结两次工业革命学习要点,为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好铺垫。

学习新课:

活在当下:“网络时代的到来”

1、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回顾,运用“范例导学”,展示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生结合教材自学。之后进行自学效果的反馈,让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并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生物工程)进行较为详细的点拨,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展示美国XCOR航天公司xxxx年开始用太空飞船搭载乘客进行太空旅行的相关新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魅力。

3、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进而总结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展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键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夯实相关知识。

过渡:有人还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

思维提升:面对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提示:从政策、战略、计划等方面组织答案)再次联系中国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并实施“863计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未来:“科技之光”下的思考

师说明: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科技之光熠熠生辉。但在辉煌的背后,人类不止一次地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出示组图《大气污染》《资源枯竭》《太空垃圾》《遭受核污染的人》等,以事实阐述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小组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应当如何全面地看待科技革命?)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学会辩证全面地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精彩回放:

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负面影响。

2、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青少年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

直击中考:

1、总结命题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如何考,以及怎样备考等。

2、出示近年相关中考题目,让学生直面中考,实战演练,做到胸有成竹。

生答,师点评学生的作答情况。

课堂小结:

科技革命的累累果实,让人们享受祖先无法企及的舒适、快捷、沟通无限的现代生活。而科技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只有全人类共同面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课后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成果中,你认为哪一项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请谈谈它的利与弊。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下册《美国经济的发展》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精选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