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hulei2320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语文教案-听 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教案-听 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语文教案-听 潮
语文教案-听 潮
听 潮-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平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
重 点-
紧紧抓住“听“字,体会作者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
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像机
教 学 过 程
一.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按描写的内容,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心情
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静寂”~“血腥的.浪花泼溅在……”)
分别描写了涨潮前、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彦,这里会塌了!”~最后)
通过对话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感情
一.重点诵读第二部分,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海涨潮前后情景的内容,领悟这些描写如何体
现出“听”的特点。
分析海潮变化的过程,说说它们可分为几个画面。
1.沉睡图:涨潮前的平静状态
作者抓住“静”的特点,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描写,“静寂”、“吻”、“沉
吟“等词句,写出了涨潮前的静谧,“那声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宁静温柔的特点,而这一切全是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
力来表现的。作者还运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海浪声音的温柔、芳醇和轻
篇2: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听潮》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听潮》教案
8、听潮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DD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DD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云汀tīng眼睑jiǎn芳醇chún
汩汩gǔ罅隙xiá嗥叫háo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三、再读课文――眉批
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
2.教师亮出幻灯片。
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
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
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明确:眉批
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语言上: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
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
结构上:
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
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每人至少批点两处。
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部分:
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
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
篇3: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教学目的:
一、掌握课文生字词。
二、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大海雄壮美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中汲取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根据旁批要求表情朗读课文,并背诵中心段,体会以最抒情的散文的艺术力量。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抓住海潮的特点,从海潮的形、声两个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乐章意境。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
教学手段:听录音。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与作品。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第一节。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秀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写的是作者和妻子月夜听潮的事情。
二、指导自读
(一)、范读。
(二)、指名朗读。
(三)、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窗棂( ) 吼叫( ) 深__( )
琼台( ) 芳醇( ) 汨 ( )
嗥叫( ) 镶 ( ) 罅隙( )
(四)、指导朗读:
1.提示朗读要求:
1―4段,用叙述的语调读;
5―21段,用抒情的语调读;
最后一节,朗读的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最后一句,要读出余音袅袅的感受。
2.放录音,学生跟读体味。
3.分别指名朗读。
(五)、在朗读的基础上研讨课文有关内容:
1.说说文章哪些地方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见文)
2.文章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指名读课文第4段,要求朗读的语言能把听众徐徐带到这幽静的处所来,同作者一同领略海潮的壮阔美。
3.教师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1―4)分别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用十分简炼的语言,从听、视、嗅、触等感觉总写潮来时的景色。
这样写海潮来时的情景显得栩栩如生,更可说明“尽够欣幸”的原因。
4.集体朗读1―4段。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从课文中选取若干描摹大海声响的词句,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表示大海潮落――潮起――高峰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三。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指导:
(一)朗读要求:
6―12慢,情绪轻松平和,13―17快,
18―21慢;
13―15情绪欢快,16―17炽热,18―21平缓。
(二)、在朗读基础上研讨问题,体会作者爱海之情。
1.作者抓住潮落时什么特点,从哪些角度描写大海的温柔的?
――抓住潮落时平静的特点,连用“静寂”、“平静”、“幽静”、“平静”、“静静”等词语,从听觉、幻觉、视觉等角度来描写大海温柔的。
2.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试说说课文是如何描绘大海的声音和情态的?
――声音:①潮落时:“波浪轻轻吻着岩石”,“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用抒情的语调读,慢速。
②潮涨时:语调激昂,快速。
3.从课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大海的温柔美的句子。
――“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要读得亲切些。
4.文章在描写大海温柔美时用了两个形象逼真、有声有色、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的比喻句,把它找出来加以体会。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5.文中用了多种声响来描写大海,表现了大海什么特点?
――雄壮、激烈。
6.读到潮涨高峰时这一部分,你依佛置身于怎样的情境?
――战场的厢杀声中。
7.课文结尾一节中的“欣幸”和开头的“欣幸”有什么关系?
――前后照应的感情变化。
(四)集体试读课文。
(五)指名三位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朗读潮来时,潮落时,潮涨时三个部分。
二、布置作业:
1.有表情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艺术美。
2.欣赏补充读物《致大海》。
篇4:听潮教学教案
听潮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文字塑造声音,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赏析和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精讲
作者简介
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生于浙江镇海。19,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妇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11月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妇女作《秋夜》。此后陆续发表许多小说,早期代表作《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夏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他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1927年在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抗战期间,创作了《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在桂林逝世。
题解
作者通过对潮声的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热烈追求的人生态度。正如作者所说:“我喜欢大海,人生就像大海。”
字词
字的读音
多音多义字
形近字
1.汨:mì汨罗
汩:gǔ 汩汩
2.栗:lì 战栗
票:piào 票房
3.睑:jiǎn 眼睑
脸:liǎn 脸面
词语积累
欣幸:欣喜庆幸。
深黯:熟悉。
沉吟:低声吟咏(文章或诗句)。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词语辨析
领略 领会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但“领会”强调领略事物后而有所体会,“领悟”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赏鉴 赏析
“赏鉴”与“赏析”都有“欣赏”之意,但前者重在鉴别艺术品的高低好坏,后者重在分析(诗文)。
课文结构
本文是传统名篇,写于作者浏览普陀山景区之时。作者用细腻、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大海的变化,写出了海潮涨落的壮观与神奇。在倾注深情的描绘中,我们读到了作者表达了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部分(5~21段)作者观赏海潮看到的景物和感受。
中间部分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三大乐章分别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幅图的标志非常明确:“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
第三部分(最后1段)作者表达喜欢海潮的感情。
领略海潮的美,必须细细品读第二部分。“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海浪轻轻摇动,月光温柔撒向海面,云朵飘游在空中……有着悠静而神秘的美。作者用了一串神奇的比喻,调动着人的各种感官,描绘了一个平静的世界,万物在享受上天赐予的安宁。“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仍然从脚下的`岩石和海浪之间的活动写起,与上文比就有很明显的变化。作者用了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紧接着用拟人手法写了海的变化,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涨潮达到高潮时的情境。作者仍然从海水与礁石的搏斗写起。这里着重描绘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文章进行到此处,才真正流露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在作者的眼里,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鲁彦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于是,耳为心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便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大海乐章《听潮》。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写大海,不如说他是在借大海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
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
①动静结合描写海潮。
作者为了将景色写得生动细致、层次丰富,对大海在静态和动态时的景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大海的魅力。比如课文的第6、8、9段,对海的静态进行了描写。13~17段,对海的动态(海潮涨落)进行了描写。在行文节奏上,时而舒缓平静,充满柔情,表现了大海优美的境界和诗情画意的风光;时而雄壮、激越,激情奔流,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这样,大海的“优美”和“壮美”同时得以展现,动静结合使大海更具魅力。
②调动感觉体会海潮。
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比如:“在海睡图”中,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来表现这种声音的美。“温柔”有情,“芳醇”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如描写海潮达到高峰时,作者运用“愤怒”、“咆哮”、“吞没”等词拟人化地写出海水的汹涌澎湃,“……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读者可以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
2.运用修辞,驰骋想象。
修辞手法的贴切运用,使文章的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海醒图”中,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选用了形象生动的动词,表现了大海梦醒后的兴奋:“激”“掀”写出了刚从梦中醒过来的大海躁动不安的情态。“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则将一个因惊醒而恼怒的巨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前面表现的是海的阴柔美,那么这一节所表现的则是海的阳刚之美。
难点精讲
作者笔下的海,具有怎样的魅力?作者为什么这样热情地赞美大海?
“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海浪轻轻摇动,月光温柔地撒向海面,云朵游在空中……有着悠静而神秘的美。“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用了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涨潮达到高潮时的情境。作者极力描写了海水与礁石的搏斗,着重描绘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文章写到此处,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的情感倾向:”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在作者的眼里,海潮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鲁彦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于是,耳为心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便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大海乐章《听潮》。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写大海,不如说他是在借大海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 作者笔下的大海既具有阴柔美又具有阳刚之美。
第二题 1.这段文字运用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形象地表现出大海落潮时的声音美,将无形的抽象的声音写得有声有形有色,突出了“静”与“美”的特点。
2.这段文字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将大海梦醒后躁动不安的情状表现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准确地选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大海巨人的形旬,将大海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题 略。
篇5:《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 czhwwsj - czhwwsj
谛听心灵的潮音
--《听潮》教学实录
师导入新课: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听潮》这篇散文作者借助于文字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生: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师板书)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这三幅图画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与这三幅画面分别(加重语调)相照应的文字。
(听完录音)生纷纷回答:海睡图(5--12)、海醒图(13--14)、海怒图(15--19)。
师:请大家迅速看书,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潮音的变化的?(提示:可从正面和侧面考虑)
生:正面→潮的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变化等,侧面→“我”和“妻”的心情等。
(师板书声音、情态、动作,银光、心情)
师:首先让我们来欣赏第一幅画面。请大家速读5者--12节,在书上分别画出描写声音、情态、动作,银光、心情的词语或句子。
生纷纷发言。声音→沉吟、情态→静寂、动作→吻,银光→银鳞样、心情(我和妻)→喜悦
师:大家轻声读一读,想一想这里作者创造的意境像什么?
大家纷纷发言:像一首摇篮曲,像一首催眠曲,像一首小夜曲……
师:放了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
生如痴如醉,在轻轻的、静静的、温柔的乐曲中恍如进入梦乡。
(稍隔片刻)师放“海睡图”配乐朗诵。
师未发问,生纷纷坐不住了,叽叽喳喳地说,这是打击乐,这是奏鸣曲……
师顺势点拔,请大家互相讨论去感受这首乐曲上不同的旋律(师提示学生参照潮的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变化等方面)
生纷纷回答:声音→奏鸣、情态→恼怒、动作→掀、银光→银龙样
有的学生叫起来了,老师,作者这里未写心情。
师趁机引导,同学们能不能设想一下此时“我”和“妻”的心情?
生略加思考,纷纷举手回答说:“我”渐渐兴奋,“妻”开始紧张。
师继续问,“我”和“妻”的心情变化是由什么变化引起的?
生不加思索地答道:“这是由潮音变化引起的。”
师:这时潮音变化有何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生:汩汩的声音→像铃子、铙钹、钟鼓→发出抵抗的嗥叫(由小到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14小节,体会此时大海的情态,试想一下它像什么?
刚读完就有学生说:它像一个巨人,已渐渐从沉睡中睡来。
师放一段奏鸣曲,随着乐曲旋律跳跃,学生的情绪也渐渐高涨,有几个学生还做着小动作,模仿海的“巨人”刚刚醒时的情态: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踢着……推着……咬着……
(接着)师放“海怒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随文圈出描写海潮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变化和“我”与“妻”的心情的句子。
生:声音→怒吼,情态→愤怒,动作→扑,银光→消失了,心情→“妻”:害怕、“我”:溺爱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乐章”,体会一下作者描绘了大海什么特点?
生:惊天动地的气势和无坚不摧的威力。
师:作者觉得这样的大海美吗,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生:美。“……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师补充道,作者曾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请大家想想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七嘴八舌:像大海一样宽容大度,容纳百川……像大海一样奔涌不息,勇往直前……像大海一样不畏困难,敢于搏击……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这幅图,感受一下作者创造的意境像哪种乐曲?
生互相讨论。
师边用眼神示意,边作交响乐的手势。
生:这是一首战斗交响乐。
师放了一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
在惊天动地的音响旋律中,生情绪激昂,无比兴奋。
(片刻)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幅图画,为什么?
生跃跃欲试。
一位女生说:“我喜欢‘海睡图’,因为它富于诗意,轻轻的,很温柔。”
一位男生说:“我喜欢‘海怒图’,因为它教会人们勇敢,给了人们挑战困难的精神。”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大海是变化莫测的,不同的时间它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时间表现为不同的美。每一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所爱。下面请每一个同学带着自己的喜好,带着自己的感情,再来欣赏一遍配乐朗诵《听潮》。
学生有的闭目静听,有的奋臂欲起,有的激情迸发。
在此起彼伏的旋律中,下课铃声响起……
板书设计:
声音 情 态 动作 银 光 心 情 旋 律
海睡图 沉吟 静寂 吻 银鳞样 喜悦喜悦 小夜曲
海醒图 奏鸣 恼怒 掀 银龙样 紧张兴奋 奏鸣曲
海怒图 怒吼 愤怒 扑 消失了 害怕溺爱 交响曲
[《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听潮》课文教案设计
《听潮》课文教案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感知大海平静时和涨潮时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壮物作用
重 点 紧紧抓住“听“字,体会作者描摹声音和通过想象维妙维肖地写出大海情态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像机
教 学 过 程
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按描写的内容,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心情
第三部分(“大海上一片静寂”~“血腥的浪花泼溅在……”)
分别描写了涨潮前、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彦,这里会塌了!”~最后)
通过对话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感情
重点诵读第二部分,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海涨潮前后情景的内容,领悟这些描写如何体
现出“听”的特点。
分析海潮变化的过程,说说它们可分为几个画面。
沉睡图:涨潮前的平静状态
作者抓住“静”的特点,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描写,“静寂”、“吻”、“沉
吟“等词句,写出了涨潮前的静谧,“那声音仿佛是……,又像是……;像……”
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宁静温柔的特点,而这一切全是通过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
力来表现的。作者还运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海浪声音的温柔、芳醇和轻
微,创造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大海沉睡图。
渐醒图: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
作业:1、把2 、3图分析整理
2、熟读课文
莘松中学
张丽娟
第 二 教 时
继分析海潮变化过程 图2、渐醒图
涨潮初起时的涌动状态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大海渐醒渐烈的动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大海的“涌动”状态。“惊醒”、“汩汩”、“吐着气”、“奏鸣”等词写声音,而对初醒时的情态也是根据声响加以想象而描绘出来的。
图3、怒吼图:涨潮高峰时的汹涌状态
涨潮达到高峰时,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感情发展到高潮。各种声音,无一不是“听”出来的,因而一个“听”字是全文描写的灵魂。
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体验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生动写出大海轻微起伏,发出轻声的特点,富有人情味地表现大海仿佛在轻声低吟诗歌的情态。
比喻手法:“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形象写出了海潮初起时波涛声清脆悦耳、动听激越的状态。
排比手法:“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把海潮声比喻为各种声音的同时,运用排比手法,突出了战鼓喧天,呐喊厮杀的悲壮气势,充分表现出海潮轰轰烈烈,雷霆万钧之势。
朗读优美语句(形式自由)
归纳小结
作者对大海的描绘,饱含着他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立世态度,因此在作者笔下大海的狂暴凶猛都成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本文通过对大海涨潮前后的情景的描绘,热情讴歌了大海的雄壮气势和伟大力量,表达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赞美大自然伟力的思想感情。
篇7:听潮课文教案设计
听潮课文教案设计
本文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诵读赏析为主,第二课时以写作教学为主。
【知识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学习通过听觉写景来抒情。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赏析。
教学难点;学习从听觉写景。
教具:录音机及课文朗诵磁带。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题目,检查预习(课前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读课文1~2遍,了解课文大意),作一些字词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
1.检查学生预习完成情况(老师抽查或学生互查)
2.字词基础知识分析讲解。
汩(gǔ)→泪(mì)战栗一粟米
朦胧一■■→蒙胧
二、作者简介。(课本P134 提示》第一段)
三、提出问题。
1.你们读过《听潮》,你对本文哪些段落的描写最感兴趣?为什么?
2.本文写景相当出色,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感受的(听觉)?人们一般是看潮(如每年的钱塘观潮),本文却是听潮,作者听到了什么?
四、放录音带。(听之后问:作者听到了什么?学生各谈初步印象)
五、教师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与学生一道赏析。
1.读1——-4段,问:你们听到什么了?〔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声响〕
2.有表情地读5——12段,和学生一起体会大海落潮时的温柔静谧
3.读13、14段,问:听到潮声了吗? 〔涨潮初起,激起兴奋〕
4.读15、16、17段,高潮时的潮声。
5.妻子和“我”的问答,体会海的壮美。
6.作者的直抒胸臆。
六、学生读课文,讨论:你喜欢哪些段落?指导学生重点读课文第二部分。
七、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讨论,教师作结,布置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本课时重点步骤为五——赏析。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诵读,加深学生对听潮的印象,进行基础训练
1.统计多少学生喜欢大海平静时的景象,多少学生喜欢涨潮时的景象。
2.指名学生朗诵退潮和涨潮部分,指导学生落实课后练习。
大海涨潮时——凶猛 雄壮
大海退潮时——平静 温柔
二、作文训练。
1.问:你们在生活中听到过如此美妙的乐音吗?〔老师:我听过—一7月中旬,张家界旅店之晨:鸟儿的'清脆鸣叫,溪水的哗哗流淌,偶尔一两声汽车喇叭声。外面的动和旅店内的静。〕
2.板书:听晨 听暮 听雨 听雷 听溪水(泉水)
听瀑布 听江河水……听耳语 听喧闹 听欢笑……
3.引导学生从生活里寻找记忆,学生互说。
4.怎样将大家的感受写出来呢?鲁彦是怎样描写海潮的呢?再一次引导学生熟悉《听潮》的有关内容。
在写景的手法中,拟人化手法是最生动活泼的一种手法,因为拟人手法是我们用人的体验去写景的,以人的声音、情,态和性格去描摹,最容易让人们产生联想,读者也易于接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拟人化句子来体会。引导学生:我们可不可以用拟人化手法写我们的《听雨》、《听晨》、《听暮》呢?
5.学生当堂作文。
6. 当堂讲评。
7.布置学生课外再留心“听”世界,再写。
三、教学后记。
由于抓住了诵读赏析的重点,学生对课文掌握的情况较好。写作训练由于有教师的“现身说法”和下水文,学生写16出的作文较为理想,看来艺术性很强的课文以赏析法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篇8:语文教案-听指挥
听指挥
目标: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养成注意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内容:听指挥
过程:一、引发幼儿倾听兴趣
放录音“小鸟的'叫声”,:设问听听是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来听的?
二、听指令动作。
1、脸部动作:翘起嘴巴,做只小猪;捏下鼻子,做只狐狸;一眼睁,一眼闭,做只调皮的小猴子。
小结:玩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因为你们听得仔细做得对。老师念儿歌:“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2、手指动作:变把手枪“嗒嗒嗒嗒”;变架相机“喀嚓喀嚓”;变把小锤“丁冬丁冬”。
小结: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3、身体动作:站起来,转个圈;做只母鸡,拍拍翅膀,下个蛋;做只青蛙,呱呱跳,去抓花蝴蝶;打鼓、敲锣、吹喇叭、放鞭炮。
篇9:《听鱼说话》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会写“竿、忍、竟”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7——18自然段,通过学习,感受琼儿的纯真善良,使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7——18自然段,通过学习,感受琼儿的纯真善良,使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还能叫出这些词语的.名字吗?
除了生字词,我们还学习了课文1——6自然段,知道琼儿的外公很爱钓鱼,他还带着琼儿一块儿去钓鱼。外公非常有趣,能听懂蚯蚓的话。瞧,他们还在钓鱼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品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翻开书本56页,自由读课文第7——16自然段,去找一找有趣的事吧!
指名说。(外公和琼儿都能听懂鱼说话)
小鱼都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找出外公和琼儿听到小鱼说话的句子。
指名说。
2、谁来读读小鱼对外公说的话?
指导读好外公的话。
3、琼儿又听到小鱼说什么呢?
指导读好琼儿的话。
男女生分读外公和琼儿的话。
4、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到描写小鱼样子的句子。
小鱼此刻是什么样子?谁来告诉大家?
自己练习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小鱼的心情。
指导读好“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
看到小鱼现在的模样,如果你是琼儿,心里会怎么想呀?
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难怪她听到小鱼说:“_______________!”
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5、琼儿一下子就学会用外公的方式听懂鱼话啦!外公是又惊又喜啊!
出示“又惊又喜”,指名读。
又惊又喜的外公也同意琼儿把小鱼放回水里啦!琼儿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赶快读一读第16自然段。
指名说。请你读一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指导朗读。
看着小鱼快活地游远了,琼儿仿佛又听到它在说话,小鱼在说什么呢?指名说。
6、琼儿两次听懂了小鱼说话: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琼儿有些不忍心了。她仿佛听到小鱼说:“!”琼儿轻轻把小鱼放回水里,看着它尾巴一摇一摆地游远了。她仿佛听到小鱼又在说:“!”
琼儿真的能听懂小鱼说话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
7、师生齐读7——18自然段。
8、小结:
老师相信,你们和琼儿一样,都是善良孩子!希望大家能用这份善良仔细倾听更多小动物的话,好好保护它们!
三、指导识记生字
1、齐读“竿、忍、竟”字。
2、范写:“忍”。
3、课堂书写练习。
板书设计:
篇10: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八课《听潮》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八课《听潮》
8、听 潮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DD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DD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 云汀tīng 眼睑jiǎn 芳醇chún
汩汩gǔ 罅隙xiá 嗥叫háo 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三、再读课文――眉批
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
2.教师亮出幻灯片。
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
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
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明确:眉批
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语言上: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
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
结构上:
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
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每人至少批点两处。
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部分:
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
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
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
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2.海醒图。
① 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性格。
3.海怒图。
①画“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旁批: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②圈“疯狂”、“汹涌”、“吞没”、“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
夹批: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溅”到人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五、课堂小结
在用评点批注的方法学习鲁彦先生的名篇《听潮》的过程中,大家表现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而且说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课后依照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的剩余部分。
2.背诵精彩段落:6―17自然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前,可以布置学生自练的作业。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课时要对这一作业给予适当的检查。一来看看学生做的情况,二来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在想着、说着且用着评点批注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这_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夹批和旁批时,以夹批细品,以旁批小结,使之既不至于过于分散,又不至于过于笼统。)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检查作业情况。
二、 交流作业
三、再读课文――尾批
请同学们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
明确:第三部分:
1.画“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2.文末:
篇11:小学六年级语文《花潮》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花潮》备课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篇13:语文老师的教育心得:听潮探微词句段
看到教育时报发出的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名师导师招募学员的通知,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狂喜。余映潮老师可是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面膜拜的不老经典哪!我们不仅有缘听他讲课,还能接受他的传授与指导,怎么能不心情激动怎能不思潮澎湃呢!
教学论文1300篇,教学专著7本。语文阅读课堂教学4要素、32字诀、8种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处理3种基本手法、阅读教学的1个主张、2点风格、1个课堂教学特质等等,这些百度搜索里的资料,都是余老师用爱心细心真心研磨之心创造的数字教学奇迹
如果说这些数字带来的是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当捧着余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打开来慢慢阅读的时候,我们更多享受到的则是思想上的愉悦。那正像炎热的七月里,喝了一大杯舒心的热水,五脏六腑通身上下有一种说不出的通透与舒畅。正如龙应台的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因为,这本书里的好些案例让我觉得有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感觉,大概这种感觉就是林妹妹见到宝哥哥时的无比惊诧与欢欣吧
余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解读是细致入微的,细微到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字和词。单篇字词的教学设计精细,妙不可言:方法1生选雅词理解识记(《说“屏”》);方法2生搜同词比较辨析(《马说》);方法3点式聚焦积累字词(《大自然的语言》《珍珠鸟》);方法4师编段落语境识词(《刷子李》);方法5师设练习趣味识词(《三峡》)。方法6老师提供一组词语或利用课后探究练习题等。方法7智能练习单(《口技》)。在1—5的方法解决了字词识记与词义理解的问题,1-3重在训练学生的自主搜集, 4-5则更考验老师探究字词规律的能力。方法6则重在从具体语境中理解或品析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方法7则重点解决文言文的字词理解。在这样的活动安排中,摒除了学生机械识字的弊端,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自主识字理词通意品味词语,从而有力地体现了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课程。
余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解读是循序渐进的,除关照字词的教学外,对于句段的教学也独到精致,让人叹服不已。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中,余老师提倡我们在课文中披沙拣金,选取重点句或段,发现其内在的语言表达规律,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比如“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这句话余老师抓住语言规律命名它为“同一含义,正反表达”。“……望着这些蚕固执、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子一般……”,这个段落被余老师提炼出来用三个字来概括期内在的语言规律:引-联-结。
在段落教学中,余老师同样从挖掘段的组合规律,进行各种训练。以《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话为例“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的光辉成就呢?首先……其次……再其次……”,余老师列举出四种运用段落的教学方法:一是利用其中的标明顺序的词训练学生的速读概括段意的能力;二是利用其中的准确的语言训练表达的准确性;三是学会总分主次式的说明思路;四是用来训练学生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一个语段可以重复利用,几个语段梳理,做单元的整合复习,也能体现出余老师的大师大道的风范。在书79节《单元复习突出要点》这一讲中,余老师又从《中国石拱桥》所在的单元里,通过5个经典段落,总结出了5种段落表达的思路:总分式、并列式、步骤式、主次式、衬托式,课堂上师生还研讨了“分类式”“穿插式”“部位式”思路等。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经典的《秋魂》的三层式结构、《羚羊木雕》中的千姿百态的“说”、《中国石拱桥》中的分要点说明。这些例子极巧妙的点破了文章、文段、文句的结构规律,使得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了语言的运用规律。
太阳下,海浪推着活力无限的鱼虾,卷着天然美丽的贝壳,裹挟着大海自然独特的气息,潇洒地将美丽的画卷描画;阅读中,创意的思潮引领着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思考,带着我们的认同我们的折服走向语文更真更广阔的天地。感谢有你《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相信将我们阅读所得,思考所获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教育领地的开荒与耕种,夏的拔节与秋天里累累的收获!
作者|李娜
篇14:小学语文《只听半句》教案
小学语文《只听半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15个生字,会写丁等8个字。积累告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的小朋友屁股印上两道杠杠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只听半句。
二、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
三、课时划分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听谁说话都只听半句,不等别人说完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后来,这个小朋友闹出了笑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只听半句》。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读,相互正音。
(三)、学习生字
1、带拼音拼读。(课件出示)
2、直呼,再开火车读。
3、去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口头组词。(课件出示)
4、你觉得哪个字最难,你是怎样记的?先抽学生说,再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5、猜字游戏。(课件出示)
6、认读带生字的词语。(课件出示)
(四)、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听录音,配场景图。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课件展示)
2、学习第一小结。
3、学习第二至第五小结。重点指导第二小结。
⑴小男孩都听了谁说话?生答师板书。
⑵奶奶是怎样说的?说完了吗?请学生体会着读一读。(稍慢、停顿。)
⑶小男孩说了什么?你能学学他的语气吗?抽学生读,再同桌相互体会读。(读出不烦燥的语气,语速稍快。)
⑷分角色读第二小结,学生评义。
⑸分小组按刚才的方法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结。
⑹分角色表演读。
4、学习第六、七小结。你知道园丁想什么吗?小男孩闹出了笑话的原因。
(五)、体会感悟。
1、只听半句好吗?应该怎样听别人说话?
2、你闹过这样的笑话吗?请生说说。
(六)、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深化认识。
(七)、小结全文。
我们不要学习文中的小男孩,而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篇15:小学二年级《听广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听广播的意义
2、掌握听广播的要求
3、熟悉听广播的技能训练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广播的意义
听广播是提高学生听话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我们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中,要因势利导,利用这种形式来有限的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良好的听话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本能力。
听广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能让你及时了解天下大事;能让你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听广播的要求
听广播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1、听得快:要集中注意力,快速跟上,声声入耳,句句到心。
2、听得全:接受信息要全面,接受信息要完整。
3、听得准:要培养听觉感受,注意语句的停顿和语气的变化,听清语意,防止误听。
三、听广播的技能训练
1、调动原有信息,接受新的信息
2、攫取主要信息,记住关键语句
3、记听重要信息,学会速记技巧
四、速记方法
1、速引式
2、符号式
3、浓缩式
4、首尾式
5、提纲式
另外还有: 跳行记、留空记、画线记等听记技巧。
篇16:二年级语文浙教版《听广播》 教案
二年级语文浙教版《听广播》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听广播的意义
2、掌握听广播的要求
3、熟悉听广播的技能训练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广播的意义
听广播是提高学生听话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我们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中,要因势利导,利用这种形式来有限的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良好的听话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本能力。
听广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能让你及时了解天下大事;能让你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听广播的要求
听广播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1、听得快:要集中注意力,快速跟上,声声入耳,句句到心。
2、听得全:接受信息要全面,接受信息要完整。
3、听得准:要培养听觉感受,注意语句的停顿和语气的变化,听清语意,防止误听。
三、听广播的技能训练
1、调动原有信息,接受新的信息
2、攫取主要信息,记住关键语句
3、记听重要信息,学会速记技巧
四、速记方法
1、速引式
2、符号式
3、浓缩式
4、首尾式
5、提纲式
另外还有: 跳行记、留空记、画线记等听记技巧。
教学后记: 教学中由易到难地让学生练习速记本领先听记故事――听记文章;听记继续性文章――-听记说明性文章――听记议论性文章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养成边听边记要点的好习惯。
篇17:选修语文《塞上听吹笛》教案
选修语文《塞上听吹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1、交流搜集的高适的诗,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塞上听吹笛》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简介作者,出示边塞诗简介。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一)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二)、交流初读情况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1、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师生赛读
六、迁移运用
展示描写边塞的诗
《塞上听吹笛》原文和译文
【原文】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解释】
⑴羌笛:一个古代民族的乐器。羌:古代民族。
⑵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⑶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塞上听吹笛》赏析
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它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扬,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风传笛音,音满关山。于是,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与起笔的清雅空灵的“雪净月明”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交错于一体,构成清丽而邈远的意境,实在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无疑,它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 最潮新年贺词
★ 潮鸣抒情散文
★ 女生潮流风作文
★ 返乡潮活动方案
★ 语文教案:黄鹤楼
★ 语文教案白桦
语文教案-听 潮(通用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