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3-12-13 03:39:34 作者:arhen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r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是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习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团队合作

6.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8.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9.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10.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篇2: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领土四至点和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 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基本情况。

3、 了解我国人口政策和分布。

4、 了解我国民族的数目和分布,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重点】

我国的位置,重点省级单位的轮廓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的位置,找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其优越性。

板书:一、辽阔的疆域

1、 位置

找出我国领土四至点,看分别位于什么省,分析其纬度和经度的差别。

讲述:我国位于北半球,面积广大,各地差别很大。

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注意其位置,和我国的什么省份相邻。

回忆我国的行政区划,找出三级行政单位包含的机关。

板书:二、行政区划

1、 三级行政区划

2、 省级行政单位

找出我国重点的省级行政单位,记忆起轮廓,简称,行政中心等。

读图练习:

板书:三、众多的人口

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十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

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

我国的人口政策。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四、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找出我国民族的构成。知道个民族的丰富文化。

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复习课本,讨论得出,纬度:北半球,中纬度。海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在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按照东,北。西北,西,西南,南,几个位置记忆陆上邻国,按照东,东南来记忆隔海相望的国家。

特殊的省份有,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跨纬度最广,邻国最多,临省最多。

重点省份有:广东,云南,湖北,山东,陕西,黑龙江。

有6个在亚洲。

黑河-腾冲一线

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55个,最多的是壮族。

朝鲜族跳板,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摔跤

【作业设计】

省级行政单位分布图

篇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是海南岛。

5、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在我国的西北部,简称新,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级行政区,简称黑,广东省简称粤,北回归线穿过;首都北京,简称京。

7、与我国陆上14个国家相邻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重点掌握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此外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第二节 人口

1、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第三节 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的西北、东北、西南。

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少数民族习俗: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

相关阅读:学习地理的方法

一、构建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大厦

有的同学对地理这门课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觉得地理是一门偏记忆性的科目,只要自己抽出时间来背一背成绩就能提上去。而考试成绩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自己太懒,不愿意去背。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我们要知道任何知识只有转化成自己的才能灵活运用,才能自由调取和转化。记住,学习地理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这样会耗时耗力却不会有好的效果。一定要学会把课本上冗长知识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买一个笔记本,把老师讲的内容和自己的积累总结整合起来,熟悉整个内容,做题的时候,这个笔记本就是你的做题帮手。

二、地理离不开地图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工具来学习地理,你会选择教材,PPT还是辅导书呢?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地图。地理的任何知识,都可以从地图上来寻找到答案。看世界的气候图,我们会了解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看世界的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看世界的政区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在的位置。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图文结合学习比单纯的文字学习更能让人记忆深刻。遇到一些重点的图,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去画一下简易图,对你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地理七上课本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板块运动示意图,我们动手画一画,就能对板块运动的知识有更深的体会了。我们也可以从中把握到其中的一些小细节,像六大板块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相邻的不同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式是如何的呢?是碰撞挤压还是张裂拉伸呢?我们要学会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时,加上一些自己的主动思考,并在图片的下方标一标,写一写,这些都是自己的收获和财富。

三、反思能力是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

要想成绩变得越来越好,反思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格外注意自己做错的题。通过不断把错题搞明白,弄懂自己做错这个题到底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不断地举一反三,才能把知识掌握地越来越好。这个时候,一个地理错题本就可以帮助到你。有的同学可能经纬网判方向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好,也有的同学可能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老是理解不了,还有的同学觉得气候类型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很容易混淆。那怎么办呢?除了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进行大量题目的训练,当你的正答率够高的时候,就需要自己静下心来总结做这类题的技巧和方法,怎样才能成功避开题目的陷阱,把题目做对。

篇4: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教案高青县教研室 刘林华 陈永兵 郭丽佳 Section A 完成任务所需词汇和句型: 1.words and phrases: subway take the subway train minute kilometer how far school bus by boat car bicycle 2.sentences: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walk to school. How does he/ she get to school? He/ She takes the bus. How long dies it take? It takes about forty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It’s 3 miles. 活动任务一: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或绘制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的图片并标上英语单词。 课堂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或绘制的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英文单词。利用图片教学有关交通工具的英文单词。两人一组,一人出示图片,一人快速的说出相关的单词。然后做贴图游戏。在黑板上出示交通工具的'单词,分成两个大组,每组分别选派不同的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图片贴在相对应的单词旁边,贴的数量多的小组获胜。 完成任务所需的词汇: subway train school bus boat car bicycle bus plane motorbike… 活动任务二: 四人一组,调查家庭成员上学或上班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在班内作汇报。 Members How do you/ does your father… go to school/go to work? Father Mother Sister or brother **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词汇和句型: subway take the subway train school bus by boat car bicycle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does your 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 go to work? 活动任务三: 四人一组,调查小组成员的上学方式及花费的时间。完成下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作汇报。 Name How How long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句型: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 walk to school. How long dies it take? It takes about forty minutes. 活动任务四: 听录音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Lin Fei’s home is about 10 kilometers from school. He gets up at six o’clock every day, showers, and has a quick breakfast. Then he leaves for school at around half past six. First, he rides his bike to the bus station. That takes about ten minutes. Then the early bus takes him to school. The bus ride usually takes about 25 minutes. 1.How does he get to school? 2.How long does it take? 3.How far is it from his home to school? Section B 活动任务五 就自己同学的上学情况或同学父母的上班情况作一次采访,完成下表,然后形成一篇报道,向全班同学汇报。 Name How to get to school How long How far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句型: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 walk to school. How long dies it take? It takes about forty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It’s 3 miles. 活动任务六: 阅读3a的短文,完成下面表格,并且复述。 place How to get to school North America Japan Big cities of China Hongshanhu and Kaishandao Self Check 活动任务 七 Free talk Report your survey about your classmates in your group. 活动任务 八 1.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given. 2. Check the answers. 3. Make four sentences with each given word by using different people and places. 4.Pairwork Read the sentences that you made to your parts. 活动任务 九 1.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2. Pairwork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3. Act out Student A chooses student B by himself or herself, and then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Homework Survey and writing Survey your family members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fill in the chart. How do you get to work? How far do you live from the workplace?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get to work?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 your town? Do you have any good idea for the transportation? Members Answers Father Mother Uncle Aunt Others  

篇5: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单元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1、960万平方千米是指我国的:

A、陆地总面积B、含领海在内的总面积

C、领海总面积D、领空总面积

2、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共有:

A、31个B、32个C、33个D、34个

3、纬度相差1°之间的(经线)距约为110千米,基本符合我国疆界最北端和最南端距离的

一组是:

A、4800千米B、5200千米C、5500千米D、5800千米

4、关于我国优越地理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C、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D、绝大部分领土在热带,小部分在温带

5、我国疆界“四至端点”所在省区简称,符合最北和最东端点所在的省区(简称)是:

A、新B、琼C、黑D、吉

6、在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活动中,小明在广东省周边按东、北、西三面相邻省区进行拼

图,下列操作中正确的一次是:

A、浙江、江西、广西B、福建、江西、湖南

C、浙江、江西、湖南、广西D、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7、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省区(简称)正确的是:

A、闽、粤、琼、滇B、台、粤、桂、云

C、闽、粤、桂、滇D、台、粤、湘、云

8、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属

A、台湾省B、广东省C、海南省D、广西壮族自治区

9、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

A、约11亿B、约12亿C、约13亿D、约14亿

10、我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

A、66个B、56个C、55个

D、除汉族以外,还有56个少数民族组成

11、下列省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低的是:

A、河南B、上海C、江苏D、西藏自治区

12、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

B、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C、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

D、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已先后建立了五个自治区

13、我国15个邻国中,有两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是:

A、朝鲜和俄罗斯B、蒙古和俄罗斯

C、巴基斯坦和印度D、印度和俄罗斯

14、关于我国人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西多东少

B、我国人口南多北少

C、江苏省人口最多,云南省人口最少

D、以“黑河—腾冲”为界,我国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1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缓慢

C、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

16、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D、文莱、菲律宾、日本

1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

A、平原多,气候湿润B、沙漠多,气候湿润

C、山地多,气候干旱D、沙漠多,气候干旱

18、下列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黄海B、黄海、东海C、南海、东海D、渤海、琼州海峡

19、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新B、沪C、蜀D、藏

20、我国下列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的是

A、香港和台湾B、深圳和珠海C、香港和澳门D、厦门和深圳

二、综合题(60分)

(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30分)

1、写出数码所表示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①;②;③;④;

⑤;⑥。

2、写出大写字母所表示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A;B;C;D;

E;F。

3、写出小写字母所表示的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a;b;c;

d;e;f。

4、连线题,将字母表示的城市与所在省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连接起来。

G广西壮族自治区琼合肥

H福建省皖南宁

I海南省闽福州

J安徽省桂海口

(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濒临海洋:①②

③④

2、邻国:AB

CD

E

3、半岛:⑤⑥

4、岛屿:⑦⑧

5、海峡:ab

(三)读图回答问题(6分)

1、A:族B:族C:族D: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篇6: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外流河共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篇7: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篇8: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篇9: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NBA是美国乃至世界水平最高的篮球职业联赛,它的队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从外表看他们有哪些差异?为什么?

生:人种不同。

师: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人种和人口。

【板书】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与人口

第一课时

一、三大人种

师:同学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体质特征各异的人,主要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呢?

生:观察图A、B、C、D。(让个别学生来描述)

师:不错,他们的区别在于肤色、头发、脸型等三大方面,其中主要是肤色。

生:阅读课文,区别三种人种的体貌特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交替)

【板书小结】 白种人体貌特征: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黄色人种体貌特征:皮肤呈淡、黄色面庞扁平、体毛中等。黑种人体貌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师:那么,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种呢?

生:黄色人种。

承转:不同人种之间有交往吗?(引导学生阅读“文化交流的见证”)

生:有。

师:其他人种又分布在什么地方?

生:阅读课文P50第1、2、3、4段,看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E,让学生指图说出不同人种的分布。

【板书小结】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 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美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北部。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那么,人种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战其间,希特勒屠杀尢太人;美国的种族歧视。他们有没有优劣之分?(指导学生阅读“人种特征的形成”资料)

生:人种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在三大人种交界的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还生活着混血儿,他们之间没有种族优劣之分,只有体貌的差异。

承转:人的生产与生活都受到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各异,那么,人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否平衡?

【板书】二、人口的分布

师:指导学生读图F世界人口分布图,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

生: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密集(200人平方千米/以上)。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1人/平方千米)。

师: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读课文P51页。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影响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

师:指导学生读图G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1、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读图思考回答,1、在高纬度的地区人口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热量越少,自然条件越恶劣,人类生存困难。2、北半球的人口多,南半球的人口少。因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各国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人口比南半球的人口要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了解人种的区别是依据体貌特征来分的,没有优劣之分。以及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种的形成与分布也不同,在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经济好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各人种的其他特征现状,看看周边有没有其他种族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5.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出示幻灯片2: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

(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

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

(60亿,10月12日)

出示幻灯片5:“资料: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

活动(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6:《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7: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

(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8: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9:举例计算人口增长率

活动(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10: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1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必须同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增长率过高,可能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人口增加;如果增长率过低,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出示幻灯片1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愈来愈快。活动(三)让学生完成P66页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并巡视,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名画折线图,一名画曲线图。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13: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

出示幻灯片14:计算临盘地区的人口密度

活动(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

出示幻灯片15: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16: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我们下一节再讲。

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出示幻灯片17、18: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

2.到19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6.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那么,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

三、教学关键:通过读图,分组完成。

四、教学方法:读书法、读图指导法等。

五、学法:读图查找法、填表比较法、练习法等。

六、教师准备: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课前交流用英语宣布上课并提问。1、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2、画表格,指导生读图。 2、图文对照、查找答案、填表格(写语言分布)

3、组织活动。 3、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插入北京之行实例。 4、生配合听并回答师提问。

5、组织学生读图。 5、自画表格完成三大宗教学习内容。

6、达标练习。6、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7、总结并板书课题。 7、生总结所学内容(语言和宗教)。

九、达标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感交流,精彩过渡

师以闲聊的方式与学生就单元测试情况进行交流,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干劲,展现学习风彩,恰到好处时用英语宣布上课。

2师宣布:(Class begin。 Gd rning class)

1、生听,并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展自己的风彩。

2、Gd rning teacher.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同学们,我们刚才的课前交流和相互问候共用了哪几种语言?你学到或听到的还有哪种语言?你会说吗?全世界主要使用语言有哪几种?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的主要语言”(师板书世界主要语言)

3、指名做答:我们用了两种语言分别是汉语和英语。

4、还有俄语、蒙语……

5、生试说蒙语

6、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图,进入学习状态。

<二>、世界主要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读图B“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提问:世界主要语言有哪几种?

2、师画表,师生共同完成汉语、英语的分布,其它四种语言的分布区,生分组完成。

世界主要语言

语种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

3、能力培养

(1) 美国以南的美洲为何称拉丁美洲?

(2)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语言?为什么?

(3) 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小结,鼓励学生的观点。

5、师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

1999年,我和五名同志被奈曼旗教研室派到首都北京学习。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到天安门广场游玩。那时有很多老外,随行中有一人提出和老外照像做为留念。但苦于不会外语,无法沟通。我初中学过英语,便自告奋勇地与老外打招呼。

篇10: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由《话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出示板书课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4~49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教材45页2.34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中国政区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象大写的英文(V+W),干流全长6300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讨论得出结论: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些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还需借助教材46页2.35“长江干流剖面图”。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版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位于V和W之间)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长江航运(教材46页2.36长江航运图)主要集中在下游,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教材47页2.37三峡工程和2.38荆江治理图)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与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水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金水道(水能宝库)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运用黄河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篇11: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篇12: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篇1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几千年来,黄河一直是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书课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9~53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省、甘肃省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3.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发源于哪座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4.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古老的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她的儿女,但是历史上万古奔流的黄河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黄河陷入危机。黄河“忧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现?

出示源头、上游地区荒漠化图片资料,提问:黄河上游地区为何会出现荒漠化问题?与哪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呢?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为什么会出现凌汛?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凌汛主要出现在黄河上游和下游。

②出现凌汛原因:由于黄河干流跨的纬度比较大,南北河段地区的气温有明显的差异,造成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不同。凌汛的河段大多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③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黄河在流经哪个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是什么?想一想,下雨后千万条沟壑会是一种什么情形?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就会一起汇入黄河。因而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①黄河下游的泥沙约90%来自于黄土高原。

②黄河流入下游,进入华北平原。

③此时黄河河道会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河水流速会变慢,携带的泥沙会越来越多;大量的泥沙日积月累,使黄河越“长”越高,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近年来,黄河又出现了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问题。

百病缠身的黄河需要她的儿女加倍地关爱与保卫,怎样才能根治黄河呢?

师生讨论,引导学生回答。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河的忧患(黄河的奉献)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单元检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五年级上册作文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

初一上册一单元作文

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