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时间:2022-11-27 07:19:53 作者:鳏夫乐队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鳏夫乐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目标导航】

1.收集、诵读课内外经典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爱好,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2.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

3.能在对范文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习作者的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二、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三、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写作要求】

1、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重读《社戏》的相关段落,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如综合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

3、重读《背影》《秋天的怀念》,借鉴其具体写法。安排好文章结构与线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技法点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范例作文,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仿写好像写字临帖一样,就是作文起步阶段的“临帖”。

1、放低要求,循序渐进

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见作文题就咬笔杆,感到无话可写?问题主要出在要求不当上。学习总有一个过程,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习作亦是如此。学习写作,我们最应先了解“我可以写些什么”,然后是“我可以怎样去写”,而不是“怎样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学习写作,从学习范文开始。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今后的构思提供材料,从而打下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习作起步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可以放低些要求,重点放在段落的练习上。熟练以后,再逐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立足模仿,鼓励创新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茅盾语)因此,在习作练习中,以范文引路,与阅读紧密结合,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范文引路】

枣核/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点点绵绵无尽意,阵阵悠悠思乡情。《枣核》是著名作家萧乾的作品,写于1980年4月,讲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人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试种的故事,表现了海外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文章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1)设置悬念。全文用的是半遮半掩法——交待了枣核,却不提枣核的用途,勾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一直读下去。(2)巧妙衬托。揭开谜底前,作者先交待家境:住枫树丛,三层小楼,临湖,花园……工作体面,地位优越,家境富有,他们对大洋彼岸贫穷故乡的思念却是那么强烈!(3)详略得当。老同学思乡,布置了一个“北海”,“北海”里有假山石、小凉亭、红庙、白塔。作者对后三者一笔带过,地摊上买的,得来并不费工夫,略写;唯独假山石来之不易,最能体现思乡之情,详写。(4)适度渲染。且看作者如何渲染假山石的来之不易:开车;几十公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用汽车拉回——购置成本很高,写作成本也不低,但为了表现思乡之情,豁出去了!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仿写,同学们并不陌生,也觉得不是很难,但如何将仿写写好是一直困扰同学们的问题。这次写作教学,同学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互动也很活跃,从同学们当堂写出的作文来看,确实有所收获。

篇2: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导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掌握要点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

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

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

小时候,母亲是那温馨的小屋——

我静静地坐在小屋内,小脑袋不时向窗外探望着。每天的此时,妈妈总会那么神奇地出现。脚步声!我惊喜地跑到门前。“吱——”门被轻轻推开,门外是那熟悉的身影。虽然夜色已深,我却感觉到那身影带着光亮,带着温暖。“我回来喽——”妈妈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轻轻蹲下,紧紧搂住我。“肚子饿了没?”“冷不冷?”“一个人在家想妈妈吗?”妈妈的双眸中充满无尽的担忧与心疼。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

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试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于是,我再也无法忍耐,放声大哭。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疼惜……“妈妈——”我更加心痛。突然,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妈妈的手指轻轻在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从头再来,哭泣不属于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

那双手,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而现在,母爱是那幸福的叮咛——

吃完早餐,妈妈早已为我拿好了书包,在清晨的阳光中,笑着送我。她阳光下的笑容闪耀着金色的光辉,我被幸福地触动着。“到转弯处要小心啊”“中午早点儿回来吃饭啊”……于是,我带着清晨阳光般的幸福,奔向学校……

时光点滴逝去,母爱如泉涌来!

思绪从记忆中回到现实,猛然发现,我离家更近了!离母亲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想一下子飞到家中,依偎着母亲,继续让那爱包围着我,永随着我……

点评:巧化名诗领片段,镜头分呈著华章。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为我们截取了三幅简单小巧、温情弥漫的画面:“小屋守望,母爱荡漾”“痛哭流涕,母亲拭泪”“离别之际,叮咛不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选用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的三个经典句子“小时候……”“后来啊……”“而现在……”领起下文,完美和谐地将几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串接起来,线索清晰洋溢着浓浓的流年匆匆之感叹、母爱相随之幸福。

文题展示

1、《安塞腰鼓》中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阿长与Q山海经R》中,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绘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选择一个人物,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法指导

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围绕“宽”和“严”两方面选材,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其次,还要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比如《安塞腰鼓》中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样去仿写,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真正学会写好文章,还有待自己进一步的创造。

篇3: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训练目标]

1、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训练题目]

1、以“我们班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的重点在“新鲜”,要写出事情不一般化的地方;②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写清楚。

2、以“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情节要吸引人。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3、订一份个人课外阅读计划。

4、课外练笔:看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后可尝试写写观后感。

[训练指导]

写一件事要做到清楚明白,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得完整、明白、清晰,就得讲究并掌握记叙的顺序,最基本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第1题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写新鲜事。怎样理解这一要求?所谓新鲜,不是要学生去猎奇,去编造离奇的故事。而是要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观察的面广一些,点深入一些,写出那种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的事,这正如题目要求中所说,要写出事情“不一般化”的地方。写作本题,首先要求学生在选材上多下功夫。第二,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写清楚。这就要求文章把记叙的六要素交代清楚,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具体,写清楚。

第2题,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要注意的是,写作本文要把故事的特点体现出来:故事注重情节,要写得曲折引人;故事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要通俗、亲切、自然。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初写观后感可以从小处入手,抓住某一事件、某个人物,甚至某个画面、某句台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训练目的]

1、发挥自己的语言个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担当主持人,培养自信心。

[训练题目]

1、主持一次“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联欢会,设计开场白和结束语。

2、主持一次“教师节”的庆祝会,设计串联词。

[训练指导]

设计这两道题目要让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第1题是联欢会主持人语言的设计。联欢会的主题已以确实,“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十四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中学生由少年步向青年,开始走向成熟。联欢会的情调是欢乐、愉悦的。联欢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应该是精妙的语言艺术小品,或即情即景,借题发挥;或从几句诗文、典故出发,来一段诗朗诵;或来一段幽默的令人开怀大笑的“单口相声”;还可以说一段热情的赞许、顺耳的褒奖的话,提个有趣的问题,猜个有关的谜语等等,这样,就能从一开始把大家带入一种欢乐的气氛中。联欢会的结束阶段,可以安排一个精彩的节目,或者因势利导安排一个多人登场的歌舞节目,然后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将联欢推向高潮。这时主持人可以用洪亮而热情的语调,将精心设计的结束语朗诵出来,必然收到好的效果。

第2题,设计主持教师节庆祝会的串联词。首先确定10个节目的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按联欢节目串联词的一般要求设计。串联词的.要求:①积极清新,重格调;②营造氛围,重情感;③新颖自然,重交流。串联词要求有散文诗般的清新、淡雅,要能紧扣节目的内容,要力求生动风趣。

篇4: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说命》篇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观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②择师不可不慎也。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一、新课导入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

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4.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圣哲先贤话大同

(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

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

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篇5: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如:“其此之谓乎”。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虽有嘉肴》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

篇6: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选读》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选读》教案

1.《周易》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 二、简介《周易》 《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见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四、知识链接 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 五、作业 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2.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2《诗经》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2.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3.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二、了解《诗经》概况: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  1.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巴滚满一身!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2.《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四、知识链接 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3《左传》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链接 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业 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4《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酰酰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篇7:八年级下美术教案第一单元

八年级下美术教案第一单元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能力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法以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的,通过什么形式? (  设疑, 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三 新授 1 主要内容 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之中,大都有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和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象音乐用声音一样,美术也有自己的的表现语言,美术的表现语言有线条、形状和色彩等,美术作品就是运用这些方式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培养自己的色彩感觉能力,因为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被准确地表现出来,水粉静物写生也同样如此;  首先得考虑构图完整,饱满。其次,要考虑物体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把握层面的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如果规定了色调,还要注意画面的定调问题,当在,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色调而忽略了物体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当然,色彩的整体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油画棒砂纸画是用油画棒在打磨用的砂纸(砂布)的磨面所作的画。油画棒色彩鲜艳,颗粒细腻,质地柔软:砂纸的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油画棒色附着在画面上,而且砂纸较深的底色更能衬托出油画棒的色彩。因此,油画棒砂纸画色彩明快,画面统一,工具简单,是孩子们易学乐学的一种儿童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充分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精确描绘具有空间深度和透视变形的物象,而且可以达到状物抒情、生动传神的境界。 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意大利表现为绘画和雕刻、建筑的`成就,而在德国则表现为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区域中央、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贸易地区的心脏位置。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都是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的集散地,在那里最早出现工商业、萌芽 资本主义,所以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所谓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 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 命。 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物质材料 形式构成 作品中的物象 文化意义 2 主要教学手段 根据艺术作品的意蕴四个层次学生讨论、竞说课本中的美术作品,教师共同和学生进行。 3 几种美术表现语言形式 建筑、雕塑、绘画、园林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篇8: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anywhere,wonderful,quiteafew,most,something,nothing,everyone,ofcourse,myself,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Wheredidyougoonvacation?—Iwenttothemountains.

②—WheredidTinatoonvacation?—Shewenttothebeach.

③—Didyougowithanyone?—Yes,Idid./No,Ididn’t.

2)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yourself,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教学难点:

1)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2)yourself,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Lead-in

1.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Presentation

1.Showsomepicturesonthebigscreen.LetSsreadtheexpressions.

2.Focusattentiononthepicture.Ask:Whatcanyousee?Say:Eachpictureshows somethingapersondidinthepast.Nameeachactivityandaskstudentstorepeat:

Stayedathome,Wenttomountains,wenttoNewYorkCity6.Wenttothebeach,visitedmyuncle,visitedmuseums,wenttosummercamp

3.Now,pleasematcheachphrasewithoneofthepicturesnexttothenameofthe activity,pointtothesampleanswer.

4.Checktheanswers.Answers:1.f2.b3.g4.e5.c6.a7.d

篇9: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下列重点单词的意思及用法:translate,correct,matchnumber,advice,mistake,message,each,spelling,pronunciation,newspaper,excellent.

掌握下列短语的意思及用法:givesb.someadvice,writeit/themdown,speakEnglish,inclass,dosomeconcerts,try(not)todosth.,eachother,helpsb.withsth.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懂得与人交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句式:HowaboutlisteningtotheradioandreadinganewspaperinEnglish?

Trynottotranslateeveryword.

YoushouldalwaysspeakEnglishinclass.

Whydon‘tyouwritedownyourmistakes?

2.难点:提建议的常用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课前在熟读单词与短文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能把重点单词短语熟记于心,完成探究内容,对未能解答的问题做上标记,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指导,完成听读训练,学习新的语法知识,并纠正自己在课前完成的任务。

1/73

2/73

Unit2Youshouldsmileather.

第3、4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下列重点单词的意思及用法:

vocabulary,improve,advise,conversation,natural,suggest.

掌握下列短语的意思及用法:

smileatsb,askforadvice,themeaningof,somethingnew,speaktosb.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懂得与人交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句式:

1.IlikewatchingEnglishfilmsandlisteningtoEnglishsongs.

2.WatchingfilmsandlisteningtosongsaregreatwaystolearnEnglish!

3.Ialsoadviseyoutotalkaboutthefilmsorsongswithyourfriends.

4.I‘mshyandIamafraidtospeaktoher.

5.Thesearegoodwaystostartaconversation.

6.Andbeforeyoubegin,youshouldsmileather!

3/73

7.Thethirdquestionisaboutvocabulary.

8.Isuggestyouwritefourorfivewordsadayonpiecesofpaperandplacetheminyourroom.

2.难点:advise与suggest的用法

【学法指导】

课前在熟读单词与短文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能把重点单词短语熟记于心,对未能解答的问题做上标记,完成后交组长检查登记打等级。

篇10: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写作教案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写作教案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写作教案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朱湘前

[训练目的]

1、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内容要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楚。

[训练题目]

1、参观一个小区、商场、养殖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己拟题,写一篇文章。

2、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3、初一班全体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学校食堂不应再使用饭菜票购买饭菜,而应使用磁卡,这样既卫生又方便。请你以初一班班委会的名义,向学校总务处提出建议,仿照“附录一”应用文示例中“建议书”的格式,写一份建议书。

4、课外练笔:写景物观察笔记,注意观察各类景物的特征,并用文字把这些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

[训练指导]

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参观单位的历史、规模、特点,了解游览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注意自己有什么感受。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还要注意顺序。

第1题

写小区,要写出它的建筑风格、物业管理,特别要写出这一小区与其他小区不同的地方。写商场,要写出它商品的丰富,景象的繁荣,特别要写出它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特色,对顾客有特别吸引力之处。写养殖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样如此。要有对参观地区全貌的介绍,更要有对参观地区风光特色的描绘,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深刻的印象。

第2题

如果你外出旅游过,那就从你游览的风景名胜中,挑选出印象最鲜明乃至使你流连忘返的,写成一篇游记。要着眼于那里的风景特色,有山写山,有水写水,有树木写树木,有胜迹写胜迹。要把那里景物特有的美写具体,写生动,令人喜爱与向往。

如果你没有外出旅游过,那就写你故乡的景物。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家乡的景物定有那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再去观察一次,要努力看出与以往看的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家乡的同一个熟悉的景物,只要努力观察,都会有新的认识,只要细心描绘,都会写出它的特有的美丽之处。

第3题

建议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标题、称谓、正文和结语。正文要写清楚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使用磁卡比使用饭菜票,既卫生又方便。建议能否被采纳,关键在对原因的阐发是否准确与透辟,因而要着力并简要地写好这一部分。

第4题

这一练习,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因而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共同观察同一个景物,再各自凭借语言对景物的特征作思考与描述,看谁表达最恰当,最贴切。

口语交际

假如我是导游

[训练目的]

1、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交际能力和鉴赏水平。

2、了解作为一个导游,在引导游客游览欣赏景观,形象描述景物时要注意的地方。

[训练题目]

1、有一批游客要参观考察当地的园林建筑或风景区,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要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其他同学以游客的身份口头或书面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选择家乡的一处新景点,每人设计一段解说词,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们作介绍。

[训练指导]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一处园林建筑。要介绍园林建筑,首先介绍者要全面了解该处园林建筑的历史、特征及有关的人文知识,导游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带领“游客”游览的路线,确定介绍的顺序及重点。实践时要注意自己“导游”的互动,即达到题目要求的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介绍时可以运用课文所提到的方法,或形象描述,或穿插人文知识,或启发游客想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要针对园林建筑的特征,采用不同的介绍方法,介绍有详有略,切忌一个模式,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游览结束后可以请同学评点自己的导游工作,完成题目要求的以游客身份向有关单位提建议。

第2题

要完成本题,先要确定解说对象,再紧扣解说对象的特征设计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口语化,要着力于形象的描述,解说时要将自己的浓情融汇其中,借景抒情,以情动人。新景点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对家乡的巨变每个中学生都是由衷地感到欣喜的。因此,解说词里一定要渗透你的热爱之情。具体实践时,可以一人解说大家评点,也可以大家先解说,众人再评点。

作者邮箱: ksjanezxq@163.com

篇11: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写作教案

关于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写作教案

[训练目的]

1、了解文章结构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教案。

2、学会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

[训练题目]

1、现在的家庭,一般由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组成,被称为“三个世界”。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写作前编列写作提纲。

2、以“电脑领我走进新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以向明中学团委的名义,写一封表扬信,对初一⑶班同学给予表扬。

[训练指导]

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这就告诉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就要妥善安排好上述几方面的内容。而编列提纲,主要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犹如在砌房子施工之前先要画好设计图纸一样。先列提纲后动笔写作,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应自觉养成这习惯。

第1题,“快乐的三人世界”着力表现的.应该是“快乐”二字。构思的方法是:可以从几个侧面,全方位地反映“三人世界”的生活,也着重写一件事,围绕这件事来表现中心意思,老师笔记《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教案》。文章应写出浓浓的家庭生活气氛。表现爸爸、妈妈、我三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三个人物的不同个性。

第2题,审题时要注意两个字:“领”和“新”,写“领”,要写出电脑对我的帮助,给我的教益;强调“新”,要体现这种帮助,教益是前所未有过的。

第2题,按照应用文中“表扬信”的格式来写,写清表扬的原因。

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训练目的]

1、了解口语交际中的身体语言。

2、学会在口语交际中正确运用身体语言。

[训练题目]

1、根据自身性格特征,就下列情境,设计一段独白,要求配以适应的表情、身姿、手势、目光,增强表达效果。

A、课题组的同学在社会调查中碰到了被嘲讽、不被理解的尴尬情况,有人想打退堂鼓,你要鼓励他们,不怕挫折,知难而上。

B、你正在为希望工程募捐,面对的是马路上的行人。

2、班级组织一次“一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在演讲中很好地运用身体语言,帮助传情达意。

[训练指导]

口语交际中说话者或听话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人们把这种交际语言称之为态势语,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态势语是口语交际中重要的辅助手段。

第1题的A题是鼓励同学不怕挫折,知难而上,其实是进行劝说。运用的劝说方法不同,配以身体语言也就要有所区别。如果从正面进行劝导,目光要坦诚,宜用情意性手势,动作幅度不要大,要充满微笑。如果要用激将法,则不妨运用表示蔑视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幅度可大些,要巧妙地激发内心的自尊、好胜;使之升华为一种热情,勇于知难而上。

第1题的B题是要求马路上的行人为希望工程募捐,这时你的态势语一定要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和力。表情自然放松,要表现出快乐、幸福,不宜用急剧有力的手势,眼神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切忌身体语言用得粗俗,喧宾夺主,引起行人的反感。

第2题设计的情境是完成一分钟演讲。演讲的具体内容未定,因此,设计身体语言的余地大。演讲不仅需要口头语言,也离不开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运用得当,可使演讲充满活力,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篇12: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所学的数的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设计意图: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到处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一结论,让学生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能在应用中巩固相关知识】

四、巩固新知(多媒体出示题目)

1.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练习“做一做”及课后练习一的1――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 =被减数 - 减数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课后反思:本节课注重创设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P5-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7)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总结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熟能生巧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总结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课后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五、作业:练习二1--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吐出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即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课时课题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8-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00+0=0+568=0×78=

0÷23=128-128=0÷76=

235+0=99-0=49-49=

0+319=0×29=

24+0=

70-0=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对0的记忆】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

(3)0×68=(4)54-0=

(5)0÷28=(6)128-0=

(7)0÷36=(8)25+0=

(9)99-0=(10)49-49=

(11)0+39=(12)0×9=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测评帮助学生熟悉0在运算中的特性,让学生能对0的计算有一个更加深入地认识】

五、巩固练习:

第8页:7

六、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作业布置:第8页8、9、10题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课后反思:本节课重点解决“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除法的意义”和“由乘法想除法”。如: 0÷0=?,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所以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第四课时课题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从没有括号的算式到加上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一步步明确计算顺序并计算,从说到做,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了解数学史,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多媒体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96÷[(12+4)× 2]

=96÷ [16×2]=96÷ 16× 2

=96÷ 32=6× 2

=3=12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思考和应用,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痴线格式上的错误,课后应做好

第五课时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 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

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拓展导学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 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50元/人 儿童6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6个成人、4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4个成人、6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租船问题: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课上采用研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每个孩子都非常高兴的把自己的方法和同学们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孩子们理解的不错,学的也高兴。

第一单元写作的教学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测试题

Module4 第一单元的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花儿的话》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母爱的作文

第一学期八年级政治第三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第一单元作文:我们需要和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年级第一单元写作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