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玻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寓言《坐井观天》《亡羊补牢》教案
设计理念
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品读、实践等教学活动,理解内容,感悟寓意,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组词、扩词。
2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两则寓言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主动学习寓言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情景导入
1祖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语言精湛、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有形式固定、意思精练的成语,还有约定俗成的俗语、谚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寓言。
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借助拼音读课题。
3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本节课我们学习《坐井观天》。
4媒体出示:(小鸟飞来落到井沿上,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师解说图像。
5青蛙和小鸟见面了,它们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吧。一边看着书,一边听录音。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3小组交流: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
4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正音、齐读。
5指导书写“此”、“渴”(可让学生交流)。
6勾出文中生词,并读几遍。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释题:坐井观天。质疑:谁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
2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
3小组讨论:
(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
(2)青蛙和小鸟各自认为天有多大,理由是什么?
4汇报交流。
5媒体出示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对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通过读、议、评,体会句子的意思。
6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对谁错,为什么?
7实践活动: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筒,从筒的一头看天。交流体会,从而理解青蛙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8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
1分角色表演《坐井观天》。
2引导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怎么想,怎么说?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这则寓言的感受。
五、学法迁移,自主学习《亡羊补牢》
1小组读课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读不懂?
2全班齐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交流、理解。
3媒体出示句子:“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句子意思和养羊人的心情。
4邻居和养羊人的看法谁对谁错?为什么?
5抽读、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这一次养羊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理解:后悔,事后懊悔,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你认为养羊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6总结寓言: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牲口圈、羊圈。羊丢失了再修补羊圈。比喻:错误发生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为迟。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错误发生后,应该怎样做。
附:板书设计
青蛙坐井观天(眼界狭小)
天井口般大(所见有限)
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第一次不修羊圈,羊又丢了
第二次赶紧修羊圈,羊再没丢了
比喻:错误发生了,及时纠正,还来得及。
篇2:二年级寓言《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认识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一则寓言故事。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请坐。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我们现在来看图猜成语。准备好了吗?谁来猜第一幅图?(守株待兔)对了,那这一幅呢?(揠苗助长)这一幅?(刻舟求剑)难不倒你们,再给你们几个难的(画蛇添足掩耳盗铃)还有更难的。
2、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是的,它们都是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3、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亡羊补牢》(板书,读题)
4、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寓言呢?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对,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寓言故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请大家自由读读《亡羊补牢》,注意要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通为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桌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2、字词学习
师:有些同学的习惯非常好,读完了课文就坐得端端正正的。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课文中的
第二行:有什么共同特点?轻声。
理解词意:你们家有街坊吗?你们家和街坊的关系怎么样?我们中国有句话说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如果相处好了,邻居会比自己家的亲戚都好。“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书写)我们再一齐来读一遍这些词语,注意读好轻声哦。
第三行:领读指导书写:叼悔。
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读两遍。开小火车读词语。
3、(读得很正确)如果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正音,齐读)大家很厉害,这么难读的段落都读通顺了,2-5自然段每一排读一段,比一比,看看哪排读得最正确,最通顺。(点评)
4、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你们能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可以用上上面的词语来说。
小结:像这种抓关键词,并把他们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明白了吗?
三、理解题意
1、课文读通顺了,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预设:学生知道正确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哪个句子读懂这个字的意思?
师:哦,是联系课文知道了它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知道它的意思。(课件)选择正确意思。小结: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板书:失去养牲畜的圈)请像老师这样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写在课题下。
3、现在我们知道了,“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四、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羊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2、有些同学已经找到了,那你来说说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板书:丢羊
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板书:羊圈破了。
哪个词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原因?(原来)齐读
3、(课件)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过渡: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羊圈破了个窟窿,你会怎么做?(把窟窿补上)
5、他的街坊也发现了,请你当当养羊人的街坊,快来劝劝他。(把窟窿补上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快采取一些措施吧,不然又会丢羊。评价:你真是个好心的街坊)
我们来看文中的街坊又是怎么劝说的,课件出示,指名读。
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劝说养羊人的?哪个词看出他着急?(堵上、修一修、赶快)你能给赶快换个词吗?
(课件)街坊还会用怎样的语气劝说呢?现在我就是养羊人,你来劝劝我。(担心、着急)
6、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谁来做养羊人?(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起来读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上动作。)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这个养羊人,自己的羊丢了都不在乎。街坊着急,他无所谓。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他和街坊的对话。
7、就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引读(出示: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这是养羊人第几次丢羊?你是从那个字中读出来的?(又)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那么两次亡羊之后,(课件)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8、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来?(知错就改)
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养羊人这样做,对吗?从哪知道?(课件)从此,什么意思?
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9、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寓意)齐读
(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10、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看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不认真等)
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五、复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我们学校最近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老师先进行海选,那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讲故事是有要求的,仔细听:首先要把故事熟练地记在心里才行,然后加上你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上面老师给你提供的小帮助,自己先练练。(学生准备,课件播放音乐,师巡回指导)
2、展示前,提示学生自己发言时希望别人怎么听?
(要安静,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听后能给我指出优缺点。)
六、总结学法
寓言是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小花,中国古代最早的最完整的寓言故事书是《墨子》,国外适合大家阅读的还有《伊索寓言》。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是: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寓言时,也能采用这种方法。
七、作业设计
1、将这则寓言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点评。
2、写写读了《亡羊补牢》之后自己的感想。
3、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下周班队课举行讲故事比赛。以上作业任选两项完成。
篇3: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曾文燕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幻灯图片、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 ”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7 亡羊补牢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 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 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 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 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 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请点击192.168.0.1到寓言之家做客吧。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寓言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13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喘气、枯死、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告、堵上、后悔、接受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3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况。)
zé jīn
寓言 则 喘气 白费 一大截 筋疲力尽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讲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指名回答。
明确: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希望、盼望的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明确:用“巴望”好,因为巴望可以更体现那个人很急,想让禾苗长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哪些语句也表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
明确: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明确: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明确:因为禾苗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没长,于是就想办法帮它们长。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确:因为他巴望禾苗快长,所以就想办法帮它长。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明确:应读出着急、焦急的语气,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巴望”、“天天”、“好像一点”也没长、“焦急”、“转来转去”都应该读得重一些。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7)指名朗读,大家评述。
2.默读二、三段。
---------------------------
(1)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明确:往高里拔。
“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
[4] [5]
篇6:寓言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13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喘气、枯死、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告、堵上、后悔、接受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3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况。)
zé jīn
寓言 则 喘气 白费 一大截 筋疲力尽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讲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指名回答。
明确: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希望、盼望的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明确:用“巴望”好,因为巴望可以更体现那个人很急,想让禾苗长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哪些语句也表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
明确: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明确: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明确:因为禾苗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没长,于是就想办法帮它们长。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确:因为他巴望禾苗快长,所以就想办法帮它长。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明确:应读出着急、焦急的语气,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巴望”、“天天”、“好像一点”也没长、“焦急”、“转来转去”都应该读得重一些。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7)指名朗读,大家评述。
2.默读二、三段。
(1)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明确:往高里拔。
“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说明这个办法是很不容易想出来的,一旦想出来办法,马上就行动起来。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明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明确: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明确:他地里的禾苗很多,这么多采苗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他干得很认真,从中午一直到忙到太阳落山,所以才筋疲力尽。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明确:他认为自己的`办法很好。从他回家说的话知道他对自己的办法很满意。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明确:白白浪费;说明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很值得。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认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6).总结:二、三段写了什么?
明确:用拔高禾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7)指导朗读。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明确:他这样做的结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讨论:(1)禾苗为什么会枯死?(2)他错在哪里?(3)他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禾苗拔高了,根离开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和养分了,必定会枯死;他错就错在不懂得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办事,结果事与愿违;要让禾苗长得快些,要靠采苗本身的力量,人工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锄草、灭虫等办法。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
3.预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喘、筋疲力尽、枯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三)整体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就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分段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明确: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先理解“窟窿”、“羊圈”等词语。
②看图理解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情该怎样去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读二、三自然段后回答。
明确: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3)“还修羊圈干什么”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养羊人的想法说一说。
(4)同桌讨论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读起来应各用什么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他们的想法。
(6)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练习,指名再读。
3.第四自然段。
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和街坊的想法也不一样。结果怎么样呢?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课文中用了两
篇7:亡羊补牢寓言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寓言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寓言故事(带原意寓意)
1、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2、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5、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6、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7、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8、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篇8:寓言《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寓言《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寓言《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
1、在自学环节,给学生留得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的学生只忙于查字典,读书的`次数极少。看来课堂上让学生查字典,时间还是很紧,我考虑觉得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查字典是否好些。
2、在验收自学成果时,老师急于课堂程序的进行,有些问题还有包办的现象。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有的学生说“亡”是丢失的意思时,老师应该趁机让学生再读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侧面给出答案。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如汇报寓言内容时,可多找两个学生说说。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篇9:《亡羊补牢》教案
《亡羊补牢》教案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篇10:《亡羊补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long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习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5、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为时已晚为时不晚
篇11:《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会用从此造句。
3、德育目标:
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导入:
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大家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
(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⑵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问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_____________。)
⑶ 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__________)(板书:不听劝)
(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 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演示)(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
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
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
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__开始。
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 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2、齐读全文。
3、(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拓展练习
技能训练: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或《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篇12:《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先看动画片吧。(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习上,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羊圈劝告街坊窟窿结结实实叼走后悔
(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不补第二次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
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养羊人毫不在乎)
养羊人有那么多人,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不在乎,而他的好街坊却着急了。他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你能来当一当这个好心的邻居吗,来劝一劝这个养羊人。
(请几个同学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对话,注意语气。)
2.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学习课文4.5自然段,去那里寻找答案。
女生齐读4.5两段,说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狼又钻进去,又丢了一只羊)
3.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养羊人不听劝告,不修补羊圈,狼才会再次进来。)最后。他后悔了,听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不会,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不迟,因为他的羊以后再也没丢过。]
5.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故事我们学完了,那谁可以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了才把羊圈修好。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牢,羊圈。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五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
2.抄写课文两遍,并背诵课文。
篇13:《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并二次指导重点生字。
2、复述课文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动作。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讲故事时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
2、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字义,通过扩充题目讲述故事梗概
1、回忆课题,听写并进行书写二次指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一篇成语,还记得它的名字吗?(亡羊补牢)。题目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三个生字呢,你能正确地写好它们吗?好,拿起笔,默念写字姿势,开始写。(展示学生书写,并进行二次指导)
反馈:他写得对不对?回想上节课学写这三个字的要求,你看他哪个字写得?
“补”左右结构的字要些紧凑,注意哪笔呢?(竖的位置)
那么,把你写得不满意的字在右边的田字格中再工工整整地写一遍,争取这次写好。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写,老师在黑板上也认真地写下这则成语的名字。
2、回忆重点字义,初步讲述故事
过渡语: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还记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亡:丢失;牢:羊圈
3、扩充题目讲故事,激发阅读期待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个简单概括文意的方法—扩充题目法,你能用上这种方法概括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吗?谁来试试?
有一个人丢了一只羊,后来他听了别人的劝把羊圈补好了,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评:你帮助大家简单回忆了这则成语故事,扩充题目这种方法多有用啊,希望今后的学习中你能用上。
读完这个故事,你们喜欢吗?想讲讲吗?讲给别人听也是书后的一个要求,打开书,先读一读,再试着讲一讲。
预设一:他把整个故事怎么发生的、后来怎么样了和结果怎么样讲得清清楚楚,他还有哪儿吸引你吗?到底怎样讲才能让别人特别特别喜欢听呢?把人物说的话讲特别有必要。那么,故事中都有谁说了什么话,打开书找到画下来,再读读。
评:讲得很流畅,说明课下你预习得很充分。
预设二:他把邻居对养羊人的劝告讲出来了,你们觉得还应该讲出什么?这可对情节的发展很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上节课重点生词,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进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二、通过感悟语言、心理和动作,讲故事
(一)反馈人物对话
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对话?
1、“赶快把羊圈修好吧!”
“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2、“他后悔极了,说:“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标,使学生深入故事,锁定人物对话,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过渡:下面我们就研究研究怎么把这些对话讲好。
1、读好第一次丢羊的对话
(1)读好邻居说的话
咱们先来看看第一次邻居说的话,他说了什么?
出示:赶快把羊圈修好吧!
①邻居会怎样对他说呢?(很着急)
追问:从这句话的哪里看出邻居很着急的?(赶快)
②有语气朗读
加入你自己的想象赶快来劝劝他(生读)。你再劝劝?(生读)评读。
(2)过渡:邻居这么着急,可养羊人呢?
出示: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你觉得他当时怎么想的呀?(生想象)所以他才“满不在乎”地说:?(生齐读)
板书:满不在乎
人物说话的语气可以从文中的提示语看出来,要是能把养羊人说话时候的态度讲出来故事会更吸引人。你能给大家讲讲他是怎么说的吗?
你觉得他讲得怎样?你能再讲讲吗?
(3)完整讲好第一次丢羊后的对话
你看,这个人第一次丢羊了之后,邻居这样劝他……(齐读)养羊人这样说……(齐读)
和你的同桌俩个人演一演这两个人第一次丢羊后的对话,再互换角色演一演。
你觉得他们演的'怎么样?给他们提些建议吧?
评:老师从你的表情中就看出了养羊人的不屑一顾,如果讲给别人听,你也可以边模仿边讲。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演读,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2、讲好第二次丢羊的话
过渡:第二次他的羊又丢了,这次养羊人还是满不在乎吗?他是怎么说的?
出示: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1)读一读,从哪儿感受到后悔极了?它连用了两个“不”字,是说养羊人不该听劝吗?该不该听邻居的劝呢?
(2)比较句子体会态度
过渡:既然表示应该听劝,那这句话这样说好不好?
预设:不好,因为不如第一句语气重。
养羊人的话中连用了两个不字,他的内心多么后悔啊,后悔到极点了,所以是后悔极了(板书:后悔极了),所以书上这样写,我们管这种形式的句子叫双重否定句。
加入想象自己先试着讲讲,要讲出养羊人后悔莫及的样子,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过渡:我听出你可真后悔,看来养羊人第一次就应该把羊圈修好。
(3)变换句式进行练习
出示:养羊人第一次应该把羊圈修好。
你能不能把这句话也按照课文的样子改写成双重否定句呢?自己先试试。
评:你们也用上了双重否定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养羊人能够在第一次就听邻居的话,就不会这么后悔了。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言,体会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效果,同时跟进练习,强化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三)对比讲述,体会成语用法
1、创设讲故事情境:故事讲到这儿,回忆一下,当他第一次丢了羊是怎么说的?你来讲讲。第二次又是怎么说的,你来讲讲。
过渡:养羊人这两次说的话和他的态度,比一比,你认为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评:如果能把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截然不同的语气和态度讲出来就更好了。
2、体会用法:养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改正了他的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改正,这就叫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四)讲清亡羊后的做法
过渡:他到底是怎么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呢?在文中找一找。
出示:他立刻找来许多木条,把羊圈修好了。
板书:修好羊圈
你能不能把立刻换一个词,放在句子里读一读?(马上、立即,赶快)
评:这些词都能表示养羊人这次改正错误很迅速,他果真明白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
(五)总结方法讲故事
小結:通过同学们的探讨,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除了叙述清故事怎么发生,怎样发展,结果如何,还要讲清楚发展过程中重要情节和人物说的话,除此之外老师还有个小建议:如果适当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听众们会更加喜欢你讲的故事。
那么,就请你看着图,先练习给你的同桌讲讲,一会儿再给大家讲讲。(配图)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结方法,运用方法,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理解故事主题
过渡:成语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亡羊补牢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出示: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通过学习这篇成语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主题方面和说话方面)
【设计意图】:感悟成语主题,反馈课堂收获。
四、看图猜成语,激发讲故事欲望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你们还愿意给大家讲更多成语故事吗?老师知道同学们也搜集了不少成语故事,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不过得需要你们猜一猜(看图猜成语)
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打开阅读单,自己读读吧!
小结:下节课我们召开故事会,把你读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今天的讲故事方法要用上哦!
【设计意图】:适当课外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下节课故事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五、作业:
1、把《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讲给父母听。
2、任选一则成语故事,准备参加成语故事会。
【设计意图】:巩固讲故事方法,老师已经在课堂进行过一次指导,有家长的关注与帮助,相信孩子们能做得更好!
六、板书设计
15、亡羊补牢
满不在乎—后悔极了—修好羊圈
★ 寓言四则教案
★ 亡羊补牢成语故事
★ 亡羊补牢童话作文
★ 亡羊补牢的歇后语
★ 亡羊补牢的故事
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锦集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