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p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河北省承德县一中 黄立芹
点击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解题: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教师解题,题目就是邹忌劝告齐王,齐王采纳自己建议这样一件事情,那么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让我们来看课文)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比美反思成为纳谏的依据)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师问,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
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比美反思 受蔽
(讽谏依据)
妻--私--宫妇
二、巧谏齐王 妾--畏--朝廷之臣 受蔽甚矣
(讽谏内容) 客--有求--四境之内 (类比推理)
下令--三种赏赐
三、纳谏强国 进谏--三种情况 讽谏成功
(讽谏结果) 强国--皆朝于齐 (贤君良臣)
附资料链接:
1、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在位36年。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 。据史载,他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威王听后,顿然感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威王乃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经过调查了解,烹杀以弄虚作假得宠的阿城大夫,而厚奖忠于职守的即墨大夫。从此,“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派田忌、孙膑为将救赵,大败魏军于马陵,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他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2、邹忌:齐国的谋臣,曾历事桓公(威王父田午,非春秋时的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论弹琴,而阐述了他的治国安民之道,说:弹琴弹得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类文荐读:《纳谏与止谤》(臧克家)
作者邮箱: huangliq128@sina.com
篇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篇3:《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能 力 级 别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的技巧。
识记 理解
掌握运用
1 2 3
能力目标 1、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能力。 能 会
√
思想品德教育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难点 写作特色和劝谏的技巧 本节课要抓住的关键问题 标2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朗读法和问答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胶片、Authorware课件 学具 课本、
笔记
目标教学环节:1、定标(见上)2、展标3、实施目标4、查标(测评)5、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邹忌进谏 ----→ 善 ←------齐王纳谏
(妻)私 三 比 私(宫妇)
(妾)畏 畏(臣)
思
(客)求 求(四境之内)
小 大
家事 国事
三 赏
三 变
战胜于朝廷
课后自评(体会、感受)
实施目标教学诸环节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 时间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意思是: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是难能可贵的。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的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先秦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了解《战国策》的有关情况
课件展示
三、解题
标题中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板书)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后指导)
诵读指导:本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提问:
①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课件展示)
②如何与徐公比美?
(三问、三答)(课件展示)
“暮寝而思之”的“之”批指代什么?邹忌由此想到了什么?
板书:思
(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③仔细品味一下“三答”,看看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的不同?
(妻:热情赞美,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冷淡些、拘紧
客:平淡 )
④三人都夸邹忌比美徐公,那么到底谁最美?
(徐公)
⑤这是为什么呢?(课件展示)
小结:这也正是引起邹忌思考的原因,他经过“熟视”、“窥视”顿悟,认识到凡对自己有偏私、畏惧、有所求的人,在己面前只会说此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下文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伏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习快速串译,后提问:
① 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课件展示)
(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
板书:(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②“三比”是指哪些内容?(课件展示)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三赏”读时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善” “接受”)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板书:三赏 三变
4、读课文,鉴赏品味邹忌讽谏技巧之高:
小结: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后紧扣“思”字,悟出受蔽之因。因小见大,由家事想到国事,王称“善” ,欣然接受他的劝谏,三赏带来三变,终使齐战胜于朝廷,从此名声大振。
反馈:见课件
1、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
2、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3、分析本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介绍
简介
点拨
教学生品味
听
默读
读后译
讨论
讨论
学生译后讨论
读
结合注释翻译
讨论
结合课件回顾
2分钟
3分钟
2分钟
1分钟
3分钟
3分钟
2分钟
5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4分钟
3分钟
4分钟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初步感知→反复诵读,感悟理解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夯实基础→活动探究,深层思索。
篇4: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徐玲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小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
(用心想)
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
课文中哪句话说他睡觉都在想啊?
--暮寝而思之
他思的是哪一件小事啊?读第一段回答。
--他不如徐公美,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
妻子、小妾、客人怎么想到要夸邹忌比齐国的美男子都美呢?
--邹忌问他们,他们回答的
邹忌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邹忌长得漂亮,早晨穿衣服照镜子时,想到了这个问题
哦可见这个问题是他忽然想起要问的,并且问的是他最亲密的人--妻妾,他长得又漂亮修八尺有余,形貌i丽,妻子说他漂亮,他是不是就自我感觉良,以为自己是齐国最美丽的人了?
--不是,“忌不自信”
又问他的妾,妾也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他是否就真的觉得自己最美了呢?
--不是,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孰与徐公美’可以看出,他还是不相信。
客人也说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回他该相信自己比徐公还要美了吧?“三人成虎”都可以,他本身就美,又有三个人都说他美,他肯定会觉得自己确实比徐公要美了
以上是问的结果。--皆以美于徐公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到了邹忌家,两人一比,结果怎样?
--弗如远甚
他一见到徐公就觉远远地不如徐公美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照镜子不看更觉得“弗如远甚”
这么一件小事,也许很多人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邹忌却要
--暮寝而思之
他思什么啊?
--从妻子、小妾、客人哪里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私我,畏我,有求于我)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啊
--因为邹忌有权势,有地位啊
邹忌仅仅想到了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是就睡着了吗?
--没有,他还想到了地位更高,权势更大的齐威王,他更听不到真话
下文哪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王之蔽甚矣
想到了这些,邹忌还想到了什么?
--要赶快给齐威王说
从下文的哪个词可以看出他想到了这些就想给齐威王说啊
--于是
晚上想到的.第二天就去告诉齐威王,可见其心情是
--急迫的
既然他心情是急迫的,他是不是一见到齐威王就说“王之蔽甚矣”啊?为什么?
--这样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现身说法,更委婉,齐王更容易接受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讽”是什么意思?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与现代汉语中“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于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语意要轻。
邹忌能由穿衣照镜和妻妾客人的闲聊而想到国家大事,可见他时时都在想如何把齐国治理好,使齐国强大起来,而这件小事成了激发他灵感的机缘。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灵感也一样,它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正是有了长期的苦思冥想,躺在苹果树下的牛顿才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有了长时间的苦苦思索,在浴缸里洗澡阿基米德才找到了检测王冠是不纯金的方法,进而有了阿基米德定律;正是有长时间的苦苦钻研,门捷列夫才在梦中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进而排出化学元素周期表。邹忌的这一巧妙的进谏方法虽是瞬间所得,但更是长期思索的结果。这暮寝而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于职守,目光敏锐,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磊落忠臣的形象。
忠臣,国之宝也,邹忌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权势和地位让人受到蒙蔽,又用了委婉含蓄的方式现身说法地进谏,齐威王接受了吗?
--接受了“善”,可见其心悦诚服。并且下令
下令干什么?
--谏寡人过
谏过还有赏,赏还分等级,说自己的过错说得越直接越受的赏重可见,齐威王闻过则喜,他是不是仅仅停留在收集意见的层面上,群臣指出的过错他都改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越来越没意见可提了,可见他都改正了。
可见这齐威王不仅广开言路,勇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且能根据人们的批评,兴利除弊。
齐国有这样忠诚而智慧的大臣,又有这样的贤君,齐国会怎样?
--强大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作者通过这件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战胜于朝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
要想战胜别国,首先要使自己强大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战胜别人首先要?
战胜自己
而战胜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不断进步。
好我们这节课不但学到了现身说法的劝谏方法,而且明白了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别人的道理。
xlhgzx@yahoo.com.cn
篇5: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比 喻 劝 说
妻---私 宫妇
妾---畏 朝廷之臣 蒙蔽之深
客---求 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i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p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i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p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p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篇6:《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篇7:《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
学习内容与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实词过关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___________,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服,__________,窥,__________
3、我熟与城北徐公美?熟,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
7、谤讥于市朝:谤讥:_______________,市朝:__________,
8、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_
9、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间__________,期年__________
10、朝于齐:朝__________
二、虚词一览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而__________暮寝而思之而__________时时而间进窥镜而自视,而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之__________吾妻之美我者之__________王之蔽甚矣之__________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之__________问之客曰之__________由此观之之__________燕赵韩魏闻之之__________
以:自以为不如。以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于:臣之客欲的求于臣,于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于_________此所谓战胜于朝庭于__________皆朝于齐于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篇章理解
1、内容概括:文章生动地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讽,讽喻;谏,指批评意见。
2、结构:第一部分(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特点
三人回答邹忌的话,内容相同,语气明显不同。
妻:因偏爱,表示一种十分肯定,__________口气
妾:低微的地位,卑怯,__________心理
客:不用强烈的反问,平淡的肯定,应酬,逢迎的态度
五、体验延伸:本文的劝说方式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基础知识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二、解释:
(一)解释下列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能谤讥于市朝()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期年之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词类活用:(意义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三)一词多义
1、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朝服衣冠()
2、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
(五)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式:)
2、忌不自信(句式:)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式:)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式:)
6、王之蔽甚矣(句式:)
(六)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写出一个反义词。()
(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邹忌:齐威王: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赵王问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5.下列各句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岁亦无恙耶?岁:收成
B.哀鳏寡哀:怜悯
C.振困穷振:救济
D.是助王息其民也息:停止
6.下列划线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而先问岁与民
B.无衣者亦衣
C.何以王齐国
D.子万民乎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威后问齐使,先问齐国的百姓,后问齐国的君主表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B.威后认为钟离子是能帮助齐君使齐国百姓都有孝心的人。
C.威后认为婴儿子是能帮助国君扶贫的人。
D.威后认为子仲是帮助齐君“养其民”的人。
8.翻译下列两句话。
①民亦无恙耶。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篇8:《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策略]
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篇9:《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教后记:
篇10:《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
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妻私宫妇左右①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妾畏朝廷之臣设喻说理启发: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客有求四境之内③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受蔽受蔽(更甚)
篇1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 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 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中写了邹忌形貌昳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 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1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当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当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当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当中写了邹忌形貌i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当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篇1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i(yi)丽 朝(zhao) 服 衣冠(guan) 窥(kui)镜 期(ji)年 朝(chao)于齐 间(jian)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篇14:《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4] [5] [6] [7]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锦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