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时间:2024-06-04 03:36:58 作者:Davis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av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一.确立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2.鉴赏作者独特的文笔,赏析文字传达出的优美情境。

3.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导入新课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结合各段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教师:文章每一节写了哪些内容?每一节之间是怎样串连起来的?

学生:第一节,描述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写了“醉翁”寄情山水之乐。(教师引导:从人的角度去总结)

教师:“山水之乐”,乐在哪里?(引导探究过渡词)

学生:由“若夫”一词过渡到第二节,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教师引导:作者巧妙地站在了人的角度作了总结,写了人置身于这样的山中的流连之乐。)

教师:为什么站在的人的角度去总结?

学生:由“至于”一词过渡,第三节写了滁人出游之乐和宴欢之乐。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已而”一词过渡,第四节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乐其乐”。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教师归纳作者独特的行文构思:

形成板书—— 1.行文流畅严谨。(过渡词以及每一节结尾的自然过渡)

2.“乐”串连全文,“乐”是全文的线索,全文都是“乐”的氛围。

3.层层推进,步步烘托,突出太守之乐。

四.体会作者笔下的各种“乐”。

教师:文章结尾看似没有写“太守之乐”,其实处处在写。再次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太守的哪些乐?

学生:山水之乐,滁人出游之乐,宴饮之乐。(学生可能会认为滁人出游之乐不是太守的乐,正好可以引导在下面的环节中体会滁人的乐为什么也是太守的乐。)

活动设计:教师:自读品味,说说以上哪一种乐趣最让你向往陶醉,为什么?(可以引导:欧阳修非常享受这些乐趣,是不是真的有许多让人享受之处呢?)

学法指导:赏析应该注意——抓住语言,展开想象,丰富画面。

学生1:赏析山水之乐,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加以引导。 四季不同的景色,每一个季节都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 春——野芳发而幽香 生机,幽香,漫山遍野,让人陶醉,不仅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浓浓的野趣,又有清幽的香气。(抓住视觉、嗅觉感受,学生在想象画面的时候引导其丰富画面) 夏——佳木秀而繁阴 教师引导:为何没有写知了?

学生:因为那会让人烦躁,夏天人最需要的是清凉。夏天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但是作者只写了浓荫,是因为这是夏天最能给人享受的东西。 秋——风霜高洁 写霜,不写冷而写白,抓住色彩表现纯净,给人一种如入仙境般脱俗之美。 冬——水落而石出 最萧条,最没有生机的季节,很多人为了表现冬天的美往往写冬天的雪景,但是作者不落俗套,写水落石出。 教师:水位低落,石头显露美不美?(引导:山中的石头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山中的石头天然,呈各种各样的形状,呈现出一派别有生机,奇形怪状的美,这种独特的美,只有冬天的山上才有。

教师:为什么不写雪呢?

学生:

①写秋景已写过霜白,再写白雪,则显重复;

②雪并不是常态,美得不长久;

③有雪则无法爬山,只能远观或旁观,而无法写出身临其境之感。这恰是作者在描写上的精妙之处。

学生2:朝暮之景——独特的变化。 教师引导:我们每天也在感受明暗交替,却没有特别的感受。因为太多太平常,没有独特的景致。如果有一个具体的东西能让我们具体感受日出日落,印象则更深刻。所以,有很多人流连于在山上在海边看日出,而作者抓住“云气”,直接让你感受到由暗到明,由明变暗的全过程。 教师归纳本文写景独特之处:

写法上:

①选择山中早晚和四季的典型景物,紧扣其典型特征,引发联想,营造意境;

②概括性的写景,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③抓住人的感受,多角度的写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上:

所写景物丰富而独特,带给读者的恰是每个季节最需要的感受

篇2:《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7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时数:2课时

三 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   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e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    和空间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

篇3:初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初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己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

之酿泉;

之醉翁亭;

2、“醉翁”及“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常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学生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不幸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____________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篇4: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

课型 :鉴赏·评论

上课日期:2012.10.

作者姓名:孔艺

单位:滕州市滕南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1课时)

课前准备:

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价任务:

1.欣赏一方山水;

2.品味一种情趣;

3.体验一种人生;

4.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

[屏显:胸襟·情怀]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屏显以下内容]

范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屏显:欧阳修图像]

这就是欧阳修。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屏显以下内容:《六一居士传》节录]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六一居士”的由来,我们可以知道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一)读得顺畅

1.指生朗读课文,生听读,标注出字音、节奏方面有不同意见的地方。

2.交流不同意见的原因,分析、明确造成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读得明白

1.大家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的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藉此让学生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欣赏一方山水

1.标注出文中描写滁州自然风光的句子,师生交流。

2. [屏显以下内容:欣赏一方山水]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 o “林霏开“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 o “幽香“ 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o “风霜高洁“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在仔细揣摩作者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句式参考:这就是琅琊山,你看, 。

这就是醉翁亭,你看, 。

这就是酿泉,你看, 。

这就是山间的早晨,你看, 。

生交流,师适时穿插:

⊙“环滁皆山也”,“环”,凝炼一字却写出了山的迤逦连绵,让我们做无穷想象。

⊙“尤美”,是“特别秀美”。

⊙用“潺潺”写水流的声音,很好听。

⊙用“翼然”喻亭,说亭像鸟儿展翅凌云欲飞,写出了亭的可爱。

⊙“芳”,临时改变了功能,是香花。“秀”,同样是临时改变了功能,是开花,滋长。

⊙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静态描写又体现了动感,简炼的文字原来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啊。“水落石出”在今天我们已经给予它新的生命力,原来,它诞生于欧阳修的笔下啊!

小结:“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亭台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一日间的朝暮变化,一年中的春秋更迭……这山、这泉、这亭,这山间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这一方山水让我们沉醉其中。

四、品味一种情趣

1.面对这样的山山水水,作为这方山水的知州的欧阳修,更深深地沉醉其中了。欧阳修是怎样表达他沉醉其中的情怀的?请标注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环滁皆山(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

若夫日出而 o “林霏开“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

根据记忆,括号里应该填的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字重复多余吗?为什么?

⊙点拨:“也”是语气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请你体会以下句子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阿尔

篇5: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 ?lǚ liè?yáo ? ?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篇6:醉翁亭记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分析讨论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第l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次,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的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可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写作手法

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

醉翁亭记原文和注释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

《醉翁亭记》复习要点

《醉翁亭记》原文赏析

关于《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

《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