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的“乐”

时间:2023-08-14 03:39:12 作者:阿烦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烦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醉翁亭记》中的“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醉翁亭记》中的“乐”,方便大家学习。

篇1:《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通渭县教育体育局)

篇2:《醉翁亭记》“乐”的解读

《醉翁亭记》“乐”的解读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的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篇3:《醉翁亭记》中千古名句

《醉翁亭记》中千古名句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篇4:《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1. 环:环绕。

2. 皆:副词,都。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10.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1.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 而:表承接。

14.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5. 回:回环,曲折环绕。

16.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7. 然:......的样子。

18. 临:靠近。

19. 于:在。

20. 作:建造。

21.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 曰:叫做。

25. 辄:就。

26.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7.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 乎:相当于“于”。

29. 得:领会。

30. 寓:寄托。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昏暗。

35. 晦:阴暗。

36.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 芳:香花。

38. 发:开放。

3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40. 秀:茂盛,繁茂。

41.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8.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9. 渔:捕鱼。

50.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51. 洌:水(酒)清。

52. 山肴: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放,摆设。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59.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64. 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66.归:回家。

67. 已而:不久。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蔽。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篇5:醉翁亭记 全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30、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发:开放。

39、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临:来到。

49、渔:捕鱼。

50、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杂然: 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开,陈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 弦乐器的代称。

58、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觥(gōng):酒杯。

62、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苍颜:容颜苍老。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归:返回,回家。

68、翳(yì):遮盖。

6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7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谓:为,是。

74、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篇6:《醉翁亭记》中的一词多义

《醉翁亭记》中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篇7:《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

《醉翁亭记》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形象

一、醉翁其人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贬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写的一篇散文。通篇仅401个字,之所以备受历代人们赞誉,不仅是因为文章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结构上张弛有度,呼应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塑造了鲜明的自传性的醉翁形象,表现了其在个人仕途和理想追求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黯然神伤,而是借美酒与山水自乐,依然保持坚强与乐观的个性。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参与的“新政”,措施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被诬下狱,庆历五年九月赴滁州,庆历六年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

“新政”失败,人格受辱,欧阳修是不可能没有愤慨之情的。然而我们读完全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幅清新、明丽的图画。不过在热闹和欢快的表象背后,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难以排遣的寂寞和痛苦。作者写此文时年仅40岁,怎么就以“翁”自许呢?我们一起考查一下欧阳修三四十岁的经历,就会发现:从25岁成婚到写《醉翁亭记》的间,欧阳修先后经历了两次丧妻,上次丧子,又加上妹夫病故,胞妹无依,老母多病,他本人更是几遭谗诬,官职被贬,精神上接连遭受打击,未老先衰也就十分正常了。

二、醉翁其行

如果透过“翁”之字眼,能窥见欧阳修当时的内心世界,那么,“醉”字正是他力图排遣忧患心情的一种心态和手段。

和欧阳修同样因为行政受贬,范仲淹发出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示名言,在勉励友人的同时自我勉励,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却与他的战友不一样,他就是快乐得很。不但自己快乐,而且和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是欢乐的。欢乐在哪里?没有负担。没有什么负担?当然没有范仲淹的负担。这里,没有物质负担,生活没有压力。打了鱼,酿了酒,收了蔬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来共享。欧阳修营造的欢乐的'实质是,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没有等级。和太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一个没有世俗等级的世界,宾客们忘却等级,太守享受着宾客们忘却等级的自如,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人们和太守一起欢乐,禽鸟和山林一起欢乐。人们并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只是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乐其乐”和范仲淹的“乐而乐”,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欧阳修借此与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呀?只要眼前与民同乐,也就很精彩了。

“醉”之乐就是超越现实、忘却等级、忘却礼法之乐。而等到醒了,怎么样?是不是浮生若梦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记载下来,当作一种理想。

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只要让自己有一点醉意,与民同乐的理想就容易实现了。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象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三、醉翁其神

魏晋以来,文人与酒关系密切,举杯消愁的李白留下大量“酒”的名篇,但能赢得“醉翁”美誉的只有欧阳修一人,其“醉翁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影响。

其一,热爱山水、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

欧阳修之前,许多人做过滁州的地方长官。如唐朝时以山水诗著称的诗人韦应物曾任刺史,也曾留下名作《滁州西涧》。然而在他眼里,滁州只是一个穷乡僻壤,他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异乡客”,因此,他看到的只是凄清、荒凉与静寂。而欧阳修来到滁州,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滁州的山水,无论初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晦,在他眼里都是令人观之不厌的美景。对滁州的生产和建设全心投入,他开发建设醉翁亭并作记立碑;他关心民生疾苦,倡导农桑,筑成强兵,使滁州岁物丰成,民心喜乐。这正看出欧阳修对滁州这片土地真切而深沉的热爱。

其二,身处逆境、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

诚如上文所述,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经受的是多重的精神打击,一般人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在离京至滁州途中,他写过一首赴任诗《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一个“愁”字,道出了他刚赴任时的心绪。“贬官任上无所事”,曾是许多贬官自感怀才不遇而无所作为的开拓之词。欧阳修与众不同、难能可贵的正在于,他能尽快摆脱悲愁,泰然面对一切。他积极作为,把治滁作为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希望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在政务之余,与滁人同游琅琊山水,并以幽默调侃的笔墨、豁达乐观的情怀,抒写滁州的满目风光。正是凭着这种自我人格完善的高度自觉,借助于滁州山水的自然之美,他成功地化解了苦难,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并取得了骄人的政绩。在通篇“乐”字之下,隐隐可见其内心深处的伤痛、苦闷与挣扎。也正因此,他所表现的“乐”更显得厚重与庄严。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在苦难中主动寻求解脱、心态平和、意气自若的泱泱君子的坦荡情怀,深深感动并激励着当时及后世的人们。

其三,国泰民安、万物和美的理想追求。

儒家倡导民本思想,推崇的是施行仁政。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以德治民,它要求统治者必须“修己”“立德”,从而“以德配天”“以德服人”,而“修己”“立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勤政。但是,向往安逸、享受快乐原是人的本性。从君到臣,到百姓,人们都不愿为物所累,也不愿为心所累,渴望达到既能政治清明,又能闲适生活的理想状态。“桃花源”“蓬莱岛”就是人们追求这种理想状态而不得转而假托的幻想境界,它们虽美好,却飘渺虚无,无法触及,而“醉翁亭”,似乎成了这种理想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令人无限向往。

欧阳修生活的年代,是宋朝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外无战乱,内无人祸,正是实现自己施政理想的好时机。在滁州,他实行“宽简”政策,又发动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闲时修筑城墙;为加强社会治安,他亲自督率操练民兵;由于大旱,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求雨。按照这样身体力行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仅仅一年有余,就把滁州治理得埠泰民安,仓廪殷实。

《醉翁亭记》处处写“乐”,由禽鸟乐,到众人乐,再到太守乐,最终表达的是由自然美景与太平盛世完美融合而感到的一种至上之乐。它所描绘的“与民同乐”的生活场景昭示和传递出的主旨就是,真的快乐来自于人与人和谐相处,它展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就是人们神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醉翁形象因其蕴含的人格美与精神美现实了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标志

篇8:《醉翁亭记》中21个“也”

《醉翁亭记》中21个“也”

《醉翁亭记》全篇二十四句,有二十一句句末都用了语气词“也”。“也”在文中的语法功能不外乎判断、解释说明、肯定、赞叹这四种。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也”所起的作用就是判断,表达的当然就是判断语气了;现代汉语就是“……呀。(!)”之类充满抒情赞叹意味的语句。而“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中的“也”表示的则是解释说明的语气及作用。又“环滁皆山也。”中之“也”就表示了肯定的语气及作用。再如“而乐亦无穷也。”中之“也”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之情。

也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以为并不仅仅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以上所述的几种语气及作用,它所起的还有很多美学的功能。

其一,由于“也”的运用,使得散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全文24个句子,竟有21个结尾运用了“也”字句,可谓一韵到底,这样的散文不是跟散文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正是这使文章形成了潇潇洒洒,反复吟哦,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抒情表达效果,这是使文章极富音乐美的一个根源。

其二,,散文的21个“也”字句,每一句都称得上是一幅赏心悦目色彩绚丽的或风景画或风俗画或人物画或生活画,每一句都构成了滁州山美泉美亭美四季美人情关系美官民同乐美这一幅巨制长轴画卷的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其三,“也”也是使文章主题美凸现的一种技巧。散文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主旨,正是在这21个“也”字句的一再亮相登场中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体现并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的。作者其实是以一个导游的口吻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滁州醉翁亭的独特位置、周遭美景、得名趣话及自己曾经得自此处的种种快乐──尤其是一览祖国大好河山及与民同游同赏同乐的那种乐趣与欣慰。若没了这些“也”字,散文那种怡然自乐的.情致及潇洒自如的的气度是绝对无法得以抒发和显现的。可以说,21个“也”字,就是作者对被贬滁州的这种生活的21次肯定和赞叹,就是作者气定神闲,悠然陶醉于此,乐不思蜀的一种极好注解。

总之,《醉》文正是运用了这二十一个长短错落、句型各异的“也”字句,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气氛欢愉,使作者的情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形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的独特语言风格,为这篇名作添色增辉,被世人称道。同时绘制了众多各具情态充满美感的风景风俗画,并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和凸露。

篇9:乐在劳动中

我是一个每天笑口常开的男孩,一次小小的成功就能让我感到非常快乐。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包饺子,饺子是我最爱吃的食物,看着妈妈和爸爸包饺子的样子,让我也忍不住想去参与,于是我便跟着爸爸妈妈一块包饺子。我拿起一片饺子皮来,学着他们的样,放上一大勺子馅就笨手笨脚的包了起来,包好一看,哈!这哪像饺子,简直就是一个奇形怪状的包子。第一个馅多了,那第二个就少放一点,不想包好后,扁扁的,像一个馅饼,原来是馅少了,连包几个都一样。不是包子就是馅饼。看着妈妈那熟练劲儿,心里痒痒的,恨不得自己也像妈妈那样熟练。我放下手中的筷子,走到妈妈身边,仔细学他怎么包饺子。

可是模仿也模仿的不像,学也学得不像,爸爸看了就来指导我该怎么包。于是我便学着爸爸的样子,拿上一个饺子皮放在手上,又夹了适当的饺子馅放在正中间,然后把两边对齐,轻轻一捏,一个鼓鼓的饺子便出现在我的手上。我把它放在锅排上。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包了满满的三锅排的饺子。

饺子要下锅了,爸爸托起锅排,把饺子一个个地下进了开水锅中。不一会儿,饺子就煮熟了。我十分开心。吃着自己包的饺子,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一天,我分外快乐,因为我不但学会包饺子,更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辽宁大连甘井子区大连市第三十中学初一:孙瑜行

篇10:学中玩 乐中学

学中玩 乐中学

学中玩 乐中学

--汉语拼音复韵母教学片断及评析

赵伟 赵洁

--------------------------------------------------------------------------------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新韵母,大家先看一幅漂亮的图画。?出示课本唬榈牟逋?想想这幅图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姐姐和一个小弟弟比高矮。

生:图上画的是我和小红背挨着背在比高矮,我们非常友爱。

?  师生共同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所要学的韵母的读音就和“背挨着背”的“挨”相同。?出示唬榈目ㄆ,再出示坏目ㄆ,引导学生比较?大家动动脑筋,看看韵母缓通唬橛惺裁床灰谎的'地方。

评:由图入手学拼音,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同时,在看中诱发了小学生思维积极性,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

生:唬楸权欢嗔艘桓觯椤

生:皇怯梢桓鲎帜缸槌傻模唬槭怯闪礁鲎帜缸槌傻摹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以前我们学的单韵母就只有一个字母,特别孤单。今天我们学的唬槭怯扫缓停樽槌傻模它们是好朋友,非常友爱。这样有朋友的韵母,就叫复韵母。请看清老师的口型,跟老师读:唬椤

?  生跟读三遍后,对着镜子练习自读,同桌互读,互相纠正,最后个体表现读?

评:学唬榈姆⒁羰保让学生对着镜子练发音,观察口型变化,不仅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唬檎庖桓丛夏阜⒁羰钡目谛吞氐悖掌握其发音要领。

师:单韵母有四个声调,复韵母也有四个声调。单韵母只有一个字母,把声调标在字母的头上就可以了,而现在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复韵母唬椋声调标在哪呢??出示卡片:āi、ái、ǎi、ài?

?  生抢答?

生:在簧媳辍

生:唬榈纳调还在簧媳辍

师:你们说得都对。谁来读读唬榈乃母錾调?

?  生个别读后,齐读?

师:很好。现在我和一位同学表演一个动作,请同学们看了后,用唬榈乃母錾调中的一个来说一句话。

?  师和一生靠近站在讲台上,师微笑着用手抚摸生的头。?

生:老师爱学生。

生:老师爱我们。

生:老师高,同学矮。

生:老师是唬同学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

?  师生共同鼓掌?

评:适当采用形体语言教学,用形体表现音节,适时说话练习,这样化枯燥为形象,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师:发言真精彩。?出示投影:      ?同学们自己试着拼一拼,看谁拼得准。

?  生自由读,同桌练读。师出示翻动式卡片,生个体表现认读?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卡片,其他三个同学抢答,同学们之间互相听,互相纠正。

?  生分小组练习,师巡视指导?

评:小组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全体参与的好方法,因为抢答形式,有了对手,学习兴致高昂。

师:每个小组都读得特别认真,小组长们也很负责任。现在同学们看卡片?翻动式带声调的音节卡片?,谁来读读t?出示卡片?

生:d-ǎi-dǎi。

师:谁试着给这个音节组个词t

生:dǎi,逮住。

?  师出示卡片?

生:tái,我一抬头,看见了老师。

师:你真棒,还能用tái的音说一句话。

?  师出示卡片?

生:nài,耐心。

师:对,我们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耐心。同学们学得真快,下面我们休息一下,老师教给你们一首儿歌:

走路要学小花猫,

轻手轻脚静悄悄;

坐着要学大白鹅,

挺胸抬头精神好;

不要学那小青虾,

弓背弯腰真糟糕。

?  师领读,生跟读?

师:大家说说,你愿学小花猫,大白鹅,还是小青虾t

生:我愿学小花猫。

生:我喜欢大白鹅,愿学大白鹅。

师: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学小花猫,在课堂上学大白鹅,好不好?

?  生都挺胸抬头坐得很直?

评:充满童趣的儿歌,学生喜学乐学,兴致勃勃,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小朋友写的唬椋你们看好不好。(出示卡片:)

生:?齐?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t怎样写就好了t

生:他写的唬椋缓停槔氲锰远了。

生:缓停榉旨伊耍缓停槭呛门笥眩只有合在一起才读唬椤

师:大家发言很踊跃,看得出咱们都能写好,谁来在黑板上写一写t

?  四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练写?

师:他们写得好不好t

生:?齐?好?

师:他们注意到了缓停椴荒芊挚,写得不错。你们注意了吗t

生:?齐?注意了。

师:同学们学习复韵母唬榈男矶嘀识,学得又快又好。唬橛行矶嗯笥眩来,我们一起帮唬椤罢遗笥选卑?

生1:?拿着ái的卡片?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拿着b的卡片?你的朋友在这里。bái,白色。

生3:?拿着ǎi的卡片?我的朋友在哪里t

生4:?拿着m的卡片?你的朋友在这里。mǎi,买东西、买菜。

……

评:以做游戏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迎合小学生好动、好胜心理,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达到巩固新知目的。

师:学会了关于唬榈闹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请用学习唬榈姆椒ㄊ匝其他的复韵母。

……

总评:小语“新大纲”指出:“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学习汉语拼音相对抽象枯燥。要想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使学生喜学乐学,如在本课中运用图片、表演、抢答、游戏、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是掌握读音方法,对镜子矫正口型的方法行之有效;再次,强化训练,只有在不断反复练习中才能学得发音的技能。在本课中,可以说练习贯串始终,形式多样,使学生在学中玩,乐中学,轻松愉快地学习汉语拼音知识。

?此课于2001年10月获河北辛集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赵伟:河北辛集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赵洁:河北辛集市实验小学教师?

学中玩 乐中学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 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

乐在苦中作文范文

作文;乐在“骑”中

醉翁亭记写作手法

醉翁亭记读后感作文

醉翁亭记原文和注释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

《醉翁亭记》中的“乐”(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醉翁亭记》中的“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