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z19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教案:二氧化碳,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教案:二氧化碳,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二氧化碳教案
课题 实 验 复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复习重要的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对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扩展,提出物质的净化,除杂以及综合实验装置问题。 3.会分析常见的一些综合性实验。 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综合实验的分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教 学 活 动
5 e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吸引
(engagement) 一.复习设疑,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提出问题
补充明晰 思考、讨论,动手操作。
多媒体应用
学生实验
探索
(explora tion) 二.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对物质的除杂,净化的讨论,为综合实验装置的设计做铺垫。
指导学生
补充总结
学生思考,观察 多媒体应用
解释
(explanation) 三. 对以上的例题进行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
补充总结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多媒体应用
加工
(elaboration) 四、对例题分析,引导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深化实验
分析、设计,
多媒体应用
评价
(evaluation) 五、学生发言,分析例题的心得,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结分析
多媒体应用 六、对整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对实验分析有更深刻的理解。
篇2:其他教案-二氧化碳
第五节 二氧化碳(一)
学习目标:1.感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体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4.通过对实验的`探讨与研究,养成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水、石灰水反应的方程式)
学习指 导
活 动 内 容 方法参考 学法指导
1.(1)给你几瓶同一种气体,能通过实验判断是哪一种气体?
(2)通过什么方法能得到哪些物理性质?
若它无色、无味,由此可以排除什么气体?
(3)用燃烧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燃烧着的木条熄灭,哪这瓶气体可能是什么?
(4)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变浑浊,则可以知道此气体是什么? 1.猜想可能是H2、N2、O2、Cl2、CO2、NO2、SO2等。
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哪些 先从物理性质再化学性质
观色、闻气味
观察思考
性质特征
2.CO2还有什么物理性质?
(1)密度比空气大
想一想:有什么方法来判断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用下图的装置能称出相同体积的CO2气体与空气的质量大小吗?
倒入气体
空气
小纸袋 2.阅读课本P43
由=m/v知
V相同,m越大,越大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大于空气平均分子量
28
(2)二氧化碳降温、加压后容易液化成无色液体,“容易”说明了什么?继续降温能凝固成“干冰”,它能直接变为气体,这一变化叫 ,是吸热还是放热? ,有何用途
(3)CO2微溶于水,可以制成汽水、啤酒等。
想一想:如何证明汽水(或雪碧等)中溶有CO2? 容易否是指条件的高低
汽石
灰
水水 什么是液化、升华
CO2的检验方法
3.已知石蕊试液呈紫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色。
在二氧化碳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叫 ,其中CO3叫 。
红色的溶液加热后会变成紫色,这是为什么?
想一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吗? 3.观察思考阅读书本
CO2水溶液使石蕊变红的本质 能变红,有酸生成
红色褪去说明酸消失
4.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试一试: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水溶液,生成沉淀物叫碳酸钙,同时还生成水,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物质有无变化
变浑浊是形成悬浊液
5.在碳一节中有C+CO2====2CO反应,这反应中说明CO2具有
性。 高温 5.分析思考
得失氧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
知识结构: (1)与水反应
稳定性
物理性质 CO2 化学性质 (2)使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 方法
(1) (3)氧化性
(2) 归纳整理
篇3: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略小 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篇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篇5:《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xx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xx”。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b、黑夜无光时c、只在黑夜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d、水和二氧化碳
篇6: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阅读教材第93页。
: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讨论实验室制取CO2时,能否将稀HCl换成稀H2SO4?能否将CaCO3换成NaCO3?
: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布置作业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篇7: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一、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二、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篇8: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篇9: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篇10: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
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已经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等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些反应呢?
篇11: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提问〕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讲解〕首先要考虑的是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制取。我们先来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讲解〕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板书〕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碳酸,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
2.化学方程式 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
〔设问〕为什么不用碳与氧气(或其他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不能只考虑一个反应能否生成要制的气体,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条件、仪器装置在实验室是否易于实现等。
〔设问〕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展示〕装置并介绍各仪器名称。
〔提问〕为什么可以采用这样的装置?
〔讨论〕
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
4.能用这个装置中的仪器,装配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吗?怎样装配?
〔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前可以将固体置于锥形瓶中,液体在制取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生成的气体经导气管导入集气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这样的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3.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必须使长颈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颈太短不合适。锥形瓶在装置中作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试管、烧瓶、广口瓶)口径大小适宜的容器代替。
4.这个装置的气体发生部分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因为制氢气用的药品状态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应也不需要加热。但收集方法不同,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又难溶于水。
〔引言〕下面我们就应用上述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板书〕
三、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1.制二氧化碳气体。
〔说明〕首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放入数颗石灰石,从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注意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讲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板书〕
2.怎样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板书〕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3.怎样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实验〕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注意观察。
〔板书〕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原理,装置及验证气体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常温下跟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水溶性等,选择适宜的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思考后讨论〕
能否用燃着的火柴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和常用灭火器有个初步了解。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的对照分析,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重点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难点
联系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和演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用于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引言〕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又比空气大,如果向燃着的物质喷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就笼罩在可燃物上,使之与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这就是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因。目前有些灭火器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的。例如:泡沫灭火器。
〔板书〕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演示实验〕在吸滤瓶中注入纯碱(碳酸钠)的浓溶液,把用细线栓住的盛浓盐酸的试管小心地放进吸滤瓶中,塞紧塞子。
〔讲解〕这个装置的原理跟泡沫灭火器基本一致。不用时正立,灭火时倒立。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扑灭火焰。
〔演示实验〕用废纸生一团火。压紧盖子将吸滤瓶倒转,对着火团喷射。注意观察吸滤瓶的侧管有什么现象。
〔讲解〕纯碱与盐酸在吸滤瓶中急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气体带着里面的溶液喷向火团使可燃物停止燃烧。
〔设问〕怎样书写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呢?
〔学生思考〕
〔提示〕比较纯碱(碳酸钠)与碳酸钙的组成,再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不难得出。
〔分析〕纯碱就是碳酸钠,与碳酸钙相比,有一相同的组成部分──碳酸根。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由碳酸钙中的碳酸根与盐酸中的氢结合成不稳定的碳酸,再分解出来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也有类似的反应。
〔板书〕Na2CO3+2HCl==2NaCl+CO2↑+ H2O
〔追问〕如果是碳酸钾或者其他的金属碳酸盐与盐酸(或硫酸)有相似的反应吗?
〔学生板书〕碳酸钾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2HCl==2KCl+CO2↑+H2O(或K2CO3+H2SO4==K2SO4+CO2↑+H2O)
〔讲解〕用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泡沫灭火器中又能用碳酸钙代替碳酸钠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实际生活中,灭火除了使用泡沫灭火器以外,还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关这些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选学内容。
〔边小结边板书〕
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
2.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3.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4.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Na2CO3 + 2HCl==2NaCl + CO2↑ + H2O
〔作业〕略
篇12:二氧化碳化学教案设计
二氧化碳化学教案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习,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习氧气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习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 常压、脉冲微波强化丝光等离子体作用下甲烷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研究
★ 蝴蝶花教案
★ 童趣 教案
教案:二氧化碳(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