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

时间:2023-09-19 03:39:33 作者:人不能但我可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人不能但我可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

植物学家的最新系列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不只是改变气候,它还改变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并通过植物危害人类。

为什么蔬菜、水果和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而这些食物的味道越来越淡?这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伊利·洛拉泽分析指出。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环境中生长的作物不但营养价值很低,而且还缺乏铁、锌等重要的微量元素。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为什么会使植物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减少了呢?有专家表示,这是“生物量稀释”的结果。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往往多于它们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它们将多余的淀粉和糖储存在液泡里,这样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便超出了原来的水平,其他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也就下降了。而更为糟糕的是,使微量元素比例下降还有另外一种因素,那就是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这样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够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这种现象被称为“隐形饥饿”。洛拉泽认为,人类现在已经陷入到这样一种困境中一一为避免营养不良,你必须吃更多的食物,然而,更多的食物导致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堆积,这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也许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生物方法提高营养价值,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

毒藤在美国各地的森林中很常见,在中国西部也有分布。毒藤的汁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漆粉的化学物质,很多人对它过敏,其症状是起皮疹,奇痒无比,而且再痒也不能乱挠,否则会扩展到周围的'皮肤.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生长的毒藤相比,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毒藤不仅面积要比普通毒藤大三倍,它所产生的漆粉也比普通毒藤产生的漆粉更容易让人过敏。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以气候变暖的形式让人们汗流浃背。但是,大量二氧化碳却导致植物排出的水分减少,从而造成了全球的淡水流失。由英国气候学家尼柯拉·格拉德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温室气体的增加不仅造成全球变暖,同时还是淡水流失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二氧化碳在这里扮演了植物“止汗药”的角色。作为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植物减少了水分从它们的“毛孔”一一即气孔中的蒸发,进而减少了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这一结果导致土壤中出现了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最终随着河流流入大海,而并没有随着植物的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分一一这是保证水分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主要因素。谢菲尔德大学的气候学家伊安·伍德沃德指出,尽管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够对植物“流汗”造成影响,但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阅读题目

1、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项是( )

A、食物营养降低,造成人类普遍的营养不良。

B、毒藤疯狂生长,它所产生的漆粉对人危害更大。

C、全球气候变暖,让人们汗流浃背。

D、土壤中出现多余水分,造成全球淡水流失。

2、下列对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植物中微量元素减少的原因分析全面而准确的一项是( )

A、二氧化碳增加,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超出原来的水平,导致其他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下降。

B、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遭抑制,从而导致微量元素减少。

C、过量的二氧化碳抑制着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能力,可能导致人们虽然吃饱了,但是营养成分的吸收却不够,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D、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植物的“生物量稀释”和人们的吸收能力下降,因而让人们感觉微量元素减少了。

3、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植物培植和基因工程提高微量营养素的水平也许是解决隐形饥饿的最有效的办法。

B、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而营养降低是人类越来越肥胖的主要原因。

C、二氧化碳增多减少了水分通过植物的蒸发以淡水的方式进行循环的数量,结果导致了全球淡水的流失。

D、通过温室试验,人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对植物“流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这一影响的规模也取得了研究成果。

阅读答案

1、C

2、B

3、D

篇2:《二氧化碳》阅读答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O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起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乱伐,大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浙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氟氯代烷约占l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lO℃,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早,飕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篇3:《二氧化碳》阅读答案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动态平衡”的一项是(3分)

A.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域逐渐地缩小。

B.人口急剧增加,森林遭到乱砍乱伐。

C.工业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D.部分地表热最有时能辐射到太空中。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与地球气温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B.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动态平衡是防止温室效应的有效方法。

C.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转化为有机物质。

D.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已使许多城市、岛屿遭海水威胁甚至吞没。

篇4:网络祸害不了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西贝先生

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北京青年报》3月9日)

看到这则新闻,愤愤之余额手称庆,亏得麦家也就一码字匠.若假以权力,网络临灭顶之灾也未可知。

在我的心里,一直认为作家担负着世间所有的人文关怀,以侠骨柔肠妙手文章立于世。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至于丢掉笔,拿起枪的则另当别论。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虽然他们与权力无缘,但对权力充满了渴望,所以他会口出暴力的言语。

诚然,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发表作品已经不是作家的专利,任何一个粗通文墨会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觅得一处自己的习作园地.且可以在想耕作时,把自己的心情、感悟、一日简单如流水式的生活记录下来,或者转载抄来的文字贴上去,供自己或者拥趸者欣赏。这本来没什么,网友的写作也不见得就是文学创作,兴致所至率性而为,自寻乐意而已。在大量的`文字中,有价值的,被读者认可的,与传统文学还算合拍的文字的确不多,可以拿出来刊印成书发行的更少。这样的文字占用了不少网络资源,对于这些东西,网络经营商倒没说啥,作家麦家却不乐意了。

网络写手写得好不好,与文学靠不靠边,原本也没有要谁来操心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事情,麦家喊打喊杀,发狠要灭掉,所为何来?我想,如果说读者是一块蛋糕,那么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在争抢同一块蛋糕。只有争夺生存权的时候才会发生摩擦,才会水火不容。果然,麦家说了,他去年写了一个短篇,评论界反映很好(评论界的反映是需要怀疑的),但没人看,很痛苦。原来如此。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和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麦家经历过繁华与荣耀,如今迎来门前冷落的时代。我想不是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减弱了,而是他生活的源泉被过分开发了,又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所以作品显得寡味了。他不是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这样对自己的写作又有什么好处?对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他们对网络欣欣向荣的一面视若无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纯文学,抱残守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以至于文学之路越走越窄,于是声言文学穷途末路的时代到来了。

须知,文学自我修复和包容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只要不人为设置障碍横加干涉,用麦家所言“灭掉”什么的方式来干扰,文学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未必没有前途。而挥着斧头的修正,也未必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恶果。所以说,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能够危害文学的只有失去节制的权力。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选自4月12日《长江日报》)

小题1:.作者认为麦家说出“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这样的论断的原因在哪里?(2分)

小题2:.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麦家的态度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而本文的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小题3:.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3分)

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

小题4:.在阅读短文的基础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一个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携手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大赛。15家承办网站共收到4万多部参赛小说,符合参赛条件的10777部,总字数超过12亿,作品总浏览量突破31亿人次,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270万人次。

材料二:近年来个人博客的成熟和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运动,如今短快结合的微博更是可以让网络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写作。可以说“人人都是文学家”不再只是一个平民梦想!

网络文学与作家的传统文学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您归纳概括。

小题5:.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语言上有些什么风格特点?请举例说明。(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小题1:麦家:不乐意网络文学的发展,不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作者:网络祸害不了文学。

小题1:作家们可以用笔表现战争、暴力、争斗等与权力有关的镜头或场面,但是因为作家们是没有权力的,所以作家们一般都是与战争、暴力、争斗行为无关。

小题1:网络文学:发展的迅速性、阅读人群的广泛性、写作的随意性,不强调文学性等。

小题1:文辞犀利,对麦家的论断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批评,如作者对麦家的一系列的剖析,就像把麦家的思想灵魂在解剖给读者看。在修辞上还适当地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如“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麦家的委婉的讽刺

篇5:《二氧化碳能再生吗?》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近年来,地球表面的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二氧化碳增多的结果。一方面,全世界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为绿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遮在地球上空,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②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了呢?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二氧化碳重新变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科学家发现,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极高,能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于是有人设想,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浮游生物,这就等于建立起了一座大型海上工厂,以太阳光为能源,用细菌和藻等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回收有用的物质。

③也有的科学家设想,用现代的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然后倒进深海海底的凹处,让它们在海底和碳酸钙进行中和反应,这样就可以把二氧化碳储存起来。

④还有科学家设想,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燃气体,又是极有用的还原剂。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变废为宝了。

⑤从理论上讲,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并不复杂,只要给二氧化碳的碳两个电子,就可以大功告成,但实际上做起来却不这么容易。法国的一批化学家起初在水溶液中用电化学的方法供应电子,想把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但结果很不理想,因为在水溶液中无法用电化学方法供应大量能量,也就无法使二氧化碳获得电子。

⑥法国能源研究所的一批化学家,别出心裁地利用一种含有氮、碳、镍、钴的大环化合物为催化剂,通电后使二氧化碳顺利地变成了一氧化碳。但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因而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

⑦尽管如此,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还是大有益处的,一旦找到了再生二氧化碳的实用方法,就会使我们居住的地球获得新生。

(选自《人类科学史上等待回答的未解之谜》)

11.阅读全文,说说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增多?(2分)

12.科学家设想了哪些办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了?(3分)

13.结合语境,回答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第④段中说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 请问这一点是指什么?(2分)

(2)、阅读⑤、⑥两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列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了一氧化碳的实验?(2分)

1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看法。(3分)

材料一: C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目前国内有关研究部门已经利用该技术提纯一百多种生物的精素,尤其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和食品保健品等方面,国内已经有几套工业装置。

材料二:应用CO2代替Ar 用于转炉炼钢吹炼气,可大幅度降低炼钢成本。

材料三:CO2可用作汽水、啤酒、可乐、碳酸饮料等充气添加剂。美国人均消耗饮料为147公斤,全球的饮料人均消耗量为21.3公斤/年。而我国在,饮料人均消耗仅为4.5公斤/年。近年来,CO2作为饮料添加剂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答案:

11.一方面,全世界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为绿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遮在地球上空,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本小题2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2.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浮游生物,用细菌和藻等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用现代的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把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本小题3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3.(1)这一点是指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本小题2分)

(2)例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要想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还需努力。(本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围绕二氧化碳有利这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本题3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篇6: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自工业geming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一半。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比起工业geming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20xx年,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第一文库网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

(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6期,略有改动)

篇7: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10.下列关于“海水变酸”的原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引发温室效应,从而使海洋受到威胁,海水逐渐变酸。

B.海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从而使海水变酸。

C.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中和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所形成的碳酸,导致海水变酸。

D.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使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氢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是海水变酸的主因。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对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及浅层珊瑚礁的威胁可以预见。

B.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C.海水酸化会使珊瑚礁的造钙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D.海洋酸化会带来连锁反应,其最终结果将是导致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改变。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类能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维持海洋PH值现有的水平,就有可能改变海洋变酸的趋势。

B.海洋吸收的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主要来自工业geming以后,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C.科学家们目前已收集了大量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对海洋变酸的问题,已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D.对于人类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待海洋,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篇8: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10.B (A“温室效应使海水变酸”的说法不准确。C钙可以中和海水中的碳酸,恰好是降低海水酸性的表现。D原文说“PH下降—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

11.B (原文说“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

12.C (原文只说“正进一步收集信息”“以想出解决的方法”)

篇9:《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自工业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一半。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比起工业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

(选自《百科知识》第6期,略有改动)

10.下列关于海水变酸的原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引发温室效应,从而使海洋受到威胁,海水逐渐变酸。

B.海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从而使海水变酸。

C.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中和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所形成的碳酸,导致海水变酸。

D.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使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氢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是海水变酸的主因。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对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及浅层珊瑚礁的威胁可以预见。

B.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C.海水酸化会使珊瑚礁的造钙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D.海洋酸化会带来连锁反应,其最终结果将是导致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改变。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人类能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维持海洋PH值现有的水平,就有可能改变海洋变酸的趋势。

B.海洋吸收的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主要来自工业以后,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C.科学家们目前已收集了大量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对海洋变酸的问题,已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D.对于人类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待海洋,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参考答案:

10.B(A温室效应使海水变酸的说法不准确。C钙可以中和海水中的碳酸,恰好是降低海水酸性的表现。D原文说PH下降—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

11.B(原文说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12.C(原文只说正进一步收集信息以想出解决的方法)

篇10:《植物聊天》阅读答案

阅读《植物聊天》,回答1---4题。

植物聊天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

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结尾处说“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请你说说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说说什么是“植物聊天”。

3.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 )

(2)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 ( )

4.阅读全文,请写出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利:弊:______

【答案】

1.植物是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

2.在植物构建的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

3.(1)举例子

(2)打比方

4.利:传递警告信息,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

弊:传播病毒,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方法总结】

有时候,说明文阅读中会让你谈一些关于文中说明的事务的感想或看法,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象。这种推测和想象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时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理,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积累,通过广泛的'知识联系来找到解答的钥匙。

篇11:人类水资源现状 阅读答案

人类水资源现状 阅读答案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步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高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印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分)

2.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方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

3.第段中,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因素有三点:(3分)

(1) ;

(2) ;

(3) ;

4.第段中“人类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的“仅”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2分)对象:人类水资源现状 顺序:逻辑顺序 (每空1分)

2.(2分)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3.(3分)(1)地区颁布不均(或:水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

(2)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

(3)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

4.(3分)不能。(1分)“仅”字突出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仅”字在此句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对即可)(2分)

篇12:阅读答案《人类水资源现状》

⑴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⑵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⑷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6.第⑵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主要说明方法:列数字。作用:具体、准确地反映了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及咸水、淡水所占的比例等,表明全球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满分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只要考说明文,考查说明方法是必有一题,需掌握常见的说明文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答作用时应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对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不能简单地只从理论上概括作答。句意表明“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及咸水、淡水所占的比例等,表明全球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列数字意在准确说明这个特征。

.从第⑶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⑴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 ⑵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 ⑶人口越来越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每点1分,满分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说明文层次分明,只要针对题干说明的主体对象“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来概括即可。“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 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我国人均……制约因素”--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中国平均遭到污染”--水资源遭到污染。

《植物供血》阅读答案

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植物写给人类的一封信

植物的抗旱本领 阅读答案

通过阅读学词汇CET-615

通过阅读学词汇CET-614

植物谜语大全及答案

教案:二氧化碳

《我国的太空植物》阅读附答案

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