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e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逍遥游》优秀教案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逍遥游》优秀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逍遥游》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tuán ⑷āo ⑸yāo è ⑹蜩 ⑺xuè qiāng ⑻cān ⑼舂 ⑽zhì ⑾yàn ⑿nài ⒀shuó 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书。
2、思考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二、思考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2、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9、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三、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
2、做练习三。
3、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篇2:逍遥游的优秀教案设计
逍遥游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习题。
篇3:高中文言文《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篇4:逍遥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逍遥”?
“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
二、解题
“逍遥游”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认为人不应受到任何束缚,应自由自在地活动。这是为人处世中一种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三、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并称“老庄”。把智慧、文明看成是社会**的原因,主张“绝圣弃智”,把社会理想寄托于“愚而朴”的蒙昧时代。他把随命运摆布作为最高的品德。庄子一方面宣扬如何养生、全身,一方面宣扬人生如梦、乐死恶生。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四、关于《庄子》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五、整体感知
第一段:描述鲲鹏的形象。(运用夸张,极写鲲、鹏之大,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鹏鸟名字的由来
段析鹏鸟的体形
鹏鸟振翅奋飞的样子
第二段: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段: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和辽阔的天空,再次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四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备粮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同,但蜩与学鸠、鹏都是“有所待”的。
第五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例来写“小年不及大年”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大小的不同,但都没有矗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第六段:对前文进行补充,进一步点明“小大之辩”的道理。
①“效”、“比”、“合”、“征”四种人被功名利禄束缚,远没有达
到逍遥游的境界。
②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但他的修养
第七段段析“犹有未树”, 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③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所以也不是
真正的逍遥游。
④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无所待”。
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无所待,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这些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能够做到。这也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六、主旨
文章从描述鲲鹏的形象开始,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文章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自由的人生观。
七、艺术特色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想象奇特;写鹏的南徒,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2、借助寓言说理。(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庄子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3、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第三段写“蜩与学鸠”是拟人;第一段“其翼若垂天之云”:比喻、夸张。)
八、板书设计
世间形体的变化(描写)万物依赖巨风(六月息)有所
待也有所待
世间万物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皆有所待小年不及大年
又有大小汤之问棘
之辩斥鷃之语
真正的逍遥效、比、合、征四种人
游是不受外宋荣子、列子——犹有未树,犹有所得 物限制的至人无己无所待、追
逍遥游神人无功求绝对的自
圣人无名由(主旨)
篇5:逍遥游优秀作文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千多年前,一支天赐的神笔送到了那位白衣飘飘的谪仙人手中,作为他从天庭带来的唯一且珍贵的礼物,供他透过层层的名为历史的薄纱,在志怪故事,触及那只大鹏的额。
他的心里,已暗暗渴望风的借力,送他扶摇直上,送他飞翔……
青云之上,天之苍苍,入目是“其草唯夭,其木唯乔”,是沧浪之水,是北冥之海,胸中是“莫之夭阏”,是“以游无穷”。这样的辽阔眼界,宽广心胸,虽均需有外物之凭借,仍令人心生向往,已不同于蜩、学鸠、斥之流的狭窄。这份眼界,不是沉睡于北冥的鲲可以轻易得到的,只有“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后的鹏,才能略知一二。
也许,圣人之言终究是不可推翻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如佛家所言:“不拘于物,透脱自在。”若是要逍遥,就不该拘束于风,不该拘束于外力,甚至,不该追求那虚无缥缈的飞,正如看轻岁月之长短。于是在庄子心里,鲲鹏又如何?不过是和蜩、学鸠、斥一样狭窄的事物。只是,有一种高度和力度,是只有飞才能拥有的,为了这种拥有,借风之力又如何?
登高,纵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却也难以避免“浮云遮望眼”的迷惘;远行,虽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坚定信念,却也难以避免“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想望;痛饮,徒有“醉笑陪公三万场”的千古豪情,却也难以避免“今夜送归灯火冷”的醒后寂寥。比起飞翔,这些都是一层束缚加上一层束缚,最终变成命运的枷锁,将你送上心灵的绞架,心绪凄迷。所以,当日李白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是他被权势所束缚丢了逍遥,而是他要借风的力量追寻真正的逍遥。去追寻沧浪之水,去追寻遥远的南冥,飞过日出日落的汤谷虞渊……
拥有了属于飞的高度和力度,不是拘于物丢了逍遥,而是真正的游于逍遥,是真正的,逍遥游。
篇6:逍遥游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篇7:高中语文必修三《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逍遥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 ⑷ ⑸ ⑹蜩⑺⑻ ⑼舂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篇8:《逍遥游》的优秀教案
《逍遥游》的优秀教案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
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四) 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篇9:逍遥游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逍遥游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篇10:逍遥游语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 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
濮水垂钓:庄子在 河南 濮水悠闲地垂钓。 楚威王 闻讯后,认为 庄子 到了自己的国境内,真是机会难得,于是速派两位官员赶赴濮水。来者向庄子传达了楚威王的旨意,邀请庄子进宫,愿将楚国的治理大业拜托给庄子。
庄子手持钓竿听毕楚王的意图后,头也不回,他眼望着水面沉思片刻,说:“ o “楚国“ 楚国 有神龟,死去已有三千年。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中,珍藏在 o “太庙“ 太庙 的明堂之上供奉。请问:对这只神龟来讲,它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以显示珍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哪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来使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在泥塘生存。”
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有劳两位大夫,请回禀楚王吧,我选择活着!”
这篇 寓言 表现了庄子的人格高洁,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而放弃生命自由。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的是自由。
庄子送葬: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虚无主意)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起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净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生长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圆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职员),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威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创作: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第三部分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3、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4、笑什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四、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明确: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篇11:逍遥游语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 逍遥游翻译
★ 逍遥游教案
★ 逍遥游读书笔记
★ 逍遥游教案3
《逍遥游》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