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第三天的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综合教案2,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综合教案2,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综合教案2
综合教案2
活动二:语言领域 活动名称:铁人英雄王进喜 (大班)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铁人英雄王进喜,了解王进喜对大庆做出的贡献。 2、技能目标:能用逻辑连贯的语言表述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语言清晰。 3、情感态度目标:喜欢与别人交流,提高幼儿善于沟通的能力。培养孩子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铁人王进喜的简单事迹和录像、王进喜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大庆有一样宝贝,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们因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很光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它就是石油。所以我们家乡还有个名字叫‘油城’。你们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宝贝吗?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录像,就知道了。” 二、 基本部分: (一) 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1、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什么啦,” 2、 观看图片:谁 能告诉老师这个人是谁啊,他就是王进喜,我们大庆的铁人英雄。你们相对英雄说些什么呢? (二) 说一说 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家人谁是石油工人,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 做一做 准备卡片,幼儿总祝福卡,写出或画出对家乡的祝愿。 (四) 结束活动 教师作总结小结,点评本次活动。教幼儿制作的作品在活动区展出。 三、 活动延伸: 回到家中与家长沟通,和家人谈谈铁人英雄的故事。篇2:中班综合活动教案--《小小鱼的桂花发夹》2
设计思路:秋天到了,桂花开了,幼儿园里扑鼻而来一股桂花香。“老师,老师,什么味道这么香啊!”小朋友们纷纷地嚷道。我们寻着这股香味来到了幼儿园的桂花树下,认识了桂花,小朋友们还把掉在树下的桂花捡起来放在手心里,细细地闻着这股香味,还讨论着像什么等!看着孩子们对桂花如此感兴趣,我找来了这则优美的小故事,通过舒缓的音乐、漂亮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和香香的桂花,在活动中提出了对教材美学因素的挖掘,根据目标要求,设计的提问主要侧重于对语言美的品读,通过幼儿对作品的感悟、对语言美的体验、对意境美的感受、对自制作品的享受等,培育了多方面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产生更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化效应。
一、活动目标:
1、能仔细地倾听、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所描述的“桂花开,小鱼游”的美好景色。
2、在感受故事意境美的基础上尝试着制作桂花发夹,体验自己制作桂花发夹带来的成就感。
3、体验老桂花树的爱意。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学会欣赏美。
2、难点: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三、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每个幼儿一枚铁发夹,桂花若干。
3、音乐《秋日私语》。
4、课前让幼儿观察桂花飘落的情景。
四: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联想桂花飘落的情景。师:“秋天到了,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老桂花树随着秋风轻轻摇摆,落下了一阵香香的桂花雨。桂花落到了哪里?”(教师边说边做动作)
2、猜猜小小鱼会把桂花当什么。
(1)小河里飘满了香香的味道(出示第一幅背景图小河),你们看!把谁吸引来呀?”(出示小鱼的图片,粘到第一幅背景图上)(
2)请小朋友们想想小小鱼会把落在小河里的桂花当做了什么呢?”
(3)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小鱼到底把桂花当做了什么?”
二、欣赏故事。
1、教师完整地配音乐讲第一遍故事。(边讲边出示后面的图片)
(1)教师提问:小小鱼把桂花当做了什么?”(发夹)
(2)给故事取名字:我们给这个故事取个题目吧。
2、幼儿再听一遍故事。
(1)小小鱼失去了桂花发夹,它心里会怎么想?(小小鱼失去了桂花发夹的时候,感到很伤心)
(2)小小鱼的伙伴们对小小鱼怎么说的?后来它们去了什么地方?(小小鱼,别哭了,我们到小河的上游去看看吧,说不定会幼很多很多的桂花发夹的,我们大家也都想要一枚桂花发夹呢!)
(3)老桂花树是怎样接待小小鱼和它是我伙伴们的?对它们怎么说的?”
(4)图片中哪个地方最美?你觉得故事里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三、制作桂花发夹。
1、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其制作方法。
2、教师分发材料,幼儿制作。(教师播放音乐)
3、教师观察并进行指导
四、结束
1、(音乐停止)这时候秋风又吹起来了,飘下了许多桂花。(幼儿拿着做好的发夹做动作)
2、飘啊飘,飘到了小河里,变成了那么多漂亮的发夹,小动物们一定很喜欢的!我们把做好的发夹去送给更多的小动物吧!(教师边说边带着出场)
附故事:小小鱼的桂花发夹秋天到了,小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远处飘来了一朵桂花正好落在小小鱼的脑袋上。小小鱼高兴地说:“我有一枚桂花发夹了。” 太阳下山了,小小鱼回家睡觉。可桂花发夹漂在水面上。小小鱼依依不舍地对桂花发夹说:“晚安,桂花发夹,明天早上见。” 第二天早上,小小鱼发现桂花发夹不见了,桂花发夹跟着河水去了远方。小小鱼伤心地哭了。小小鱼的伙伴们来了,他们一起去找桂花发夹。啊!多么美丽的地方呀!金色的桂花把天空也映成金色的了——。老桂花树笑眯眯地说:“多么可爱的小鱼儿呀!我送给他们每人一枚桂花发夹吧!”只见老桂花树伸了伸腰,落了一阵香香的桂花雨,给每一条小鱼都戴上了一枚桂花发夹。小鱼儿们高兴地说:“谢谢老桂花树!” 戴着桂花发夹的小鱼儿们回家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朝霞,在小河里漂浮,美丽极了。
篇3:力教案2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篇4:《草》教案2
[教学目标 ]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篇5:元素教案2
元素教案2
元素,元素符号初中三年级教案来源:考卷网日期:2010-06-02 08:42:41点击:110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本文摘自?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元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原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联系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区别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举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
篇6:安全教案2
安全教案2
安全教案――《生活中的安全》 小二班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入园半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小二班将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保护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队伍中掉了鞋要离开队伍到圈内提鞋。孩子们喜欢挤到门口去玩,喜欢开门、关门‘ 不免会出现挤手的情况,老师便利用外出活动、进入教室的时机教给幼儿正确的开关门的方法。入厕、接水、洗手时要排队,地上的.小脚印,提醒幼儿要耐心等候不要拥挤。 一、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二、活动准备: 提供若干组成对的安全行为与危险动作的图片如:“用树枝打闹”、“投掷小石头”、“挥动小刀”等。提供若干个安全品或危险物的实物与卡片,如:空药瓶、易碎物(卡片)、尖锐物(卡片)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伴随动感的音乐带领幼儿做律动,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分组感知讨论,引起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1)出示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图片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玩好吗?也许会发生什么事?(会摔跤、会打痛、会从玩具架上掉下来等等)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玩,小朋友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幼儿大胆交流) (2)帮助幼儿整理生活经验,了解避免危险的方法: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不玩危 险物(如鞭炮、玻璃);正确使用玩具、工具(如剪刀);不追逐打闹等。 2、寻找教室里不安全的因素 (1)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小朋友在外面活动时的不安全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午睡室、卫生间都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如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等,装水的保温桶等等. (2)小朋友两两结伴去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地方是不安全的。 (3)找到不安全的地方后,为不安全的地方贴上红色警告标记,提醒孩子注意。 (三)活动结束 幼儿集体或分组操作实践,利用日常生活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行为。 (1)小心关门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猫为什么会哇哇大哭?”“应该如何地小心关门或开门?”并请个别幼儿示范 (2)安全使用剪刀 强化巩固日常生活中自我安全保护行为,为奠定良好的习惯打基础。 (四)活动反思 幼儿能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能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但孩子年龄小,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多提醒,不断地进行随机安全教育,让孩子切实学会自我保护。篇7:三角函数教案2
1、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属于区间 ,且满足不等式:
即:一角的正弦大于另一个角的余弦。
2、若 ,则 ,
3、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4、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对称轴方程为 。
5、及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为 ( )。
6、常用三角公式:
有理公式: ;
降次公式: , ;
万能公式: , , (其中 )。
7、辅助角公式: ,其中 。辅助角 的位置由坐标 决定,即角 的终边过点 。
8、时, 。
9、。
其中 为内切圆半径, 为外接圆半径。
特别地:直角 中,设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 ,外接圆半径 。
10、的图象 的图象( 时,向左平移 个单位, 时,向右平移 个单位)。
11、解题时,条件中若有 出现,则可设 ,
则 。
12、等腰三角形 中,若 且 ,则 。
13、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 ,则其中线长为 ,面积为 。
14、 ;
篇8:语文教案2
语文教案2
总计第 5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目 标 1、认识“陡、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点 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以旧引 新 扣题导 入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1,指名背诵 2,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 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 2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 4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 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1,读文 2,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3爬天都峰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第 5 页 总计第 6节 课题 3爬天都峰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图片 教学目 标 1、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学习新 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1讨论 2说一说 3读文 4说一说 指导写字, 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1,写一写 2,展示 板 书设 计 3 爬天都峰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爬上、、、、、、(6―7)爬上、、、、、、之后(8―10) 第 6页 总计第 7 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1课时 教具 槐树的图片 教学目 标 1. 学会四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初读细读, 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朗读一遍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4. 讨论: 5,交流朗读 1.轻声读课文 2.小组朗读 3.讨论: 4.汇报 总 结 提 高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感悟 板 书 设 计 4 槐乡的孩子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第 7页 总计第 8节 课题 4 槐乡的孩子 课型 阅读 第 2课时 教具 槐花图; 教学目 标 1.学会六个生字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3.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检查复习 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指名背诵 品读 佳句 领悟用词 1.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2.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找一找 说一说 学习生 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3.听读文章《纸船印象》 自读生字, 组词 板 书设 计 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女孩 捡 塞 快乐 满载而归 第 8页 总计第 9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1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 学习多音字; 2. 积累古诗词;学 3. 习新生字; 4. 展示作品 教学重点 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 的 发 现 1. 出示词 2. 指导观察 3. 分组讨论 4. 汇报 1,观察 2,分组讨论 3,汇报 日 积 月 累 1. 教师范读 2. 指导识字 3. 分组练习4. 自由背诵 5. 指名背诵 1,识字 2,分组练习3,自由背诵 4,指名背诵 读 读 认 认 1. 出示形近字 2. 指导观察 3. 组词 1,观察 2,组词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假装 假日 问好 好奇 发现 白发 第 9 页 总计第 10节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第 2课时 教具 教学目 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想 一 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交流 说 一 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读一读习作要求 说一说 写 一 写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写一写 板 书设 计 语文园地一 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要把话写通顺。 第10 页篇9:解方程2教案
解方程2教案
解方程”(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出示洪泽湖的图片――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2、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3、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具体找出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洁提出目标让学生明白知识点。】 二 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1、学生独立解决例3、例4,小组内个人展示。 小组内展示内容主要有例3、例4: (1)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2)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 2、全班展示 (1)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x+0.64=14.14 引导质疑:还有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吗?(以此引出第二、第三种方法: 14.14x= 0.64与14.140.64= x) 学生: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 学生: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师: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展示例4,其他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教师辅导解释。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拓展延伸 1:P61页“做一做”的题目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8、9题。篇10:2 但愿人长久 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 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轼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诵第4-6段 4、指导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埋怨 } 重亲情转念宽慰 } 通情达理篇11:酿造教案2
酿造教案2
一、麸曲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 当前麸曲白酒的生产,主要采用清蒸法和混烧法两种生产方法,其工艺流程如下: 1.混烧法工艺流程 2.清蒸法工艺流程 二、麸曲白酒生产工艺 (一)原料的粉碎 1. 原料粉碎的目的 原料粉碎可以促进淀粉的均匀吸水,加速膨胀,利于蒸煮糊化。通过粉碎又可增大原料颗粒的表面积,在糖化发酵过程中以便加强和曲、酵母的接触,使淀粉尽量得到转化,利于提高出酒率。原料粉碎后可使其中的有害成分易于挥发排除出去,有利于提高成品酒的质量。 2.粉碎要求 一般薯干原料经过粉碎应能通过直径为1.5―2.5毫米的筛孔,高梁、玉米等原料也不应低于这个标准。 3.粉碎设备及操作 薯干原料可用锤式粉碎机粉碎,高梁等粒状原料可用磙式粉碎机破碎。目前许多工厂的粉碎设备已和原料的气流输送设备配套,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气流输送详细内容请参阅酒精工艺第二节)。 (二)配料 1.配料的目的和要求 配料是白酒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要通过主、辅原料的合理配比,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使原料中的淀粉在糖化酶和酒化酶的作用下,尽可能多地转化成酒精。同时使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香味物质得以保存下来,使成品白酒具备独特的风格。配料时要根据原料品种和性质、气温条件来进行安排,并考滤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糖化发酵剂的种类和质量等因素,合理配科。 2.配料的主要依据 麸曲白酒的生产一般都在水泥池、石窖或大缸内进行,发酵过程中无法调节温度,只有适当控制入池淀粉浓度和入池温度,才能保证整个发酵过程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但入池温度往往受到气温的限制,因此只有通过控制入池淀粉浓度来保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酒精浓度,使不超过微生物正常活动所能忍受的限度。 (1)热量问题 酒精发酵是个放热过程,热量的产生有两种途径,即呼吸热和发酵热。产生呼吸热的反应式如下: C6H12O6十6O2 ――→ 6CO2十6H2O十热量(2817千焦耳) 在麸曲白酒发酵时,因为氧气少,所以呼吸热在总热量中占的比例很小,而是以发酵热为主 的,其反应式如下: C6H12O6 ――→2C2H5OH十2 CO2十热量(83.6―96.1千焦耳) 根据测定,每100克葡萄糖在酒精发酵时生成下列主要产物: 发酵产物 数量(克) 热能(千焦耳) 酒精 51.1 1500 甘油 3.1 60.2 琥珀酸 0.56 8.35 酵母残渣 1.3 21.55 二氧化碳 49.2 0 合计 1590.1 每100克葡萄糖具有1660千焦耳热量,因而在发酵过程中每100克葡萄糖能释放出70千焦耳的热量,相当于每克葡萄糖放出700焦耳的热。根据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的数量,即每克淀粉在酒精发酵时能放出770焦耳热量。若以酒醅中含60%的水分计算,当酒醅中淀粉浓度由于发酵而降低1%时,酒醅温度应升高约2.4℃。考虑到热量散失和发酵过程中产生其它成分的影响,发酵过程中当淀粉浓度下降1%时,酒醅温度实际约升高2℃左右。 发酵温度的`高低与酵母的发酵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温度升高,又有酒精存在时,酵母的发酵力会受到很大抑制。较高温度(例如36℃左右)会使酵母发酵到一定程度就停止。较低温度下发酵(例如28℃左右),酵母的酶活力不易被破坏,发酵持续性强,对糖分的利用比较彻底,因而出酒率也较高。麸曲白酒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固体酒醅的传热系数较小,无法采取降温措施,只能靠控制入池温度和入池淀粉浓度来调节发酵温度,其中入池温度又往往受到气温的影响,所以主要是利用适当的入池淀粉浓度来控制池内发酵温度的变化,使发酵温度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超过一定的限度,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根据酵母的生理特性,要求发酵温度最高不超过36℃6,若入池温度控制在18―20℃左右,也就是在发酵过程中允许升温在16―18℃左右的范围,根据每消耗1%淀粉浓度醅温约升高2℃计算,那末在发酵过程中可以消耗淀粉浓度9%左右,而一般酒醅的残余淀粉浓度为5%左右,说明入池淀粉浓度应控制在14―15%左右。如果采用续渣法生产,因为酒醅反复发酵,入池淀粉浓度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可控制在15―16%左右。如果采用配糟一次发酵法生产,因为配糟量较大(一般在1∶5左右),大多数酒糟可参与反复发酵,因此入池淀粉浓度可控制在13―14%左右。当然还要考虑到气温条件,原料品种和质量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2)酒精浓度的问题 淀粉是产生酒精的源泉,在发酵过程中,当酒精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对微生物产生毒性,对酶起抑制作用,所以要在配料时注意适宜的淀粉浓度,使形成的酒精不超过微生物能忍受的限度。 根据淀粉经水解形成葡萄糖,又经酵母发酵转化成酒精的反应式计算,淀粉的理论出酒率为56.78%,或者说,每消耗1.53克淀粉可产生1毫升纯酒精。 酵母的品种不同,耐酒精的能力也不一样,一般在8.5%(容量),就明显阻碍酵母繁殖,酒精浓度达到12―14%(容量)时,酵母逐步开始停止发酵。但对酵母发酵而言,还受到温度、糖度、酵母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固体发酵白酒,酒醅所含水分较少,相对酒精浓度就较大,成熟酒醅中若含70%的水分,酒精浓度达7%(容量)时,那么相对酒精浓度就是10%(容量),这样的酒精浓度对酵母发酵还不致造成很大影响。 霉菌的蛋白酶在酒精浓度达4―6%(容量)以上时,酶活力就会损失一半,而霉菌的淀粉酶在酒精浓度高达18―20%(容量)以上时,酶活力才开始受到抑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控制一定的酒精浓度(例如一般8%),对霉菌糖化和酵母发酵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3)pH值问题 入池淀粉浓度过高,发酵过猛,前期升温过快,则因产酸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了酒醅酸度升高,影响出酒率和酒的质量。但各种微生物和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所组成,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作用都有适宜的pH值范围,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就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酶活性钝化,影响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适当的pH值可以增强酶活性,并能有效地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例如酵母菌繁殖的最适pH值为4.5―5.0,再低一些对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影响也不大,但这样低的pH值对杂菌会产生很大的抑制力,若培养基的pH值为4.2或更低一点时,仅酵母可以发育,而细菌则不能繁殖,所以用调节培养基的pH值,来抑制杂菌的生长是个有效的方法。目前工厂里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常用滴定酸度的高低来表示培养基或发酵醪中含酸量的多少。pH值是表示溶液中的H+浓度高低,而滴定酸度表示溶液中的总酸量,包括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它在某些情况下和pH值有一定的关系。麸曲白酒生产中,酸度最主要的来自酒醅,其次来自曲和酒母。在发酵过程中引起酸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杂菌的污染。 3.填充材料 酿制麸曲白酒,在配料时往往需要加入填充料,目的是为了调整淀粉浓度,增加蔬松性,调节酸度,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作用,并能吸收浆水和保持酒精,为发酵和蒸馏创造良好的条件。常用填充材料的种类和特性见表4―20。选用填充科要田地制宜,注意其特点和所含有害成分的影响。 常用作填充料的是稻壳、小米壳、花生壳等。以吸水性讲,玉米芯最大,这对出酒率有利。高梁壳含单宁较多,会影响糖化发酵。对酒的质量来讲,玉米芯含有较多的聚戊糖,生成的糠醛量较多。稻壳含有大量的硅酸盐,用量过多,会影响酒精的饲料价值。所以在选用各种填充料时要全面考滤,合理使用。 固态法麸曲白酒生产中,目前配料时均配人大量酒糟,主要是为了稀释淀粉浓度,调节酸度和疏松酒醅,并能供给微生物一些营养物质,同时酒糟通过多次反复发酵,能增加芳香物质,对提高成品白酒的质量有利。虽然酒糟经化验还含有5%左右的残余总糖,但主要是一些纤维素、淀粉l,6键结构的片段以及其它一些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较难形成酒精,而被残留在酒糟中。 4.配料的比例和方法 由于原料性质不同、气温高低不同、酒糟所含残余淀粉量不同及填充料特性的不同,配料比例应有所变化。如果原料淀粉含量高,酒糟和其它填充料配入的比例也要增加;如果酒糟所含残余淀粉量多,则要减少酒糟配比而增加稻壳或谷糠用量。填充料颗较粗,配入量可减少。根据经验计算,一般薯类原料和粮谷类原料,配料时淀粉浓度应在14―16%左右为适宜。填充料用量占原料量的20―30%,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粮醅比一般为1∶4―6。 例如以薯干粉为原料(以含淀粉为65%计算),采用清蒸一次发酵法生产,原料配比为: 冬天 薯干粉∶鲜酒糟∶稻壳=1∶5∶0.25―0.35 夏天 薯干粉∶鲜酒糟∶稻壳 =1∶6―7∶0.25―0.35 配料时要求混和均匀,保持疏松。拌料要细致,混蒸时拌醅要尽量注意减少酒精的挥发损失,原料和辅科配比要准。 (三)蒸煮 1.蒸煮的目的 蒸煮是利用水蒸汽的热能使淀粉颗粒吸水膨胀破裂,以便淀粉酶作用,同时借蒸煮把原料和辅料中的杂菌杀死,保证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在蒸煮时,原料和辅料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也可挥发排除出去。 2.蒸煮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1)淀粉 淀粉在蒸煮时先吸水膨胀,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和淀粉分子运动加剧,当温度上升到60℃以上,淀粉颗粒会吸收大量水分,三维网组织迅速扩大膨胀,体积扩大50―100倍,淀粉粘度大大增加,呈海绵状糊,这种现象称为糊化。这时淀粉分子间的氢键就被破坏,使淀粉分子变成疏松状态,最后和水分子组成氢键,而被溶于水,有效地被淀粉酶糖化。 原料不同淀粉颗粒的大小、形状、松紧程度也不同,因此蒸煮糊化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异。麸曲白酒是采用固体发酵,原料蒸煮时一般都采用常压蒸煮。由于要破坏植物细胞壁,又考虑到淀粉受到原料中蛋白质和盐类的保护,以及为了达到对原料的杀菌作用,所以实际蒸煮温度都在100℃以上。 (2)蛋白质及含氮有机物质 由于常压蒸煮,温度不太高,蛋白质在蒸煮过程中主要发生凝固变性,极少分解。而原料中氨态氮在蒸煮时便溶解于水,使可溶性氮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的作用。 (3)糖分 蒸煮过程中使戊糖脱水成篇12:教案八册2
教案八册2
The Teaching plan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Book(书册) 八册 Topic(课题) LessonTwo Can I Join You ? Part(课时) 1 Page(页码) 18.19 Teaching s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a、掌握单词 without和practice for b、学会现在进行时态的回答.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a、能够听、说、附属句子. b、熟练运用现在进行时态. The Emotion Aims(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 Impertant Points(教学重点) a、掌握单词without和practice for b、学会现在进行时态的问答.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现在进行时态. Teaching Metbods(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 替换练习Instrunents(教具) 卡片 录音机 磁带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1.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 (4’) 1.Greetings(打招呼) T : Hello , everyone . Ss : Hello ,teacher . T : Nice to meet you Ss : Nice to meet you , too. 2.Have a revision(复习) T:(show the card and review the words ) Fly―flying sing―singing play the piano―playing the piano swim―swimming 3.The Leading Words(导语) Today let’s learn lesson 2 . 《Can I Join You ?》 Ⅱ.The Teaching Presentation(教学展开) (33’) A . Learn the sentence 1 . Listen and repeat Do the action T : Where’s S1 ? S1 : Here ! May I come in ? T : We should say “Yea , you may . ” to him/her Ss : Practice again . T : We also can say “ No , you may not . ” 2 .Learn the dialogue What are you doing ? We are practicing for the talent show . a . Listen and repeat . b . practice in pairs . B . Play a game . T : (Look at the card and do the action . Ss guess what am I doing ?) Ss : Practice again . C : Listen and repeat . 1 . T : Qiaoqiao is a good pianist . Without a piantist , you can’t make a good band . Use another words (singer violinist drummer )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 2 . Think map . Fill in the blanks and make a sentence . 器官与动词匹配然后仿写句子 nose ( smell ) Without our nose , we can’t smell (闻) ears ( ) eyes ( ) head ( ) hands ( ) mouth ( ) feet ( ) face ( ) walk think smile hear see write eat 三、Do the exercise book . Exercises book P13 . Ⅲ.Sum Up(总结) (3’) Chant That’s all for today . Good bye everyone . Homework(作业) Read the dialogue five times . The Blackhoard Writing(板书) Lesson2. Can I Join You ? May I come in ?(Can I come in ? ) What are you doing ?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 We are practicing for …… Without our nose , we can’t smell (闻) Thingking After Class(课后反思)★ 教案四册2
★ 《古诗》教案2
★ 综合实践教案
★ 解决问题综合教案
★ 分香蕉》教案2
★ 《练习2》的教案
综合教案2(锦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