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汁缘味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教案四册2,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案四册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教案四册2
教案四册2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3.16 Book(书册) 4 Topic(课题) Lesson 2.What the Matter? Part(课时) Part2 Page(页码) P20-21 Teachings 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To learn new words:fever headache toothache To learn the dills :Whats the matter? I have____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Emotion Aims( 情感目标): Stimulates students English thought Important(教学重点)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_______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Pronunciation of some words:stomachache fever headache.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TPR Listening Instruments(教具) Cards recorder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I.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 1.Greetings(打招呼):T:Hello,everyone. Lets sing a song .[2 minutes] 2.Have a revision(复习):Look at the card. Please read it. (busy park idea ) [3 minutes] 3.The Leading Words(导语):[1 minute] Last time ken and Jess went to the park,Whats happening? Lets go on study lesson 2. II.The Teaching Presentation(教学展开):[30 minutes] (一) Listening Fun 1.Pre--Listening 2.While--Listening T: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3.Post--Listening (1)please look at the page 20 and find the new words. (2)Teach to read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3)Learn to the new sentences. T: If your friend looks sick .What should you say? (whats the matter?) T: Look at the card ,listen to the answer (I have a fever.) 4.Practice: Prepare cards S1: Whats the matter ?You look sick. S2:Yes, I am. S1: Thats too bad. Take care. S2; Thanks. (三)Lets chant . (四) Do the exercise book. P12. III.Sum Up(总结):[2 minutes] T: What did you learn in this class? Homework(作业):[1 minute] Listen read and copy the new words and dialog. The Black Writing(板书) Lesson2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fever .Thats too bad. Take care. Thinking After Class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TPR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新知,fever, headache,toothache,stomachache,同时 在教这些状态词时,我运用以旧带新这种方法,效果很好。篇2:教案四册8
教案四册8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5.25 Book(书册) 4 Topic(课题) Lesson8 In the Bathroom Part(课时) Part2 Page(页码) P104--105 Teachings 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学会说一些动作用语。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Emotion Aims(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热情。 Important(教学重点) 学会说一些动作的用语。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and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TPR Listening Instruments(教具) Cards recorder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I.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 1.Greetings(打招呼):T:Hello,everyone. Lets sing a song . [2 minutes] 2.Have a revision(复习): [3 minutes] What are you doing? S:Im ________ 3.The Leading Words(导语): [1 minute] Whats happening? Lets go on study lesson 8. II.The Teaching Presentation(教学展开): [30 minutes] (一) Listening Fun 1.Pre--Listening 2.While--Listening T: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3.Post--Listening T: What do you say 你在看什么节目 In English? S1: What are you watching? S2: Tom and Jerry. T: How about you? S1:Its very funny. T:Look , whats this ? S3: Its a spider. 4.Play a game. 5.Check it out. 6.Listen and repeat . 三.Do the exercise book. (四) Do the exercise book. P12. III.Sum Up(总结): [2 minutes] T: What did you learn in this class? Homework(作业):[2 minutes] Listen read and copy the new words and dialog. The Black Writing(板书) Lesson8 In the Bathroom Take it away. What are you watching ? Thinking After Class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TPR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新知,同时在教这些状态词时,我运用以旧带新这 种方法,效果很好。篇3:教案四册3
教案四册3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3.31 Book(书册) 4 Topic(课题) Lesson 3.I’m Scared Part(课时) Part4 Page(页码) P38-42 Teachings 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通过听力测试,进一步来巩固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通过听力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及综全语言运用能力。 The Emotion Aims( 情感目标): 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Important(教学重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在连续的录音下,能正确的判断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视听,交际 Instruments(教具) Cards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I.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 1.Greetings(打招呼):T:Hello,everyone. .Lets sing a song.<篇4:教案四册1
教案四册1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3.2 Book(书册) 4 Topic(课题) Lesson 1.How Delicious! Part(课时) Part1 Page(页码) P3-5 Teachings 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Ask students can say 春节元旦in English Can introduce Spring Festival to the foreigner simply.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The Emotion Aims( 情感目标): Ask students to love English better Important(教学重点) Words:Spring Festival New Years Day Sentences:Is it ______? Its like ____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Use word like to make sentences.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Listening Speaking Instruments(教具) Cards recorder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I.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 1.Greetings(打招呼):T:Hello,everyone. Glad to see you again .How was your vacation?[2 minutes] 2.Have a revision(复习):Nice to meet you .Lets sing a song <篇5:教案四册9
教案四册9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6.9 Book(书册) 4 Topic(课题) Lesson 9 Were hanging lights. Part(课时) 4 Page(页码) P122-127 Teachings 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通过一些听力练习题,复习评估Lesson 9.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The Emotion Aims(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Important(教学重点) 复习评估Lesson9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Listen and correct answer.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TPR Listening Instruments(教具) Cards recorder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I.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2 minutes] 1.Greetings(打招呼):T:Hello,everyone. Lets sing a song . 2.Have a revision(复习): [3 minutes] Lets read the dialog. 3.The Leading Words(导语): [1 minute] Lets review Lesson9. II.The Teaching Presentation(教学展开): [30 minutes] (一)What Are They Saying? No.1 Is it cold? Yes, its cold. A.You look cold. B.Yes , its cold. No.2 A.Turn on the light ,please. B: Blow out the candles. (二)What Would You Say . (三)We Can Say It. How many ______are there ? Balloons forks spoons knives candles A. There are ________ in the room. (四)Fun with Words. 1.May I help you ? I want to buy some apples. 2.I want some candles. How many ? Twelve. 3. Where are you ? In the living room. ( 五)Do You Remember ? Can you help me ? III.Sum Up(总结): [2 minutes] Lets read together. Homework(作业):[2 minutes] Copy the new words. The Black Writing(板书) Lesson9. Were hanging lights. How many _______ are there ? There are ________ forks ( spoons knives dishes ) Thinking After Class (课后反思)篇6:教案四册7
教案四册7
Subject(科目) English Date(日期) 5.11 Book(书册) 4 Topic(课题) Lesson 7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art(课时) Part1 Page(页码) P86--89 Teachings Aim (教学目标) The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学会如何问路:Wheres the post office /? The 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The Emotion Aims( 情感目标): Ask students to love English better Important(教学重点) Wheres the post office /?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Use word like to make sentences.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Listening Speaking Instruments(教具) Cards recorder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I.The Teaching leading(教学导入):[2 minutes] 1.Greetings(打招呼):T:Hello,everyone. Glad to see you again .How was your vacation? 2.Have a revision(复习):Please read it together. [3 minutes] Library park department store 3.The Leading Words(导语):[1 minute] I want to send this to Australia .Who can tell me ? Lets study lesson 1 II.The Teaching Presentation(教学展开): [30 minutes] (一) Join the Beat !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ry to repeat. (二)Listening Fun 1.Pre--Listening :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ink. 2.While--Listening T:Listen to the tape ,circle the new words, Teacher writes them on the blackboard. 3.Post--Listening A.Teach to read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B.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4.Play a game. S1: Whats this ? S2: Its _______ S1: Oh, Im scared. (三)Practice 1.Word in pairs to make dialogs and act them out. 2.Game: Do the action. III.Sum Up(总结): [2 minutes] Lets read the dialog together. Homework(作业): [ 1 minute] Listen read and copy the new words and dialog. The Black Writing(板书) Lesson7 Wheres the Post Office ?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 Well, I dont know. There is a police man. Thinking After Class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任务型教学,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 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篇7:四册数学六七八单元教案
四册数学六七八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挂图;天平、砝码、盐两袋,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些物品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 1.出示P85情景图。 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想知道什么? 2.师介绍说明:斤、两是我国常用常用的单位,而“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张爷爷前几天老师让同学广泛收集、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 “千克”作单位。 2.认识秤。 (1)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秤?能简单说一说它的用法吗? 3.认识“克”。 (1)师出示一枚两分硬币,问:想不想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 师示范操作,学生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1,说明1枚2分硬币重1克)。 (2)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4.称物品的重量。 (1)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桌面上的`物品有多重。 要求:a.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 b.称好的物品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2)先估量一袋盐的质量,再看一看袋上的数据。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1)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称还合适吗? 说明: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称,用克作质量单位。一般物品的质量就用其它秤来称,用“千克”作单位。 (2)分小组称出1千克的物品。 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3)先估计一下凳子、书包有多重,再称一称。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1)猜一猜:1千克大米和1000盐比较,谁重? (2)称一称:得出结论1000克=1千克(板书)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十八第1题。 认识常用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练习十八第2题。 认识健康秤: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一根绳子长10克。 四、学习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练习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问:我们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什么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学生先自由汇报交流课前调查的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然后将有关数据,填入练习十八第3题表格中。 2.亮也收集了一组数据(出示P87做一做的内容),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苹果和鱼,苹果重1千克,鱼重500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 (1)一共重多少千克? (2)鸡蛋比鱼重多少? (3)独立解决,后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1.第4、5题:由学生直接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6题: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个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 3.第7题:(1)出示情景图,指名说出图意。 (2)指名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集体订正。 4.第8题: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中有几对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一只鸡有多重,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教后记: 第七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材第91、92、93页内容,练习十九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例1、例2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准备第91、92、93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演示。 出示教材第91页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认真思考自己有什么发现? 2.交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教师有选择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3.导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问题情景图。 问:老师和小精灵分别提出了什么问题? (2)师:如何解决老师和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学生口答后,师板书算式:23+3132+39 (3)试算:口算23+3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4)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师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5)试算:32+29 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6)进一步口算:93页“做一做”左边4小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问题情景图。 问:图中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师:船上还能上几人?怎样算?板书:68―54 (3)试算:68―54 先在小组讨论,后指名交流,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对有不同算法的学生及时鼓励? (4)独立列式解答:二(3)班走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5)指名交流算式和口算方法。 (6)归纳比较:例1的两道加法算式口算时有什么不同? 例2的两道加法算式口算时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体会例1、例2的第二个算式需注意进位或退位。 三、形成应用 1.让学生选择主题图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口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老师要给予肯定。 2.练习十九第1题,师先说明题意,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2题,小组内互相挑战,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算得对。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教材第94、95页练习十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过程与方法: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竞赛 1.练习十九第4题。 师出示卡片,分别指名口答,并说出算法。 2.练习十九第5题。 自制口算卡片,两人一组每人一题轮流练习。 3.练习十九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出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游戏形式开展。 4.挑战赛。 两人为一组竞赛。一人出题,一人口算,然后交换,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 二、解决问题 1.练习十九第3题。 出示第3题情景图。 (1)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指名解答,集体评价订正。 2.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3.练习四第8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弄清题意。 问:①求2队领先多少分,其实是求什么?(2队比1队多几分) ②怎样计算呢?(43―28=15分) ③下半场2队领先多少分怎样计算? 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其它的问题并且解答吗? (先在小组讨论、后选派人在班上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 对口算又快又准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鼓励速度慢,准确度不高的学生不能灰心,要继续勤学苦练,提高口算水平。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97页例3、例4,练习二十第 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经历算法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推和迁移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情景图上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出示卡片) 24+30 56+27 35―1493―17 81―4628+19 31+42 50―26 4000+3000 180―130150―70 3400+2000 2.揭示课题。 二、情景问题,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上面的情景图,指名描述一下图中展现的活动内容,看一下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 (2)问: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要计算什么? 板书算式:180+340 (3)讨论:怎样计算? 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要求说出算理,提醒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 师生一起归纳出笔算方法 ,教师边板书边问:百位上的和为什么是5而不是4? (4)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5)巩固练习:第97页“做一做”第1题的①②小题。 2.教学例4。 (1)让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问:你还能得出其它不同的问题吗? 板书: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 (2)怎样列式?板书:340―180 (3)分小组试算:340―180,看哪些小组想的方法多而且好? (4)交流不同的算法,师板书笔算过程,提醒学生在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⑤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的③④小题。 3.讨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篇8:四册数学五单元教案
四册数学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7-69主题图,例1、例2及后面“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2、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3、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1)数一数。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2)动动脑。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4、教学例2。(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2)教师拨出126。师:这是多少?请你写出来。教师板书:写作:126。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3)教师拨出304。①请你写出这个数,并请1人板演,注重强调格式。②在练习本上,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4)教师拨出580。①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②请学生核对。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5)同桌互相拨数、认读。(6)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①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②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三、课堂小结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四、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要第70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五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 806 480 521600请一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练习。 3、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4、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②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 100<1000。③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②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3)做一做。①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2、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1)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2)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教后记: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全部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二、讲授新课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熟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三、巩固练习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5页的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三、巩固练习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 8007 9500 320篇9:初中四册《中国石拱桥》教案
初中四册《中国石拱桥》教案
《中国石拱桥》教案(2003-04-26 13:51:14)
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 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三 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 借助课文标题,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 利用讨论的方法,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训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和内容
一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中国石拱桥。
二 读课文(请几位学生读,或默读,也可以教师范读)。
提出要求:认真听读,然后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教师在已经写好的板书“中国石拱桥”前加上“……”,成为“……的中国石拱桥”)。
三 解决学生读课文中的疑难。
1.请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地方。要求:给每一段标上序号;提问题时,先说出是哪一段,再说是哪些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什么意思?
[4] [5] [6] [7]
篇10:四册教案:12、北京亮起来了
四册教案:12、北京亮起来了
课 题:12、北京亮起来了授课时间:2004/3/3
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师:美丽的春天是旅游的好时光啊 ,在领略少数民族新疆、傣族的风光之后,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首都北京旅游?看看这次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⒉(课件:飞机起飞声。)
师: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到达了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整,旅客们,想欣赏北京的夜景吗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师为导游,生为旅客。)
⒈课件演示北京的夜景。
2.说说感受。
⒊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⒋师:想进一步细细游览吗?请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
三、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⒈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识记
⑵认读词语
夜幕降临 华灯高照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银光闪闪 光彩夺目
绚丽多彩 焕然一新 从天而降
⑶分自然段读课文
⑷说说课文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点?
随学生回答,板书(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故宫)
四、自读、自学、自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说说哪些词语句子写出了景点的美,画一画,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
⒉学生自读、自学、自悟
五、书写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辉”要注意光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2.上下结构的字“夺、宫”要注意上宽,盖住下部分。
3.半包围的字“勾、府” 要注意里面书写的位置。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二、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学生汇报学习心得,说说哪些词句写出了景点的美。
2、随学生的回答逐句指导,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
如:第二小节
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华灯高照、灯光闪烁、从天而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幢幢高楼。利用看课件作直观理解。
⑵做做小导游,向没有去长安街的小朋友介绍介绍(边指图,边介绍)。
⑶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了解长安街了吗?(让没有选第二小节的学生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如:第三小节
⑴理解“犹如”。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⑵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⑶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 )犹如( )
如:第四小节
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
⑵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又怎样?(简单介绍,看课件,体会焕然一新)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它属于小而全,各色百货小摊小店、各种风味饮食餐馆,各种书摊,各种杂七杂八、叫不上来名目的摊贩,云集其中,于没有秩序中又自有秩序,外人不可能轻易搞明白。
现在经过环境改造和整治,先后撤消近百个零散摊点;整治了灯箱广告、橱窗,增强了夜间灯光效果;修整了行道树;增铺设了步行街方砖、道牙,翻修改造了路面。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历史的老街重换青春,使每天50万人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它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有序、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
如:第五小节
⑴.“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⑵,简介故宫。
3.刚才我们感受了北京美丽的夜景,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最后一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⒈古老的北京,
篇11: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初中语文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
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篇12: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向沙漠进军》教案(2003-04-26 13:51:12)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4] [5]
篇13:省语四册复习资料
省语四册复习资料集锦
字词部分 设计:胜利小学 楼卓立
设计意图:
1、 试图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使较为枯燥的生字复习变得更有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
2、 以竞选“文字小博士”为贯穿训练的主线路。体现字音、字形、字义、综合运用的多方面、多层次复习,达到对生字巩固、提高的目的。
3、 练习的形式、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自由充实和缩减。也可以按时间的进度,自由调节。即可以安排一或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1、 引导语:文字王国的国王,想要从臣民中,选出一些最精通文字的文字博士。今天就摆下了这个文字擂台,同学们想不想来大显身手一番呢?
2、 国王说了,想打擂台的人,必须先取得参赛资格,于是发了一张参赛券下来。请大家先完成听写和看拼音写字吧。全部做对的可以参加比赛:
听写:容易错的字 字本身容易写错,而不是与其他的形近字混淆的字
努 假 耀 蔬 脚 冒 退 赖 刺 或 鼓 唐 更 使 醒 盏 喂 严 肃 扁 傻 楚 卷 碗 德
看拼音写词语:
挺(胸) 锋(利) 严(肃)平(衡) (龇)牙 (诚)实
出示正确答案,自己批改,全对的恭喜你获得的参赛资格。有错的订正全对后,也获得参赛资格。
(可以选择根据本班的情况,选择容易出错的字,数量不宜太多)
3、 用手势选择 音近字和同音字
1)选择正确的读音:(多音字)
方便(pian bian) 朝霞 喝彩 还原 不计其数 助人为乐 量身定做 闷闷不乐(用手势表示后,读一读这个词语)
2)选字填空:(同音字、音近字)
容 荣 光( ) ( )易 ( )幸 ( )貌
陈 程 ( )旧 路( ) 行( ) ( )序 ( )列
宜 益 便( ) ( )处 利( ) 适( )
查 察(由学生互相组词提问)
记 纪 老师朗读了我的一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周(记)。
带 戴 谁是(带)领大家爬山的向导?那个(戴)红帽子的。
淋 灵 玲 另 这把雨伞,样子娇小玲珑,但足够让你不淋雨,另外,它的自动开关也很灵活。(请学生把选择哪一个字的号码写在纸片上,举起来给大家看)
劲 尽 进近拔河比赛上,我们(劲)头很高,用(尽)所有的力气,终于击败了实力与我们相(近)的对手,(进)入了决赛。(写号码)
其他的音近字:
音英 锋蜂峰 脚角 换唤 飘漂瓢 撒洒 按安 桑嗓 杏兴幸 记纪 气汽期骑
争睁 汗汉 严颜研沿 列烈 很狠恨
4、 必答题:(形近字)国王先请一个人回答,然后由答对的人来选择回答的人
1)说出和猴同偏旁的字。(至少5个)(其他的同偏旁的字:劲劝功 铁针钢错锈锋银钻镜 伟仔假保仰传份 诗论讨记谈讶 检格柄杨移柳桶 拐换挺指按扫搀擦折握揭撑拼排扑担挑掏挥摆摔抚抗扎 遍迷退逼 烧灿灶烂烟烤 阴队随陈阿陪陡际 稀称程稼移秘 肿期脱脑肚胸脆脾肥脏 啼呼啊吐喂吼噪哄嚷)
2)给这些字组词:青 请 情 晴 精 睛 猜(其他同声旁的字:锋蜂峰 飘漂瓢 很狠恨 操澡噪 烧晓绕 披破坡 哄洪 呀芽鸦蚜讶 望忘忙盲 睁挣净静)
3) 择合适的字:争(辩、瓣) 及(格、各) (浇 晓)得 (热 熟)闹(其他形近字:锋棒泽 锅窝遇 狠狼 暴恭 胸掏 慌蔬育盲 列烈 部陪都 噪嗓 度席 幸辛 柳仰迎 今念令玲 商摘 折拆 擦碗瞪 裳滚浓嚷)
1) 比一比,组词:借错 绕烧 呼乎 命伞 揭渴 嗓躁
2) 说出同偏旁的字。金字旁 两点水 戈字旁(两个)
3) 提醒大家,这些字不要写错:冒 慌 掏 恭 盏
5、 抢答题
1)说反义字:对 首 静 真 松 阴 稀 害 弱 进 淡 竖
2)说近义字:尽 扶 卖 胖 淡 沿 摆 抚 嚷 瞪
3)地、的、得的不同用法的练习。
6、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找到的多
1) 按要求从你学过的字中找出下面几类字:(鼓励写上没学过的字)
表示颜色的字:紫 绿 黑 黄……
表示手的动作的字:捉 抓 挑 捡 拿 敲……
表示脚的动作的字:跑 踢 跳 跪……
表示眼睛动作的字:瞧 看 瞪 望 盯……
表示嘴的动作的字:咬 嚷 喊 叫 喝 吼 ……
表示声音的字:砰 轰 咚 乒 哗……
2) 有趣的字组成的有趣的词:
两个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词语:钢铁 蹦跳 灿烂 蚯蚓 肥胖 讨论 ……
两个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语:买卖 开关 动静 进退 反正……
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肥胖 蹦跳 边际 摇摆 捕捉 搀扶 挣抢 ……
倒过来也可以读的词语:生产 蜜蜂 列队 散发 千万 向导 外国 带领……
3)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另附
7、 小结、评议、颁发文字博士的证书
8、 自主练习:
这学期学过的字中,
我做作业时经常要写错的字:( )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字:( )
我想考考同学的字:( )
我自己有巧妙的办法记住的字:( )
我写得特别漂亮的.字:( )
阅读与.写作复习建议
天地实验学校 祝慧琴
1 复习不是新授,但也不全是为了巩固知识,减少遗忘,它应该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给孩子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给孩子带去一些新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当中,往往温故做得很好,而知新就做得很不够了。
2 每一套课本,每一册教材,都有一个知识结构,它就像一个网络一样,而孩子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只是学到了各个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在他们心中是零散的,比较混乱的,他是学到哪里算哪里,还没有形成一个网络,而我们给孩子复习,就是对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让它们变得有条理,从而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
3 阅读和.写作对孩子来说不光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能力,复习在这儿我把它理解成为一种过渡性的学习。我们平时传授的只是知识,复习就是帮助孩子们从平时的感知阶段上升到能力的提高。因此,复习应以语言实践和亲身体验为主。
4 我把这学期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点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阅读:(1)从形式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比如说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等)
(2)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会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一些问题。
(3)理解一些重要的句子,比如说能根据要求划出有关的句子。
阅读复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选择了补缺、强化和提高相结合的办法,所谓补缺,就是补孩子的薄弱点,抓住他们的薄弱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然后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补缺与强化,让孩子们找到一种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班的情况,觉得这些方面还是有问题的:
(1)根据要求划句子,我们班有部分孩子要划错,还有些孩子不划
完整,常常划半句,于是我相应地找一些这方面的练习,我想,多练几次,孩子们便会找到一些规律,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做到把相应的句子划正确,划完整。(练习附在后头)
(2)会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一些问题,我们班有部分孩子常常能理解意思但回答不完整,或者意思说对了,但句子表达得不通顺,比如说这样一个问题:这只懒猫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有些孩子会回答:这只懒猫最后得到了被赶出家门。好一点的孩子会说:这只懒猫最后得到了被赶出家门的结果。只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回答:这只懒猫最后被赶出了家门。三种回答里只有第三种回答是最恰当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很多孩子还不会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设计这样一些练习:(附在后头)
通过练习使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能把问题回答完整、通顺,从而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由于孩子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就要考虑分层,而我们在这一块上是做得很不够的,老师们往往对能力弱的
篇14: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目录
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目录
【作者】: 大胡子 - zlz (浏览次数: 9 次)
【发表日期】: 2001-03-09 15:18
第三册
阅 读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2、中国现代诗三首
死水
老马
再别康桥
3、中国当代诗四首
鱼化石
乡愁
华南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外国诗两首
祖国
孤独的'收割人
第二单元
5、《诗经》三首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魏风硕鼠
6、离骚(节选)
7、孔雀东南飞(并序)
8、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白马篇
饮酒
第三单元
9、梦游天姥吟留别
10、*琵琶行
11、近体诗八首
*李白绝句二首
越中览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
杜甫律诗三首
春望
登高
*属相
刘禹锡绝句一首
石头城
陆游律诗两首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12、词六首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剪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第四单元
13、荷塘月色
14、我的空中楼阁
15、*散文诗两篇
记忆
门槛
1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第五单元
17、灯下漫笔(节选)
18、灯
19、*巴尔扎克葬词
20、短文两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鲁迅诗稿》序
第六单元
21、祭十二郎文
22、*愚溪诗序
23、赤壁赋
24、*虎丘记
篇15:初中四册《中国石拱桥》
初中四册《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教案(2003-04-26 13:51:14)
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 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三 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 借助课文标题,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 利用讨论的方法,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训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中国石拱桥。
二 读课文(请几位学生读,或默读,也可以教师范读)。
提出要求:认真听读,然后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教师在已经写好的板书“中国石拱桥”前加上“……”,成为“……的中国石拱桥”)。
三 解决学生读课文中的疑难。
1.请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地方。要求:给每一段标上序号;提问题时,先说出是哪一段,再说是哪些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什么意思?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什么意思?
“卢沟晓月”的“晓”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释和集体讨论弄明白。
2.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弄明白。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其中“28道拱圈拼成”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靠讲解使学生明白,最好利用画图或可演示的教具,效果更好。
四 给课文题目添加定语。
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体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
[说明]这一个步骤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阅读的目的。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二 学习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 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只有这两种形式。这样说对不对?
要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明确:这样说是不对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说明]学生能答出这样话是不对的。教师引导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来回答。
二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单举
篇16:力教案2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篇17:《草》教案2
[教学目标 ]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篇18:元素教案2
元素教案2
元素,元素符号初中三年级教案来源:考卷网日期:2010-06-02 08:42:41点击:110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本文摘自?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元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原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联系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区别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举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
篇19:安全教案2
安全教案2
安全教案――《生活中的安全》 小二班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入园半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小二班将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保护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队伍中掉了鞋要离开队伍到圈内提鞋。孩子们喜欢挤到门口去玩,喜欢开门、关门‘ 不免会出现挤手的情况,老师便利用外出活动、进入教室的时机教给幼儿正确的开关门的方法。入厕、接水、洗手时要排队,地上的.小脚印,提醒幼儿要耐心等候不要拥挤。 一、活动目的: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二、活动准备: 提供若干组成对的安全行为与危险动作的图片如:“用树枝打闹”、“投掷小石头”、“挥动小刀”等。提供若干个安全品或危险物的实物与卡片,如:空药瓶、易碎物(卡片)、尖锐物(卡片)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伴随动感的音乐带领幼儿做律动,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分组感知讨论,引起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1)出示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图片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玩好吗?也许会发生什么事?(会摔跤、会打痛、会从玩具架上掉下来等等)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玩,小朋友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幼儿大胆交流) (2)帮助幼儿整理生活经验,了解避免危险的方法: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不玩危 险物(如鞭炮、玻璃);正确使用玩具、工具(如剪刀);不追逐打闹等。 2、寻找教室里不安全的因素 (1)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小朋友在外面活动时的不安全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午睡室、卫生间都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如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等,装水的保温桶等等. (2)小朋友两两结伴去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地方是不安全的。 (3)找到不安全的地方后,为不安全的地方贴上红色警告标记,提醒孩子注意。 (三)活动结束 幼儿集体或分组操作实践,利用日常生活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行为。 (1)小心关门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猫为什么会哇哇大哭?”“应该如何地小心关门或开门?”并请个别幼儿示范 (2)安全使用剪刀 强化巩固日常生活中自我安全保护行为,为奠定良好的习惯打基础。 (四)活动反思 幼儿能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能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但孩子年龄小,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多提醒,不断地进行随机安全教育,让孩子切实学会自我保护。★ 综合教案2
★ 《古诗》教案2
★ 分香蕉》教案2
★ 《练习2》的教案
教案四册2(共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