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aimw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三个生字:幸、肯、离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体验当小作家的欢乐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欢乐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词语,你还记得吗?开火车读词语,齐读。 师:看来刚才大家读课文时都很认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一个齐读课题:欢乐的泼水节。 二:导读课文,体验过泼水节的欢乐 导读第一自然段 师: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相机出示迷人的西双版纳的图片。 师: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浓绿的椰树、高高的佛塔、宁静的村寨,还有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傣族人民迎来了――(学生接读: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点击: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你知道了什么?(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 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迎来了泼水节,小朋友,从这个“迎”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先读读句子,再和同桌讨论讨论吧! 生:读读句子,再讨论。 (这个“迎”字说明人们是很高兴的。) (“迎”告诉我们人们对泼水节是盼望已久了。) 师:想了又想,盼了又盼,终于迎来了。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导读第二自然段 师:盼望以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咱们这回来西双版纳,正巧赶上,开心吧!那么参加泼水节要准备些什么呢?快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做了什么准备? (我提着桶,端着盆,到大街上去了。) 师:屏幕出示: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来,让我们提着桶,端着盆,到大街上去吧! 个别读句子。 老师感觉人们是在九、十点钟才来到大街上的,一点都不早! 再读句子,将“早早地”读成重音。 师: 有人来得还要早呢!你来做什么的呀? (我是来准备清水的。) 师:屏幕出示: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师:泼水节用的水也是很有讲究的。滴上点点香水,撒上片片花瓣,闻一闻,怎么样?这水真香啊! 生:读读句子。 师:小姑娘,泼水活动还没开始呢!你为什么来那么早啊? (因为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我不想错过。要过泼水节了,我兴奋得都睡不着了,就早点来了。) 师:是啊,泼水节是一年一度的,很难得,不能错过的。虽然泼水活动还没有开始,但是人们早早地做开始准备了。多么带劲呀! 生:齐声读读句子 师:一切准备就绪,泼水开始了。听,欢快的象脚鼓响起来了!(播放《欢乐的泼水节》音乐)让我们也加入到这欢乐的人群中吧!赶快读读这一部分课文。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四、五句话。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师:那就请你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介绍泼水活动吧! 生:高兴读句子。 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这份欢乐的? (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师:屏幕出示句子。怎样才算是互相追赶呢? (你追我,我追你。很有趣的。) 师:是的,那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欢乐的? (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师:请你舀一大瓢水,往你同桌的衣领里灌一灌,来个慢动作哦! 生:动作演示“灌”字。 师:像这样,水从上而下往衣领里直浇下去,这就是灌!女孩子拿起瓢,让我们也来灌一灌。男孩子端起盆,高兴地泼一泼吧! 生:表演。 师:说得好!演得好!相信大家能读得更好! 生:齐读句子。 师:出示图片:看,此时的大街已经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生:再读句子 师:板书:欢 师:看看你的身上――湿得怎样? (衣服完全湿透了。) (衣服全沾在身上了。) 师:课文中哪个词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湿淋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有感情地读词语。 师:不光我们,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 师: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师:屏幕出示: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师:读这句话时脸上也要笑开花,再试试! 师:带着灿烂的笑容,我们也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句子。 师:小姑娘,漂亮的节日服装都被淋湿了,怎么还那么高兴啊? (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屏幕出示句子。怪不得啊,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多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幸福呀。 师:泼在身上的水里啊滴了香水,撒了花瓣,飘着幽香,更象征着吉祥如意,快乐吗? 女生读句子。 师:参加泼水的人可多啦,看,有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还有你的同学、老师,那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 说话练习:出示:我想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福 。 师:送出祝福的同时,你也得到了许多的祝福! 师:继续泼吧!尽情地泼!开心地泼!让那晶莹的水花承载着所有美好的祝福,泼向带着美丽笑脸的人们。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象。 生:饶有情趣地观看着,不时发出笑声。 师: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欢乐的音乐响起,开心地读读这一部分。看看谁泼水泼得最欢乐。 生: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导读第三自然段 师: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喜庆活动呢!(板书:喜庆)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还有哪些活动呢?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与同桌小声地交流着。 师:你找到了哪些? 生: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瓣把地面都铺满了。 师:出示图片。满地是火红的凤凰花花瓣,真是喜气洋洋呀! 生:我拍到了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烟火升上天空。 师:出示图片。 生:我拍的照片里人们穿着漂亮的服装,打着象脚鼓。 师:出示图片。排着队伍,拍起象脚鼓。播放音乐,听,连回响的鼓点也是欢乐的'! 生:读读句子。 生:我拍的照片上人们在唱歌跳舞。 师:出示图片:舞姿优美,歌声动听!又唱歌又跳舞,用我们已经学过词语就是―― 生:载歌载舞。 生:读读句子。 师:喜庆活动还在继续,欢乐也还在继续。清晨,人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大街上,现在夜深了,还是不肯离去。小姑娘,你为什么还不回家啊? 生:泼水节一年一度,要等上365天才能再过,我要玩个够。 师:随机请一个学生问:老爷爷,累了一天了,您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啊? 师: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把这欢乐的时光留在心中,捧起书本,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参加了傣族的泼水节,现在你的心情如何? (我很高兴。我很兴奋。我很欢乐。)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课题。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认读生字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三个生字。(屏幕出示:幸、肯、离)请大家根据书上的笔顺表自学生字,再和同桌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自主记忆生字字形 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写这些字。(根据学生发言逐一出示生字) “肯”,上面是止,下面是月。 师:在书写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写的时候要注意月字底的第一笔变成了竖。 “幸”字,上面是土,下面是南里面的部分,羊少一横。 师:这个字的横画比较多,要注意处理好横画之间的长短变化。 “离”字上面是一点一横,中间是个凶,下面是竖,横折钩,撇折,点。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示范书写“离”字),下面部分的框体要宽些,把上面的部分托起来。这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上下部分所占的大小不同。 3、老师范写 4、学生描红 下面请大家打开《习字册》,认真地描红、临写生字。 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展示反馈 学生写得好的字拿投影展示,存在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TITLE=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TITLE=20篇2:《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材说明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过少,所以在教学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一分钟内自我检查订正,并跟同桌说说,你找到写错别字的原因。
3.导入新课。
二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屏幕呈现傣族人民泼水的欢乐场面。
2.去了西双版纳你最想干什么?
3.师生共演坐火车去西双版纳。
三整体感知体验欢乐
1.自由朗读课
(提醒朗读时注意读书姿势、表情等)
2.课件出示问题。
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泼水的句子和欢乐的场面吗?试试看,相信你能找到的。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完整,并对回答好的同学,老师示范表演泼水的动作并送上祝福的话。)
3.屏幕出示泼水场面。
①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画面。
②师生共演泼水的动作。
(让学生知道应一边泼一边送上祝福的话。)
③指名表演。
A 生评。
B 询问有几种泼水动作。
(老师举例点拔,让学生明白灌和泼的不同之处。)
④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内容:开始泼水了,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⑤指名读,师生共评。
⑥个人大挑战比赛读。
4.傣族人民为什么要互相泼水呢?
①生生互说。
②生自由朗读。
③小组比赛读。
5.如果你是傣族人民,泼水节这一天早上你会干什么?
四巩固练习,推向高潮。
(师带记者证)
1.傣族人民你们好,我是灵宝电视台的记者,询问一下,老爷爷你为什么要在清水里滴香水,撒花瓣?
2.小朋友,你的身上湿淋淋的,你高兴吗?
3.老妈妈,天色已晚你怎么还不回家呢?还想参加什么节目?
4.让我们看着这优美的'环境,听着舒缓的音乐,跟随老妈妈一齐参加其他的节目好吗?(老妈妈领读第三自然段)
五学会祝福,练习说话
西双版纳这里的景色迷人,傣族人民热情,更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真是不愿离去,在临走之时,把你们美好的祝福送给傣族人民好吗?
六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表演坐火车回学校。
2.屏幕出示:吉祥淋湿
A 交朋友
B 说说喜欢哪个词语
C 识记方法
D 书写时注意事项
E 书写
七课外延伸,选择练习
1.把这欢乐的泼水节的热闹场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或你的好朋友。
2.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目。
3.依照《欢乐的泼水节》,任选一个其他民族有代表性的节目简单介绍。
篇3:课文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课文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学生分析: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一、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一下泼水节,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来听着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看看画面(出示火红的凤凰花画面),师生背第一节。(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感受异地风情,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朗读感悟。
A整体感悟第二段
1.过渡:想进一步去感受欢乐的泼水节吗?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完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是对第二段的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3.过渡:想参加吗?这里呀,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1-2句,读好了,待会咱们就去。
B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1.学生读1-2句
2.谈话:你准备了什么?
C.学生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提.端.滴.撒)表示的动作.随机闻一闻、看一看、读一读。
1.齐读1-2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2.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过渡:课件出示象脚鼓声,出示3-4句
1.开始泼水了,自读3-4句,要求:边读边想像当时情景。
2.谈话:你都想到了什么?(此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描述书上句子的;有谈感受的;有提出疑问的;有抒发对泼水节的向往)(学生畅谈想法,师相机评点)
3.体验:老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
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师生互相模拟泼水
4.再读:读出体验
5.出示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师生观看。
6.体验后,观看后,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再读,男、女生赛读3、4句。(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D第三个层次:5句
1.角色体验:师指一学生,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2.生说:(略)
3.出示第5句,你来读读。
4.师述:怎能不高兴呢?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5.生读3-4句。(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三.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A.出示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一句。
B.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1.听音乐(二上音乐课本中的《金孔雀轻轻跳》伴奏带响起)师生唱、跳金孔雀
2.象脚鼓声响起,看:赛龙舟
3.听、看放烟火
4.师生读最后一句话四、回归全文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五、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吉、祥
2.给生字找朋友
3.观察写时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祥生字
5.生描红临写。
板书
20.欢乐的泼水节
提
端
滴
撒
灌
泼
吉祥如意
篇4:《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材说明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过少,所以在教学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一分钟内自我检查订正,并跟同桌说说,你找到写错别字的原因。
3.导入新课。
二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屏幕呈现傣族人民泼水的.欢乐场面。
2.去了西双版纳你最想干什么?
3.师生共演坐火车去西双版纳。
三整体感知体验欢乐
1.自由朗读课
(提醒朗读时注意读书姿势、表情等)
2.课件出示问题。
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泼水的句子和欢乐的场面吗?试试看,相信你能找到的。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完整,并对回答好的同学,老师示范表演泼水的动作并送上祝福的话。)
3.屏幕出示泼水场面。
①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画面。
②师生共演泼水的动作。
(让学生知道应一边泼一边送上祝福的话。)
③指名表演。
A 生评。
B 询问有几种泼水动作。
(老师举例点拔,让学生明白灌和泼的不同之处。)
④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内容:“开始泼水了,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⑤指名读,师生共评。
⑥个人大挑战比赛读。
4.傣族人民为什么要互相泼水呢?
①生生互说。
②生自由朗读。
③小组比赛读。
5.如果你是傣族人民,泼水节这一天早上你会干什么?
四巩固练习,推向高潮。
(师带“记者证”)
1.傣族人民你们好,我是灵宝电视台的记者,询问一下,老爷爷你为什么要在清水里滴香水,撒花瓣?
2.小朋友,你的身上湿淋淋的,你高兴吗?
3.老妈妈,天色已晚你怎么还不回家呢?还想参加什么节目?
4.让我们看着这优美的环境,听着舒缓的音乐,跟随老妈妈一齐参加其他的节目好吗?(“老妈妈”领读第三自然段)
五学会祝福,练习说话
西双版纳这里的景色迷人,傣族人民热情,更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真是不愿离去,在临走之时,把你们美好的祝福送给傣族人民好吗?
六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表演坐火车回学校。
2.屏幕出示:“吉”“祥”“淋”“湿”
A 交朋友
B 说说喜欢哪个词语
C 识记方法
D 书写时注意事项
E 书写
七课外延伸,选择练习
1.把这欢乐的泼水节的热闹场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或你的好朋友。
2.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目。
3.依照《欢乐的泼水节》,任选一个其他民族有代表性的节目简单介绍。
篇5:《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泰州九龙实验学校 卞东方
(一)、学习第一节
每年四月,云南的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很遗憾,我们没赶上。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欢乐的泼水节,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欢快,来一次心灵之旅。
(展示课件)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浓绿的椰树,精巧的竹楼。清清的湖边,悠闲的孔雀。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
指导朗读“一年一度”
师:听出来了,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 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迎来了泼水节,小朋友,从这个“迎”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说明人们是很高兴、人们对泼水节是盼望已久了)
师:想了又想,盼了又盼,终于迎来了。就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盼望以久的泼水节终于来了,开心吧!那么参加泼水节要准备哪些工具呢?快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2、准备什么?(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3、你来的还不够早;你来的真早!
4、来,让我们也提着桶,端着盆,到大街上去吧!(齐读)
5、还有更早的呢!(读第二句)从哪儿看出更早?(早已)
6、真香啊!清水里为什么要滴上香水,撒上花瓣呢?
讨论,出示句子: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7、吉祥、如意,多幸福的两个词语呀,让我们一起写下来。
8、正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人们要很讲究的,细心地滴上点点香水,虔诚地撒上片片花瓣,再来读一读。
(真是香飘万里啊! )
9、我们都已早早地做好准备,桶碗飘盆,红花清水,暗香浮动,焦急地等等着欢乐时刻的到来,让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激动的心情吧!齐读1-2句。
10、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看,孔雀舞跳起来了,象脚鼓点敲起来了,开始泼水了! (演示课件)
11、课文中哪句话写了刚才的情景?
(出示句子: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泼。)
12、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一齐喊着:“水,水,水!”快来泼吧!
(自由泼水)
13、说说你还用了哪些泼水的动作?(浇、洒、冲、倒……)
(你 向我 ,我 向你 。)
14、高兴吗?欢乐吗?用朗读让大家感受你的欢乐。再读句子。
15、你向谁泼的?
你还想向谁泼?
为什么向他泼?
(出示句子: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16、是呀, 清水就是吉祥,就是如意,水多幸福就多,我们分男女生来赛读,看看谁泼的带劲儿,泼的水多。
17、这一大瓢一大瓢的灌,一大盆一大盆的泼,把我们可乐坏了,其实,开心的何止是我们哪!看(图片)你看出谁高兴呢?
18、老人、孩子笑得合不扰嘴,姑娘、小伙子乐的笑眯了眼,个个身上(引读)
19、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句子:清水是……,怎么能不高兴呢!)
20小小的感叹号传递着人们无比欢乐的心情。
21、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的,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心里都是那样高兴,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外充满了欢声,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把这欢乐、热闹再重现一次吧!(齐读第2节)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引读第3节,地上铺满了--,空中回响着--,大家--,直到--。
2、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泼水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节目,还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
3、快乐与兴奋让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时间,沐浴在欢乐的气氛中,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吧!
齐读全文。(配乐)
(四)拓展。
1、今天,我们经历了一次欢乐的心灵之旅,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在每个傣族人的心里都铭记着一个难忘的泼水节,那就是1961年的春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人们一起欢度了一个泼水节。瞧,周总理在人群中笑得多么亲切,多么慈祥!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你知道哪些呢?
3、演示课件。(各少数民族欢度节日)
作者邮箱: jl_df@163.com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二下教案 20、欢乐的泼水节
二下教案 20、欢乐的泼水节
20、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湿淋淋、傣族、鼓点、如意、象征、瓢。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湿淋淋、傣族、鼓点、如意、象征、瓢。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泼水节”吗? 2、简介泼水节:傣族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此时,大家都可以彼此泼水,互相祝福。 3、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一读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象词义,还可以查字典。 2、反馈 (一类生字)泼水节 木桶 互相 湿淋淋 吉祥 香味 幸福不肯离去 字音: “赛”:读平舌音。 “湿”:读翘舌音。 “幸”:读后鼻音。 “离、淋”:读边音。 字形: “幸”:不能跟“辛”混淆。 词义: 湿淋淋:形容物体湿得往下滴水。 吉祥:幸运、吉利。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二类生字) 凤凰花 西双版纳 赛龙舟 瓢 (1)认读。 (2)理解词义: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地第一。 三、二读课文。 1、要求:再读课文,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老师指导读好较难读的长句子 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四、三读课文。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力求使通顺流利,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2、老师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2、简介:西双版纳 凤凰花。 3、“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4、从第1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5、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淋( )幸( )味( )桶( ) 林( )辛( )末( )通( ) 2、数笔画,填空。 “离”:共( )画,第9画是( )。 “互”:共( )画,第2画是( )。 3、完成《习字册》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定的句式。 3、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4.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幸福 香水 一年一度 吉祥 象征 不肯离去 2、反馈。 3、齐读第一段。 二、新授第2自然段。 1、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指读“这一天……有的撒上花瓣”部分。 a.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盼望泼水节的到来?(板书:早早、早已) 通过你的声音 把傣族人民盼望已久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 b.你看,就连那清水有的洒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c.生回忆说。 d.你也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吗? e.有感情齐读第一句。 2、指导读书“开始泼水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部分。 a、开始泼水了,怎么泼的呢?-----读读书,可做做动作。 b、看看图,你如果参加泼水节,你希望是谁?为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3、指导读书“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部分。 a、喜欢过泼水节吗?指名答。 b、指名朗读“怎么能不高兴呢!”读好感叹句。 (5)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 三、新授第3自然段。 (1)泼水节不仅仅泼水呢! (2)自读第3自然段 (3)这个自然段中也写了一系列的动词,找出来读一读,写得多么准确呀!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你还知道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总结:我们一起跟傣族人民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那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七、作业 1、造句 ------有的------有的------ 2、在挂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花瓣()的泼水节 ()的鼓点()的清水 ()的鸟儿()的生活 3、搜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全班开个以“民俗”为题的读书汇报课。 板书设计: 20、欢乐的泼水节(傣族) 吉祥 如意 幸福篇7:《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三自然段:人们的快乐一直延续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图文结合,内容充实。因为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必须多指导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
第一、二自然段课文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情景与快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4个二类字,并理解有关的词语。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目的要求:讲读课文
一、复习词语:
幸福、香水、泼水节、一年一度
吉祥、象征、湿淋淋、不肯离去
1、个别读
2、齐读
二、讲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一年一度举行一次。)
“一年一度”:一年只有一次,说明很难得。
3、齐读:
过度:你想知道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吗?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1)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准备——泼水——喜悦)
(2)说说人们准备的情况。
(准备桶和盆、清水、滴上香油、撒上花瓣。)
(3)从哪些词语说明大家的心情迫切,盼望着过节?
(早早地来到、早已准备好)
(4)找找:找出泼水节中的动词?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在泼水节时,非常快乐?
(追逐、灌、泼)
(5)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人们的脸上还笑开了花?
指导读句子:“清水是迹象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理解:
你从哪些看出人们在泼水节中的快乐?
(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深夜)
3、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篇8:《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熟记4条成语。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二、教具准备:
水彩笔 白纸
三、教学过程:
1、熟记4条成语
2、看图,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披星戴月:披着星光,头戴月亮。
烘云托月:绘画时通过渲染云朵来衬托出月亮。比喻写作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重点和主题。
3、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读,要读正确。
齐读、背诵。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成语?
(日积月累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日新月异------)
5、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6、指导:
(1)请你说说你知道哪些交通工具的名称?
(2)未来的工具会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3)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画一画,并给自己所画的交通工具起一个形象的好听的名字。
(4)写几句介绍一下自己理想中的交通工具。(就写在画的旁边)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画上台介绍一下理想中的交通工具的颜色、构造、优点等。
(6)评选“最佳创意奖”。
篇9:《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哪里想去吗?走,打好背包,让我们出发吧!
(图片)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迷人的西双版纳,这里是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神奇的民族文化。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浓郁的民族风情更令人神往,看,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这里是老师刚接到的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批、泼水节呢?想参加吗?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并且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巡视(姿势好)
好,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
(指导读 高兴一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让我们来进一步体验一下欢乐泼水节,请读§2,标出共几句话,量出指数。
第① ②句
泼水节就要开始了,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请自由朗读§2前两句话。
你准备了什么?(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 提、端、滴、撒,随机闻一闻,看一看)
让我们提好捅、端好盆赶紧去大街上,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出示:这一天……
请一个方阵来读
其他方阵看能听懂了什么?
看来大家都想表达自己最美好的祝愿!
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欢乐时刻的到来,就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吧!齐读这一天……第③④句
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
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我们都看见了:开始……齐读
你们书上有泼水节的场面呢!同位的两个小朋友说说图上内容吧!同位汇报。
这是一个泼水节的广场,来,咱们泼水吧!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动起来,跑起来。
能告诉老师你刚才是怎么泼水的?有什么感受吗?
自读 那么高兴,咱们来很高兴地读读才行吗?
好,很高兴的,自己练练看,表情,多高兴呀!
我们请3个方阵各派一名队员参加,看你们泼得那么开心!你脸上笑开了花吗?
范读 老师也想泼,能把这句话让给我吗?我读得怎么样?
好该你们了,老师为你们喝彩。
疑问 多美呀,读到最后一句你有什么疑问吗?
第⑤句
因为清…… 吉祥如意 指名读,你笑开了花吗?
听老师读这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
愿意学哪一种?好,预备起 怎么
好,把整句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同桌你听我读。如果他读得好,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他。
一起来,美美地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泼水节活动结束了,我们是不是也该结束今天的族行了呢?请你自读§3,用笔勾画出泼水节还有哪些活动。来,谁来说,女同学,拍打着象脚鼓,跳起孔雀舞,快来参加吧!(女生齐读)
男同学,别光看,也一起参加吧!(男生齐读)
②跳《金孔雀轻轻跳》
让我们都唱起来,跳起来吧!
③感悟
如此开心的时刻,你们舍得离开吗?少用书上的那句来表达呢?
比赛,看谁最能把依依不舍读出来?指名读,读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吗?
④回归全文
把你们的欢乐传递给每个人吧!
三、拓展作业
今天你们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欢乐泼水节,如何将欢乐进行到底?我们四人小组讨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希望同学们课下也到其他民族过过欢乐的节日。
教学板书 :
20.欢乐的泼水节
提 端 滴 撒
灌 泼
吉祥如意
教学反思:
此课教学,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齐读太多,指名读太少,朗读水平有待指导。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篇10:《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三自然段:人们的快乐一直延续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图文结合,内容充实。因为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必须多指导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
第一、二自然段课文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情景与快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4个二类字,并理解有关的词语。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目的要求:讲读课文
一、复习词语:
幸福、香水、泼水节、一年一度
吉祥、象征、湿淋淋、不肯离去
1、个别读
2、齐读
二、讲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一年一度举行一次。)
“一年一度”:一年只有一次,说明很难得。
3、齐读:
过度:你想知道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吗?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1)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准备——泼水——喜悦)
(2)说说人们准备的情况。
(准备桶和盆、清水、滴上香油、撒上花瓣。)
(3)从哪些词语说明大家的心情迫切,盼望着过节?
(早早地来到、早已准备好)
(4)找找:找出泼水节中的动词?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在泼水节时,非常快乐?
(追逐、灌、泼)
(5)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人们的脸上还笑开了花?
指导读句子:“清水是迹象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理解:
你从哪些看出人们在泼水节中的快乐?
(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深夜)
3、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20、《司马光》第二课时教案
20、《司马光》第二课时教案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模板
点教学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
围绕“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这一个问题,先让孩子们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接着让孩子们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
再让小朋友读第5自然段,启发引导小朋友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如,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等等。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然后,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紧接着引读第4自然段,思考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最后,通过小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这里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用绳子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扩展活动
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动脑筋解决,
篇12:20恐龙教案第二课时
20恐龙教案第二课时
20恐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详细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恐龙的外形、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约两亿年以前,地球上曾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他们就是――恐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恐龙) 二、精读课文 (一)、老师知道你们对恐龙很感兴趣,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两亿年前,真切地感受恐龙世界! 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这几段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亲戚,并用横线划出它们的名称。 2、这几种恐龙及其亲戚各有什么特点,自读课文后在课文插图上写上他们的名称。 3、你喜欢哪一种恐龙及其亲戚,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并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交流 1 预设第二自然段 交流: (1)雷龙:这只雷龙长得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来形容它? 出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什么叫庞然大物? 读词语。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逗都有情。你能边读边想象雷龙的特点吗? 边读边想,这学习方法真好。 (2)雷龙到底有多大,从这句话能看出来吗? 雷龙到底有多大呢?出示: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哪些词语或者短语特别能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读 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 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a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 (讲解:一头大象在5吨左右六头大象重30公斤――)你想说什么?读 b你听过打雷的声音吗?那是什么感觉?课文把――比作――,再一次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这种方法叫做什么?(打比方)读 c作者用“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把这个庞然大物写得活灵活现。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会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说明事物,学以致用嘛。 d、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听听,他描述的这只雷龙大不大?指名读、齐读。 e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雷龙”的?学生交流。 首先找出最能说明雷龙特点的词“庞然大物”, 然后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把雷龙这个特点写具体的, 最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它的特点给读出来。 (2)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步骤,先――再――然后――四人合作,共同研究一种你喜欢的恐龙,完成表格的某一行。 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 (1)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恐龙?出示图片,看梁龙真的很长,到底有多长呢,书中是怎么说的? A.20多米,我们的一间教室有7-8米,20多米有多长?如果不写20多米,就说很长好不好?(不知道到底有多长了)介绍(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据) B.好象一座可以移动的吊桥(打比方) (2)梁龙好长,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能不能再长一点。喜欢梁龙的站起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长。 C、研究剑龙的小组 (1为什么叫它剑龙呢? (2) 这里又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3) 出示文本,剑龙象利剑一样威武,谁来读一读? D、研究三角龙 (1) 出示图片,这就是三角龙 (2) 一看到三角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人感到了害怕,这就叫――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望而生畏” (3) 课文又是怎样写三角龙令人望而生畏的?找出来读给同学听。 (4) 教说明方法,列数字。 (5) 出示文本,指名读出它的特点(好像我看到了还不怎么害怕,有没有更让我怕的?) 预设学习第三自然段 1、鱼龙和翼龙是不是恐龙?交流。 (1)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是恐龙的? (2)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一句。那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捧起你的课本,挺直你的腰干,亮开你的嗓门把这一自然段尽情地读一读吧! (3)你对鱼龙还是翼龙比较感兴趣? (屏显“鱼龙”图片)这是“鱼龙”。它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说说?齐读这句话。 (4)(屏显“翼龙”图片)这是“翼龙”,为什么叫它翼龙?可见,“翼”就是――翅膀的意思。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把――比作――,用――来比喻――,这里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写的)齐读 (5)学到这,你知道他们各自生活的地点,那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说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呢?思考得很深入。 交流:因为它们虽然都生活在同一时期,有很多生活习性相同。但恐龙是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是陆地上的主宰者。而鱼龙和翼龙分别是水中和空中的霸主,所以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齐读。 预设第四自然段研究霸王龙 (1) 出示图片,霸王龙的最大特点是:凶猛 (2) 出示文本,霸王龙的哪些地方特别凶猛?(打比方)谁能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凶猛的霸王龙?(指名读――赛读――齐读) 学到这,你该认识他们了吧? 这些恐龙各有各的特点,下面老师来读第一句,每组同学扮演一种不同的恐龙。 (三)今天恐龙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介绍一下自己,和我们成为朋友。 要作自我介绍时,我们应该把什么说清楚?(特点,) (四)、我知道恐龙是怎么繁殖的呢? 1、恐龙是――。恐龙蛋的外壳――,小恐龙破壳而出以后,会得到――,直到它们自己――。 2、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卵生?)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五)、学习第一、六自然段 指名读 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多年,大约6500万年前,他们突然神秘地消失了,课前,你查了相关资料,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其实这些都是猜测,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有待我们同学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 三、交流搜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四、作业:篇13:《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
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伴教锦囊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阅读在线: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篇14:《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浓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驶、串、贵、闭“,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
2、读词。师:所有的词串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心情一一高兴。
3、师:傣族人民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
二、图文结合,拨动情弦
1、周总理是什么样子?自由地读一读第三段,划出那句话。
2、指名反馈。
3、出示CAI,
师描述图意。
①、喜欢总理这身打扮吗?谁来读?
②、所有人的表情都化为了一个什么词?练读“笑容满面”。
4、小男孩身上背的`是什么呀?
5、周总理呢?CAI,出示句子。(自由读)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载歌载舞”什么意思?
6、CAI(动词变红)教师引读。
7、欢乐的鼓点敲起来了,让我们和总理一起载歌载舞。(师生律动)
8、让我们留住这幸福的时刻,(全班读)。
9、和总理在一起,能不幸福?能不令人难忘吗?
10、(齐读)
多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三、创设情境,会文悟情
1、热闹的泼水开始了,自由的读一读第4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泼水的?边读边画。
2、师小结:原来过泼水节是他们互相泼水,同时也把祝福送给了对方。
3、傣族人们是怎么向总理泼水,送出祝福的呢?(板:傣族人民)
①、CAI显示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②、人们为什么这么欢迎周总理?
③、CAI显示总理图片资料,师深情描述。
④、人们欢呼什么?祝福什么?(相应指导感情诵读)
4、周总理是怎样向傣族人民泼水的呢?(板:周总理)
①、自由读,指名反馈。
②、CAI显示句子,介绍“银碗”、“柏树枝”含义。
③、谁收了总理的祝福?(指名读)。
④、不光我们收至打,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收到了祝福。(分组读)
⑤、我们的爷爷奶奶也收到了祝福。(分组读)
5、有两个人特别幸运,谁呀?〔分角色读)
6、(CAI)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练读)
7、难怪姑娘、小伙闭上眼,幸福的热泪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相应指导感清诵读)。
8、(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9、周总理热爱人民,人民敬爱周总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完成板书)。
10、感情朗读第五段
四、激情导读,升华主题。
1、读中升华:
师:47年过去了,傣族人民依然清楚的记得,身穿傣族衣服,和他们一起载歌载舞的周总理。(全班读)
多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师:傣族人民不会忘记给他们送去祝福的周总理。(齐读)
师: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深深爱着他们的周总理。(再读)
五、课外延伸,激趣探究。
收集有关周总理的其他故事。
六、指导写字。
1、出示“驶、串、闭、贵”怎么记住它们呀?
2、师范写“贵”字。
3、学生练写。
七、板书设计:
8
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
傣族人民
20 《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集锦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