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教案

时间:2025-02-03 03:37:12 作者:cxtmcxtm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xtmcxt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天窗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天窗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 《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抄写佳段佳句。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天窗的资料。

教学设计参考

一、引入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信大家学习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

(2)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心质疑

1蓖瓿闪废埃出示填空:

乡下人在屋间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时,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2敝室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四、学习重点段,解疑

1笨纯床逋迹结合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读4~6段)

3蓖腹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看到想到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

带子似的闪电一瞥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我们把孩子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碧致畚侍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习想象的方法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

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痹谧邢腹鄄斓幕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六、总结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篇2: 《天窗》教案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

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

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预设学生可能的汇报)

4、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重点指导读准:“藉”在这里读“jiè,不要读成jí;“宙”是翘舌音,读成zhòu,不读成zòu.重点理解“慰藉”“恶霸”“宇宙”等词语。

5、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读后交流、品味文章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品味和体验,给足了学生自读、感悟的余地。)

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

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

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

篇3:《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 誊写佳段佳句。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天窗的资料。

公开课教案参考

一、引入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相信大家学习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

(2)画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和句子,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心质疑

1、完成练习,出示填空:

乡下人在屋间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时,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小朋友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学生讨论、推荐,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2、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四、学习重点段,解疑

1、看看插图,结合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天窗是小朋友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读4~6段)

3、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看到想到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

带子似的闪电一瞥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我们把小朋友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推荐。

五、学习想象的方法

1、看文中小朋友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

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六、总结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有发明力的人。希望大家能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篇4:《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

老师

课件

学生

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

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演示:天窗

(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

(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

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

说明

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

(一)自读课文思考

天窗是什么样的?

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

(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

(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板书:一个小方洞

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

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

课文中“慰藉”指的是?

板书:慰藉

(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3)读句子

(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体现过程。

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

(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读一读

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

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2、学习第五小节

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

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

指名读

(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

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猛烈的风雨雷电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风声、雨声和雷声。出示课件

理解:扫荡

(3)指导读第五节(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

小结: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但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从看到下雨想象到风声、雷电之声。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得到安慰。

板书:看到 想象到

(二)而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的孩子们来说,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

1、学习第六、七小节

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读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的第六、七节

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看到的是一朵云,想象到的是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的是一条黑影,想象到的是蝙蝠、夜莺、猫头鹰。

学习句中写作方法——排比、想象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

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读读课文,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说具体。

满天的繁星就像 ,又像 ,还像 。

奇幻的云彩好似 的山 , 的马, 的巨人 ,

的 。

齐读: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夜景啊!

引读,读出气势:偶尔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孩子们就想象到

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

2、小结: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安慰,就是想象所带来的无穷的,也是的乐趣。

3、指导学生背诵第7节

说明

第5、7节的教学设计运用媒体促读,句式训练,想象说话等多种手段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学习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老师以读代讲,学生有感而发,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引导质疑,认识作者

(一)学习第八节,体会“神奇”

出示句子: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1、怪不得作者感叹——指导读句,注意三个感叹号!(指名读,男女生读)

2、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神奇”体现在哪儿?

板书:神奇

(二)引读第九节,质疑

1、引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

2、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出示最后一句话。)

3、引导学生思考: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4、学生自读第4——7节讨论,交流

①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②解疑:“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文中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会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

理解:真切

5.总结:第八节中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三)认识作家茅盾,出示资料

说明

对第9节的理解,是全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反而会使学习水到渠成。在讨论释疑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回顾来再次体味作者写文的真意所在——要学着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学完课文后,再来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学生对作者的敬仰才会更真切,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

五、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思考: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小结:通过仔细的观察从声音、数量、形状、颜色等多方面展开的合理想象。

2、“说写双通道”练习指导。(根据以上“小结”引导思路。)

3、作业: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可以用上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写具体。

说明

本文的修辞是一大特点,特别是有关想象的描写。但学生会将多角度的合理想象与胡思乱想混为一谈,结尾时有章法的提炼是很有必要的。

篇5:《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再读课文后的收获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1)课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①天窗的来历及作用。

②雨天,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③晚上,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④从天窗得到的认识。

(2)你标出了文中的带性的重点句吗?

(标出几处是几处,不求全找到,鼓励学生大胆说)

二、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1)天窗的来历及作用:透光。

(2)形状、材料: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

(3)天窗在乡下人的生活中很重要。

3.“屋子里就黑得地洞里似的。”是什么意思?

4.指名读。读出没天窗时的压抑和有了天窗后的开朗。

三、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归纳主要内容。

2.这两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为什么这样说?

3.交流。(这两个自然段是围绕“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来写的。因为透过天窗,此时会“看到…”“想象到……”“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4.引导理解句子:(1)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们,只有通过天窗,才能体会、想象雨天带来的快乐和感受)(2)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从“小小的天窗”里看到的景物有限,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会想到更多。天窗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一、学习第6、7自然段

1.教师:雨天,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2.自由读第6,7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

3.思考:为什么“在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呢”7

4.:晚上,透过天窗看到的“一粒星”“一朵云”,能想象到夜的美丽神奇。

5.边读边想象,感情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习第8自然段出示自制课件

1.自由读。

2.谈理解。

“从‘元’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矛盾吗?(把看不到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变得鲜活起来,这得感谢那“小小的天窗”,是它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寸情发挥)

3.齐读这一自然段。

4.创设情景,加深理解。

假如星期天里,你被妈妈锁在有天窗的房间里复习功课,当你看到那块小玻璃上飘过一片白云时,你会想到什么

三、

生活里并不缺少美,往往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才能领悟到:生活处处有美!生活处“有神奇!我们要学会从”元“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本领!

篇6:《天窗》教案

【教学设想】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

(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

(3)板书课题:天窗

(4)齐读课题

2.简介茅盾

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

2.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短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领略了天窗的神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茅盾先生,去感受童年时代天窗带给他的快乐和慰藉。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预设: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预设:因为乡下的房子里只有一排木板窗,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或者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一样,开天窗,显得屋里亮堂一些。

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当自己失落时,无奈时,需要安慰。)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夏天阵雨来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预设:当小朋友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抚慰。

指导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小朋友当时的无奈。

(2)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又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预设: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抚慰。

指导朗读:读出“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无奈,读出对天窗的喜爱。

3.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____”和“○”在文中画出看到的、想到的。

(1)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我感受到风雨雷电的威力很强大,很有威慑力。

为什么透过天窗看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这是“我”的想象,无限地放大风雨雷电的威力,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在暴风雨中玩耍嬉戏的快乐。

(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这段话中,哪些是看到的?

预设:一粒星,一朵云;

预设:掠过的一条黑影。

从作者的想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满想象。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

我们把孩子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4.讨论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小组讨论,交流。

①孩子们虽然不能在雨中、在月光下玩耍,但是透过一扇天窗,产生了无数遐想,从无奈中找回了很多很多快乐。

②孩子们从“一粒星,一朵云”看出了“无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从“掠过的一条黑影”,仿佛看到了“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三、学习想象的方法

1.看文中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仔细观察)还有哪些地方?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齐读)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齐读)

男女声对读。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出示:合理想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身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玩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身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篇7:《天窗》教案

【教材分析】

《天窗》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名著之旅”。课文选自茅盾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在夏日里下雨或夜晚时,被关在屋里,透过天窗展开想象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与向往,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了阅读感悟的基础。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很难把握。因此,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在品读中感悟情趣、放飞自己的想象;在品读中培养语感、欣赏名家的语言;在品读中积累语言、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引导质疑、创设情境等来深化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默读和思考时间,优化、活用教材,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在愉快的学习旅程中爱上阅读,并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蓖ü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毖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学习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慰藉”,唤起共鸣,突破难懂语句的难点,体会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搜集有关作者茅盾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笔ι交流对窗的了解,说说见过什么窗,它们有什么作用?

2苯樯芴齑暗亩捞匾约八的奥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天窗》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这里有对天窗的介绍与赞美,有乡下孩子的生活与快乐,有想象的放飞与神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弊远量挝摹⒔饩錾字新词。

2狈蠢∽匝Ы峁。

(1)检查生字新词。

慰藉蝙蝠恶霸宇宙猛厉扫荡掠过阔达

(2)理解词语。

慰藉、神奇、阔达、宇宙、奇幻、猛厉、扫荡

(3)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3币导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4痹俣量挝睦砬逦恼侣雎纭

第一段:(1—3自然段)天窗的来历。

第二段:(4—7自然段)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段:(8—9自然段)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

三、学习第一段

1蹦读并说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鼻胩钌虾鲜实牧看省

一天窗。

3毙∽樘致郏“方”与你们填的其他量词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4卑烟齑坝胫诓煌的特点概括地批注在书上。

5庇懈星榈乩识痢

四、布置作业

1背写字词。

2崩识量挝模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现场展示)

一、复习引入,质疑导学

1被毓松辖诳窝习内容。

2被匾渖辖诳蔚拇嬉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走进阅读中。

二、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梳理第二部分的层次,揭示品读的方法。

1变览课文4—7自然段,了解本段主要内容。

2币导学生关注“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归纳“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阅读”的方法。

3苯淌σ导运用“品读”的方法,来阅读内涵丰富、深刻的文章。

(二)指导学生用品读的方法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逼范恋4自然段。

(1)指导学生品读本段,将品出的情感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本段,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从高兴到难过的情感变化。

(3)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准与简练。

2逼范恋5自然段。

(1)默读本段,了解大意。

(2)引导继续品读。

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作者看到和想到的景物,并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将品读的结果批注下来。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在朗读中融入感情,心灵得到陶冶。

①理解新词“卜落卜落”。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窗外的雨和作者透过天窗感受到的雨是截然不同的,顺势引导,读出细小、轻微、欢快的滋味。

②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运用朗读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

指导“这雨、这风、这雷、这电……”的朗读。

③师生小结,体会“慰藉”一词的含义。

3绷系这两段的学习,归纳利用过渡句阅读的方法。讨论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三)引导学生运用品读的方法,自学第6、7自然段。

1毖生自学6、7自然段,重点品读:什么情况下得到慰藉?怎样慰藉?

2毖生汇报。

(1)品读汇报中,重点说说“这时候”指的什么时候。

(2)通过对读,体会看到和想到的事物有什么不同。相机解决课初质疑的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究竟是什么意思,从而感受到天窗是神奇的。

(四)联系上下文,突破难点,解决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崩斫獾诎恕⒕哦巍

(1)引导学生把长句子读成短句子,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把握主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变换句式的语言训练,体会双重否定句式的强调作用,从而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2绷系4—7段和第8段的学习,感悟、品味并解决: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五)激活想象,练习表达。

1毙椿傲废啊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从天窗上还能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2被惚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书上第8、9自然段的句子进行评价。

3苯岷仙活实际,读写结合,借助表达训练,解决最初质疑的问题。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彼邓刀“天窗”的认识,感悟天窗的意义。

2迸淅掷识炼“天窗”感悟的句子,升华情感。

3苯淌ψ芙崽富埃勾勒板书。

四、拓展阅读、完成笔记

1笨炖炙鸭阅读:搜集茅盾及有关“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读其中的一部作品。

篇8:《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自由朗读第5节。

2、个别朗读第5节。

(二)想象说话,理解天窗如何使我的想象丰富起来。

1、引读第五节,展开想象,结合平时所见,把风雨雷电扫荡世界的画面描绘得更真切、更实。

2、交流、并积累有关风雨雷电的句子。

3、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风雨雷电威力的描写。

4、并引读:透过一块小小的天窗,大自然的威力在我的想象中变得真实起来,难怪作者要说——虽然被关在屋里,但是通过天窗,我仿佛就置身于真实的风雨中,难怪作者要说——

(三)学习第七节,想象夜的世界的美丽和神奇,进一步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背诵积累排比句。

1、引读第七节。

2、通过朗读理解第七节最后一句。

3、你从什么地方感到透过天窗,这夜的世界的一切是美丽、神奇的呢?再读读第七节,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和同桌交流交流。

4、交流,尝试背诵第七节。

5、请学生自己编编故事,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6、齐读第八节,读出语气。

7、: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儿时在夏天下阵雨时被逼进屋,晚上被逼休息时,那一方小小的空白带给他的快乐。

四、全文,布置作业,编写故事,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1、课文,齐读第九节。

2、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进屋 唯一的慰藉

被逼 天窗

“休息” (小小一方的空白) 神奇

(多彩)

篇9:《天窗》教案

(一)、激情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散文《天窗》,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你知道什么叫天窗?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天窗虽小,却有许多神奇之处。请同学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课文朗读,感受一下天窗的魅力。(出示课件)

2、看完画面,你对天窗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一说。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度: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两话。)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进一步去体验天窗神奇之处。

(三)、细读课文47自然段,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默读47自然段。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这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47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的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也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8、9自然段。

是啊,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你们认为这个天窗怎么样?(是神奇的)

1、出示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生齐读)

2、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问题。

3、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联系到的种种事件!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句中的两处否定,谁能改成肯定形式读一读。

(2)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真正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五)、总结拓展。

1、师总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孩子们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使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个天窗是多么神奇啊!

2、把自己在生活中透过各种窗口,如自己家的窗户、乘坐汽车或火车时,从窗户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们听听。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

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是神奇的

天窗 看见 想象 是放飞心灵的

雨脚雷电星云无穷无尽 一线天空

篇10: 《天窗》教案

【内容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课文先写天窗的特点,接着重点讲述雨天和夜晚,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脚落跳、闪电划过、星云流动的情景以及由此展现的美丽而神奇的想象世界,最后赞美了天窗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夜晚,蚊帐里的孩子探出头,仰着脸,透过天窗看星星、看云朵的情景。插图与课文第六自然段相符,引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了解天窗的样子与特点,让学生对天窗的概念从抽象变具体。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虽然《天窗》中描写的天窗是当今学生陌生的,那“被逼着去睡觉,屋里黑洞洞的,屋顶上小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蔚籍”的生活离学生较远,不易理解,但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孩子们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和小读者是相通的,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共存的。所以课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激发兴趣,沟通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实现有效的对话;能从中品味并欣赏散文的文采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读、想、说、写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丰富的形式中,进行了多功能、大密度的语文活动,提高了质疑的能力、积累的能力、感悟的能力、品味的能力、评价语言的能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也因此充满了活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天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体会文中想象内容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辅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2个要求认读的字,会写5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天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体会文中想象内容的作用。

【教具准备】

有关天窗、云雨星空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由“窗”契入,理解“窗”的内涵,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1)教师板书“窗”字,请学生认读,并用“窗”字组词。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先组成的词语可能多是有关窗的名称,如:窗户、窗口、窗帘……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的窗,如:纱窗、木窗、铁窗……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围绕窗发生的动作,如:开窗、关窗、擦窗……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如:窗明几净、窗花、窗口学校……

(2)说说你对窗的理解。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谈话的基础上可及时提示,让学生对窗的外形、材料、作用、引申意义等方面有所感悟。)

(3)教师小结:窗打通室内外的联系,把空气、阳光、外面世界的精彩无私地奉献出来。

2.导入新课,激起阅读期待。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是与窗有关的内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窗?有什么奇妙的作用,或非凡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自学提示:(1)认识生字的字形、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利用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2.充分读书,感知内容。

3.汇报自学的成果。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及断句。

4.整体感知课文,交流初读的收获。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答案见《教参》)

(2)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答案见《教参》)

(3)交流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们可能从课文中获得的表层信息谈收获。如:了解天窗的样子、作用。结合看图,认识天窗,了解乡下的孩子

雨天、夜晚百无聊赖,只有把小小的天窗当作是唯一的慰藉。了解到作者由天窗而引发的丰富想象。了解到作者对天窗的感情以及对发明天窗的人的感谢……

三、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1.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提出疑问,标注在书上。

2.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

(1)学生质疑大多局限在词语上,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用互助的方法解决,一边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

(2)还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问题;

(3)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梳理问题。

(1)词语类有:慰藉、宇宙……

(2)其他归纳为:

①为什么题目是天窗,却用大量的文字写想象?

②为什么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个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两次,是否重复罗嗦?

③最后一段里的“天窗”为什么加引号?“无”“有”“虚”“实”为什么也加引号?

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四、回顾课文,解疑存疑。

1.反思归纳的共同问题。想一想,哪些问题自己也不懂,哪些问题有价值。可以猜想问题的答案。

2.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存疑”。

3.请你用铅笔把问题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五、积累与运用词语。

1.抄写生字词。

“藉”“霸”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书写时要注意这两个字上下两部分所占的位置的大小不同;“藉”字还要注意横画之间距离均匀;“霸”字更要注意“雨”字头的横折钩变化以及四点方向、轻重和位置。努力把字写匀称、写好看。

2.摘抄优美词语。

3.用词造句。提示:“也许”表示不确定。学生造这个句子要同时符合三种不确定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聚焦问题。

1.听写生字。

2.快速浏览课文,并回忆课文内容。天窗的样子作用是什么?作者与天窗有什么关联?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天窗?

3.回忆上节课的问题,按学生提出的顺序一一解决。

二、潜心会文,探究问题。

出示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一)抓词语理解句子。

1.抓重点词,理解意思。

(1)找出有关“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的内容,读一读。思考。

“慰藉”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安慰?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天窗”怎么会是慰藉?带着这些问题读这一段。如果还不理解,可以继续存疑,随着阅读的展开,你们会慢慢地理解。

(2)“这时候”指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

学生在反复读书中能陆续找到答案。“这时候”是雨天,是夜晚、是被迫关在黑洞似的屋子里,是想在雨里跑跳,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玩耍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忽视“这时候”是大人们不让他们玩,“逼”他们上床去休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

(3)欣赏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

①“关”什么意思?“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中的两个“关”字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关”字意思是:使开着的物体合拢;第二个“关”字意思是:放在里面不让出来)换一个近义词读一读。比较用哪个词语好,为什么?从“关”这个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②“逼”什么意思?(逼迫,给人以威胁。)请把这个词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从这个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③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有关的段落。

2.理解内容,练习说话。

①联系1―3自然段内容、对窗的理解以及生活实际,想象“这时候”屋里是怎样的情景?

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A.大雨来了,我们兴奋、欢呼,在雨地里尽情地

B.夏夜,我们在草地河滩上

篇11: 《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板书课题)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什么是天窗?)

2.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的回答可不局限于课本)

3.天窗虽小,却给大文学家茅盾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他的童年充满了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1)学习生字。

藉:也读jí,如狼藉。蝙:不要误读为biǎn。瞥:读piē,不要误读为piě。

(2)词语解释。

慰藉:安慰。霸气十足:专横的气势。

4.齐读全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结构。

(课文主要讲了与天窗有关的一些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天窗的由来。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从天窗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5.默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用课本原话概括。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个别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余学生听,并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天窗”,而要写两段跟“天窗”毫不相干的文字?

(学生反馈,教师点拨:为引出“天窗”作铺垫。)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过渡: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句话)什么叫“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乡下人家为了采光而在屋顶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出现了几次?(两次)

2.读第4―5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3.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相关语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2)理解文中的“偏就不许”,体会孩子们不愉快的心情。

(3)出示句子: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①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②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好,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4)教师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

4.过渡: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天窗又是怎样安慰孩子们的呢?默读第6、7自然段,用“”画出孩子们看到的,用“”画出孩子们想到的。

5.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抓住“一粒星,一朵云”“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彩”帮助学生体会孩子们想象的大胆;抓住由“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体会孩子们想象的新奇。)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看到的,学生读想到的。

师小结:课文从下雨时、晚上两个时间,写孩子们被关进了黑压压的屋子时,他们十分孤独、寂寞,天窗给他们带来了唯一的慰藉。

7.读第8自然段,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1)出示句子,填空。

因为有了天窗,你才看见,才会联想到。

(2)师:天窗虽小,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却很多,实在是太神奇了!所以,作者动情地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生:是应得感谢的)

三、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同学们,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扇属于自己的天窗,愿它带着大家的童心,自由放飞,让有“天窗”相伴的生活,永不孤独、永不寂寞。

[教学板书]

3.天窗

天窗来历

唯一的慰藉(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神奇

[教学反思]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但意蕴深刻。在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学定教,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解决问题。一堂课书声琅琅,效果较好。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但大部分学生只是理解了表层,其实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由于时间没能合理分配,导致缺失这一环节,今后我会更加注意。

篇12: 《天窗》教案

一 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 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出示:

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慰藉”,安慰。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急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心灵寄托。只能透过天窗去观看下雨的情景,这为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外面下雨的世界埋下了伏笔。)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理解孩子们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失去的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 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排解不愉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1。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2。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1。选字填空。

慰 蔚 历 厉 蝙 偏

蔚蓝 慰藉 历史 严厉 偏心 蝙蝠

2。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 。

3。换一换句中的加点词,但句意不能发生变化。

(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安慰)

(2)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欢跃)

(3)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如果)

(4)这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确切)

(5)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奇特)

4。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 作者资料库――茅盾

茅盾(1896~1981),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 童趣诗――宋杨万里《船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 童趣诗――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 中国的窗文化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窗”是一种极其有代表性的空间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宇宙观的特色了。

篇13:天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如,“鹰―莺”“蝙―偏”。本课词汇丰富,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教学: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接着细读课文并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然后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理解课文,最后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家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3.表达运用

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学习课文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写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窗图片。

(2)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3)了解课文题目。

师板书课题:天窗;指名读课题。

(4)设置疑问。

师引导: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示例:什么是天窗?)

2.生快速浏览课文,弄清楚什么是天窗。

(1)师引导:究竟什么是天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2)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相关语句。

(3)示例: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相机板书:一个小方洞)

(4)师小结: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天窗的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字音或词语。

(2)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字形的。

(3)形近字识记示例:慰(安慰)蔚(蔚蓝)藉(慰藉)籍(书籍)

(4)分别出示本课多音字“卜”和要求会写的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指导“鹰、霸”2个字的书写。鹰:注意是半包围结构。霸:上短下长,注意雨字头的写法。(课件出示“鹰、霸”的书写笔顺)

(5)课件出示本课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写字时,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异同点,然后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习惯。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

板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师引导: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生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大声朗读全文,读通、读顺课文。

3.学习第1~3自然段。

(1)师引导:请大家小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指名交流。师引导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根据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

(4)师:漆黑的屋子里有了天窗,有了亮光,天窗就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读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句段和感受情境,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也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结合经历,释“慰藉”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个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在《天窗》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信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熟读课题。(板书:天窗)

2.整体感知。

(1)师引导: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指名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引导理解“慰藉”:谁能给“慰藉”找个近义词?

③预设:安慰。

④生齐读。(相机板书: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紧接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慰藉”。

板块二反复朗读,悟“慰藉”

1.再读课文,圈画感受最深的词、句、段。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师巡视指导。

(3)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提示:结合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来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以下句段的交流)

(1)交流句段一,指名朗读,理解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出示课件)

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这时候”是什么时候?(预设:夏天阵雨来了时)

②师引导: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③示例: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玩耍和嬉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自我安慰。

④师引导理解: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心情?

⑤生自由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a。“到屋里来啊!”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预设:命令、不可违抗)师指名读。(板书:进屋)

b。“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预设:无奈)师指名读。(板书:被逼)

⑥师小结: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抚慰,因此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交流句段二,指名朗读。(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朗读。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比较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②示例:课文中的语言更生动形象。

③仿写练习。

a。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模仿“想象”。

课件出示;

请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将句子写具体:

这雨,像泼,像倒,从屋顶直泻下来;这风,用力地撕扯着大地;这雷,一声怒吼,震耳欲聋;这电,带子似的飞速一瞥。

b。生自由仿写。师巡视指导。

c。师指名交流,相机出示范例。

④生齐读。师引导:“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⑤师指名交流。(示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⑥引导想象。

a。师引导:同学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透过小小的玻璃,你还可能看到什么?

b。示例:红叶……(相机指导朗读,想象着风、雨、雷、电威力巨大无比的状况进行朗读)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思考:

①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②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预设:天窗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板书:神奇)

③“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2)示例: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阔达、复杂、确实”了。

(3)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在学生理解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板块三拓展交流,谈“慰藉”

1.拓展交流。

(1)师引导:同学们,在你们失落和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呢?请大家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2)生小组讨论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小练笔。

师:大家也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自己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课后阅读茅盾先生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这一板块,鼓励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语,走进“天窗”。

教学《天窗》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了时”“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

2.聚焦重点句段,反复诵读体味。

体味文末的“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抓住课文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给学生,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这雨像……这电像……”。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文中的“无”“有”“虚”“实”。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灵感。

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风雨雷电之外,你还可能看到什么?“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他们的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他们的眼中。

类文链接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学生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学生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学生们一定能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篇14:《天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天窗》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天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 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 (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了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了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 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 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    看到(    )想像到(      );看到(   )想到(    ) 你会从(   )、(    )、(    ),想像到(   )、(    )(   )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了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指名说

同桌读

分组读

分四组,最后齐读

自读

男、女生读

指名读

师生读

指名分读、师生配合读

学生动手写

指名说

四、感受“天窗”的神奇力量,布置作业 1、“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茅盾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2、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 老师这里也留下一方空白,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写。

5、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满天繁星闪烁。

(1)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要求同学看窗外,仔细观察,用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一段话。

(出示图片:)

[《天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天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6、天 窗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习习惯: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试着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策略: 继续学习比喻句,懂得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1. 这句话主要些什么。

2. 分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 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教具准备

1、三张带有比喻句的幻灯片。

2、录音机及录有暴风雨声响的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

(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

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 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

(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

三、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

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天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7:四年级天窗课文教案

四年级天窗课文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

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 (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 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 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 看到( )想像到( );看到( )想到( ) 你会从( )、( )、( ),想像到( )、( )( )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篇18: 天窗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天窗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生活:同学们,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一起回忆一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领略一下天窗的乐趣。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慰藉(jiè)一瞥(piē)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朗读。

着重分析、指导“慰、藉”。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慰”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尉”。“藉”是上下结构,上边是“艹”,一定不能写成“q”。)

三、再读课文,了解天窗

1.学生朗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天窗开在哪里?(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四、朗读课文,小组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开天窗?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碰着大风大雨……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2.学生把自己画出的段落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进行批注,还可以写写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天窗的神奇、有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天窗的趣味。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天窗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对相关语句进行品读。

1.品读:“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课文第4、5自然段的语句)

夏天阵雨来了时,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把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如果将“雨脚”“一瞥”分别换成“雨点”“一闪”,好不好?(不好。“雨脚”“一瞥”凸显了孩子眼光的独特,令人感受到童心的跃动,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从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只是闪电、雨,想象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难怪作者说――

出示课件:“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3.品读“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逼”字读出孩子的.心情。

引导:是啊,孩子还想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再玩会儿,不想休息,也睡不着,他又想起了那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可爱的天窗。这时,天窗又给了孩子怎样的慰藉?

学生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用双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出示句子)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指名朗读这些句子,学生谈谈感受。(夜的美丽神奇)

师生共同合作朗读,用声音传递夜的美丽神奇,体会天窗的神奇、有趣。

小结:看到的只是一粒星、一朵云、一条影,想到的却是夜的美丽神奇,难怪作者说――

出示课件:“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师生再次走近天窗,从课文的文字中感受这份神奇之美。

2.齐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课件出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小小的天窗一次又一次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应该被感谢。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夜的美丽神奇、天窗的无限魅力,所以我们感谢写下《天窗》的茅盾先生!

2.作业:和父母讲一讲“天窗”的故事吧。

板书设计

天窗作文

五年级语文天窗教案锦集

天窗 阅读答案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课文主要内容

天窗节选阅读答案

爷爷的天窗作文

林荫大道天窗无法工作

《天窗》的教学设计

教案网

天窗教案(整理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天窗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