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5 07:03:53 作者:蔚山顶流朴柱昊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蔚山顶流朴柱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走近──走进──感受──评价”为线索,图文结合,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大意;能给“四件事情”写合适的题目;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2、图文结合,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领会鲁迅的言行和心理;

3、初步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近鲁迅

1、教师朗诵《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个“活者”的人就是──(媒体出示鲁迅先生像)。

2、你认识他吗?

出示:

鲁迅(1881~1936)你是怎么认识的?你怎样称呼他?为什么这样称呼?

3、媒体出示鲁迅先生的一张“名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还知道什么?

4、小结:

这是公众对鲁迅先生的一般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周晔眼中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媒体出示课题:

篇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读题。

板书:

周晔──鲁迅

你为什么这样读?

(突出“伯父”和“鲁迅先生”。)

理清关系。

学生板书:

“伯父”和“侄女”

二、走进鲁迅

1、在周晔心里,对于伯父鲁迅先生,有四件事是刻骨铭心的。打开课文,自由快速阅读鲁迅生前所做的四件事。提出要求:给四件事情分别取一个题目,或者在边上写出你的'感受。

2、检查评价:

“四个题目”和“自己的感受”。

学生参与板书:

谈读书;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学生朗读“自己的感受”。

三、感受鲁迅

1、导入:

刚才我们大致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情,下面通过“救护车夫”这件事,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风范。

2、指名朗读本部分。

3、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围绕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救护车夫”:

这幅图,画的就是“救护车夫”的情景。

⑴ 第一次看图:

简要说说画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第二次看图:

媒体出示。

⑶ 选择专题,分组研究:

媒体出示基本策略:

找出研究专题相应的句子读一读;从中读懂了什么?

⑷ 小组汇报研究成果(重点选择):

对话:与车夫(会怎么说?)──充满同情、关心;

与我(会怎么说?)──—憎恨旧社会;

动作:“半跪、敷、掏出”──充满同情、关心;

神态:鲁迅:严肃──同情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社会;

车夫:饱经风霜;

(生活中,你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你认为“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的?)

心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心情沉重。

(创设情景)周晔:伯父,你为什么要叹气啊?

4、如果你是车夫,碰到了鲁迅这样的好心人,你会对鲁迅说什么?

四、评价鲁迅

1、所以,在周晔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鲁迅先生的自我评价是什么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朗读,体会含义。

3、文学家的评价是什么呢?媒体出示《有的人》;朗读。

4、领袖的评价是什么呢?

(媒体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5、“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写在事先印发的纸上,注意写上自己的姓名。)

汇报交流。

五、课外作业

观察课文插图,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五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篇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谈《水浒传》

追悼鲁迅 讲“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为什么伯父得到 救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

这么多人的爱戴? 关心女佣

果 因

附:说课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试加小标题。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例:

A、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请学生介绍)。

B、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C、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同学间交流评议(这种方法好就好在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感,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学生学得认真、透彻,教师上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让学生小结为主),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见教案),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总之,在具体的上课操作之后,教师本人的自我感觉好,达到了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二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教法上,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篇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阅读课文,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加上小标题。

2、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含义深刻的、有疑问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

独立阅读,能划出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不提问题)。

2、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件事?还写了什么呢?

3、这篇课文在格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没有?这样就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这五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想:

从中悟出什么道理,那些地方使你身受感动,哪些地方得到启发,哪些地方使你感到兴趣,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读时你对哪点有收获,请记下来,在旁边加上批注。下节课进行汇报。

篇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练习加小标题

四、读第一段“深切的怀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五、回忆往事,品味关爱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六、引入资料,为爱升华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篇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篇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有遗憾的课堂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除了遗憾,还应该有进步的空间吧!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把平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比赛课来练习,增强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

篇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

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投影出示:

⑴ 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⑵ 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 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

⑴ 周晔回忆了五件事:

① 追悼鲁迅。

② 谈论《水浒传》。

③ 谈碰壁。

④ 救护车夫。

⑤ 关心女佣。

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⑵ 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投影出示中心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

⑴ 导入:

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

⑵ 第一段与之关联的句子:

投影出示:

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⑶ 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⑷ 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

(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

随机解释挽联,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⑸ 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

(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⑹ 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

⑺ 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四、字词点拨

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

掉( ) 言( ) 用( ) 许( )

悼( ) 唁( ) 佣( ) 浒( )

2、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

⑴ 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

⑵ 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

⑶ 张冠李戴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书张冠李戴?

⑷ 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

五、学生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1题抄写。

篇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文通过周晔对鲁迅的回忆,记叙了她对伯父影响深刻的“谈读书”、“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四件小事,反映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不但篇幅长,而且内涵深刻,有几个句子的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对此,我进行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开展自主学习,增加学生对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降低对课文理解感悟的难度。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我凸显了其情感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如下教学理念:

1、引导探究。

2、平等对话

3、以读悟情

4、实现转变。

5、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感悟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鲁迅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的光辉形象。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二、合作探究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印象最深的故事,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说说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2、随机交流“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

⑴ 交流“碰壁”,多媒体出示句子: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朗读感悟。

此刻,鲁迅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⑵ 交流“救护车夫”,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朗读感悟。

此刻,鲁迅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

⑶ 交流“关心女佣”。

3、通过几个故事,我们一步步走向鲁迅,认识鲁迅。现在,你心目中是否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鲁迅形象?是怎样的?

三、拓展延伸

1、有位作家说得好,鲁迅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你想继续读他吗?有什么办法?

2、推荐课外读物。

3、布置作业:

下下个星期,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队会。

篇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当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渎、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设计思路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作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叶老的观点,我私下认为,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又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写本课教案时,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许多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板块,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重点句导入。

投影出示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老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

(二)、提炼研究主题。

1、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2、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处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朗读指导略)

3、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研究主题:你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伯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①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当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四)、交流反馈。

1、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点拨:

A: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B: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C: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D: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E: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象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在这个句子旁加上批注。)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五)、回读重点段。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六)、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学会运用。

1、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篇1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有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重点: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顺着生的朗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二、学习第四段:

a)请看(出示幻灯),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护车夫)。

b)下面请听“救护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同情人民)(板书)

c)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幻灯出示)

①老师请一位同学把它读一遍。

②想想这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③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一名同学圈在投影片上)。

④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朗读一遍,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

⑤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板书动作)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幻灯出示)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神情)(板书)

4.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生:憎恨黑暗。(板书)

b)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出示幻灯)。

A: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B:你能把整句话的'含义连起来说吗?

C:生齐读。

2、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品质的?(对话)(板书)。

3、请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待会儿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表演。

4、师:可是现在,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齐读。

四:学习二、五段:

1、鲁迅的感人事例,何止这两个。下面请采用刚才学习三、四段的方面来学习二、五段(出示小黑板)。

一、读悟品质;二、读学写法;三、读抒情感。

2、请喜欢第二段的精读第二段,喜欢第五段的精读第五段。

(好了的同学可找个同学交流)。

3、有把握的可上黑板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4、小结:板书。

5、“谈碰壁”中哪句话值得大家进行研读?

a)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说说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c)齐读。

6、我们一起把他人转述的那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7、感情升华: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可是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现在他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的眼泪不断地大颗颗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生: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清明节的前夕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和对伟人鲁迅的深切哀悼,让我们一起对这位伟人深深地鞠一个躬吧?

六、作业:(出示灯片)

自由选择其中一题完成。

1、用“扶、蹲、半跪、夹出、洗、敷、扎”这些动词写一段话。

2、选文中的一件事,演一个课本剧。

3、把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刻画下来。

4、阅读有关介绍鲁迅的一本书或他写的一部作品。

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相关资源】

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深刻的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真情回忆,感受鲁迅对孩子们的关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生2:是一个说话含蓄、幽默,教育孩子很讲究方法的人。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

出示小黑板1: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痛哭流涕,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

生1:周晔会想到曾经和伯父相处的那些美好的日子。

生2:小周晔会想起伯父以前送给她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

师:《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读物。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如今,孩子们失掉了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

出示小黑板2: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指名读、体会小声抽噎的意思,齐读这段话。

二、救护车夫,感受鲁迅对劳动人民的爱怜

1、师:是啊,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帮助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那么,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3、指生交流:

生:第18段最让我感动。

师:请你读出来。

出示小黑板3:

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4、指生谈自己读了这一段的体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生:鲁迅先生给车夫包扎好伤口后,还送给他一些钱和剩下没用完的药,也让我很感动。

5、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一幕,请看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交流。

生:半跪这个动作让我感动,然后引导咀嚼半跪。

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

师: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请大家快速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寻找后交流:小周晔手和脚都麻木了。

师: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生:不,不是!

师:其他的人是怎么做的?

生:街上的人,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师: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举动,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生1:怜爱之心。

生2:同情之心。

生3:关爱之心。

师:总之,一个字,印证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爱。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6、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故事确实非常感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什么地方使你的心为之一颤?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

出示小黑板: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7、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弄清两个清清楚楚的含义: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亲情景。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记得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难道仅仅是伯父严肃的表情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生:她还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伯父那颗对劳苦人民的怜爱之心,对旧社会的憎恨之心。

指名读、齐读。

8、师:就是这样一位为劳苦大众着想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巴金为我们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出示小黑板4,师读这段文字: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指名读这句话。师引读这句话。

三、关心阿三,感受鲁迅对身边佣人的体贴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想着先生曾经给予她的关怀,她也暗自神伤。

生:读这句话,并体会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1、师:我们要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才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品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

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高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