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8 16:04:21 作者:wenlong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enl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31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立即”、“被迫”、“雄伟”、“终于”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

4、感受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明确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步骤,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概括段意要明确,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语言表述要通顺连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老师要提4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要想答出来,/你可以想一想,我可能会提哪些问题,你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悟

1、猜一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

指名说,表扬积极思维的学生。

3、板书要提的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敬佩不敬佩?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地方使你觉得奇怪?

4、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回答问题要有课文中的依据。

5、反馈

随机点拨

指导朗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

饱含诗情齐读两段话。

联系你的'敬佩和愤恨,想想钱学森回国容易吗?

那一个词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终于)

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课题。

四、读中感悟

1、自读思考

钱学森为什么能顺利地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读一读,说说从中得到什么感受。

2、交流反馈

指名读有关句子,并用上“在……在……终于……”回答。

怎样支持?(理解“营救”)怎样关怀?(理解“过问”)

3、比较句子

(1)完成作业本第2题的(2)、(3)题。

(2)讲评作业

“被迫”一词说明了什么?“雄伟”、“终于”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齐读“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

这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5、感情朗读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朗读。

五、归纳主要内容

1、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

2、归纳段意。

3、尝试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说说段落大意连成课文主要内容时作了哪些修改。

六、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5、6题。

2、补充完整读后所感。

篇2:《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自学检查。(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

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比较句子)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

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2)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分组读三;四自然段,概括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

钱学森后来是怎样回国的,下一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练习。

1、作业本的1、2、3题。

2、朗读课文,熟读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三段,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并听写生字词:名誉放弃贡献行李折磨迫害募捐限制监听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2、读后回答: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他坚持了5年;

②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联系第4自然段,也包括美国科学界朋友的支持)

③我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的关心一亲自过问……指示……在会晤中提出……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比较句子,体会含着的意思。

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被迫”说明什么?(说明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是在“我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无可奈何的决定。

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到祖国,现在回来了!”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雄伟”是什么意思?“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雄伟”不但写出天安门城楼的气魄,而且还透露了钱学森对祖国“天安门城楼”是祖国的象征的无限崇敬之情:“终于”一词,说明了这一次的到来实属不易,它是钱学森历尽磨难,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感情地读钱学森说的话,读出他激动的语气。

4、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简要复述课文。

1、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2、回顾第八册第二单元“复述课文”的要求。

3、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

4、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①第一段老师指导下复述。

②第二段学生试着自己复述。

③第三段放手让学生复述。

④连起来复述全文。

注意: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出示作业本中的第4题,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

1、课后作业题3。(学生可做作业本第5题)

2、作业本第6题。

3、听写词语:主持、正义、会晤、怀抱、关怀

4、熟读课文第三段,把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里人听。

篇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积累语言。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感受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3、了解钱学森放弃一切,冲破重围,历尽艰辛,毅然回国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营造氛围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夏到周,从秦到唐,从宋到清,多少英雄豪杰为祖国的`富强而拼搏献身;多少伟大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多少爱国志士,用他们的赤诚之心,为祖国谱写了一曲曲崭新的篇章。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走近钱学森,感受他的一段特殊经历。

二、初探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初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词语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我们介绍了钱学森哪些方面的情况?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分节指读课文

(2)课文向我们介绍钱学森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3)口头填空,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从()回到()的经过,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4)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分段。

三、精读课文,指导点拨

1、指导学生精读“伟大决定”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的一切,祖国的环抱?

(2)哪些语句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急切心情?

(3)分男女生读课文1、2

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苦难的日子”部分。

(1)思考:①美国当局是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分小给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美国当局阻挠下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拘留所,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千克)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4)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略读“幸福泪花”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地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体会含着的意思。

①美国政府被同意钱学森回国。

②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指导作业。

课堂导入缺乏生活意识,在“激情导入、营造氛围”这个环节中,以期通过教师激昂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而本文所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克服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归国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而,这样的导入,不但不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反而更增添了陌生感,拉开了学生与钱学森的距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

整体感知部分,未能将学生置身于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控意识过强,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困难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机会,没有自主的机会。

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缺乏自主性的选择过程,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意识的形成。

口头填空的设计,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完成的,只能紧跟教师的教学环节亦步亦趋。

综观课堂主体部分的教案设计,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与转变,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设计的,不难想像,这样的课堂肯定还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这样的上课变成了师生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主导”痕迹太重。

本教案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不足,尤其是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教案中落实不够到位。整个设计基本上是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多关注对词句的分析,忽略了促进学生智慧、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完全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进行自主性阅读,而教案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直接面对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缺乏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与文本对话,互动对话,多向交流,教师没有很好地让学生读书,理析分析过分注重,应该通过反复诵读,形成一条情感主线,把语境、情境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进而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到钱学森献身祖国的赤诚之心,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我们要考虑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能否逐步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该教案关注怎样教的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过程,综观整个教案,课堂理性化、程序化太足,从提出读书要求到合作学习,从精读课文到总结全文,一切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教学只是在走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只能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引导学生融情于课文中,让学生品味词句,挖掘蕴涵在字里行间的隐隐情愫,导致了学生诵读不足,只停留在“语表层”,没有进一步地穿透“内蕴层”,咀嚼不足,没有经过揣摩咀嚼语言,得到的是教师强塞给自己“教参”上现成的结论,学生不能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审美体味,从而削弱了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

篇4:《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自学检查。(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

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比较句子)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2)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分组读三;四自然段,概括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

钱学森后来是怎样回国的,下一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练习。

1.作业 本的1、2、3题。

2.朗读课文,熟读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三段,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并听写生字词:名誉放弃贡献行李折磨迫害募捐限制监听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2.读后回答: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 他坚持了5年;

② 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联系第4自然段,也包括美国科学界朋友的支持)

③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的关心一亲自过问……指示……在会晤中提出……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比较句子,体会含着的意思。

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被迫”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是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无可奈何的决定。

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到祖国,现在回来了!”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雄伟”是什么意思? “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雄伟”不但写出天安门城楼的气魄,而且还透露了钱学森对祖国“天安门城楼”是祖国的象征的无限崇敬之情:“终于”一词,说明了这一次的到来实属不易,它是钱学森历尽磨难,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感情地读钱学森说的话,读出他激动的语气。

4.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简要复述课文。

1.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2.回顾第八册第二单元“复述课文”的要求。

3.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

4.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①第一段老师指导下复述。

②第二段学生试着自己复述。

③第三段放手让学生复述。

④连起来复述全文。

注意: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出示作业 本中的第4题,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 。

1.课后作业 题3。(学生可做作业 本第5题)

2.作业 本第6题。

3.听写词语:主持、正义、会晤、怀抱、关怀

4.熟读课文第三段,把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里人听。

本课板书设计 :

1、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立即决定回国

听到消息

可以放弃一切

不准回国 (检查、间谍)

受到迫害 被捕、被关、折磨

限制、检查、监听

世界各国――(美国)

得到支持 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怀

回到祖国 周总理――过问

篇5:《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自学检查。(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

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比较句子)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

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2)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分组读三;四自然段,概括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

钱学森后来是怎样回国的,下一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练习。

1.作业本的1、2、3题。

2.朗读课文,熟读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三段,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并听写生字词:名誉放弃贡献行李折磨迫害募捐限制监听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2.读后回答: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 他坚持了5年;

② 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联系第4自然段,也包括美国科学界朋友的支持)

③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的关心一亲自过问……指示……在会晤中提出……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比较句子,体会含着的意思。

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被迫”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是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无可奈何的决定。

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到祖国,现在回来了!”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雄伟”是什么意思? “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雄伟”不但写出天安门城楼的气魄,而且还透露了钱学森对祖国“天安门城楼”是祖国的象征的无限崇敬之情:“终于”一词,说明了这一次的到来实属不易,它是钱学森历尽磨难,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感情地读钱学森说的话,读出他激动的语气。

4.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简要复述课文。

1.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2.回顾第八册第二单元“复述课文”的要求。

3.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

4.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①第一段老师指导下复述。

②第二段学生试着自己复述。

③第三段放手让学生复述。

④连起来复述全文。

注意: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出示作业本中的第4题,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

1.课后作业题3。(学生可做作业本第5题)

2.作业本第6题。

3.听写词语:主持、正义、会晤、怀抱、关怀

4.熟读课文第三段,把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里人听。

本课板书设计:

1、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立即决定回国

篇6:《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积累语言。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感受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3.了解钱学森放弃一切,冲破重围,历尽艰辛,毅然回国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夏到周,从秦到唐,从宋到清,多少英雄豪杰为祖国的富强而拼搏献身;多少伟大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多少爱国志士,用他们的赤诚之心,为祖国谱写了一曲曲崭新的篇章。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走近钱学森,感受他的一段特殊经历。

二、初探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初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词语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我们介绍了钱学森哪些方面的情况?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分节指读课文

(2)课文向我们介绍钱学森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3)口头填空,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从()回到()的经过,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4)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分段。

三、精读课文,指导点拨

1.指导学生精读“伟大决定”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的一切,祖国的环抱?

(2)哪些语句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急切心情?

(3)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苦难的日子”部分。

(1)思考:①美国是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分小给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

美国阻挠下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拘留所,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千克)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4)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略读“幸福泪花”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地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体会含着的意思。

①美国政府被同意钱学森回国。

②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指导作业。(略)

课堂导入缺乏生活意识,在“激情导入、营造氛围”这个环节中,以期通过教师激昂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而本文所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克服美国的重重阻挠归国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而,这样的导入,不但不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反而更增添了陌生感,拉开了学生与钱学森的距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

整体感知部分,未能将学生置身于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控意识过强,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困难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机会,没有自主的机会。

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缺乏自主性的选择过程,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意识的形成。

口头填空的设计,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完成的,只能紧跟教师的`教学环节亦步亦趋。

综观课堂主体部分的教案设计,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与转变,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设计的,不难想像,这样的课堂肯定还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这样的上课变成了师生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主导”痕迹太重。

本教案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不足,尤其是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教案中落实不够到位。整个设计基本上是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多关注对词句的分析,忽略了促进学生智慧、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完全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进行自主性阅读,而教案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直接面对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缺乏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与文本对话,互动对话,多向交流,教师没有很好地让学生读书,理析分析过分注重,应该通过反复诵读,形成一条情感主线,把语境、情境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进而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到钱学森献身祖国的赤诚之心,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我们的教学设计的要考虑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能否逐步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该教案关注怎样教的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过程,综观整个教案,课堂理性化、程序化太足,从提出读书要求到合作学习,从精读课文到总结全文,一切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教学只是在走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只能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引导学生融情于课文中,让学生品味词句,挖掘蕴涵在字里行间的隐隐情愫,导致了学生诵读不足,只停留在“语表层”,没有进一步地穿透“内蕴层”,咀嚼不足,没有经过揣摩咀嚼语言,得到的是教师强塞给自己“教参”上现成的结论,学生不能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审美体味,从而削弱了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

篇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受美迫害”的真相,并从中感受钱学林热爱祖国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钱学森说的话,体会人物心情感。

3、结合课文内容,注重积累和表达。

教学过程:

板块一:倾听与复述

1. 读题(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

2. 出示第1组词语:

听到消息 辞职回国 受美迫害

坚持斗争 得到支持 回到祖国

A. 指名读;B、齐读;C、利用这组词语说说本文主要讲钱学森的一件什么事?D、这6个词语中,文中对哪个词语写得最具体详细?--受美迫害

过渡:是的,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着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我们内的。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的第3 4自然段,去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习第3 4自然段。心就有一种冲动和迫切,很想了解美国当局是如何阻 迫害钱学森回国

A自学。B指名说迫害,并逐渐出示下列词语。

不准回国 间谍 被捕 折磨

美国迫害 公愤 营救 保释

仍旧迫害 限制 检查 监听

C学生练说。D指名说。并板书:阻隔 侮辱 限制 侵犯

过渡:同学们,钱学森面对美国当局的阻隔 侮辱 限制 侵犯,他是怎样做的呢?他没有屈服-─

4、出示句子:

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A齐读B坚决地读。

5、这是一个( )的钱学森!

板块二:朗读与体会

1、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内心产生一个疑问:

美国当局为什么如此无休止地阻挠、折磨钱学森的回国,--指名回答。

2、出示友情知识快速阅读钱学森的简介。--快速阅读

过渡:就是这么一可遇不求的人才,美国当局聘为终身教授,什么是聘为终身教授?聘为终身教授就意味着在美国有(金钱、有地位、有名誉)。有金钱有地位、有名誉就意味着钱学森在美国有什么?--指名说。同学们在这个人人梦寐以求的国度里,有金钱,有地位,有名誉他可以过着那是多么令人羡慕。但是,当钱学森一听到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3、出示句子:

但是,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A从“立即”你读懂了什么?B指导朗读。C“这里的一切”的是什么?

D指导朗读。提示:

1、钱学森兴奋地说:--学生接读

2、钱学森深情地说:--学生接读

3、钱学森又默默地对自己说:--老师读

4、钱学森几乎是大叫起来,对全世界地人说:--学生接读

师:但是,钱学森仅仅是为了回到祖国,回到中国来,却受到美国当局的阻隔、侮辱、限制、侵犯。但是钱学森

1、面对美国的阻隔,他

2、面对美国的侮辱,他

3、面对美国的限制,他

4、面对美国的侵犯,他

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师:他就这样与美国当局坚持了五年。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年,这是痛苦的五年,这漫长的五年,这又是苦苦等待的五年。接下来根据老师的描述,在一次感受钱学森的坚强,钱学森的不屈不挠,钱学森这颗爱国心。提示:

1、坚持斗争的第一年过去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第一

二组

2、坚持斗争的第二三年过去了,钱学森仍然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第三四组

3、坚持斗争的第四五年过去了,钱学森依然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全班

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师:同学们,钱学森回国后到底做了哪些贡献呢?--出示友情知识卡

师:钱学森的不懈斗争,感动了全世界人民,感动了中国政府,感动了中国人民,感动了周恩来等到老一辈领导。1955年,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的回国,9月17日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同学们,为什么说是幸福的泪花

板块三:拓展与升华

1、新中国的一切对他来说是这样的陌生,又是如此的新鲜。他踏着天安门广场的大理石,抚摩着汉白玉栏杆,他思绪涌动,感慨万千,(音乐想起)

他想起了( ),想起了( ),想起了( )

A写。B读

2、出示句子:

我相们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3、出示孙中山的话: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知道怎样爱国。

4、听歌--我的中国心

5、出示--

杨利伟 钱学森?

反思:

1、努力体现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但当课标提出这一理念时,时下的语文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人文”春风遍地开,“工具”成了课堂的绊脚石,成了课堂中最忌讳的行经,对以往的语言文字训练更是“谈虎色变”。

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它是语言的,学生在实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语文本体,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品位,记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所谓语文教学应“死去活来”。

2、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对教材把握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才可以深入地精读品位,只有把握着作者的文路,学生才可以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篇8:《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钱学森回国的经过,体会他的艰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3、感受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和他的爱国热情。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多元感知。

1、同学们,1955年的10月8日,我国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胞,他就是——钱学森。对于钱学森,大家了解些什么?(指名说)

2、踏上国土,他这样呼唤着: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板书),我们一起来读课题,你感觉到钱学森的内心怎么样?(指名说)

3、同学们,这“终于”这“回来”的背后,藏着多少辛酸,痛苦与幸福,让我们饱含着深情地再呼唤一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艰辛。

课文从哪儿写出了钱学森回来的艰辛呢?请同学们把课文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先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再读的时候,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他回来得艰辛?

三、细读品悟,体验艰辛。

(一)再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回来得艰辛,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读后交流,师生互动。

1、出示句子: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只好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

1)这时指的是什么时候?我听出了你对美国的不满,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2)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屈服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3)出示句子: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自由读,谁来读这个句子,听了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着重:没有屈服、不断

2、出示句子: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

1)什么是无休止?他受到了哪些无休止的折磨?想像一下,他还会受到什么折磨呢?只有谁会被关在拘留所里,这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个别读,评

2)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钱学森受到的磨难是深重的,读得真好。

3)他睡不好,吃不饱,穿不暖,受到这样无休止的折磨:他屈服了吗?再出示上个句子:读。

3、出示句子: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行动受到限制,会受到哪些限制?尽管生活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引读

4、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仅仅是为了回到祖国,就受到无休止地折磨,自由被剥夺,就这样过了5年,整整五年啊!在这五年里,特别在一定的时间里,他还会受到的怎样的磨难呢?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情况。

1)出示句子:

这五年里,

A、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春节来临时……

B、当夜深人静时……

C、当收到朋友信件的时候……

2)在这些时候,钱学森会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来说说,可以一个人说,也可以同桌、前后桌交流一下。

5、美国为什么要阻止钱学森回国,而且是千方百计?你明白吗?

1)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当美国一名海军军官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时,他说:“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于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里,他都值5个师!”

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这样说:“金波尔的话说错了,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三个师或五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同时,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其导弹实力加上十几亿人口,与苏美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看到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同学们,正是由于钱学森的突出表现,他所存在的价值,所以美国才千方百计地阻止他回国。虽然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回国,虽然他为了回国在美国过着监狱般的生活,然而——引读。

四、感知力量,升华情感。

1、那么是什么信念让他这样生活,这样苦苦坚持斗争了5年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出示句子: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读后谈体会。这里的一切指什么?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他会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面对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小结:同学们,从1950年到1955年,将近5年,这5年的时间对钱学森来说是多么漫长!钱学森25岁留学美国,45岁才回到祖国。他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在这20年中,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没有忘记故土的亲人朋友,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咱们全体起立,让我们带着对钱学森深深的敬仰之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反复复地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积累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触摸文本、贴近文本,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荡人心魄的爱国心,中华情,从而受到爱国注意教育。

篇9: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案教学设计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31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立即”、“被迫”、“雄伟”、“终于”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 4、感受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明确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步骤,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概括段意要明确,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语言表述要通顺连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老师要提4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要想答出来,www.520xy8.com/你可以想一想,我可能会提哪些问题,你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悟 1、猜一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 指名说,表扬积极思维的学生。 3、板书要提的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敬佩不敬佩?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地方使你觉得奇怪? 4、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回答问题要有课文中的依据。 5、反馈 随机点拨 指导朗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 联系华罗庚的事迹和他信中的一段话。 饱含诗情齐读两段话。 联系你的敬佩和愤恨,想想钱学森回国容易吗? 那一个词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终于) 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课题。 四、读中感悟 1、自读思考 钱学森为什么能顺利地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读一读,说说从中得到什么感受。 2、交流反馈 指名读有关句子,并用上“在……在……终于……”回答。 怎样支持?(理解“营救”)怎样关怀?(理解“过问”) 3、比较句子 (1)完成作业本第2题的(2)、(3)题。 (2)讲评作业 “被迫”一词说明了什么?“雄伟”、“终于”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齐读“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www.520xy8.com/article/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 这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5、感情朗读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朗读。 五、归纳主要内容 1、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 2、归纳段意。 3、尝试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说说段落大意连成课文主要内容时作了哪些修改。 六、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5、6题。 2、补充完整读后所感。   温馨提示:本文章的地址是:www.520xy8.com/Article/201010/16554.shtml欢迎转载并请保留地址,非常感谢!

篇10: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教学设计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自学检查。(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

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比较句子)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④.被保释出来后,行动受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被监听。

(2)钱学森的表现: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钱学森在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下,不屈服,坚持回国的决心。

3.分组读三;四自然段,概括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

钱学森后来是怎样回国的,下一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练习。

1.作业 本的1、2、3题。

2.朗读课文,熟读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三段,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并听写生字词:名誉放弃贡献行李折磨迫害募捐限制监听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2.读后回答: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 他坚持了5年;

② 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联系第4自然段,也包括美国科学界朋友的支持)

③ 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的关心一亲自过问指示在会晤中提出

3.读读钱学森胜利回国的语句,比较句子,体会含着的意思。

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被迫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不是心甘情愿的,是在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是在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下,无可奈何的决定。

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到祖国,现在回来了!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雄伟是什么意思? 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雄伟不但写出天安门城楼的气魄,而且还透露了钱学森对祖国天安门城楼是祖国的象征的无限崇敬之情:终于一词,说明了这一次的到来实属不易,它是钱学森历尽磨难,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感情地读钱学森说的话,读出他激动的语气。

4.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简要复述课文。

1.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2.回顾第八册第二单元复述课文的要求。

3.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

4.指导学生按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①第一段老师指导下复述。

②第二段学生试着自己复述。

③第三段放手让学生复述。

④连起来复述全文。

注意: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出示作业 本中的第4题,完成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 。

1.课后作业 题3。(学生可做作业 本第5题)

2.作业 本第6题。

3.听写词语:主持、正义、会晤、怀抱、关怀

4.熟读课文第三段,把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里人听。

本课板书设计 :

1、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立即决定回国

听到消息

可以放弃一切

不准回国 (检查、间谍)

受到迫害 被捕、被关、折磨

限制、检查、监听

世界各国(美国)

得到支持 政府和人民关怀

回到祖国 周总理过问

篇11: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懂课文,能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2、初步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学森坚决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给课文分了段,并自己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要联系概括每一段的段意,进一步学懂课文,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本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概括段意。

(一) 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这一段的段意可以怎样概括?

出示段意:

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

A、齐读段意

B、(点“决心”)自由读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钱学森要回国的决心?

出示:

“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自由读读,把钱学森坚决要回国的决心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正是这种坚强的决心,促使钱学森一定要早日回到祖国,回到他思念已久的祖国,让我们充满向往地再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段

1、钱学森这么迫切地要回中国,他回来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段,想想第二段写了什么?

2、谁能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出示段意: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

A、齐读段意

B、(点“种种手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段,找找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用笔在书上划划,做好读书记号。

C、交流:

D、从大家刚才找到的词句中,我们体会到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一步一步加深,先是不准回国,接着硬要检查,还加以诬蔑,然后又将他关押,进行无休止的折磨。

出示:

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受到”,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自己练练--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美国当局为什么要这样迫害钱学森,你读了这些话怎样想?

E、一个人回不了自己的祖国,甚至连最起码的人生自由也没有了,这是多么令人愤怒!面对这种迫害--出示:

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齐读--谁能做擂主把这个句子读好-- 谁来打擂 --齐读

F、这种面对困难,毫不退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是钱学森最终能回到祖国的一个原因,让我们再一次坚定有力读读课题。

(三)学习第三段

1、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没能使钱学森屈服,他回来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一下,这一段写了什么?

出示:

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A、齐读段意

B、“世界各国人民”是怎样支持钱学森的?(结合理解“公愤”“募捐”“保释”等词)

小结:这些人就是世界各国主持正义人们的代表,他们的行为便是“主持正义”。

C、中国政府和人民又是怎样关怀钱学森的?

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

(齐读)

一个国家的总理,不顾自己工作的繁忙与辛苦,还亲自过问一个科学家的情况,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钱学森的极大的关怀。

D、(引读)正是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1995年,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1956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出示:)

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齐读句子-- 你们在朗读时为什么强调“幸福的泪花”这几个字?

E、因此,他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出示:)

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谁能读好这个句字,自由练练--指名读--齐读

G、此时,一群记者手捧鲜花走向钱学森你能代表回答记者的提问吗?(小记者提问,学生代表钱学森回答)

让我们再来动情地读读这句话。

F、这句话的意思,也能用哪句话概括?

请一个同学读课题--女同学,让我们来感受钱学森当时激动的心情吧--男同学,让我们满怀深情的说 --让我们一起激动幸福地告诉大家--

三、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A、(出示三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新的本领,就是用段意连接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怎么来连接归纳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单元提示。

B、交流:怎样连接呢?

附板书:修改--删除--综合

C、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连一连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练习)

D、出示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讲评。

四、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懂了课文,概括了课文各段的段意,并学习了一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再去回顾钱学森回国的坎坷之路 !体会他坚决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切入点为什么说“我终于回来了”?

阅读切入点钱学森在回国的过程中历经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学课时2

板书设计

7、“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

立即决定回国 听到消息

可以放弃一切 不准回国 (检查、间谍)

受到迫害 被捕、被关、折磨

限制、检查、监听

世界各国――(美国)

得到支持 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2、看课题质疑:谁回来了,从哪儿回来,为什么要说“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口头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从( )回到( )的经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4、自学检查。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课后题第1题第(1)小题。

2、指名回答,读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指导理解:

①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联系第一自然段,是指“博士学位”、“专家”、“教授”,在美国内金钱、地位、名誉。)

②但不能放弃祖国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钱学森献身建设新中国的急切心情还表现在:

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决定回国工作。当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一……便立即……”充分表现了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4、分男女生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第2自然段是承接第1自然段的,它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5、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

四、学习第2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思考:①美国当局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的?

②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钱学森表现怎样?

2.读后回答:

(1)美国当局阻挠钱学森回国的4种手段

①.民航局通知他不准回国

②.海关检查他的行李,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是一个间谍。(其实是教科书和笔记本))

③.他突然被捕,被关在海岛的拘留所里,遭受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不能休息,体重下降近15公斤)。

篇1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一、课前铺垫,课中补充,让人物形象丰满。

我在《“我终于回来了”》这课备课过程中,通过钱学森回国前后资料的搜集,发现钱学森的爱国跟他的性格是相一致的。钱学森的性格孤傲而倔强,坦荡而不虚假。美国政府种种不人道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留住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服务。注意了这一点,再课中适时地补充一些课外材料,或者是课前预习中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孩子才不会仅仅声嘶力竭的呼喊,才能够超越时代去体会放弃一切的艰难,体会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大语文观就是要给学生大视野,这样才能够和文本对话中多元的解读,才能调动多元智能,才能够有足够丰富的独特体验。正是有了祖国,有了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要求,生读:“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时激情四射。

二、抓重点段、关键词。

我在这篇课文中直接让学生品味重点段落感悟文章,避免泛泛而谈.在学习钱学森应对美国政府阻挠中,仅仅让学生读,学生愤怒美国政府的卑鄙,无耻,野蛮,诬陷等只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而不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钱学森,让自己走进文本,走进钱学森。我在尝试中发现,抓住关键词“只好,硬说,无休止,其实”等词引导读,诱导感受,学生理解地就透彻了。教师适时评价:无奈啊,真是霸道,毫无人道,事实在前还要诬陷,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学生无形中就体会了美国政府的险恶用心和钱学森坚定的意志,透露着钱学森的矢志不移的爱国魂。

三、困惑

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前的铺垫应该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还是教师适当的缩小范围,更有利于学生高效率的.阅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毕竟学生要掌握的东西是比较多的,课中感悟,补充什么样的材料最合适,补充多少更能发挥作用和课外延伸是怎样提升和拓展阅读空间,这其中教师应该起一个怎样的作用。在本课时教学中不补充这些材料也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的,不过每一节课课前是否都能有这样的铺垫呢?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否直接而有效呢?都是值得思考和继续实践的。

篇14: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朗读对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注意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朗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

为了更好地缩短空间的距离,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分享成果的愉快。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语文,从而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要有胆量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在语文的海洋中徜徉的同时得到熏陶。

篇15: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执教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后,无论是对教材的内容,还是对作者的感情,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的学习兴趣,我都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用读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学生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读、领悟、体验、揣摩,从而感悟课文的真谛。

此外,我重视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深入地了解学生自主研究的情况,并参与研讨,建立自主互动的课程学习空间,努力创设新型师生关系。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对其学习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肯定,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充分地汇报后,我又及时地加以总结,同时有效地布置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交流课外收集的信息,提高知识水平。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领悟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同时,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责任感,也会伴随着情感的体验过程油然而生。

篇16: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除了读课文和自学生字,另外重点放在了解钱学森本人。

课题是钱学森语言,包括这句在内容,课文中共出现了钱老三句铿锵有力的语言,这三句话成为这篇课文学习的线索。“我终于回来了!”从这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联系前文中的“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去。”感受钱老杰出的才华、感受他回国之路的艰难曲折,然后联系后文中的“我要尽全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也感受他企盼早日回国、希望祖国富强的赤子之心。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一个重点就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了深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感,我设置了各种情境进行朗读和体会:当回国受到阻拦,他是怎样来克服的?他是怎样想尽千方百计的?当(归国遭到拒绝时),钱学森( );当( ),钱学森( );当( ),钱学森( )。在美国优厚的经济待遇面前,钱学森一直都盼望能早日回到祖国,他说——在美国极高的社会地位面前,钱学森一直都盼望能早日回到祖国,他说——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面前,钱学森一直都盼望能早日回到祖国,他说——。在想像补充内容的过程中,训练语言,并感受钱老坚定的归国之心。在反复地朗读与体会中,学生渐渐与人物靠近。后来在语言的品味中,还有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及文学作品中对钱学森的了解,表达对钱老献身祖国,赤胆忠心的敬佩。学生与文本、与文中人物的情感的融合比我想像中的好。

篇17: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反复复地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积累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触摸文本、贴近文本,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荡人心魄的爱国心,中华情,从而受到爱国注意教育。

篇18:《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课文所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克服美国的重重阻挠归国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不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钱学森归国的不易及那拳拳爱国之情。因此课一开始我便安排激情导入、营造氛围,通过激昂的情感、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读课题,产生质疑:“我”是谁?拉近了学生与钱学森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后,抓住“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回国?遇到哪些困难?”这一主导问题层层深入。先是感悟“钱学森一听到祖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放弃一切回国做贡献” 这一决定的伟大;接着体会美国万般阻挠钱学森回国时他的坚强意志;最后感悟“爱国情怀”。

综观整堂课,我认为结构比较完整,有两点比较成功:首先在对“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多次回读上,让学生感受到了虽然回国不易、艰辛,但钱学森回国的毅力是那么坚定;也感受到钱学森献身祖国的赤诚之心,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其二,在课堂结尾升华部分,借助于《我的中国心》音乐的感染力,从而使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大肆渲染并得以宣泄,感染了学生。

但是课堂上我由于怕时间不够用,因而在学习探讨美国是怎样阻挠钱学森回国时,没有深入地体会挖掘。应该组织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圈一圈,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一划,让学生分别从接到美国通知不准回国;冤屈钱学森为间谍;行动被监控;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等等这些内容上进行合理引导,反复朗读,即讲究面,又讲究点,逐个突破。

篇19:《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执教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后,无论是对教材的内容,还是对作者的感情,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的学习兴趣,我都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用读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学生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读、领悟、体验、揣摩,从而感悟课文的真谛。

此外,我重视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深入地了解学生自主研究的情况,并参与研讨,建立自主互动的课程学习空间,努力创设新型师生关系。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对其学习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肯定,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充分地汇报后,我又及时地加以总结,同时有效地布置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交流课外收集的信息,提高知识水平。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领悟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同时,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责任感,也会伴随着情感的体验过程油然而生。

朗读对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注意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朗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

为了更好地缩短空间的距离,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分享成果的愉快。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语文,从而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要有胆量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在语文的海洋中徜徉的同时得到熏陶。

在课堂上,创造性地理解、使用和处理教材,取舍和丰富教材。既尊重课文的整体,又避免了面面俱到;既突出重点段落,又保持了理解的完整性。对课文内容没有涉及的部分,即内容的空白,却利用了多媒体课件适当地加以补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和交流有关钱学森的资料,也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验,诱发情感共鸣。

在充分理解课文和深入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的心声诉诸耳际,既是阅读反思,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事半功倍,一举两得。课后,建议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成一篇小文章,努力实现阅读、反思、积累和习作的自然衔接。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500字

祖国我回来了诗歌

作文 爸爸,您终于回来了!

哥哥终于回来了作文450字

外公,我回来了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我终于飞起来了作文

二十年后,我回来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读《妈妈,我回来了》有感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锦集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