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耶好可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火把节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火把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把节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矫()跤()赛()
娇()狡()塞()骄()寒()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思考书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内容,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体会彝家人的优良品德。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彝家的火把节,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以及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二、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读句子从中感受到什么?(热情邀请)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五、学习第二部分,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
1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2、默读第二部分,找出最能体现火把节热烈场面的一个短语。
3、再读描写火把节几个场面的段落,划出能体现“盛典”的词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面、情景用心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⑶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⑷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问题: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还能接着写下去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后汇报。
4、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这些句子。(播放幻灯片)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默读文章第三部分,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七、小结写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来吧,……”这个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用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2、课文每一部分的开头都用了一个总起句,使文章条理清楚。
3、在描写火把节场面时有详有略的安排内容。
八、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九、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3、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板书设计:
准备
早准备
火把节场面午摔跤斗牛
晚点火把歌舞狂欢
来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
篇2:《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火把节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或演示文稿)
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⒊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⒈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⒊小组内交流。
⒋集体交流。
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教学之前,我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把课文读熟,并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本课语言优美,因此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多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出现的描写场面的句子很美,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能够脱离文本,说出自己的感受,想象很丰富,比如:教学第10 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这样也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再就是本课的四字词语很多,我让学生标出好词并选择自己理解的造句。学生对词语理解不错。
反思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
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不恰当,在字词环节用时过多,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这说明我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备课,细心研究,上好每一堂课。
篇3: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 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
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 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 矫( ) 跤( ) 赛( )
娇( ) 狡( ) 塞( ) 骄( ) 寒( )
3、近义词:矫健 ――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指出 你 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 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 着篝火跳舞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 灾难的勇敢
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 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 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4:《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
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篇5:语文《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把节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思考书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内容,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体会彝家人的优良品德。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彝家的火把节,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以及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二、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读句子从中感受到什么?(热情邀请)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五、学习第二部分,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
1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2、默读第二部分,找出最能体现火把节热烈场面的一个短语。
3、再读描写火把节几个场面的段落,划出能体现“盛典”的词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面、情景用心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⑶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⑷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问题: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还能接着写下去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后汇报。
4、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这些句子。(播放幻灯片)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默读文章第三部分,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七、小结写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来吧,……”这个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用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2、课文每一部分的开头都用了一个总起句,使文章条理清楚。
3、在描写火把节场面时有详有略的安排内容。
八、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九、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3、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板书设计:
准备
早准备
火把节场面午摔跤斗牛
晚点火把歌舞狂欢
来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
篇6:语文《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5、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介绍你了解的一些民族风俗。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4、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5、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3、小组内交流。
4、集体交流。
5、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6、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篇7:语文《火把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色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快乐的心情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默读5—10自然段,想:描写了火把节的哪些场面?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给每个场面拟小标题)
2、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课文哪些语段能体现出“盛典”的特点?(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3、作者几次邀请大家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二、合作学习
1、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面,
读读语段,抓关键词句,想象当时的画面,谈感受。
2、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典”:“典”是一种郑重举行的仪式。火把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读读12自然段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彝族人民的什么美德?
3、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情”: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抓几次的邀请,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喜欢火把节的场面。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感受表达出来。
5、视频欣赏——火把节。
三、汇报展示
小组按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汇报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四、达标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的笛子;姑娘们来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篝火着,着,着,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火把节是我们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缩句)
(2)、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缩句)
(3)、(造句)……不约而同……
3、拓展延伸: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你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篇8: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篇9: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交,到了晚上 ,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
1、介绍乐器: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
3、初听乐曲,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欣赏弹拨乐曲《节日》。
1、简介民族及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
2、初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乐曲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3、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
4、教师演奏乐曲的主题,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其他同学模仿手鼓演奏的动作。
四、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教学后记:
这节课首先集中学生注意力,聆听音乐;能让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听辨演奏乐器的音色,能用手鼓为乐曲伴奏。很有成就感!!!
篇10:《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
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重点)
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mì) 攒聚(cuán)
涅槃(pán) 翱翔(áo) 氛围(fēn)
亢奋(kàng) 禁忌 祈祷
全神贯注 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2.解释词语。
心仪:心中仰慕。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2)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4)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2.通过本文来看,彝族火把节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彝族火把节特点: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参与人数众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品味语言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连用两个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打着黄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载歌载舞的情态之美。
2.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语言气势,有力地突出了夜晚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
四、板书设计
火把节
内容:简介、传说、“选美”、狂欢场面、重要意义
特点:与丰收结合,人数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约: 人声(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数不( )数 胜:
兴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课后第2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这一段的比喻句是_________ 。把_________,写出__________________ 。
(3)“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篇11:五年级下册《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第三部分(第11—14自然段)写彝族火把节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全文中“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的四次出现把全文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课文重点:第二、三部分;朗读训练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的四次反复,朗读全文的时候,要在这四句话的引领下读出节奏,从火把节的精心准备,到火把节的盛况展现,再到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强读写结合点:写一段庆祝节日时的场面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略。
2、形近字:寨矫()跤()赛()娇()狡()塞()骄()寒()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 山寨 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读句子
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为你?”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来吧?”(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板书设计
1、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准备节日的饭菜。不惧恶势力。
2、斗牛,火把节
3、摔跤,勇敢,坚强
4、点燃火把,不屈不挠
篇12:《火把节》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重点引导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先以“闯关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此环节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继而,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通过充分地朗读,感受了五个场面的热闹非凡,学生用比赛的形式完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习。
不足之处:
1. 对于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五个场面的描写,刚开始大多数学生很难回答正确,只是表面地理解成场面热闹的一些形容词,应当选择第一个场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概括,由引导再到放手,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
2. 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篝火晚会部分的朗读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这是值得深思的,在下一节课的试教中应当避免此问题的发生。
篇13:《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激情四溢的火把节,全文的感情也可以用热情奔放、充满民族自豪感来概括,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14:《火把节》教学反思
福和希望小学 余娟 《火把节》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用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多朗读,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摔跤,斗牛,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感受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还感悟到新的内容,如:让学生了解到这篇课文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开头和结尾,向即将到来的客人发出盛情邀请。
在感悟的同时也不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向学生讲解比喻的另两种形式并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新课的教学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
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
篇15:《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在讲授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感情。这篇课文特别适合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很枯燥乏味。
引导学生朗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体会“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只见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两句话,让他们明白这也是比喻句的另一种形式。
遗憾的是,这篇课文我一开始没有引导好,稍显平淡无味,没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火把节的来历,没有好好的朗读。
以后的课堂安排一定要好好安排。
篇16:《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因此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体会“日上三竿,斗年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两句话时,能及时地向学生讲解这是比喻的另两种形式;教学第10自然段时,能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学生对这些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掌握需要依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细心指导。
反思本节课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1.新课的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最后一遍朗读全文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
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普通话不太好,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方言??这些问题和老师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细致有直接的关系。
篇17:《火把节》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
偃师市城关镇西寺庄小学贺艳娜
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四课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4、通过实践活动----《来吧,一起参加火把节》,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
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有关春节的传统习俗,回忆过节时的热闹场面,导入课题。
二、引导质疑。
学生齐读课题,回忆课前预习时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出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2、过火把节时,人们要做哪些准备,举行哪些活动?
三、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解决问题,并激情朗读课文。
(一)、人们为什么要过火把节?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述这个问题的两个自然段;
(2)、认真阅读第12、13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人们为什要过火把节?引导学生发现,彝家人过火把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胜利,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先祖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要把这种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3)、细品第12、13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精神。
(二)、过火把节时,人们要做哪些准备,举行哪些活动?
(1)、师生谈话,总结发现:过火把节时,人们要做哪些准备和要举行哪些活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活动场面: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活动场面。2、出示《凉山火把节宣传视频》,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想要迫不及待地参加火把节的激情。3、让学生在满怀激情的状态下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三、实践活动:《来吧,一起参加火把节》。
1、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当导游,一部分当游客,并出示活动规则;
导游规则:导游必须四人一组展开活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书中的语言,诚恳邀请对面的游客们来参加火把节旅行团,但是,每位导游必须而且只能说一句话。哪个旅行社获得对面赠送的笑脸最多,就表示招揽的游客也是最多,那么这个旅行社就是最终优胜者。
游客规则:游客也是四人一组,在导游团向游客发出邀请之后,要迅速进行“参加哪个旅行团”的集体裁决,决定之后,派代表把笑脸贴在旅行团其中一位导游的衣服上,就表示他们选择了这位导游所在的旅行团,并且最后要说明选择理由。
2、导游团策划,决定用什么语言来招揽游客;
3、各旅行团的导游向游客发出邀请;
4、游客团体讨论,决定要加入哪个旅行团;
5、游客用笑脸贴画表决意见。
6、宣布优秀导游团队,并由选择他们的游客团队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师生鼓掌,对优秀导游团队表示祝贺。
四、激情朗读,结束教学。
在课件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师生同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向天下游客发出邀请。
五、布置作业。
1、用你最喜欢的词语写一句话。
2、给家长或朋友介绍火把节(可以融入你对火把节的更多认识)。
3、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搜集资料,模仿本节课的叙述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六、课外拓展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你对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很有兴趣,我们课下交流,好吗?下课!
附:板书设计
4、火把节
胜 利 着盛装、备佳肴
勤劳勇敢 纪念 斗 牛、摔 跤
不屈不挠 篝 火 晚 会
[《火把节》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
篇18: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火把节之歌》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俗风情中的一篇新课文,是王充闾去四川彝族自治州观光火把节活动之后所写的一篇散文,公开课《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从彝族特有的风习和传说中发掘彝族人民对火特有的感情,进而揭示出火在其民族发展和现实需要之中与人们形成的亲密关系。本文妙语连珠,使用大量修辞手法和现代、古代诗文描绘出火把节的盛况,尤其在持火把游行这一片段中作者点出了火把节活动的现代精神。
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这样教授:
一、激趣导入
我在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对哪个民族有所了解?”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而引出本课的“主角”彝族。
接下来我使用PPT展示彝族的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丝”,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以上这段文字十分巧妙地揭示了“彝族”的“彝”的来历,从造字法这一方面进行引导,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即: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初读课文,识民俗之美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经讨论得出:1、火是圣物,净化一切。2、火是神物,神之所在。3、火是中心,凝聚人心4、火能照亮文明、除害保苗。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彝族人民对火怀有一种虔诚、敬畏的感情。再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一段重点写明了“为什么要举行火把节?”
学生纷纷找出是第五自然段,是因为一个传说,所谓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古诗,于是我要求一个学生使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进行概括火把节形成的由来:纪念英雄,祈祷丰收。这一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再读课文,品文字之美
我和学生们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王充闾先生来到彝族自治州,领略他们的火把节风光。同学们看到彝族人们在火把节中举行了哪些传统习俗?”学生阅读后可快速找出:歌舞表演、选美活动、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习俗片段进行朗读,第一个学生找的是歌舞表演,我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请注意作者的描写,歌声是优美动人的,舞步是轻盈可人的,像女儿河一般碧波柔缓、清澈柔美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又展示了歌舞表演的图片,增强了直观性。随后全班学生都认为应该读出舒缓、柔美、甚至带有一点妩媚的感觉,接着我要求全班女生进行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第二个学生是男生,因此他喜欢持火把游行这一活动,我进行了这一的朗读指导:如果说歌舞表演是优美动人地唱起来,那么持火把游行就是漫山遍野的响起来,他们的队伍如此庞大,他们的歌声如此响亮,犹如金龙飞舞天空都大放异彩,这一场面堪称壮观,堪称雄浑!”同时我也将这一画面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感受。随后要求全班男生以响亮的声音、昂扬的气势读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活动我是根据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来设计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随后,我要求学生对描写这两个活动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学生找到了“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教学反思《公开课《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这三句话,赏析结果为:第一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打着黄油伞、牵着三角彩巾的彝家女儿载歌载舞的情态比作女儿河和太阳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歌舞表演时柔情似水、美丽动人的身姿。
第二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持火把游行的场面比作金龙飞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之壮,气势之大。第三句使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气势,有力地突出了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赏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补充的理念。
四、研读课文,悟精神之美
本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歌”的含义,我将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和难点,符合了“重视和培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歌”是什么意思?(即:歌颂)再进行小学合作学习,探究歌颂的是什么。这一活动是基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得出了一点:歌颂旺盛的生命力。我追问:“这一点是从哪里看出的?”他们回答我: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这些活动里看出的。”我继续追问:“那么当我们看到女性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和充分展现他们风姿的选美活动时,我们歌颂什么呢?”学生们窃窃私语:“美”。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文章内容,这一种美仅仅是外在的美吗?学生们回答:“不是,还有一种心灵美,选美要看姑娘们的身材容貌、穿着打扮,又要看她们的仪态丰采,还要看平时的道德品行,包括对待长辈的态度。”我说:“有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一同学心领神会:“对外在美、内在美的追求。”
在教参中写道:这篇文章从火把节透视彝族的民族性:传统精神与现代人心理需求的统一。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歌颂了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精神,因此我开始引导:“彝族仅仅900万人口,但是如今依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靠的是什么?他们1000年历史之久的火把节流传至今,将所有传统习俗都流传下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们顿悟,这是一种传承精神,作者对彝族的传承精神也进行了歌颂,接着我用PPT展示了这样一段话:“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表达了个人的文化理想,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能量。要求学生朗读并感悟。体现了基本理念中“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五、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要求如下: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一个传统节日的片段。
我认为初一学生目前最缺乏的正是描写能力,因此学习了好文章,就要趁热打铁,将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如修辞等)活学活用,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认为随堂小练笔十分重要。
经过课后与其他听课老师的交流探讨,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文教学顺序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先让学生认识“火把节”是什么(即:有哪些活动),再探究火把节的成因,这样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心理。
2、“彝族人民对火的感情”这一问题与“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略显重复,我本意是想培养学生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但将其单独列为一个问题显得有些累赘,可巧妙穿插或一句带过。
3、教参中写道“王充闾所吟诵的在全诗尾章《凤凰再生歌》中‘凤凰和鸣’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作者用凤凰从火中再生,成为不死鸟来象征中华民族的复兴,火是促成凤凰再生的催化剂。王充闾借此诗抒写了对于火的礼赞,是火使彝族焕发青春,永葆活力。”可见,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诗句引用对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只字未提,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4、对于作者最后一段文字并没有展开讲解,最后一段文字中写道“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一反平日里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这句话是及有内涵可挖掘的,这也是“歌”的一部分,歌颂的是彝族人民“解放天性,对自由的追求”。
5、在“课外拓展,读写结合”这一部分中要求不明确,“生动的笔触”太笼统,可具体到“使用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二来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使学生快速上手。“传统佳节”也过于笼统,可以具体到“春节放鞭炮的场面”让学生展开描写,可以便于全班同学商量探讨、借鉴学习,也便于教师的讲评。
此课意义非凡,是本人第一年工作的第一场校级公开课,有诸多不成熟、不正确的想法,还望海纳。今后定将再接再厉,刻苦钻研,为语文教育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 火把节的作文
★ 七月火把节主持语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火把节教学设计(合集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