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火把节的教学方案

时间:2023-08-19 03:39:32 作者:海底捞肥牛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海底捞肥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热闹的火把节的教学方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热闹的火把节的教学方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大班主题:《热闹的火把节》

有益的经验: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知道“火把节”的来源,过节的时间,节日的风俗等等。

内容与分析:

彝族人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彝族人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其隆重程度不次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活动中,应着重让幼儿了解“火把节”的来源、节日的风俗等。并用几种感知感受彝族人的快乐心情与“火把节”的热烈气氛。

教学过程或建议:

活动一:科学《七月“火把节”》

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感知去了解七月“火把节”的相关知识,懂得“火把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等等。

2、在活动中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气氛,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彝族“火把节”的相关图片或录像

活动过程或建议:

(一)教师扮演“导游”让幼儿坐上“旅游大篷车”进行“中华民族风情旅游”,引出主题。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相关知识。

提问:1、图上的人们是哪个少数民族?

2、他们在做什么?

3、你知道他们在过什么节日吗?

小结:这是彝族人特有的节日叫做“火把节”,一般在七月举行,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扎火把,天一黑就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把大家的火把堆在一起,点起熊熊大火,然后彝族人便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三)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教师

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英雄战天魔》

(四)体验彝族“火把节”的热闹气氛。

1、游戏:《对歌》

2、游戏:《摔交》

3、制作:《火把》

篇2:大班主题《热闹的火把节》教案

大班主题《热闹的火把节》教案

主题活动名称:《热闹的火把节》

有益的经验: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知道“火把节”的来源,过节的时间,节日的风俗等等。

内容与分析:

彝族人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彝族人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其隆重程度不次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活动中,应着重让幼儿了解“火把节”的来源、节日的风俗等。并用几种感知感受彝族人的快乐心情与“火把节”的热烈气氛。

教学过程或建议:

活动一:科学《七月“火把节”》

活动目的:

1、通过各种感知去了解七月“火把节”的相关知识,懂得“火把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等等。

2、在活动中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气氛,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彝族“火把节”的相关图片或录像

活动过程或建议:

(一)教师扮演“导游”让幼儿坐上“旅游大篷车”进行“中华民族风情旅游”,引出主题。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相关知识。

提问:1、图上的人们是哪个少数民族?

2、他们在做什么?

3、你知道他们在过什么节日吗?

小结:这是彝族人特有的节日叫做“火把节”,一般在七月举行,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扎火把,天一黑就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把大家的火把堆在一起,点起熊熊大火,然后彝族人便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三)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教师

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英雄战天魔》

(四)体验彝族 “火把节”的热闹气氛。

1、游戏:《对歌》

2、游戏:《摔交》

3、制作:《火把》

活动二:音乐《热闹的火把节》

活动目标:

1、学习跳集体舞,感受音乐的热烈情绪。

2、进一步感受“火把节”中彝族人的欢快心情。

活动准备:

《热闹的火把节》的磁带;人手各一个自制火把。

活动过程或建议:

(一)、在《热闹的火把节》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手拿自制的火把自由的跳舞,感受音乐的热烈气氛。

(二)、学习集体舞《热闹的火把节》。

1、学习彝族舞的基本动作:小跳步、踏点步。

2、学习舞蹈的基本队行变化。

(三)、进行动作创编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四)、表演集体舞《热闹的火把节》,体验舞蹈的快乐情绪。

环境创设:

在教室四周贴上彝族“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并将孩子自制的火把贴于教室的墙上。

生活渗透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游戏,如:《对歌》、《斗牛》等。

家庭渗透:

家长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有关“火把节”的故事与知识。

活动评价:

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基本掌握了彝族“火把节”的相关的知识,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并且也培养了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加深了认识。

篇3:《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把节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矫()跤()赛()

娇()狡()塞()骄()寒()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思考书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内容,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体会彝家人的优良品德。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彝家的火把节,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以及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二、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读句子从中感受到什么?(热情邀请)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五、学习第二部分,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

1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2、默读第二部分,找出最能体现火把节热烈场面的一个短语。

3、再读描写火把节几个场面的段落,划出能体现“盛典”的词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面、情景用心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⑶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⑷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问题: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还能接着写下去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后汇报。

4、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这些句子。(播放幻灯片)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默读文章第三部分,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七、小结写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来吧,……”这个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用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2、课文每一部分的开头都用了一个总起句,使文章条理清楚。

3、在描写火把节场面时有详有略的安排内容。

八、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九、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3、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板书设计:

准备

早准备

火把节场面午摔跤斗牛

晚点火把歌舞狂欢

来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

篇4:《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火把节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或演示文稿)

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⒊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⒈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⒊小组内交流。

⒋集体交流。

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教学之前,我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把课文读熟,并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本课语言优美,因此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多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出现的描写场面的句子很美,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能够脱离文本,说出自己的感受,想象很丰富,比如:教学第10 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这样也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再就是本课的四字词语很多,我让学生标出好词并选择自己理解的造句。学生对词语理解不错。

反思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

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不恰当,在字词环节用时过多,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这说明我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备课,细心研究,上好每一堂课。

篇5: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 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

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 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 矫( ) 跤( ) 赛( )

娇( ) 狡( ) 塞( ) 骄( ) 寒( )

3、近义词:矫健 ――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指出 你 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 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 着篝火跳舞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 灾难的勇敢

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 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 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6:《火把节》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重点引导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先以“闯关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此环节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继而,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通过充分地朗读,感受了五个场面的热闹非凡,学生用比赛的形式完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习。

不足之处:

1. 对于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五个场面的描写,刚开始大多数学生很难回答正确,只是表面地理解成场面热闹的一些形容词,应当选择第一个场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概括,由引导再到放手,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

2. 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篝火晚会部分的朗读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这是值得深思的,在下一节课的试教中应当避免此问题的发生。

篇7:《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

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篇8:《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激情四溢的火把节,全文的感情也可以用热情奔放、充满民族自豪感来概括,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9:《火把节》教学反思

福和希望小学 余娟 《火把节》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用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多朗读,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摔跤,斗牛,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感受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还感悟到新的内容,如:让学生了解到这篇课文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开头和结尾,向即将到来的客人发出盛情邀请。

在感悟的同时也不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向学生讲解比喻的另两种形式并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新课的教学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

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

篇10:《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在讲授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感情。这篇课文特别适合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很枯燥乏味。

引导学生朗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体会“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只见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两句话,让他们明白这也是比喻句的另一种形式。

遗憾的是,这篇课文我一开始没有引导好,稍显平淡无味,没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火把节的来历,没有好好的朗读。

以后的课堂安排一定要好好安排。

篇11:《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因此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体会“日上三竿,斗年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两句话时,能及时地向学生讲解这是比喻的另两种形式;教学第10自然段时,能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学生对这些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掌握需要依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细心指导。

反思本节课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1.新课的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最后一遍朗读全文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

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普通话不太好,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方言??这些问题和老师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细致有直接的关系。

篇12:火把节的活动方案

关于火把节的活动方案

20xx年凉山国际火把节举办之年,为给节庆活动增色添彩,特别是为我们西昌市的火把节活动展现多姿多彩的一面,同时为了进一步宣传我洛古波乡,加快建设美丽富饶和谐新洛古波,快速推进我乡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乡将借国际火把节――“东方情人节”及雅西高速路贯通的有利契机,发动全乡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在充分挖掘本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举办“洛古波乡彝族火把节”活动!

一、活动主题

以“美丽富饶新彝家,民族文化活化石,旅游新体验,流星落山寨”为主题。在充分挖掘本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不断提升西昌整体形象的同时,努力打造出洛古波乡独具特色的旅游平台,充分展现火把节彝乡山寨彝族群众点燃火把,演绎火把节之夜“满天星斗落人间”的壮观景象。

二、举办时间

此次活动安排举行一天(20xx年7月20日)。

三、举办地点

1、7月20日白天的开幕仪式和祈福仪式、民俗文化表演、民俗竞技比赛,将在洛古波乡俄池格则村旁的梧桐树学校运动场举行。(在西昌城区可座17路14号邛海方向终点站上行200米和105路158路306路德昌班车在电池厂下)

2、7月20日晚上的“彝寨火把节之夜”将在俄池格则村举行,活动的场地是一条围着高原湖泊和错落有致的彝家村落的小路,沿途湖泊边的草地上将作为篝火晚会的主场地,届时奔放的民族达体舞和热情的火把将把山乡的夜空点亮,一场原汁原味的彝家火把节将在这里展现。

四、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晚上19:00至22:00进行“彝寨火把节狂欢”活动。首先祈福仪式,然后是民俗表演,领导点火仪式将晚会推向高潮演绎 “满天星斗落人间”、达体舞狂欢。

五、活动特点

1、由于我乡大部分的.村民来自全州各县,他们的聚集为我乡带来了全州17个县、市各具地方特色的彝族文化与特色,届时多彩多姿的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将成其为难得一见的“彝族传统文化、艺术博物馆”。

2、我乡今年火把节的活动将立足于“传统”和“原汁原味”,以浓郁的彝族传统韵味为主调,以质朴的彝族特有的民间活动为活动项目,以本乡本土的彝人为活动中心,着力将本次活动打造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六、预定酒店、餐饮

当地向导电话:14780641276(阿格)QQ:330900522。

篇13:语文《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把节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思考书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内容,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体会彝家人的优良品德。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彝家的火把节,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以及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二、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读句子从中感受到什么?(热情邀请)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五、学习第二部分,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

1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2、默读第二部分,找出最能体现火把节热烈场面的一个短语。

3、再读描写火把节几个场面的段落,划出能体现“盛典”的词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面、情景用心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⑶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⑷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问题: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还能接着写下去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后汇报。

4、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这些句子。(播放幻灯片)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默读文章第三部分,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七、小结写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来吧,……”这个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用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2、课文每一部分的开头都用了一个总起句,使文章条理清楚。

3、在描写火把节场面时有详有略的安排内容。

八、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九、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3、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板书设计:

准备

早准备

火把节场面午摔跤斗牛

晚点火把歌舞狂欢

来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

篇14:语文《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5、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介绍你了解的一些民族风俗。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4、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5、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3、小组内交流。

4、集体交流。

5、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6、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篇15:语文《火把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色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快乐的心情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默读5—10自然段,想:描写了火把节的哪些场面?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给每个场面拟小标题)

2、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课文哪些语段能体现出“盛典”的特点?(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3、作者几次邀请大家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二、合作学习

1、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面,

读读语段,抓关键词句,想象当时的画面,谈感受。

2、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典”:“典”是一种郑重举行的仪式。火把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读读12自然段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彝族人民的什么美德?

3、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情”: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抓几次的邀请,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喜欢火把节的场面。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感受表达出来。

5、视频欣赏——火把节。

三、汇报展示

小组按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汇报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四、达标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的笛子;姑娘们来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篝火着,着,着,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火把节是我们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缩句)

(2)、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缩句)

(3)、(造句)……不约而同……

3、拓展延伸: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你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篇16: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火把节的作文

《火把节》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

国庆真热闹教学反思

彝族的火把节的作文

七月火把节主持语

七月火把节主持开场白

彝族火把节四年级作文

热闹反义词

热闹的火把节的教学方案(整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热闹的火把节的教学方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