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 第1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2篇:解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3篇:解简易方程(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4篇:514《简易方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5篇: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第6篇: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7篇: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8篇: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9篇: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0篇: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1篇:第四单元简易方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2篇: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3篇: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第14篇: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第15篇: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第16篇: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第17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道滘镇中心小学 卢凤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完成后汇报)
生: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习等式的性质
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
(3)如果a - 7=8,那么a - 7 + 7=8( )
(4)如果X+9=45,那么X+ 9-9=45( )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 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7、看书质疑
8、学生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9、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师: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19.
生:使方程一边只剩X。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1是方程的解。
10、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生:我根据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方程两过仍然相等来解这两个方程的。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方程你打算怎样算。
①X+0.3=1.8
② X-1.5=4
③X-6=7.6
④X+5=32
2、我会填。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3、我会选
(1) χ+32=76的解是( )
A、χ=42 B、χ=144 C、χ=44
(2) χ-12=4的解是( )
A、χ=8 B、χ=16 C、χ=23
(3) χ+8=60的解是( )
A、χ=480 B、χ=52 C、χ=7.5
(4) χ -3.5 =1.5的解是( )
A、χ=5 B、χ=20 C、χ=2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5、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本63页练习十一第5、6题第1、2横行。
篇2:解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五、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记:
篇3:解简易方程(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新塘小学 何济勇
教学内容:P105~106页例5、6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ax±bx=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2、能正确解ax+bx=c的方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ax+bx=c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化简形如ax+bx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解下列方程
3x-43=27 3x+4×3=27
二、新授
1、出示下图:看图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板书: 4x+3x (4+3)x
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1)这个式子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师巡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或者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
(3)教师对两种思考给以充分肯定后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板书如下:
4x+3x=(4+3)x=7x
答:这一天共卖出玩具车7X元。
(4)思考:上午比下午多卖多少元?口头列式后,板书:4X-3X=X。
(5)订正并提示:1个x,可以写成x,1可以省略不写。
(6)引导学生小结: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x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x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以x,计算出结果。
(7)练习:
4X+5X= 3.5t-t= 7b+b= 12a-2a-4a=
3X+6X-8X= 2X+5X+3=
学生自己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订正时注意特殊类型如:3.5t-t 3x+6x-8x 2X+5X+3
2、将上题补充条件和问题:“玩具车一天共卖得56元,每辆玩具车多少钱?”
(1)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师个别指导。
(2)集体订正,让学生讲计算过程,并板书解题过程。
解方程4x+3x=56
解: 7x=56
x=8
检验:把x=8代入原方程。
左边=4×8+3×8=56,右边=56。
左边=右边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3、练习:P106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小数时要注意小数点。
4、拓展:
师:其实,用方程解决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早有出现,你们知道吗?请看书P106。
生看书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古朴,以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X”
(1)5x-4.7x==1.7x ( )
(2)8x+0.06x=8.06x ( )
(3)3.5x-x=3.4x ( )
2、P107第4题。
3、对比练习:解下列方程
3X+2=20 3X+2X=20 3X+2X+5=20
4、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程与前几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解这样的方程首先应该怎么做?
四、作业
P107第2题。
篇4:514《简易方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标题 例题安排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2节 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 方 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解形如x±a=b的方程
例2 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
例2 解方程ax±ab=c及其应用
例3 解方程ax±bx=c及其应用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比较差,学生不能准确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甚至连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数量关系都没有掌握好,对于列方程时必须要准确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我来说是一个要面临解决的大难题。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
2.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 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16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用字母表示数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2)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意义。
(3)学会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2.过程与方法: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掌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比较,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1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和交流。
②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思想方法。
②培养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并根据所学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 2
方程的意义 知识目标: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
等式的基本
性质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1
解简易方程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3、培养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帮助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
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计算问题 1、进一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2
稍复杂的方程(一) 1、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1
稍复杂方程(二)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
稍复杂方程(三) 1、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解“已知有两个数的和或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数各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的能力;
3、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
复习整理和
机动 2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2
合 计 16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篇5: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简易方程例4(课本第110页)练习二十七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⒈进一步掌握转化的思路,正确解答二步计算的方程。
2.在掌握ax±b=c的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二步计算的文字题。
3.养成分析的习惯,训练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解下列各方程,并说明解题的思路与解法根据。
(1)3.8一x=2.9(2)5x=12.5(3)3.8一4x=2.9(4)3×7十5x=42.5
小结:(1)一⑵是最基础的简易方程。只要根据四则互逆关系,就可以求解;⑶一⑷比前二题稍复杂,只要把ax看作一个数,那么二步的问题就转成我们最熟悉的基本方程来解答。
2.用方程表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填在横线上:
(1)x的2倍与3.5的和是7.3:
(2)从30里减去x的1.5倍,差是18:
(3)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
小结:这些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来解答,恐怕不是一件易事,但当我们用方程列式时,却没有那种难的感觉,在方程里,逆向问题变顺向;也就不难了。
二、新授
揭示新课内容;
转化的思路,给我们的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节课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考方法,继续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1.教学补充例:
解方程X一0.8+4=9
(1)分析题意;能不能说出这个方程所表达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很显然方程表示X减去0.8的差加上4得9。
想一想怎么转化,使得这个方程解得更顺些?
让学生议一议,最后取得共识:是应当把X一0.8看作一个加数,问题就好办多了。
⑵议出了基本思路后,可由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师巡视,确定一生板演:
解:把X一0.8看作加数,那么
X—0.8=9—4
X—0.8=5
X=5十0.8
X=5.8
全班一块用口头检验一下:5.8一0.8+4=5十4=9(正确)
小结比较:前面各题,我们通常把aX看作一个数,而本题则是把(Xl一0.8)的差看作一个数,把题顺利拿下了,说明转化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3)完成做一做的1一2解方程X+15一21=6和4(X一0.8)=9
想一想:这两题方程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可以把谁看作一个什么数来转化?
师巡视后,作简要的讲评。
⒉例4的教学。
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求这个数。
分析:这个问题所提供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根据课复习的第2个题组的训练,学生不难得到,这样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只要在格式上注意强调设题即可。
尝试作业后,师可规范板出:
解:设这个数是X。
6X一35=13
把6X看作被减数
6X=13+35
篇6: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见底部附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
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时安排: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
4、在学习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生活中、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
(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a2表示什么?2a表示什么?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口答结果:3的平方 5的平方 6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课后小记: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反馈出学生C与S不分。为此,我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摸图形的周长时就要用手沿边画一周,所以是C;摸面积是时就要用手把物体的表面全部都摸到,所以是S。通过这种动作形象记忆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区别这两个字母的含义。
今天十分紧张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差强人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如b×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a+b)×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理解式子的含义。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所表示的含义,知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导入: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而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教学例4(1):
(1)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大了?(指几名学生来猜)
师:老师不告诉你们实际年龄,只告诉你们我比XX同学大23,请你们算一算,XX同学在1岁、2岁、3岁……到现在11岁时,老师各是多少岁?
跟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XX同学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3=24
2 2+23=25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接着写,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师:这样的式子还能写下去吗?(师在表下补一栏,并打上省略号)
师:XX同学的年龄在变,老师的年龄也在变,但有没有不变的?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
法2:a+23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23中,a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a+23表示什么?
(a表示XX的年龄,30表示老师比XX大的年龄,a+23即表示老师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5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在月球上宇航员是跳着走路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表中的X表示什么?6X呢?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出示举重记录的小资料。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6X=6×15=90,使学生掌握求含有字母算式值的正确写法。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独立解答P49 第4题 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v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vt=150×30=4500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 例4(2):
法1: XX的年龄+23岁=老师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 a+23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老师的年龄是: 6a=6×15=90
a+23=11+23=34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郑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学生在草稿本上由郑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困惑:教材50页第5题“鸟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05~0.06倍,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一个人重a千克,骨骼约是( )千克。”按以往老教材的说法,这里只能说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18%。因为不足1倍,所以只能说是几分之几或零点一八,为何在这题还能以“倍”自居?不知道是否与老教材有所区别。
篇7: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杜玉梅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般地说,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4、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篇8: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1.用字母表示数
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的作用
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
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
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
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运算定律、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
(1)算术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
(2)代数方法是数学的一般方法,在这里学习方程,可先行渗透代数方法。
课标对这方面内容的规定和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和义务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
(1)解方程的方法
九义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实验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
从已有的实验来看,方程解法的这种改变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在培训过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可这种改变。
(2)方程的类型
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类型(不是不能解,是解答过程比较麻烦,如果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一是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列出其同解方程,如x+b=a、bx=a)。
增加了a(x±b)=c的类型。
(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九义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
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
三、具体内容
标题 例题安排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2节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 方 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解形如x±a=b的方程
例2 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
1.用字母表示数
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
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
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儿,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
(2)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
(3)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
“你知道吗?”
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面积单位可放在例3平方的表示法以后再教学。
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1)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
(2)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
例4(代数式)
(1) 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
(3) 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
(4) 代入求值。
练习十
出现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第6、7题的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单价人、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2.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1)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
(2)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
(3)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
(4)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
天平原理(等式性质)
(1)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
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
解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
(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
解基本的方程
例1(x+a=b)
(1) 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
(2) 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
(3) 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
(4) 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
例2(ax=b)
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
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
※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
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
(1) 结合现实情境。
(2) 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
(3) 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
(4) 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5)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
(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如把“半小时”写成“30分”,把“1.8千克”化成“1800克”。
(2)渗透环保教育。
练习十一
第8~11题结合生活实际,取材面宽。
篇9: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柯木塱小学数学科 五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教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基础不扎实甚至偏差,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学习主动性欠缺,方法单一,疏于动脑;计算不准确,综合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实际应用中对数量关系找得不准确,理解不到位,前后知识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于知识规律性的探索和应用上欠灵活,掌握得不够牢固,成绩很不理想。
通过半个学期的教学,两个班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在第一单元的考试很不理想的情况下,两个班的学生能积极的端正学习态度,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的补差辅导班,在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第二单元的检测有了较大的进步;不少后进生开始学数学、爱数学,学习的兴趣大为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培养起来。
本单元的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较为紧密,在以往教学中,已逐渐让学生认识和体会方程的意义和解法,如利用课本35页第12题、46页第九题、53页19题等题目的练习。在教学第四单元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加强对解简易方程的计算,举行了一次口算能力的前测,在40道检测题中,有2人全对,占总人数的2%;有22人对35题以上,占总人数的25%;两个班的总平均分为26.8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用算术法思考,总想着用条件求问题,未能淡化条件,建立与问题相关的最明显的相等关系;因此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加强分析等量关系的训练,结合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建立代数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应用题。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字母表示数或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并检验。
3.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1.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解含有二、三步运算的简易方程的方法与原理。
3.掌握根据题意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列出方程解应用 题。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并检验。
4.能准确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5. 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2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1.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1. 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 1课时
14
周
1.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 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 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
3. 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方法; 1课时
1. 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及转换;
2. 简便运算用字母归纳的方法;
3.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二.
1课时
1.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1.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
2.在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1课时
1.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1课时
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方法;
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 1课时 15
周
2.①方程的意义
1.理解方程的意义;
2.知道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区别;
3.能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1课时
解方程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并且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2.②解简易方程(一)
1.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与区别;
2.掌握一步计算的简易方程的解法并会检验;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1课时
2.③解简易方程(二)
1.初步学会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
2.理解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原理;
3.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格式.
1课时
1.熟悉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原理;
2.掌握ax+b=c或 b+ax=c这类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五。 1课时
2.④解简易方程(三)
1.初步学会 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
2.理解ax+bx=c这类方程的计算原理;
3.进一步掌握解ax+bx=c这类方程的书写格式. 1课时
16
周
此处加一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掌握.
1.熟悉理解ax+bx=c这类方程的计算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六. 1课时
3.①列方程解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总结并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
4.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1课时
1.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七. 1课时
3.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③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求知数的应用题
3.④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会用方程解答“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 会分析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3.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思维方式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思路和解题步骤;
2.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八.
1.掌握含有倍数关系的、有两个求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并能初步会列方程解答;
2.会设未知数,并能用含有求知数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学会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九.
1.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这两种解题思路的区别;
2.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1.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
2.分清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1.提高提高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十.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7
周 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本处适当补充找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画线段图、列表法、写出等量关系式法等帮助解题。
18
周
此处可加强学生对多样化解题策略的训练,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4.整理和复习
①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②用方程和算术法解应用题 1.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解简易方程的计算原理与方法,能正确求解并检验.
3.巩固练习:完成整理和复习题.
1.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明确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
3.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算术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并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1课时
1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19
周
测试情况
反馈 1课时
合 计 27课时
篇10: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 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 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 第4题 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 (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 例4(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 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 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 ) a×a=( )
(2)当a=5时,2a=( ),a的平方=( )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 30x (2)30x+a (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 第7题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 第8题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 第9题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 第10-12题 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 第13题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 b c s
× 9
s c b a
篇11:第四单元简易方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篇12: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五、板书:
课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
篇13: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操作天平:
a、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50×2=100)
b、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茶叶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茶叶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
(3)出示天平称东西的示意图,让学生用式子表示。(出示卡片)
30+20=502x+50>10080<2x
3x=180100+20<100+50100+2x=50×3
x―18=2460÷20=3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出示实投):
80<2x2x+50>100100+20<100+5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3x=180100+2x=50×3
x―18=24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篇14: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版第九册P59例2。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分层练习,让学生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理解和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解方程:X+15=48X―3.2=2.6
解答后说一说(1)你解这两个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2)说出等式的另外一个基本性质。
(计算机分别演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注意“不为0”)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板书:解简易方程。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2。
(1)出示情景图。
(2)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
(3)怎样用天平图表示这个方程?(左边是3个X,右边是18)
(4)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的值,要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而天平又保持平衡,两边该怎样分?(两边同时平均分成3份)
计算机动画演示:天平两边各剩一份。问:每份怎样?(分别平衡)
(5)反映在方程上,就是我们学过的等式的哪个基本性质呢?
(6)自主探索,试解方程并检验(会用这个基本性质解方程吗?试试看!)。
评讲(强调书写格式和自觉检验)。
2、指导阅读书P59,质疑。
3、想一想、试一试:解方程X÷3=2。1
自己说一说解题的依据和方法。(强调口头检验)
4、小结:我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你认为解方程时需要注意什么?
(下面就检验一下你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
(三)基础练习设计:
1、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法。
2、选择正确答案。(全班用手势表示)
(1)X+8=30①X=22②X=38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出:平时解方程后都可以自觉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对比练习。
4、解决问题。(列出方程并解答。)
(1)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上面两个问题解决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检测性的分组接力竞赛,有信心赢吗?)
5、学习检测。(接力竞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是的,解方程的依据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解完方程后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一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下面我们继续挑战一道有难度的拓展题。)
篇15: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篇16: 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完成后汇报)
生: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习等式的性质
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篇17: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 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