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omom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要目标:文化运动的结构
A、回顾文艺复兴
让学生说说文艺复兴的内容,然后归纳文艺复兴的几个方面。
1、内容
2、核心
3、先驱
4、历史背景
5、主要影响/历史贡献
【复习:瞄准结构】
B、学习新文化运动
一、进入历史状态
师: 19到19的中国,大家记得哪些事件?
学生们纷纷说,其中有政治状态、文化状况、文化传播、经济状况、军事状况、社会变化……
从这个维度,梳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它是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技术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之后的一次思想运动。
【导入:带入感。从现在逐渐进入那个时候的历史情境中去。启动历史感。同时,让学生说,也启动学生的感官。】
2、历史中的新旧力量对比
在整体大概梳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状况的同时,让学生分类对比:哪些是旧力量,哪些是新力量,形成了怎样对抗和冲突。
通过对比,梳理出新文化运动要做什么,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二、根据文艺复兴的结构,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几个方面。
1、内容
2、历史背景
3、先驱
4、运动过程
5、主要影响
分小组讨论,一个组发言,说所有内容,另外一个组评价,补充。写在纸上。
【浪漫:从框架的角度把握,逐渐深入】
三、深潜历史。
补充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字体的改变,一些运动先驱的言论,“打到孔家店”的一些做法,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
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
【精确:增强历史感受性,增强思辨。】
四、讨论后,补充、完善自己纸上的内容框架。有问题的可以质疑。小组成员互助。
用红笔在纸上圈出四五个词。
【综合】
五、应用。
先做几道选择题,检测巩固一下。
主观题:请分析一下,现在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新文化运动?
【结构不良:前面的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教材里提供了良好结构,这个主观题,结构不良,学生需要自己去讨论社会现状,分析出现在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具备的结构。】
篇2:《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怎样搞好课堂小结哪?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通过小结进一步点名主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升华。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可以借此机会引出下一课、下一单元内容,指明他们之间的关联。这里需要老师的点化。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应该是历史课的灵魂体现,应该是历史感情的最终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留给学生的,或是思考,或是感动,或是震撼。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篇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我们的课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合情合理。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改进:
1.在备课之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先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学要点、知识重难点,明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再依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大胆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以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知识。同时合情合理设计教学形式,所涉及的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3.扩大自己的阅读量,资料库,尽可能地灵活巧妙地使用历史资料进行知识教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为学生课后的练习、测试等积攒材料。
篇4: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回忆历史,导入新课 | 呈现图片材料“感受历史,肩负未来” | 观看图片,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 利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领导人,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引入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新文化运动 |
新课教学 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1.呈现图片材料:“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 2.中国民众新春对联 3.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状况是什么? 4.陈独秀关于思想解放有关言论 | 学生回答: 推崇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 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和进步知识分子的观念产生的激烈的冲突 让学生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 |
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和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的《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 2.进一步设问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1.兴起标志:《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形成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 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梳理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等基本方法 1.让学生了解《新青年》在传播新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2.北大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环境,体会在《新青年》及北京大学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兴起 |
三、推陈出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在知道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继续提问:陈独秀提出二者有何意义? 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一场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主要代表是谁?他们都有什么贡献? | 学生回答: 民主和科学 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事物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胡适──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 1)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号召推到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19起,《新青年》全部使用白话文 3)鲁迅 《狂人日记》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的典范。它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播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 让学生了解新旧观念的冲突,接受新观念是一种历史趋势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还能对文学革命的代表胡适,陈独秀,鲁迅有清楚的认识;白话文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
四、新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 材料展示: 1.19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2.简讯 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学生回答: 1.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 | 用材料的形式直接形象的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篇5: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幻灯1:封面
幻灯2:导入新课
师:幻灯片中五位历史人物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和蔡元培。辛亥革命后,他们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即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健将,他们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这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
幻灯3:确定学习目标
子标题:《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幻灯4-1:运动背景
课标解读: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问题从简单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并思考新文化运动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西方文化影响和国内政治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生1: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受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实行倒行逆施的反动政策。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2: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幻灯4-2:袁世凯祭天
师:19,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这幅图就是他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情形。面对袁世凯的“祭孔”闹剧,当时社会民众有怎样的不同反响?
生1:他的反动行为,立即得到封建余孽的喝彩。
生2: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发表言论,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
师: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课标解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从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方面来自学相关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初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幻灯5:导学提示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41页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6:兴起标志
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师: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分别是谁?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
幻灯7:运动口号
师:他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大家知道他们斗争的两面旗帜是什么吗?
生: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请看大屏幕,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8:运动内容.视频
师: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什么?
生1:观看录像并回答。他们向尊孔复古思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生2:他们反动封建礼教,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师: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幻灯9:运动内容.文字
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我们通常概况为“四提倡”和“四反对”。同学们阅读课文41页小体字部分,具体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生1: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生2:他们主张人们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
师: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生3:要求人们从封建传统下解放出来,得到自由的发展;
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所谓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生4: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邹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也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尤其是鲁迅,他在《狂人日记》里,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过渡语:1914-1918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展出现新变化,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视频——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等世界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提前预习,通过上网收集资料的方式增加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同学收集整理知识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幻灯10:世纪曙光.视频
师: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极影响?
生: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李大钊等怎样是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并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年,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幻灯11:世纪曙光.文字
师: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过渡语: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从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幻灯12:历史意义
生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生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是,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师: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它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不仅是一次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倡导民主与科学,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构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生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于,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师: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的光辉旗帜。
五、知识总结
课标解读:知识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理知识线索和综合归纳能力。本部分提供了两种方法,前者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结合板书就可以联系课文复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线索。后者注重了知识归纳,采用歌诀方法记忆,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方法一:板书总结
师: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的板书,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
幻灯13:板书设计
师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运动初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抨击尊孔复古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后期,宣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向新的历史时期。
方法二:歌诀总结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老师把本课的主要内容编成歌诀,供大家记忆。我们来齐读一下——
幻灯14:歌决总结
生: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列主义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籍。
【课堂巩固】
幻灯15:史海泛舟
程标解读: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课堂辩论和历史畅想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幻灯16:请你选择
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因素是( B )
A.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 B .尊孔复古逆流的泛起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推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 )
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胡适④鲁迅⑤孙中山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3.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旗帜是( C )
A.自由和平等 B.民权和民生
C.民主和科学 D.新道德和新文学
幻灯17:课堂辩论
甲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乙方: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发言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结合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进行精当的点评,并肯定甲方观点。
幻灯18:历史畅想
如果你是生活在1915年中国的青年学生,读到了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敬告青年》。深受鼓舞的你,将激情地向自己的同学发表演说……
生:结合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自由地发表观点。
师: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走在了时代前沿,同尊孔复古的时代逆流不懈斗争。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该怎样做呢?请大家一起来宣誓——
结束语:师生起立宣誓。作为21世纪青少年,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6:《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心得
我很荣幸在这期的“大家学堂”上开设了公开课《新文化运动》,从确认课题开始我便寻思着怎么将这节课开得有亮点、开得活跃点、开得实用点,如果做好这三点,我想这节课就算开好了吧。
怎样开得有亮点呢?我发现今年正好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于是便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还下载到9月15号北京卫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特别报道,我将这个报道应用到这一课的导入当中,单刀直入地引出这一课课题,学生们从看新闻的角度接触新文化运动来激发学习这一课的兴趣,并能在一开始就对这次历史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
怎样才能将课堂开得活跃点呢?想来想去,形式上的创新那还是表面化的,还得用史料来丰富课堂,内容丰富了才是真正的活跃。在这节课中我添加了一些史料,同学们可以根据史料自己归纳和体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怎样才可以使这节课实用,做题目会做,考试会考?其实还是老师的思路要清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后联系讲清楚;重点要抓牢,基础知识要巩固。体现在上就是结构要清晰、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总之,在准备“大家学堂”的公开课《新文化运动》中又使我快速地成长了一次,尤其是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篇7: 新文化运动时间
总结精选(1):
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前期:1915-1919后期:1919-1920修改本段兴起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务必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务必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透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
,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总结精选(2):
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理解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等,他们以“反传统、反孔教以及反文言”为口号的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那么新文化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这一活动的开端是在19,当时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启发了广大民众,使得更过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从而为主义的宣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就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在1915年开始之后,到前期就是,一共经历了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结束时间是在19。
在前期结束之后,很快国内就再次掀起了传播西方文化的高潮,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了。当然其后期的开始则依旧是在1919年,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刚加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能够是对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的全面反封,也就是说,因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上了没落之路。
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一共经历了多久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左右吧,所以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就应就是1923年,其结束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已经无法顺应是时代的潮流,因为在当时,以的开展为凭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的主流思想,而依旧在宣传资本主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就这样走向了终结。
篇8: 新文化运动时间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好处非凡的运动。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它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具体是这样的,起初是一些理解过新式教育的革命人士在意识到了中国封建统治是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在思想上统一之后,便开始了运动的筹备阶段,首先是透过对的继承还是批判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支持封建统治思想,也尊崇孔子的思想,能够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却不一样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要顺从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为人类带给更多的自由。他们在这同时创办了属于他们自我的报刊,主要宣传他们的思想,这样新文化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紧之后便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传播,主要资料都是围绕推翻封建统治的,而且还引进了一些新思想,像民主,男女一视同仁,支持科学发展,这些思想的传播,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置于了顶端,同样他们一向在报刊上宣传他们的新思想,步伐加快以后,便开始对文学形式进行新的改革,那就是要反对封建的那种古文言文,要用直白的话语来表达各种思想,这深层含义也是主要为了推翻封建统治,来引进资本主义发展,剔除其中的陋习,这样一来,那些有为青年也意识到了这场运动的好处之大,便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运动中,大力宣扬运动的中心思想。
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队伍壮大起来,思想也传播的更为广了。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次发生在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成功,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息息相关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有三个代表人物,他们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是陈姓先生——陈独秀。他在这一期间可谓是风头正盛,他建立了一本杂志,至今人们依旧能够对杂志的名字耳熟能详——新青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透过杂志,大力宣扬大家熟悉的民主和科学两个词汇,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抨击旧的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二是胡姓先生——胡适。他在新文化运动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号召大家运用白话文。胡适的白话诗写的很好,在发表之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很大轰动。有守旧的学者大儒批评胡适写文,胡适也用白话诗很幽默地回过去。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三是鲁姓先生——鲁迅。他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抨击旧制度的大学者,他以前担任过新青年杂志的修改。他也以前在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的白话文,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发表的。他的文字发人深省,至今依旧有着很大的魔力,还入选了课本教材。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四是李姓先生——。他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领头人物,他个性的推崇俄国的革命,认为中国以后必须会走这样的道路。之后,李大钊因为政见太过激进,被军阀杀死,引起了民愤。
篇9: 新文化运动时间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宣传西方思想的文化运动,它宣传的就是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这一次运动改变了众多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就是陈独秀、李大钊。而李大钊也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要改革,它们都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那么,这两次运动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它们都是由同一个领导人所发起的。能够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基础,就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下,才会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民主和科学,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才会有人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去。因此能够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民主之路,而五四运动则将这种民主思想化为行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五四运动是一次流血的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改革运动,它们都发生在国家存亡之际,它们的目的都是救国。
新文化运动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则升华了新文化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带入了中国,这两次运动都是中国近代的民主运动。
篇10: 新文化运动时间
辛亥革命以来,以鲁迅等人为首的新式教育代表人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推陈出新的新思潮。如沉寂千年的死海水面上吹来的一阵清风,中国的传统迂腐的思想最后泛起了几圈涟漪。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19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被看做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为《青年》,之后才改名为《新青年》。想来,只加了一个“新”字,就是为了有别于旧社会上的抱着旧思想的年轻人吧。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希冀和对未来的完美憧憬。最初,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者,之后整个刊物的发行与修改都由他一手主办。之后因为陈独秀在北大任职的原因,《新青年》的修改部还从上海迁移到了北京。
同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理念,也就是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自此,民主和科学这两大旗帜在改革之风的吹拂下,飘扬飞舞,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在给予迂腐教条礼节以沉重打击的同时,还为人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新青年》杂志的发行之所以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因为它如新式教育开出的一剂良药,从思想上将中国人民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总结精选(3):
篇11: 新文化运动时间
中国学术界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说什么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比如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概念,就没有明确的定义,至少它们的异同,各自的起止时间,就没有准确的界定。还有的,一说就是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就更含糊了。我的看法是,五四运动包含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又超出了五四运动的时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应当是一个概念,只是说新文化运动时省略了“五四”两个字。
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海外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都有所涉及。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周策纵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一九六○年出版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被誉为“一本材料翔实、资料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他认为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办《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他把五四运动的终止,定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北京成立反帝大同盟。新文化运动终止的时间,应当比这要晚些。
香港学者陈万雄写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也是以陈独秀办《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他认为,五四运动广义上包括了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陈万雄的书,不是一本成体系的著作,是本论文集,没有确定新文化运动的终止时间。
美国学者J。B。格里德的《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单正平译),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给了明确的界定。他说:“我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前后大约是十二年,即从处于政治分裂和军阀主义边缘的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七年,这一年中国至少名义上重新统一在自称为早期革命继承者的国民政府之下。”止的原因他说了,始的原因,他说是因为这一年年底,袁世凯“发动一场运动复辟帝制,就任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共和被强奸,但使袁的帝制阴谋最终受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敌对军阀和野心勃勃的继任者的嫉妒。在袁世凯去世的一九一六年一年中,军阀割据,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就连他的'政府以前行使的脆弱管理,也随着国家的分裂而不复存在”。(第236页)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有正义感的各界人士,便起来寻求救国之道,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是一九一五年还是一九一七年,差别不大,承认五四运动是它的高潮就行了。关键是,这位美国学者给了个终止的时间,那就是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我以为,还是将一九一七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较为恰当。这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九一七年创办《新青年》杂志到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成立这十年的时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五四”之后,经过两三年的一个平稳的过渡时期,大体上说,到了一九二四年,就进入它的后期了。
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到一九二四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鲁迅可说是新文化运动的用心参与者。此后,因为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一个一个接连闹翻,对新文化运动也就取一种疏离、厌恶乃至敌视的态度了。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九一七年创办《新青年》杂志到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成立这十年的时间。到了一九二四年,就进入它的后期了。
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后期是前期的发展。谈论新文化运动不能只谈前期不谈后期,更不能以前期排斥后期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除原先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外,又增加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新文化,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19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在人们心目中对以前被奉为效法榜样的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以致破灭。19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最后在绝望和彷徨中从十月革命学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主要是透过李大钊等这样一些在前期新文化运动中起骨干作用的先驱者传播开来的。19,李大钊就撰文欢呼和论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年,他主编出刊了《新青年》的“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准确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并指出三者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此后,许多报刊相继发表了超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也被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发展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决非由于几个知识分子一时的感情冲动。中国人民是在与各种主义的比较、实践之后,才最终选取了马克思主义的。其间贯穿始终的是先行者对社会现实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冲动,更不是简单的盲从。它是思考后的选取,是对现实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严重的斗争和艰辛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种种主义,诸如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开初只是其中的一家。马克思主义与这些思潮在社会改造的浪潮中竞相传播,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从19到1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先后战胜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思想理论的斗争中,其他各种主义很快便销声匿迹,只有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并且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人民正是经过研究、比较和鉴别,最终才选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新文化运动高扬的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在五四运动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意味着新文化运动越来越偏离其初始的方向,是出于偏见。
篇12: 新文化运动时间
众所周知,在我国近代史,经历了一系列黑暗的历史事件。而这一系列的屈辱和压迫,也促使了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展开的。说起新文化运动,肯定都不会陌生。那么,对于新文化运动时间又了解多少呢?
据悉,新文化运动持续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新文化运动时间也分了两个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时间是从19到1919年。当时的中国,人们遭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同时还遭受了外来侵略的压迫。另外很重要的一点,随着外国侵略者的进一步入侵,也带来了许多国外的思想文化,人们越来越期望能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新文化运动前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后期时间是从1919年到1923年。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抨击,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称帝,同时大肆宣传孔子的封建学说,从而期望透过这种文化,巩固自我的统治。受此影响,新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反对孔子。
当时很多人模糊了封建和传统文化的概念,认为旧的通通都是不好的,所以将很多传统文化的物质的东西全部销毁,十分遗憾。所以新文化运动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
篇13:新文化运动口号
新文化运动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篇14:新文化运动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参考资料
敬 告 青 年
陈独秀
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抉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原载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一卷一号)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之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今日中国之文学,委琐陈腐,远不能与欧洲比肩,此妖魔为何?即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是也。此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反使盖代文豪若马东篱,若施耐庵,若曹雪芹诸人之姓名,几不为国人所识。若夫七子之诗,刻意模古,直谓之抄袭可也。归方刘姚之文,或希荣慕誉,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每有长篇大作,摇头摆尾,说来说去,不知道说些什么。此等文学,作者既非创造才,胸中又无物,其伎俩惟在仿古欺人,直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虽著作等身,其与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
今日吾国文学,悉承前代之敝中。所谓“桐城派”者,八家与八股之混合体也;所谓骈体文者,思绮堂与随园之四六也;所谓“江西派”者,山谷之偶象也。夫求目无古人,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所谓代表时代之文豪者,不独全国无其人,而且举世无此想。……
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而排斥此三种文学耶?曰,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世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在多数无所裨益也。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乃其个人之穷通利达。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此三种文学公同之缺点也。此种文学盖与阿谀夸张虎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贲也。
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爱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予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爱培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原载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
文学改良刍议(节选)
胡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版
From: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 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版
★ 新文化运动教案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 j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整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