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lstitc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废墟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废墟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废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习作中的这张照片是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场景。一个婴儿在铁轨的废墟上哭泣,他的父母已死于刚才的轰炸,宝宝也被炸得血肉模糊。在这次轰炸中,1800人,大部分是等候撤离的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活了下来。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禁不住令人落泪。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战争给人来带来的灾难已经有了深入地了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
2、要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观察照片,描述出环境和人物的状态。
3、通过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4.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
教学重点:有序地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环境和人物的状态,并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根据讨论交流,当堂完成描写孩子的片段。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主题吗?(战争与和平)为什么要以它作为主题?
2、引入语文园地中“宽带网”的资料。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在战争中都遭受到了什么?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同学们谈一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指名交流)
3、1937年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在“南京大屠杀”的前三个多月,日军还残忍地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现在让我们一同去回顾这段历史。(ppt出示图片)
谁知道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什么时间,摄影者是谁?
孩子们,你们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车站为何这般模样?孩子又为何孤苦无依?就让们走进这幅图画,一起去看看废墟中的那个孩子,来完成这单元的习作,和我一起写题目。(废墟中的孩子)
二、仔细看图,入情入境。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p78,我们先来读读“习作提示”,看看习作中有哪几项要求?勾划下来,并在前面标上序号。(师生交流)
2、说到观察,我们首先要选择观察对象。同学们,看看题目,你觉得我们主要该观察什么?(废墟和孩子)
让我们将目光首先聚焦到这片废墟中去吧。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觉得观察时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怎样的顺序?
3、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观察图中背景,说说你都看到什么?
4、繁华的火车站瞬间化为废墟,热闹的人群顷刻间死一般的沉寂。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段音频,带大家回到1937年8月28日那一天。(播放音频)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是啊,一阵狂轰烂炸后,摧毁了多少建筑物,牺牲了多少善良的市民,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在这片废墟中传来一阵阵孩子的啼哭声,看,他正在坐在铁轨中间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概括)
6、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个孩子呢?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几个观察点展开讨论,将这个孩子的形象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推选一位代表来发言。
三、展开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1、这个孩子太可怜了,你能想象一下他此时此刻在哭喊着什么呢?
2、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的父母去哪里了?为什么他会坐在这儿哭呢?
3、多么可怜,多么无助的'孩子,那他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
4、小男孩的命运终究如何,饿死,冻死,或是被好心人收养,可是战争使他永远失去快乐的童年了。让我们再次品味这张照片,此景此情,你想说些什么?
四、筛选好词,当堂成文。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发言很精彩。就让我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吧。
2、ppt出示好词,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个孩子。
3、学生独立完成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同学评价。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只有真正的和平才能换来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就请你们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还未写完的内容继续写完,完成一篇习作。
篇2:废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废墟写出古罗马的辉煌文明的。
思品: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重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教学难点: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
查阅资料: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
一、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怎么是辉煌的?)
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 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生字表)
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
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
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
A。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
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
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
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2。汇报交流。
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最后得惊叹和钦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得,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观了哪些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画。
A。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
B。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
C。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3。因此作者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
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
四、课后练习:
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
篇3:废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文章关键句段的分析和内容的讨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体会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弄清楚废墟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理解废墟的特殊内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外文章,拟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启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理解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一):请同学们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废墟。
问题(二):到底什么样的古老的(年代久远的)、破损的东西才是废墟呢?
【设计目的】:文章中的废墟与日常生活中的废墟迥然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
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
1.带着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齐读之前,介绍作者。
余秋雨: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担任该院院长。1987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后开始“
文化大散文”的创作。作品集有《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三、解难答疑
1、针对一中的问题(二),继续提问:现在同学们认为作者眼中的废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雷锋塔新旧两张图纸,讲述旧雷锋塔所蕴含的历史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废墟的初步内涵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废墟是包蕴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古代遗迹。)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废墟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寄予作者对废墟感情的句子。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2、作者为什么诅咒废墟?
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附:怎样理解“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说明废墟留给人们更多的苦涩与无奈。)
3、为何寄情废墟?
(抓住“但是”这个转折词进行讲解)
废墟是课本……废墟是过程……废墟是起点……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由起点、归宿、过程的讲解整理出废墟是课本,即包蕴着深厚文化的宝藏。举出象形文字、
佛教文化空前繁荣与河南殷墟、龙门石窟的关系的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观点。)
4、正因为废墟带给人们复杂的感情,作者的朋友在见到一处著名的废墟的时候才会满目眼泪,作者说“这眼泪的成分十分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结合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说说这眼泪的成分还有什么?
对废墟的热爱、惋惜,对民族文化的赞叹、欣赏等等。
5、小结
由以上的教学引出:作者表面上诅咒废墟实际上是在寄情废墟!
【设计目的】:分析文章的重点句段,使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有助于
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掌握废墟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五、发散课文
请学生模仿“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的暗喻句式,说说自己对废墟的感受和认识。
【设计目的】:本过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遣词造句能力和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废墟特殊内涵的理解程度。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后想象(作业)
假如你是废墟,你希望人类怎样对待你?是重建还是毁灭,是留存还是破坏?把你的感想形成文字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目的】:由课内到课外,以至到自己这样延伸,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发散、想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环保意识。
七、板书设计
多媒体
八、教学后记
篇4:余秋雨《废墟》教学设计
余秋雨《废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体会文章的抒情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对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综述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从“废墟”说起,介绍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法
思路设计:老师将一些废墟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并由此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以前的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导入: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浏览,也只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要读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须对这位作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进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书,他的散文更是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新领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废墟派”专家分布多个学科领域“整修派”则多为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他们认为,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体现圆明园的价值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复原园内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确定要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让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文章的基调是什么?然后请学生回答 学生速读(五分钟),提问
学生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三、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概括法
思路设计: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的原因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讨论交流:作者对废墟的态度为什么既寄情,又诅咒?
教师归纳:我“诅咒废墟”是因为,废墟中有屈辱有血泪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诅咒它然而我又“寄情废墟”,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用废墟作为奠基的,废墟完成了它的经历,它老了,它死了,但作为一种存在,它的意义不同一般的沧桑美,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它悲剧给人以心的震撼,它让现代人沉静、反思他的沧桑美转化为沧桑的力量,撑起现代的构建废墟充满了力与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废墟”,而这种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篇5: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含义。
2、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上:
融情于景
描写议论
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读雨果所写的《给布特勒一封信》,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配《辛德勒的名单》)
(学生感知、概括、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的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呼唤。
第四部分(21-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深入探讨
1、在《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墟”召唤着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废墟的召唤的?
(分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探究)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 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弈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作品之中。
“废墟上,不愿永久停泊。”“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废墟在呼唤,其实是作者在呼唤,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中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2、你对“废墟的呼唤”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教师参与。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文研讨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 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 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DDDD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四、小结概括
五、作业
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篇6:《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情感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废墟么?给你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朗读课文,找出一些用得出色独特的词句,初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三、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与“年轻人”的心理。
(1) 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冬日,心情沉重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楚国早已是湖北着,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3)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 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人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四、深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铁感叹就只能是种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五、品味语言,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六、迁移拓展:你认为圆明园是复建呢,还是保留?为什么?历史前行,还会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篇7: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知识、情感)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能力)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情感)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能力+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了解: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3)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提示: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
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设计意图:
A、设情景,铺设情感场。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B、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C、“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这是上课的小噱头,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2、有一位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就是女作家宗璞。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而“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文章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思考。)
理解:
1、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设计问题: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②“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提示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示2:“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DD留DD”的声音。“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③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理清文章脉络,首先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对废墟的态度。)
2、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1、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①DD“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DD“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②“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③“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
领悟:
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反证了“诚”、“雅”之特征。
品味: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
1、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由落照、远山联想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浓墨重彩,意境浓重,情感激动。)
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
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由实写到虚写)
归纳:宗璞写东西从不随意,一篇2000字的散文《废墟的召唤》竟写了两个礼拜,去了三趟冬日圆明园,可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1:
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2: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幻灯片:耻辱的历史、凭吊和思考、矛盾中挣扎、废墟的召唤、字斟又句酌、迁移与拓展
篇8:废墟的召唤 教案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 教案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
李uu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生字词:
远瀛(yíng)观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嗫(niè)嚅(rú) 迤逦(yǐ lǐ)O@(xī sū)
2、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O@: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一、情境导入:
1、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2、(没有条件的可以由废墟的认识引入)废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废墟的映像?(9。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三、深入探讨;
1、课文对废墟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比较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 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
(2) “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似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逼真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4) “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重点句子理解:
1、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 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射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3、最后一段: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抒发内心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4、“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 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六、拓展延伸: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请同学们谈谈在当今时代,中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怎么尽责。
篇9: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版 教案教学设计
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版) 教案教学设计
宗璞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
远瀛(yíng)观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嗫(niè) 嚅(rú) 迤逦(yǐ lǐ) O@(xī sū)
四、词语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O@: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五、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 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归纳总结:(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①: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②: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四、教后记:
篇10:《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执教人:西安交大附小 陈萌
教材分析:
习作中的这张照片是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场景。一个婴儿在铁轨的废墟上哭泣,他的父母已死于刚才的轰炸,宝宝也被炸得血肉模糊。在这次轰炸中,1800人,大部分是等候撤离的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活了下来。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禁不住令人落泪。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战争给人来带来的灾难已经有了深入地了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
2、要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观察照片,描述出环境和人物的`状态。
3、通过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4.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
教学重点:有序地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环境和人物的状态,并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根据讨论交流,当堂完成描写孩子的片段。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主题吗?()(战争与和平)为什么要以它作为主题?
2、引入语文园地中“宽带网”的资料。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在战争中都遭受到了什么?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同学们谈一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指名交流)
3、1937年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在“南京大屠杀”的前三个多月,日军还残忍地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现在让我们一同去回顾这段历史。(ppt出示图片)
谁知道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什么时间,摄影者是谁?
孩子们,你们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车站为何这般模样?孩子又为何孤苦无依?就让们走进这幅图画,一起去看看废墟中的那个孩子,来完成这单元的习作,和我一起写题目。(废墟中的孩子)
二、 仔细看图,入情入境。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p78,我们先来读读“习作提示”,看看习作中有哪几项要求?勾划下来,并在前面标上序号。(师生交流)
2、说到观察,我们首先要选择观察对象。同学们,看看题目,你觉得我们主要该观察什么?(废墟和孩子)
让我们将目光首先聚焦到这片废墟中去吧。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觉得观察时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怎样的顺序?
3、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观察图中背景,说说你都看到什么?
4、繁华的火车站瞬间化为废墟,热闹的人群顷刻间死一般的沉寂。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段音频,带大家回到1937年8月28日那一天。(播放音频)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是啊,一阵狂轰烂炸后,摧毁了多少建筑物,牺牲了多少善良的市民,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在这片废墟中传来一阵阵孩子的啼哭声,看,他正在坐在铁轨中间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概括)
6、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个孩子呢?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几个观察点展开讨论,将这个孩子的形象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推选一位代表来发言。
三、展开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1、这个孩子太可怜了,你能想象一下他此时此刻在哭喊着什么呢?
2、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的父母去哪里了?为什么他会坐在这儿哭呢?
3、多么可怜,多么无助的孩子,那他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
4、小男孩的命运终究如何,饿死,冻死,或是被好心人收养,可是战争使他永远失去快乐的童年了。让我们再次品味这张照片,此景此情,你想说些什么?
四、筛选好词,当堂成文。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发言很精彩。就让我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吧。
2、ppt出示好词,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个孩子。
3、学生独立完成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同学评价。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只有真正的和平才能换来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就请你们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还未写完的内容继续写完,完成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废墟中的孩子
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外貌、神态、动作
篇11:《废墟的召唤》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废墟的召唤》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杨思立
篇12:《废墟》教学反思
《废墟》教学反思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做了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采用速读的方法,目的是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圆明园和其他遗址的有关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加深了学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 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灵活运用,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动性,挖 掘学习潜力。
用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立足新课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探讨为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能 使学生在提高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的人生态度。 另外,课堂环节时间还需再精确安排。
★ 余秋雨废墟赏析
★ 作文废墟的故乡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废墟教学设计(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