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z_c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拔苗助长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拔苗助长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拔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寓、焦、喘、截,会写焦、费、望、算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重难点: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谈话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小故事。(板书《揠苗助长》)
2、解题
(1)还记不记得二年级上册识字4里有个词语和它长得很像,是谁?我们把它请出来――拔苗助长(出示课件)。其实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那么揠的意思就是――(生接)拔。
是的,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看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感知
1、初读感知。带着心中的疑问,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读到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刚刚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几句小朋友读得比较吃力,谁想来挑战一下困难。(个别读。)
①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②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3、学习生字。眼睛亮的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老师加了红色的字是我们的生字宝宝。谁来和他们打一声招呼?
出示生字:焦急、喘气、一大截 [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巩理解词语。喘气(做做喘气的样子。这气是从哪里喘出来----嘴巴里。难怪喘是口字旁。)一大截(老师想和**比比高矮,我比他高了-----一大截。)
4、再读句子。生字掌握好了,老师相信句子能读得更好了,谁来展示一下?
5、分段朗读。
句子回到了课文中。现在用小手告诉老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4个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6、交流。古时候有个人---------------,就把禾苗---------,结果--------------。
三、究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语: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思考: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从课文里找出一个词语。
(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你们是从哪句话看出他焦急地想让禾苗长大的?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看谁的小眼睛更亮,能找出这句话中他焦急地想让禾苗长大的词语?
巴望。能给“巴望”换个词吗?(希望、盼望)
指导朗读。把你的希望,你的焦急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
天天。他为什么天天去看? 生:因为想禾苗长得快些。
师:你的话让我仿佛看到了这农夫。你们看,他是天天看着心爱的禾苗,嘘!我仿佛听到了他正对着禾苗说话呢!他会说些什么?(生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把他的心情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个别读,男生读)
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这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好?为什么? “好象”这个词也能看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其实禾苗是有在长高的,但在他的眼里,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啊,因为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指导朗读。多焦急的农夫啊!看谁能读到农夫的心里去?
③师引读:第一天――(生接)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第二天――(生接)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第三天――(生接)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小结:禾苗在慢慢地长高,但在农夫眼里却一点也没有长高,真是个性急的人!
预设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 指导朗读。
情境体验:你有过焦急、着急的时候吗?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师小结:农夫的样子被我们看到了,这真是个急性子的人啊!
2、齐读第一段。我们再来读这一段,把他焦急的样子读出来。
四、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农夫是这么的心急,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了。农夫想出什么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他为了把禾苗拔高,弄得筋疲力尽。我现在采访一下农夫。农夫,禾苗被你拔高了,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农夫回到家后说的话。
预设1:高兴、开心。那你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农夫回到家说的话。(出示句子)
预设2:累。为什么会感觉到累啊?“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板书:筋疲力尽]带着这感觉来读读农夫回到家的话。
预设3:又累又高兴。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创设情境。中午,当火辣辣的太阳在我们头顶时,农夫在拔禾苗,汗水滴答滴答往下低。但他没有休息。一直到太阳落山,别人都回家了,农夫还在拔禾苗。所以最后是弄得――(生接)筋疲力尽,虽然是累坏了,但是看见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心情是――很好的`。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五、明理
1、力气真的没白费吗?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不明白,于是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就是枯死的小禾苗,你们会说什么呢?他的儿子会怎么和爸爸说?
师小结:是啊,这个农夫太想他的禾苗快快长大,能早点丰收,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也形容这些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为揠苗助长。
3、指导学生学习“寓言”。
像我们今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
《揠苗助长》是27《寓言两则》中的一则。
3、推荐寓言读物
《伊索寓言》《寓言小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六、布置作业: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焦急→拔高→筋疲力尽→白费
篇2:拔苗助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寓言《拔苗助长》,使学生知道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2.识字14个,能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15个,能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件放映《拔苗助长》。谁听过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拔苗助长》。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认一认。
2. 互教互学生字。
3.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游戏找朋友(一位小朋友举起拼音卡片,另一位拿出于拼音相对应的生字)
4. 给生字找“邻居”并读一读。
5. 熟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1)农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秧苗快快长高,农夫是怎样做 的?这样做你觉得怎样?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种种子的体会: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种子快点长大?你用了那些办法?
3. 师小结:像农夫那样做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违反实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4. 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不行?
四. 巩固复习。
1. 指名读词语。
2. 读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拔 苗 助 总 终 于 疲 力 尽 累 非 常 枯 死
拔苗助长 总是 终于 筋疲力尽 累坏 非常 枯死
教学回顾:
第二课时 拔苗助长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读词语。
拔苗助长 总是 终于 筋疲力尽 累坏 非常 枯死
二. 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苗 总 于 法 跑 坏 都
2.齐读生字。
3.认识“足字旁”
4.讨论这些字的结构、笔顺。
5.师指导:“法、 跑、总”。
法:让学生数一数笔顺,共八笔,不要写成7笔。
总:师先示范,学生描红。
跑:用红笔标出第七笔,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描成红色?
6.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7.评比:写得好的奖励小红花。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7个字,写时一定要注意“法”字共8笔和“跑”字的第七笔是提。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苗 总 于 法 跑 坏 都
[拔苗助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拔苗助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案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拔苗助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拔苗助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揠苗助长》
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气力岂不白费了?师:能结合课文来取名字,真不错!看来,老农要好好谢谢你。生:按理说,老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我觉得他连苦劳也没有,辛辛苦苦种下的地就这样白白糟蹋了,徒劳无功,所以我给他取名“吴功”。师:挺有道理的。还有别的名字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生:我给他取的名字是“胡涂”。你看他也不顾禾苗的死活,就胡里胡涂地将禾苗拔高了一大截。生:那都是心急惹的祸啊!叫他“辛急”算了。生:老师,我叫他“大傻”。我还编了个顺口溜:大傻大傻你真傻,心急禾苗长不佳,尽将禾苗往高拔,还说气力没白花,结果禾苗都枯死。你说他,傻不傻?……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拔苗的老农听了大家给他取的名字,肯定自叹不如。评析: “我给老农取个名”这一设计看似闲笔,实则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上述片断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的。教例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拔苗老农的名字。学生外引相关经验,内联课文内容,兴致盎然。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个体自身的相关语文经验融入其中。于是,“白费力”、“吴功”、“贾聪明”、“胡涂”、“辛急”、“大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充满灵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有什么理由抑制这一朵朵创新的小花呢
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气力岂不白费了?师:能结合课文来取名字,真不错!看来,老农要好好谢谢你。生:按理说,老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我觉得他连苦劳也没有,辛辛苦苦种下的地就这样白白糟蹋了,徒劳无功,所以我给他取名“吴功”。师:挺有道理的。还有别的名字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生:我给他取的名字是“胡涂”。你看他也不顾禾苗的死活,就胡里胡涂地将禾苗拔高了一大截。生:那都是心急惹的祸啊!叫他“辛急”算了。生:老师,我叫他“大傻”。我还编了个顺口溜:大傻大傻你真傻,心急禾苗长不佳,尽将禾苗往高拔,还说气力没白花,结果禾苗都枯死。你说他,傻不傻?……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拔苗的老农听了大家给他取的名字,肯定自叹不如。评析: “我给老农取个名”这一设计看似闲笔,实则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上述片断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的。教例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拔苗老农的名字。学生外引相关经验,内联课文内容,兴致盎然。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个体自身的相关语文经验融入其中。于是,“白费力”、“吴功”、“贾聪明”、“胡涂”、“辛急”、“大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充满灵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有什么理由抑制这一朵朵创新的小花呢
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气力岂不白费了?师:能结合课文来取名字,真不错!看来,老农要好好谢谢你。生:按理说,老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我觉得他连苦劳也没有,辛辛苦苦种下的地就这样白白糟蹋了,徒劳无功,所以我给他取名“吴功”。师:挺有道理的。还有别的名字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生:我给他取的名字是“胡涂”。你看他也不顾禾苗的死活,就胡里胡涂地将禾苗拔高了一大截。生:那都是心急惹的祸啊!叫他“辛急”算了。生:老师,我叫他“大傻”。我还编了个顺口溜:大傻大傻你真傻,心急禾苗长不佳,尽将禾苗往高拔,还说气力没白花,结果禾苗都枯死。你说他,傻不傻?……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拔苗的老农听了大家给他取的名字,肯定自叹不如。评析: “我给老农取个名”这一设计看似闲笔,实则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上述片断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的。教例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拔苗老农的名字。学生外引相关经验,内联课文内容,兴致盎然。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个体自身的相关语文经验融入其中。于是,“白费力”、“吴功”、“贾聪明”、“胡涂”、“辛急”、“大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充满灵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有什么理由抑制这一朵朵创新的小花呢
[拔苗助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拔苗助长》教学片段及反思
[案例]
生1:老师,古时候真有这样一位农夫吗?他叫什么名字?
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学生无意识的一个提问,引起了我的好奇,何不问问大家?)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读课文,然后结合寓言内容给这位农夫取个名字,好不好?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一会儿,便陆陆续续地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2:老师,我想给这位农夫取名“二傻”。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给他取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名字?
生2:因为这位农夫一心想让秧苗长高,就把秧苗向上拔,它不知道秧苗离开了泥土**的怀抱就无法生长。我觉得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他这样傻了。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给农夫取这样一个恰当的名字,真不错!
生3:我给农夫取名“急性子”。因为他很心急,巴不得秧苗快点长高,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高了一截,结果秧苗全枯死了。
师:是呀!这位农夫太急于求成了,他不懂得植物有它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农夫这样做,帮不了秧苗,反而害了它。
生4:农夫做事一点都不动脑筋,叫他“无脑”吧!
生5:他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拔苗的农夫要是听到大家给他取了这么多既新奇又恰当的名字,一定后悔莫及,今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
[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案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给学生创造一片发展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时时闪现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我为农夫取个名”这一教学片段,并不是我课前预设的教案。它看似闲笔,实则不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寓言的内容给拔苗的农夫取名。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自己相关的语文经验融入其中。
★ 《拔苗助长》
★ 拔苗助长读后感
★ 拔苗助长作文
★ 的拔苗助长读后感
★ 教学设计
拔苗助长教学设计(整理5篇)




